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郄穴
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郄穴的临床应用:郄穴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病证。
-
十六郄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十六郄穴表阴经郄穴阳经郄穴手太阴肺经孔最手阳明大肠经温溜手厥阴心包经郄门手少阳三焦经会宗手少阴心经阴郄手太阳小肠经养老足太阴脾经地机足阳明胃经梁丘足厥阴肝经中都足少阳胆经外丘足少阴肾经水泉足太阳膀胱经金门阴维脉筑宾阳维脉阳交阴蹻脉交信阳蹻脉跗阳
-
梁丘
梁丘位于股前区,髌底上2寸,股外侧肌与股直肌肌腱之间,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为股前皮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处。梁丘穴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对急性胃脘痛患者针刺梁丘观察胃电图的表现,发现针刺梁丘后,可使治疗前较低的胃电波波幅升高(P0.01),甚至有恢复到正常胃电波的趋向。
-
鹤顶
正坐屈膝取穴或仰卧取穴。鹤顶穴主治病证:梁丘穴主治胃痛,胃脘疼痛,急性胃炎,胃痉挛,急性胃痛,肠鸣泄泻,腹泻,膝关节肿痛,伸屈不利,乳痈,乳腺炎,膝脚腰疼痛,冷痹不仁,鹤膝风,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胫痹痛,下肢不遂,膝肿痛,不可屈伸,痛经,风湿性关节炎,髌上滑囊炎,髌骨软化症,膝关节病变等。
-
水原
本穴属足少阴肾经之郄穴,肾属水脏,泉水多从郄出,故经气深集之郄为“水泉”。所属部位:足部水原穴的定位:标准定位:水泉穴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一般直刺0.5~
-
地机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病症: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
脾舍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病症: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
地箕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病症: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
太阴郄
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SP9)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主治病症:地机穴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精液缺乏症,阴道炎,乳腺炎,腰痛不可俯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大便溏泄,疝气,痔疾,胃痉挛,腹胀,痢疾,细菌性痢疾,腰痛,下肢痿痹等。
-
外阳
概述:外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外阳,在外踝上三寸,阳蹻郄。”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
-
附阳
概述:附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跗阳
概述: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故名跗阳。跗阳穴主治头、腰、膝、踝等疾患:如头重如石,头痛目眩
-
付阳
概述:付阳为经穴别名。即跗阳。《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跗”作“付”。跗阳为经穴名(FūyángBL5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付阳;《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冰注作附阳,别名外阳、阳蹻。属足太阳膀胱经。跗阳是阳蹻脉的郄穴。跗即足背,阳为阴之对,上为阳,此穴在小腿外侧足背上方
-
手少阴
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足窌
足窌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足髎
足髎穴主治病证:阳交穴主治胸胁、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下肢痿痹,癫狂,现代又用阳交穴治疗胸膜炎,咽喉炎,坐骨神经痛,精神病,膝踝肿痛,脚气,惊厥,胆囊炎,肋间神经痛,腓肠肌痉挛,腓浅神经疼痛或麻痹,癫痫等。
-
郄会配穴
郄会配穴为临床上,郄穴与八会穴可配伍应用,称“郄会配穴法”。如哮喘发作可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与气之会穴膻中配伍;咳血顿作可取手太阴肺经郄穴孔最与血之会穴膈俞配伍。
-
束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篇》:“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所指相当于足太阴脾经的地机穴部位。属足太阴脾经之郄穴。地机为经穴名(DìjīSP8)。有健脾、理血、行水等作用。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痔疾等。一般直刺1.0~
-
阳别
《医学入门·附杂病穴法》:“别即阳别,乃阳交穴也。”阳交为经穴名(YángjiāoGB35)。属足少阳胆经。为阳维脉的郄穴。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一般直刺0.5~
-
沱头
概述:沱头为穴名。经穴名·温溜:温溜经穴名(WēnliúLI7)。本经郄穴。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本穴配期门治项强伤寒;
-
经穴测定
经穴测定指用经穴测定仪在体表测定穴位的导电量,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多在各经的代表性穴位和原穴、井穴、郄穴及背俞穴上进行。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左右两侧经穴导电量的高低和差数,可判断何经受病以及各经气血的盛衰。一般以高出其他穴位1/3者为高数,低出1/3者为低数。
-
养叟
养叟为穴名。见《琼瑶神书》。养老为经穴名(YǎnglǎoSI6)。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本经郄穴。此穴善治目花、耳聋、腰酸和身重等老人疾患,故名。位于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桡侧凹陷中。如目视不明、急性角膜炎、视神经萎缩;落枕及腰痛、膈肌痉挛。配风池治落枕;配内关治呃逆。一般直刺0.3~
-
神舍
神舍为穴名。疑即脾舍,地机之别名。脾舍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正坐或仰卧取穴。有健脾、理血、行水等作用。如食欲不振、腹胀腹痛、小便不利、水肿、大便溏泄、月经不调、痛经、白带过多、遗精、疝气、痔疾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胃痉挛,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富出血、精液缺乏症等。一般直刺1.0~
-
温流
概述:温流即温溜。温溜:1.经穴名;2.经外奇穴名。本经郄穴。在前臂,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阳溪(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肠胃等疾患:如寒热头痛、面肿、面瘫、腮腺炎、口腔炎、舌炎,齿痛、咽喉肿痛、鼻衄、肠鸣腹痛、腹泻及肩臂酸痛、癫疾、疔疮等。本穴配期门治项强伤寒;一般直刺0.5~
-
永泉
概述:永泉:1.经穴名;2.大敦穴别名;足少阴之郄穴。功能主治: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阴挺,小便不利,目视昏花等。刺灸法:直刺0.3~《备急千金要方》载:“石淋小便不得,灸水泉三十壮,足大敦是也。”一说“足大指爪甲根后四分节前”(《针灸集成》)。又名溺、溲、小便、小溲、前溲、小水、水泉、下泉。
-
阳角
阳角即阳交。《琼瑶神书·卷四》:“五寸光明穴,更有七寸名外丘阳角。”为阳维脉的郄穴。穴在小腿外侧,与足太阳脉交会,故名。正坐取穴。如胸胁胀满、颈项强痛、惊悸怔忡、癫疾惊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枢痛、膝痛、足胫痿痹、霍乱转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胸膜炎、咽喉炎、腓浅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精神病等。
-
飞阳之脉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作二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类经》张介宾注:“飞阳,足太阳之络穴,别走少阴者也”。意指从外踝上七寸飞阳穴处走向足少阴经复溜之前,上方与阴维郄穴筑宾会合。上胸膈夹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
-
水源
水源为经穴别名。《外台秘要》:“水源即水泉。”穴属本经郄穴,能治小便淋沥的水病,故名。位于跟区,太溪(KI3)直下1寸,跟骨结节内侧凹陷中。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阴挺、妬乳、小便淋沥、疝气偏坠、腹中痛、目昏花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子宫脱垂、子宫内膜炎、膀胱痉挛等。
-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
按腧穴的特殊作用选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选穴。它属辨证取穴的范畴。常用的有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郄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等。如对内脏疾病多取背俞、募穴治疗;肝、脾、肾三经的病症,可取三阴经交会的三阴交穴治疗等均是。
-
特定穴
特定穴指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经穴。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部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等。
-
经络疗法
经络疗法是将药液注射于触摸到的阳性反应物内,再施用一定手法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经络疗法的特点:它的特点在于循摸出经穴的阳性反应物,作为治疗的依据。一般是先检查背腰部第一侧线的夹脊穴、第二侧线的背俞穴和第三侧线的经穴,再触诊胸膜部各脏腑的募穴,最后触诊四肢部的郄穴、原穴、下合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