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因
三因是三类不同致病因素的合称。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概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为中医综合性著作。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宋代陈言撰于1174年。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方论结合颇切实用。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外因
2.病因分类名。跌仆、虫兽伤、烧伤、冻伤等称为外伤病因。现代中医学中很少用“不内外因”来归类,而将内因、外因之外的病因概括为“其他病因”。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但较早提到三因的是东汉的张仲景,立论有所不同。
-
内因
内因为病因分类名,三因之一。现将七情过极、劳倦损伤和饮食失调等能导致气机紊乱,脏腑受损的病因称为内伤病因。即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
三因方
《三因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简称。《三因极一病源论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建国后有排印本。
-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为书名,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别名。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
盐汤
别名:盐水饮(《丹台玉案》卷四)。处方:食盐功能主治:涌吐宿食。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出《金匮》卷下,名见《三因》卷十一:方名:盐汤别名:独圣散、盐水饮组成:盐1升,水3升。病涉三因,或脏虚,或肠胃素实,(疒丂)刺疼痛,蛊毒烦悗,欲吐不吐,欲痢不痢,状若神灵所附,顷刻之间,便至闷绝。
-
三因学说
三因学说是宋代陈言关于中医病因分类的学说,六淫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所伤、劳倦过度、外伤、虫兽伤、溺水等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根据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分类法,将阐述各种致病原因的途径和传变规律的理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
陈言
字无择,浙江青田人。辨因之初,无逾脉息”,后撰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系于《金匮要略》三因论基础上之发展,分内因(七情)、外因(六淫)及不内外因。陈言字西溪,建阳(今属福建),尝著《秘传常山杨敬斋针灸全书》,文字与明代徐凤之《针灸大全》雷同,但附有各种穴位图及病证图一百三十七幅。
-
内经运气病释
《内经运气病释》为运气著作,9卷。作者鉴于《内经》自《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皆言五运六气、天时民病同异生化之原、反正逆从之理,凡在天人气交之病非此不能知。更以宋·陈无择“三因十六方”及缪问芳“十六方解”附于后。全书释《六节脏象论》6条;释《气交变大论》58条;释《黄帝内经素问》遗篇19条。
-
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etiological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例如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比如气郁、瘀血、痰饮、虫积之类,虽不在“三因”之列,但常视为疾病在某一发展阶段的主导因素而成为治疗的主要对象或唯一对象。
-
消肿丸
处方:滑石木通白术黑牵牛(炒)通脱木茯苓茯神(去木)半夏(汤去滑)陈皮各7.5克木香4克瞿麦穗丁香各37.5克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玉案》卷五:方名:消肿丸组成:人参1两,当归1两,大黄(九蒸过)1两,桂心1两4钱,瞿麦1两4钱,苏木1两4钱,白茯苓1两4钱,葶苈子1两4钱,广木香1两4钱,木通5两。
-
润神散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炙)桔梗麦冬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治劳瘵气阴两虚,憎寒发热,口干咽燥,神疲烦躁者。摘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润神散组成:人参、黄耆、甘草(炙)、桔梗、麦冬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7分,自汗,入淡竹叶、小麦同煎,不拘时服。
-
肥气丸
《三因极一病匠方论》卷七:肥气丸:处方:青皮(炒)60克当归须苍术各45克蛇含石(煅,醋淬)23克蓬莪术(切)三棱(切)铁孕粉各90克(与三棱、蓬术同入醋煮一伏时)制法:上药为末,醋煮米糊为丸,如绿豆大。肝积名肥气,色青,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为积疝,女为瘕聚。另研茯苓、皂角为细末,和匀;
-
苦楝丸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七:苦楝丸:处方:川楝11个(锉碎,分三份,一份用巴豆10粒去皮同炒焦黑色,去巴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寒湿伤于带脉,而收引无权,不能约束一身,故带下淫溢不已。苦楝子泻湿热以清带脉;《普济方》卷一七一引《圣济总录》:方名:苦楝丸组成:苦楝1两,茴香1两,黑附子(炮,去皮脐)。
-
神圣香姜散
别名:香姜散(《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一)。功能主治:治湿热所致的久泻、久痢。摘录:《博济方》卷三《博济》卷三:方名:神圣香姜散别名:借气散、香姜散、姜黄散组成:宣连1两(匀锉如豆大),生姜4两(匀锉如黑豆大)。制备方法:上2味一处,以慢火炒令干,姜脆深赤色即止,去姜取出,只要黄连,研为细末。
-
梅花汤
处方: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功能主治:治三消渴利。用法用量:每用30克,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渴则饮,不拘时。摘录:《三因极—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梅花汤组成:糯谷(旋炒作爆蓬)、桑根白皮(厚者,切细)各等分。
-
感应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沦》卷十一:感应丸:别名:太乙神明再造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或因气伤冷,因饥饱食,醉酒过多,心下坚满,两胁胀痛,心腹大疼,霍乱吐泻,大便频并,后重迟涩,久痢赤白,脓血相杂,米谷不消,愈而复发;用法用量:感应丹(《臞仙活人方》卷下)、威喜丸(《兰台轨范》卷一)。
-
谷疸丸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谷疸丸:处方:苦参90克(锉)龙胆30克(去芦头)牛胆1枚(干者)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谷疸。摘录:《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三《三因》卷十:别名:苦参丸组成:苦参3两,龙胆草1两,栀子(去皮,炒)半两,人参3分。亦治因劳发热,热郁发黄者。
-
桂附丸
《医学启源》卷中:桂附丸:处方:川乌头3两(炮,去皮脐),附子3两,干姜2两(炮),赤石脂2两,桂2两,蜀椒(去目,微炒)2两。
-
荷叶藁本汤
处方:干荷叶4张,藁本1分。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脚胫生疮,浸淫腿膝,脓汁淋漓,热痹痛痒。用法用量:以水2斗,煎成5升,去滓,温暖得所,淋渫。摘录:《三因》卷三
-
黑龙丹
主五劳七伤,山岚瘴气,水肿腹痛,脾胃心肺诸疾,齁(鼻合)咳嗽,痰涎壅滞,酒食气积、气块,翻胃吐食,十膈五噎,呕逆恶心,肠风痔漏,脏毒疟痢,积热上攻,头目疮癞肿痛,下部淋沥;及妇人血瘕气蛊,寒热往来,肌体瘦弱,面色萎黄,月水不调,赤白带下,肚生血鳖、血鼠,传尸穿心,诸般皮里膜外之症,鬼胎,产后诸疾;
-
胡椒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胡椒汤:处方:红豆、肉桂(不见火),各一两;功能主治:产后霍乱,吐利不止,腹痛。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二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二○二:胡椒汤:处方:鸡屎白半合(微炒),胡椒30粒,高良姜半两(锉),桂心半两,木瓜1两(干者),麦门冬1两(去心,焙)。
-
黄耆芍药汤
《兰室秘藏》卷中:黄耆芍药汤:处方:葛根羌活各15克升麻30克炙甘草60克白芍药黄耆各90克制法:上药哎咀。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摘录:《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三因》《圣济总录》卷三十一:方名:黄耆芍药汤组成:黄耆1两(锉),人参1两,芍药3分,桂3分(去粗皮),五味子3分,白术半两,甘草(炙,锉)1分。
-
黄土散
《三因》卷十八:黄土散:处方:灶中黄土、蚯蚓屎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卒客忤。用法用量:和水涂儿头上及五心。摘录:《三因》卷十八《活幼心书》卷下:方名:黄土散组成:黄土不拘多少(取旷野背阴处深掘为妙)。制备方法:上药安地上,炭火煅透,候冷,为干末。用药禁忌:忌动风发热等物。
-
加味乌荆丸
《三因》卷十六:加味乌荆丸:处方:川乌(汤洗,浸3、5次,去皮尖,焙干称)半斤,荆芥穗半斤,杜当归(水浸3日,洗,焙干称)1斤,薄荷5两。制法:上为细末,好醋煮米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瘾疹,上攻头面,赤肿瘙痒,搔之皮便脱落作疮,作痒或痛,淫液走注,有如虫行。主治:形寒伤风头痛,鼻塞声重;
-
兼金散
处方:细辛、黄连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蕴毒上攻,或下虚邪热,口舌生疮。用法用量:先以熟水揾帛揩净,掺药患处。良久涎出吐之。摘录:《三因》卷十六
-
兼金丸
处方:大黄(湿纸裹煨)8钱,消石4两,桂心4两,甘草(炙)4两,桃仁40个(去皮尖)。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热入膀胱,脐腹上下兼胁肋疼痛,便燥,欲饮水,按之痛者;及妇人血闭疼痛。用法用量:每服5-7丸,至10丸,米饮送下。摘录:《三因》卷十四
-
解仓饮子
现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三因》卷十六:方名:解仓饮子别名:解热饮子组成:赤芍药半两,白芍药半两,当归1两,炙甘草1两,大黄(蒸)1两,木鳖子(去壳)1两。主治:气虚热壅,或失饥冒暑,风热上壅,耳内聋闭彻痛,脓血流出。附注:解热饮子(《赤水玄珠》卷三引《卫生宝鉴》)。
-
金屑丸
《眼科锦囊》:金屑丸:处方:硫黄(极末)、糯米粉各等分。功能主治:大头风。摘录:《眼科锦囊》《中藏经》卷七:金屑丸:别名:黄丸子处方:大天南星5个,半夏2两(洗7次),甘草半两,郁金1两。功能主治:伤风寒,头痛肌热,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不通。主治:食毒及痢疾,卒中风,心痛,一切急卒病。
-
理气丸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七:理气丸:处方:杏仁桂心各30克益智子干姜各60克制法:上四味,研为细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肺气虚弱,外感寒邪,短气不足以息。功能主治:气不足,动便喘咳,远行久立皆不任,汗出鼻干,心下急,痛苦悲伤,卧不安。功效:舒肝理气,开郁导滞。主治:男女之气滞肝郁,小儿疳积。
-
苓术汤
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苓术汤:处方:茯苓4两,白术4两,黄芩3两,旋覆花2两,杏仁3两。摘录:方出《千金》卷二,名见《女科指掌》卷三《三因》卷五:苓术汤:处方:白茯苓、厚朴(姜汁制,炒)、白术、青皮、干姜(炮)、半夏(汤泡去滑)、草果(去皮)、甘草(炙)各等分。
-
麻黄白术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麻黄白术散:功能主治:治大便不通,小便赤黄,浑身肿,其色黄,麻木身重如山,沉困无力,四肢痿软,不能举动,喘促,唾清水白沫如胶,吐哕痰唾,时躁热,发欲去衣,须臾而过,振寒,项额有时如冰,头旋眼黑,目中溜火,冷泪,鼻不闻香臭,少腹急痛,当脐有动气,按之坚硬而痛。制法:上锉散。
-
麻仁散
《圣惠》卷三十:麻仁散:别名:麻仁汤处方:大麻仁1两,商陆1两,防风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汉防己1两。功能主治:虚劳四肢浮肿。摘录:《圣惠》卷三十《三因》卷十六:方名:麻仁散组成:脂麻(炒)不以多少。主治:谷贼尸咽。用法用量:白汤点服。制备方法:上为末。
-
马鞭草散
《妇人良方》卷五:马鞭草散:处方:马鞭草(去粗梗)2两,荆芥穗2两,北柴胡2两,乌梅肉2两,枳壳1两,白术1两,羌活1两,白芍药1两,秦艽半两,天台乌药半两,麻黄半两,木香半两,当归1两,川乌(炮)1两,甘草1两。注意:有孕莫服。功能主治:男子阴卒肿痛。主治:马喉痹,洪肿连颊,吐气数者。
-
麦门冬煎
处方:麦门冬(去心)人参黄耆各60克白茯苓山茱萸山药桂心各45克黑豆105克(煮,去皮,别研)制法:上药研末,地黄自然汁500毫升,牛乳300毫升,熬为膏,丸如梧桐子。制备方法:上药将栝楼根等捣筛为散。主治:结气,腹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身重目黄,心下支满,虚劳客热,口干燥渴。用药禁忌:忌羊血。
-
茅根散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茅根散:处方:白茅根90克(锉)赤芍药30克滑石60克木通60克(锉)子芩45克葵子60克乱发灰45克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制法:上锉散。用法用量:每服半两,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证因方论集要》卷二:方名:茅根散组成:人参、茯神、生地、茅根、车前子、发灰。
-
木贼散
处方:木贼苍术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功能主治:治眼出冷泪,属子实证者。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方出《三因》卷十二,名见《直指》卷十四:组成:木贼草不以多少(烧存性)。附注:《普济方》引《瑞竹堂方》本方用法:为末,空心热酒调下,沸汤调服亦可。用法用量:每服2钱,浓煎枣汤调下。主治:眼有冷泪。
-
痞气丸
处方:大乌头7.5克(炮,去皮、尖)附子15克(炮,去皮、脐)赤石脂(煅,醋淬)川椒(炒出汗)干姜(炮)各60克桂心15克制法: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主治:脾积。在胃脘,覆大如盘,久久不愈,四肢不收,黄瘅,饮食不为肌肤,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脉浮大而长。用药禁忌:积减大半勿服。
-
破故纸散
功能主治:治小儿遗尿。主治:小儿膀胱虚冷,夜间遗尿或小便不禁。主治:赤白带下。《普济方》卷三十三引《三因》:方名:破故纸散组成:破故纸、青盐(同炒香)各等分。主治:丈夫元气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浊、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
-
破饮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破饮丸:处方:旋复花240克白术530克肉桂(去粗皮)干姜(炮)各180克枳实(麸炒)60克赤茯苓(去皮)210克制法:上药为末,面糊丸,如梧桐子大。《三因》卷十三:方名:破饮丸别名:破痰丸组成:荜茇、丁香、胡椒、缩砂仁、乌梅肉、青皮、巴豆(去皮)、木香、蝎梢各等分。久服不伤脏气。
-
仁寿丸
处方:附子(炮熟,去皮、脐)30克桂心白茯苓山茱萸五味子杜仲(去皮,姜制,炒断丝)续断枸杞子熟地黄(洗)巴戟(去心)菟丝子(酒浸湿,研)防风各15克牛膝(酒浸)60克制法:上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5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真元气虚,脚膝缓弱,及素有风、手足拘挛,气血衰少,饮食不进。
-
忍冬丸
处方: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朵皆可用,洗净用之)制法:上药用米曲酒,于瓶内浸,以糠火煨一宿,取出晒干。入甘草少许为末,即以所浸酒为糊,丸如梧桐子大。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因》卷十:方名:忍冬丸别名:忍冬藤丸组成:忍冬草不以多少(根、茎、花、叶皆可,洗净)。主治:痛疽,五痔诸漏。
-
参苓饮
别名:参苓散处方:茯苓3两,人参3两,白术3两,枳实(麸炒,去瓤)2两,橘皮1两半。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胸中停痰宿水,自吹出痰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用法用量:每服4大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空腹温服。摘录:《三因》卷十三
-
参香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香散:处方:人参、山药、黄蓍(制)、白茯苓(去皮)、石莲肉(去心)、白术(煨),各一两;[一法有炮附子半两]功能主治:治心气不宁,诸虚百损,肢体沉重,情思不乐,夜多异梦,盗汗失精,恐怖烦悸,喜怒无时、口干咽燥,渴欲饮水,饮食减少,肌肉瘦瘁,渐成劳瘵。制备方法:上锉散。
-
神授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神授散:处方:青皮(去白)、桂心、牡丹皮、陈橘皮(去白)、白芍药,各五两;功效:破血瘕与血积。《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吉林、哈尔滨方):方名:神授散组成:红花1两,没药3钱,当归1两,儿茶3钱,雄黄3钱,白芷3钱,肉桂1钱,乳香5钱,朱砂1钱,川军5钱,血竭4钱,梅片4分,麝香4分。
-
石子汤
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三因》卷十八:组成:猪肾1对(去脂膜,四破,无则以羊肾代之),香豉2两,葱白2两,粳米2两,当归2两,芍药2两。制备方法:上为锉散,分2剂。水煎温服,使血脉内充,则外邪自解而经络融和,何有腰痛寒热之患,其蓐劳可冀免乎。产后虚羸,寒热自汗,气促。
-
水煮木香丸
《医方类聚》卷一四一引《医林方》之水煮木香丸:组成:木香半两,人参半两,白术半两,白茯苓半两,陈皮半两,诃子皮半两,藿香半两,厚朴半两,干姜(炮)半两,青皮半两,乳香半两,没药半两,官桂半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肉豆蔻(面裹烧)半两,白芍药1两,御米谷(去瓤隔,蜜炙)1两,丁香半两。
-
玄菟丹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三因》卷十方之玄菟丹:别名:玄菟煎、茯菟丹、茯菟丸组成: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干,别取末)10两,白茯苓3两,干莲肉3两,五味子(酒浸,别为末)7两。《赤水玄珠》卷二十七方之玄菟丹:别名:玄菟丸、卢氏元菟丹组成:玄参(酒洗)5两,菟丝子(水淘净,酒煮,研烂为末)。
-
益志汤
别名:益智汤(《证治准绳·类方》卷六)。摘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三因》卷八:方名:益志汤别名:益智汤组成:鹿茸(酥涂炙,去毛尽)、巴戟(去心)、熟干地黄(酒浸)、枸杞子、苁蓉(酒浸)、牛膝(酒浸)、附子(炮,去皮脐)、桂心(不焙)、山茱萸、白芍药、防风(去叉)、甘草(炙)各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