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陷中
陷中筋骨间的凹陷处。《灵枢·本输》:“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者中也,为俞。”
-
外膝眼
外膝眼穴主治病证:犊鼻穴主治膝痛,关节屈伸不利,脚气,膝中疼痛,损伤性膝关节痛,膝部神经痛或麻木,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膝关节酸痛,屈伸不利,膝髌肿痛不仁,下肢痿痹,下肢麻痹,下肢瘫痪,足跟痛等。膝中斜刺0.5~膝眼穴穴位解剖:膝眼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髌韧带与髌内侧支持带之间、膝关节囊。
-
内膝眼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膝眼穴在膝头骨下两旁陷者宛宛中。别名:膝目(《外台秘要》)鬼眼(《医宗金鉴》)内膝眼穴的定位:内膝眼与外膝眼相对,位于膝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的中央。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膝眼在膝部,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膝眼穴主治病证:膝眼穴主治膝痛,腿痛,腿脚重痛,脚气,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下肢麻痹,鹤膝风,髌骨软化症等。膝眼穴的配伍:膝眼配委中、压痛点,治膝部软组织损伤。《神应经》:遍身生疥癞,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膝眼,灸二七壮。
-
龂基下
龂基下人体部位名。“龂基下”指颐下正中骨陷中,为针灸穴位所在处。《素问·骨空论》:“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龂基下。”王冰注:“当颐下骨陷中有穴容豆,《中诰》名下颐。”又张介宾注:“唇内上齿缝中曰龂交,则下齿缝中当为龂基。今曰龂下基者,乃颐下正中骨罅也。”
-
阴泉
阴泉即阴陵泉。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甬泉
甬泉即涌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大阳
概述:大阳即太阳:1.经外奇穴名;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别名后曲、鱼尾、太阳、前关。武台为小儿头面部望诊的部位,即耳前锐发下,平耳壳根前方,相当和髎之处。明·方贤《奇效良方》:“太阳脉红至太阴,内外有热,又连文台,热极不解;
-
腕劳
腕劳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复泉
复泉为涌泉之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地卫
地卫为涌泉之别名。地冲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井穴,五行属木。泉:水泉。仰卧取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
-
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腧:腧专指“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
神门脉
神门脉即手少阴心经神门穴所在处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之端,属尺动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神门绝,死不治。”神门脉为三部九候遍诊法诊脉部位之一。即手少阴心经神门处动脉,位于掌后锐骨端陷中的动脉处。王冰注:“神门,心脉也。”
-
旁廷
旁廷为经外奇穴名。主治中恶飞尸遁注、胸胁支满、呕吐喘逆、咽干胁痛等。一般斜刺0.3~《备急千金要方》:“旁廷在腋下四肋间,高下正与乳相当,乳后二寸陷中。参见渊腋穴的位置:渊腋为经穴名(YuānyèGB22)。属足少阳胆经。举臂取穴。有宽胸、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胸肋部疾患,如胸满、腋肿、胁痛、瘰疬、臂痛不举等。
-
肩头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臼含纳臑骨上端,其处名肩解,即肩(骨友)与臑骨合缝处也。《医说》:“灸牙痛法,随左右所患,肩尖微近后骨缝中,小举臂取之,当骨解陷中,灸五壮。”近代《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据以列作经外穴,名肩头。
-
肩内髃
肩内髃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汇编》。位于胸部上外方,肩胛骨喙突内侧凹陷下1.6寸,再向外开0.5寸之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肩臂痛。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
-
河口
河口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手背腕横纹桡侧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凹陷中,与阳溪穴同位。一般艾炷灸50壮。《备急千金要方》:“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此与阳明同也。”《类经图翼》:“按此当是手阳明阳溪之穴。”
-
跟骨
跟骨足后跟骨。《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
-
顀
顀当作“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抒二穴,在项后第一顀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陷中。”
-
支膈
支膈为证名,指胸膈阻塞不适感。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类经·十五别络病刺》:“手少阴之络名通里,在腕后一寸陷中,别走手太阳者也。此经入心下膈,故邪实则支膈,谓膈间若有所支而不畅也。”
-
蟾麝救心丸
(4)取本品5粒研细,加乙醇5ml,置水浴中热至沸,放冷,滤过,取滤液1ml,加乙醚3ml,振摇,滤过,滤液备用。(5)取上述鉴别(4)项下的备用滤液,蒸干,残渣加60%醋酸3滴使溶解,加入新制备的1%糠醛溶液3滴和硫酸溶液(硫酸50ml与水65ml混合)3ml,置70℃水浴中,渐显暗紫色。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绞痛、胸闷、气短和眩晕等症。
-
芫菁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七:组成:芜青10个,斑蝥10个,葛上亭长(三味并去足翅,糯米炒)10个,桂(去粗皮)1两。更宜炙阳明络脉,在肩前甲头2寸陷中,有青脉是。正向上卧,交两臂勿令开,乃夹取之,灸随年壮即愈。主治:蛴螬瘘,久不愈者。病当从小便出,如烂筋相似。用药禁忌:忌生冷面食、猪肉陈臭等物。
-
地衢
地衢为穴名。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实验研究: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
-
裂缺
裂缺为穴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童玄
童玄为经穴别名。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古代称闪电和天际裂缝为列缺,手太阴从此别手阳明,如天际裂缝,故名。侧掌取穴。如热病烦心、咽喉肿痛、落枕、头项强痛、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及疟疾、手腕无力、掌中热、溺血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配后溪治头项痛;
-
解谷
解谷即解溪。《针灸甲乙经》:“癫疾,发寒热,欠,烦满,悲泣出,解谷主之。”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阳明胃经。经穴,五行属火。正坐取穴。主治头面、脾胃、足踝关节等疾患,如头痛、目赤、眩晕、面肿、腹胀、霍乱、气逆发噎、饥不欲食、便秘、癫狂、瘈疭、惊悸、咳喘、膝重转筋、脚软无力。一般直刺0.5~
-
小舌
经穴别名·小舌:小舌为少泽穴别名。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
-
鼻交頞中
鼻交頞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主治癫痫、角弓反张、卒风、健忘、嗜睡、口噤、失语、黄疸等。《中国针灸学》改称鼻交,定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沿皮刺0.3-0.5寸。
-
太陵
概述:太陵为经穴别名。位于掌后腕横纹上,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功能主治:有清心宁神,和胃宽胸、清营凉血作用。如心痛、心悸、心烦、心肌炎、失眠、精神病、癫狂、胃炎、骨痛、呕吐、呕血、胸中热痛、身热头痛、目黄、目赤痛、喉痹、咽干及腕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等。配上脘、足三里治呕吐胃痛;
-
天皇穴
天皇穴即脾经阴陵泉。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泉:水泉。如腹痛、腹胀、食欲不振、水肿、黄疸、霍乱吐泻、小便不利或失禁、遗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疝瘕、膝痛、脚气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腹膜炎、尿失禁、尿潴留、尿路感染、阴道炎、肠疝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
交别
交别为经穴别名。阳池为经穴名(YángchíTE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穴在腕背陷中,经气至此如水之入池,故名。伏掌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指伸肌腱(桡侧)与小指伸肌腱之间→桡腕关节。如头痛、项强、耳聋、口干、喉痹、臂肘疼痛不能举等。本穴配风池、大椎、曲池、合谷治发热头痛;
-
踝三针
概述:踝三针指踝部治疗踝关节痛、足下垂等疾患的三个常用穴位,即解溪、昆仑、太溪。本经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如遗精、阳痿、遗溺、月经不调、经闭、疝瘕积聚、不眠、癫狂、咳喘、唾血、头痛、牙痛、咽喉肿痛、鼻衄不止、耳鸣耳聋、热病烦心、多汗、心痛、胸胁支满、消渴、黄疸、痿症、腰痛、足跟肿痛、两腿生疮等。
-
髃前
髃前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部,肩胛骨喙突外上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上臂神经痛、肩周炎等。一般直刺0.5~0.8寸;可灸。
-
胁堂
胁堂为经外奇穴名。主治肝脏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肌痉挛、喘逆、目黄、远视。一般斜刺0.3~《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犭屯),噫哕,喘逆,瞻视目黄。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