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膊
膊为人体部位名。或作髆。又称胳膊。指肩膀以下手腕以上的部分。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胳膊
胳膊即膊。膊为人体部位名。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又名(月合)膊,肐膊。《伤科补要》卷一:“臂者上身两大支之通称也,一名曰肱,俗名肐(胳)膊。”
-
髆
膊为人体部位名。又称胳膊。一说指上臂外侧面。《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
九宫尻神
九宫尻神古代针灸宜忌学说之一。见《针经指南》。系以九宫八卦为依据,按病人年龄来推算人神所在部位,从而避忌刺灸。一岁起坤宫,避忌外踝;二岁当震宫,避忌齿、指、腨;三岁当巽宫,避忌头、口、乳;六岁当兑官,避忌膊、手;七岁当艮宫,避忌项、腰;此为行年尻神所在部位,不宜刺灸。
-
虾蟆肉
虾蟆肉指肱二头肌。《医学入门》:“凡晕针者……针手膊上侧……即虾蟆肉上惺惺穴。”
-
雷丸浴汤
处方:雷丸3分,牡蛎3分,黄芩3分,细辛3分,蛇床子1两。功能主治:小儿寒热,惊啼不安。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斗,煎取7升,去滓,分为两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儿头,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后浴腰以下。摘录:《圣惠》卷八十二
-
升朝汤
《朱氏集验方》卷八引《三山曾太丞方》:组成:鹿茸2两,当归2两,川乌1两,白姜1两,肉桂1两,甘草半两。主治:精血少,神气昏倦,背膊疼痛,脉涩。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两,加生姜、大枣同煎,空心服。
-
前甲散
《直指小儿》卷四:方名:前甲散别名:炙甲散组成:穿山甲(前膊鳞,炙焦)。主治:小儿炼银癣。用法用量:麻油、轻粉调敷。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炙甲散(《得效》卷十二)。
-
摩胁
摩胁推拿方法名。即抚摩两侧胁肋部。有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等作用。《厘正按摩要术》:“摩左右胁,左右胁在胸腹两旁肋膊处,以掌心横摩两边,得八十一次,治食积痰滞。”
-
八物二陈汤
《医学入门》卷八处方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功能主治劳发痰火,素有痰火,略有劳动,便发寒热,全类伤寒,轻者将息周日自愈,重者颈腋膊胯之间遂结核,肿痛或消,下次遇劳又发。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地黄叶猪肾羹
处方:生地黄叶4两(切),猪肾2两(去脂膜,切),豆豉1合,生姜1分(切),葱白3茎(去须,切)。功能主治:骨蒸劳,乍寒乍热,背膊烦痛,瘦弱无力。用法用量:先以水2大盏煮豉等,取汁1盏5分,去滓,加地黄叶等于汁中煮,更加盐、酱、醋、米,作羹食之。摘录:《圣惠》卷九十七
-
牛膝叶羹
《圣惠》卷九十七:组成:牛膝叶4两,龙葵叶4两,地黄叶4两,生姜半两,豆豉1合半。主治:骨蒸劳,背膊烦疼,口干壮热,四肢无力。用法用量:上先以水5大盏,煎姜、豉取汁2盏半,去姜、豉,下牛膝叶等煮作羹。
-
外科证治全书
《外科证治全书》为外科著作。3总论外科证治,并按头、面、眼、鼻、耳、口、唇、齿、舌、喉、项、胸、乳、腋、胁、肋、肩、膊、臂、手、背、腰、腹、二阴、股、膝、胫、足的次序分述各部病证;卷5治法,包括针、砭、灸、熨、药物方剂及中毒急救。1867年重刻此书时,书后附有王洪绪医案及外科丹药方。
-
肐膊
肐(yǐ乙)膊肐同胳。详胳膊条。
-
斗肘
概述:斗肘: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自《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外科大成》称小肘尖。位于曲池穴外方,肱骨外上髁之高点处。功能主治:主治臂肘神经痛、偏瘫、神经衰弱等。刺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或温灸10~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在手肘曲处高起圆骨处”,“膀膊下肘后一团骨也。”
-
败癥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四:“产后满月,血脉未通,好食热面,壅结成痰,或有气块,发时冲心心痛,气急咳嗽,四肢寒热,心闷口干,背膊酸疼,睡梦惊狂。体虚无力,时有汗出心痛,月候不来,名曰败癥。急服黑神散,立愈。”
-
七生圆
处方:地龙(去土)、五灵脂(去石)、松脂(去木)、荆芥(去枝.梗)、川乌(炮.炮制: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三十六种风,五般腰疼,打扑伤损,入骨疼痛,背膊拘急,手足顽麻,走注不定,筋脉挛缩,久患风疾,皆疗之。注意:孕妇不可服。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