-
外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
风牵㖞偏外障
^^偏外障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
-
内障
概述:内障(internalophthalmopathy)为病证名。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
-
金液汤
《一草亭目科》:金液汤:处方:软前胡3克白桔梗2.5克直防风3克川独活1克京芍药3克肥知母1.5克荆芥穗1.5克苏薄荷1.8克蔓荆子2克(炒,研)北柴胡3克(炒)片姜黄1.5克(炒)功能主治:疏风散热,活血明目。加减:如受风寒重者,初2剂加羌活5分,小川芎2分,白芷梢2分,后服仍去;如翳障胬肉者,加石决明1钱(煅);
-
羚羊角饮子
《审视瑶函》卷三:羚羊角饮子:处方:羚羊角(锉末)犀角(锉末)防风桔梗茺蔚子玄参知母大黄(炮)草决明甘草(减半)黄芩(炒)车前各等分制法:上药锉碎。各家论述:产后风中于经,热蓄于腑,而筋燥挛急,故口噤头摇,用弓反张,身热无汗,谓之刚痉。功能主治:小儿实热急疳,黑翳如珠外障。主治:黑风内障。
-
泻肝散
主治:肝热,赤眼肿痛。主治:痘后肝经蕴热目痛。《准绳 类方》卷七:方名:泻肝散组成:升麻、大黄、赤芍药、黄芩、薄荷、栀子、木贼、陈皮、黄连、朴消、菊花、甘草、防风、五灵脂、葶苈、细辛各等分。《一盘珠》卷十:方名:泻肝散组成:羌活1钱,玄参1钱,黄芩1钱,地骨皮8分,桑皮8分,大黄8分,芒消8分,甘草8分。
-
洗眼法
概述:洗眼法(douchetherapyforeye)为中医眼科外治方法。见《外台秘要》卷二十一。是指将中药煎液滤渣,取清液清洗患眼的外治法。以清水、淡盐水或药物煎水,洗涤眼部。熏洗法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同时,一切器皿、纱布、棉球及手指必须消毒,尤其是黑睛有陷翳者,用洗法时更需慎重。
-
玉华丹
《一草亭》:组成:炉甘石2两(取白而轻者,如云片,及羊脑髓样),川黄连1两(去芦,切碎,水1钟,浸半日,隔汤煮汁),童便1钟(取男半岁无病者,同连汁和作1碗)。另制珍珠,将珠1钱许,置豆腐内,碗盛蒸1时久,研极细,收贮听用。凡一切外障眼,以银簪或象牙簪沾药,点两眦内,闭1饭久,仍以簪拨出药屑。
-
惊振外障证
惊振外障证病证名。泛指因目外伤而引起的外障眼疾。《证治准绳·杂病》:“目被物撞触而结为外障也。”
-
除风汤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除风汤:处方:防风2两,犀角1两,大黄1两,知母1两,黄芩1两,黑参1两,桔梗1两半,羚羊角1两半。主治:脾胃壅热,肝膈气充胞睑内,蠧肉壅起,烂湿眵粘,胞肉胶凝。《眼科阐微》卷三:方名:除风汤组成:细辛、僵蚕、白芷、藁本、羌活、独活、细茶、花粉各等分,葱头7个。
-
地黄膏
制法:药入地黄汁中,煎松脂及熏陆香,令消尽,即纳羊脂酥蜡,慢火煎成膏。木香气味辛温,入足太阴,能疏滞,打伤扑损、痈肿未破者,皆能内消。《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之地黄膏:组成:大黄、黄柏、黄连、黄芩、赤芍药、当归、绿豆粉、芙蓉叶、薄荷各等分。
-
明睛散
处方:赤芍药、当归(去芦.功能主治:能治外障,退翳膜,疗风毒上攻,睛疼赤肿,或睑眦痒,时多热泪昏涩。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局方》卷七(吴直阁增诸家名方):方名:明睛散组成:赤芍药5两,当归(去芦,洗,焙)5两,黄连(去须)5两,滑石(细研)5两。用药禁忌:忌一切腌藏、鱼酢、酒、面等毒物。
-
推云散
主治:诸般外障,云翳蟹睛,血翳赤膜。《古方汇精》卷二:方名:推云散组成:防风1钱,木贼草1钱,秦皮1钱,荆芥1钱,羌活1钱,白蒺藜1钱(去刺、炒),蝉壳1钱(去土),僵蚕1钱(去丝,炒),元参1钱,牡丹皮1钱,枳壳1钱(炒),草决明2钱(炒)。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主治:白膜遮睛。用法用量:点眼。
-
曾青膏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六:方名:曾青膏组成:曾青1分,秦皮1分,细辛1分,白芷1分,乳头香1分,龙脑1分,黄连5分,诃子1两,木香1两。《圣惠》卷三十三:方名:曾青膏组成:曾青1两(细研),决明子1两,蕤仁1两(汤浸,去赤皮),干姜1两(炮裂,锉),黄芩3分,车前子半两,黄连1两(去须),黄柏3分(锉),蜜2斤。
-
小儿斑疮入眼外障
小儿斑疮入眼外障为病名,即痘疮所致的眼外障。又名疮痘入目、癍疮入眼、小儿癍疮入眼外障,俗称痘花眼。疮生眼中,赤肿难开,羞明多泪,或黑睛生翳,甚至黄液上冲、花翳白陷、蟹睛突起,严重者可失明。治法: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宜用红花散加蛇蜕、石决明、绿豆衣、谷精草等,并应结合痘疮之全身病情随证加减。
-
补肝丸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螺纹导管直径8~《千金》卷六:组成:青葙子1两,桂心1两,葶苈子1两,杏仁1两,细辛1两,茺蔚子1两,枸杞子1两,五味子1两,茯苓1两6铢,黄芩1两6铢,防风1两6铢,地肤子1两6铢,泽泻1两6铢,决明子1两6铢,麦门冬1两6铢,蕤仁1两6铢,车前子2两,菟丝子2两,干地黄2两,兔肝1具。加至30丸。
-
玉翳浮满
指黑睛上翳如玉色,遮满瞳神。又名玉翳浮满、玉翳浮瞒、玉翳浮睛。《银海精微》:“初则红肿赤脉穿睛,渐渐生白翳膜,初起时如碎米,久则成片,遮瞒乌睛,凝结如玉色,名日玉翳遮睛。”治法:赤痛羞明,风热尚甚者,宜祛风清热,可用明目菊花散加减;病久红赤不甚,肝肾亏虚者,宜滋养肝肾,明目退翳,用通明补肾丸。
-
通脾泻胃汤
处方:麦门冬(去心)茺蔚子各4.5克知母玄参车前子软石膏(煅)防风各3克黄芩天冬熟大黄各2.1克功能主治:泻火通便。治眼内黄膜上冲,神膏内初起色黄,如人指甲根白岩相似,若漫及瞳人,其珠必破,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此因肾脏风冷,胃家极热,初患之时,疼痛发歇,作时赤涩泪出,渐生黄膜,直覆黑睛,难辨人物。
-
退翳丸
主治:小儿眼疳外障。主治:冰翳内障。《回春》卷五:方名:退翳丸组成:当归1两,川芎1两,白蒺藜1两,地骨皮、川椒(去子)7钱,菊花1两,羌活1两,密蒙花1两,蔓荆子1两,荆芥1两,薄荷3钱,蛇退3钱,瓜蒌根3钱,楮实子3钱,黄连3钱,甘草3钱,木贼2两(童便浸1宿)。气障者,木香汤送下;妇人血晕,当归薄荷汤送下。
-
芎归明目丸
概述:芎归明目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运用:若外障加木贼;内障加珍珠。《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方之芎归明目丸:组成:川芎、当归、白芍、地黄、牛膝、甘草、杞子、天冬、甘菊。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七方之芎归明目丸主治由亡血过多,及久痛伤血,或年老血少,必羞明酸痛,不能视物,隐涩泪出。
-
朱砂煎
处方:龙脑0.3克乳香0.6克朱砂15克细辛白芷黄连秦皮各30克功能主治:治肝虚积热,致患外障,初发目赤,泪出翳生,或退、或聚、或散,渐至瘀目不明。《永类钤方》卷十一:组成:明朱砂(研细,水飞)、硼砂,蕤仁(去内外心壳膜油)、海螵蛸(去壳)、脑子。《圣惠》卷三十二:组成:朱砂1两(细研),白蜜半斤,黄丹1两。
-
压热饮子
《眼科全书》卷四:组成:犀角、大黄、知母、白茯、麦冬、甘草、人参、生地、归尾、赤芍、蒺藜、红花、牛膝、香附。用法用量:水煎,饭后服。《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组成:犀角1两半,大黄1两半,知母1两半,人参1两半,茯苓1两半,黄芩1两半,黑参1两半,麦门冬1两半,甘草1两。主治:眼偶被物撞破,外障。
-
风牵㖞僻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镇肝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七:镇肝丸:处方:蔓荆子(去白皮)地肤子人参茺蔚子决明子白茯苓<去皮)远志(去心)防风(去芦叉)各30克青葙子柴胡(去芦)山药车前子柏子仁(炒)玄参甘菊甘草(炙)各15克细辛(去苗)7.5克制法:上药为末,蜜水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暴赤眼后,瞳人干缺,生翳外障。次服天麻散。
-
细辛汤
方出《圣惠》卷五十二,名见《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方名:细辛汤组成:细辛半两,恒山1两,栀子仁半两,松萝半两,犀角屑半两,川升麻半两,玄参半两,甘草半两(生,锉)。《审视瑶函》卷三:方名:细辛汤组成:细辛、广陈皮、川芎、制半夏、独活、白茯苓、白芷、炙甘草各等分。主治:上爿牙疼,属足少阴肾虚热者。
-
风引㖞斜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龙木论
概述:《龙木论》为书名。此书与《龙树眼论》不同,内容主要记述72种眼科病证的方论;其中包括23种内障眼、44种外障眼以及5种小儿外障眼。其佚文主要保存在《秘传眼科龙木论》卷1~为《秘传眼科龙木总论》的简称。本书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著,其中卷八为针灸经,重点介绍眼科疾病常用腧穴的位置、功能以及针灸方法。
-
风痰入络
风痰入络为证候名。症见眼牵嘴扯,手足震颤或搐搦,甚则神昏不醒。治宜祛风化痰,用祛风导痰汤,加姜汁、竹沥;风痰盛者,败毒散加防风、天麻、黄芩、全蝎、生姜、薄荷,气血不足而兼风痰者,用参归养荣汤。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口眼斜外障
口眼斜外障为病证名。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退热饮子
《医方类聚》卷六十五引《龙树菩萨眼论》:方名:退热饮子组成:人参6分,地骨皮6分,羚羊角6分,升麻4分,玄参8分,防风8分,黄芩4分,决明子8分(捣),茯苓6分。《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方名:退热饮子组成:茺蔚子1两,知母1两,大黄1两,茯苓1两,五味子1两,人参1两,芒消1两,车前子1两半。主治:睑生风粟外障。
-
风牵㖞斜
见《银海精微》。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睛珠自然欹侧,而腮唇亦歪在一边。”可见眼睑闭合不严,目珠斜偏呆定于一侧,腮、口唇与眼睑相牵颤动,尚可兼见头目眩晕,甚则半身不遂等候。治宜祛风通络,除湿涤痰,用正容汤或排风散加减,亦可针刺,选用颊车、合谷、地仓、人中、承浆、瞳子髎等穴。
-
知母饮子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四:方名:知母饮子组成:知母2两,茺蔚子2两,车前子2两,黄芩1两,桔梗1两,大黄1两,五味子1两。主治:五脏虚劳,风热冲入肝膈之间,致气逆生翳外障。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钟,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肝肺积热,壅实上冲入脑,致生花翳白陷外障。
-
敷眼疗法
定义:敷眼疗法(eyecompresstherapy)为眼科治法。适用于外障眼病伴有目赤肿痛者,亦可用于眼外伤24小时后的胞睑赤紫肿痛及较陈旧的白睛溢血、血灌瞳神者。药物敷法:药物敷法是选用具有清热凉血、舒经活络、散瘀定痛、化痰软坚、收敛除湿、祛风止痒等各种作用不同的药物,直接敷于胞睑及其附近皮肤上的方法。
-
透明丸
《永类钤方》卷十一:方名:透明丸组成:苦参4两,黄柏2两(去粗皮),寒水石2两,芎须1两(洗),升麻1两,山栀仁1两。主治:外障热肿,脏腑实热不通。用法用量:食后麦门冬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面糊为丸,青黛为衣。
-
通顶石南散
《幼幼新书》卷六引《龙木论》:方名:通顶石南散别名:石南散组成:石南1两,藜芦3分,瓜蒂5-7个。功效:利膈,开风痰。主治:小儿通睛外障;肝受风痰盛,瞳人开大眼不收而展缩者。用法用量:每用1粳米许,搐鼻,每日2次,通顶为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石南散(《本草纲目》卷三十六)。
-
清凉煎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六:方名:清凉煎组成:龙脑1两,腻粉1两,马牙消1两,秦皮1两,防风3分,黄连3分。主治:眼赤膜下垂外障。用法用量:以水2碗浸药2日后,煎取2大盏,滤去滓,更煎3-5沸,用瓷盒子盛之,别入龙脑,搅匀,密封,勿令尘入。用之点眼。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
-
涩化丹
《眼科六经法要》:方名:涩化丹组成:赤石脂10两,甘草6两,上共研极细末。然后用:薄荷1两,僵蚕1两,麻黄1两,北细辛5钱,蔓荆子1两,紫草7钱,龙胆草4钱,黄连1两,芦荟1钱,草乌4钱。主治:目外障。制备方法:共研极细腻。
-
搜胃散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龙木论》:方名:搜胃散组成:大黄2两,桔梗2两,元参2两,防风2两,车前子2两,细辛2两,芒消2两,黄芩2两。主治:小儿眼睑生赘外障,此眼初患时,因脾胃壅毒冲眼,脸眦生肉,小如麻米,后渐长大,摩隐瞳人,赤涩泪出。用法用量:每服1钱,用水1盏,煎至5分。食后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白翳
白翳为病证名。翳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瘢痕,如凝脂翳、宿翳等。见《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实证多由肝风热邪引起,虚证常属肝肾亏损,阴虚火旺等,由外伤引起者,亦不少见。治法:实证多以疏风清热,解毒泻肝为主;虚证又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后期则以明目退翳为主;
-
照水丹
别名:点水丹(《普济方》卷七十八)。未全退者,更用一服,极妙。摘录:《本事方续集》卷四《永乐大典》一一四一三引《经验普济加减方》:方名:照水丹组成:蛇蜕皮1条(全者,净,烧灰,细研),水银1钱,黄丹1钱(2味同研砂子),乌鸡子1个(去膜,细研如粉),硇砂1钱(细研),乌贼鱼骨2钱(研如粉)。主治:翳膜。
-
白睛溢血·阴虚火旺证
定义:白睛溢血·阴虚火旺证(hemorrhagicwhiteofeyewithpatternofyindeficiencyandfire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白睛大片出血,反复发作,伴头晕耳鸣,颧红口干,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白睛溢血证候。白睛溢血相当于西医的结膜下出血。
-
视力
概述:视力(visualacuity)又称视敏度、中心视力。物体越大,视角也越大。远视力检查: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将视力表挂在自然光线充足或日光灯照明的墙壁上,视力表与被检查者相距5米,表上第10行视标应与被检查眼向前平视时高度大致相等,也可在视力表对面2.5米处放一平面镜,病人坐于视力表下,自镜内进行观察。
-
熏眼法
概述:熏眼法(fumigatingtherapyforeye)为中医眼科外治方法。熏法是利用药液煮沸后的热气蒸腾上熏眼部;洗法是将煎剂滤清后淋洗患眼。一般多是先熏后洗,合称熏洗法。适用于胞睑红肿、羞明涩痛、眵泪较多的外障眼病。熏眼法的操作方法:临床上可根据不同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煎成药汁,也可将内服药渣再度水煎成熏洗剂。
-
赛空青眼药
鉴别(1)取本品2支,研细,加稀盐酸10ml即泡沸。注赛空青药膏的制备处方黄连50g地黄50g川芎50g龙胆50g防己50g防风50g当归50g菊花50g薄荷50g赤芍50g黄柏20g木贼20g羌活20g黄芩20g大黄20g白芷20g制法以上十六味,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煎液静置,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260g,即得。3.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
瞎眼
概述:瞎眼为病证名。见《银海精微》。目盲(blindness)为病名。见《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指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的表现。《难经·二十难》:“脱阴者目盲。”瞎眼的症状:瞎眼患者目茫茫无所见。瞎眼的病因病机:瞎眼的病因较多,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凡严重的内、外障眼病及外伤等,均可致盲。
-
云障
云障为病证名,系指黑睛生翳如云片状者。治宜清肝明目祛痰,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浊或溃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变愈后遗留于黑睛的瘢痕,如凝脂翳、宿翳等。治法:实证多以疏风清热,解毒泻肝为主;虚证又宜滋养肝肾,养阴清热;
-
游风证
游风证病名。系指内外障兼有头痛而无定处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张氏医通》卷八:“头风痛无常位,……若痛缓而珠赤,必变外障……不赤痛而昏眇者,内证(内障)成矣。”某些内外障眼疾均可出现此证。
-
一草亭目科全书
《一草亭目科全书》为眼科专书。明·邓苑撰。撰年未详。书中将目瘴总括为内障与外障二类,首为议论叙述生理病理;并附小儿眼病治法。叙述简要,方剂切于实用。1949年后有排印本(与《异授眼科》合刊)。
-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心法要诀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七-七十八。内容除总论眼科诊法外,将眼科疾病分为内障24证,外障48证。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简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