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实功
简介:陈实功(公元1555~1636)字毓仁,号若虚,崇川(今江苏南通)人。卷二至卷四分论外科各种常见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法,并附以典型病例。针灸学术思想及治疗方法贯穿其中,从理论到实践,都有独到见识,充分反映了明代以前我国中医外科学的学术成就,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外科正宗》全文在线阅读
-
洗伤法
洗伤法在明代陈实功所著的《外科正宗》就载有用猪蹄汤“治痈疽诸毒已溃流脓时,用此汤洗,消毒气去恶肉,回死肌,润疮口,又能散风消肿,腐尽则已。”操作方法依据病症选取适当的药物,将药煎汤去渣取汁,清洗患处,洗去痂皮、脓液等坏死组织,然后再外用其它药物。功能清洁消肿止痛。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黄液上冲。
-
徐大成
学医时间:1973年从医时间:197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东垣、吴师机、陈实功、王清任、叶天士。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外科正宗》、《中药大辞典》。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徐大成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5篇,曾获江苏省中医优秀论文一等奖。
-
潘立群
潘立群,1949年3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学医时间:1971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陈自明、齐德之、陈实功、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
-
钮晓红
学医时间:1978年从医时间:198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张景岳、吴鞠通、陈实功、李时珍。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单位: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邮码:210014)最擅长治疗的疾病:中医外科疾病,对肺外结核、各种难治性窦道瘘管尤有体会。
-
传统医德
在中国医学史上,几乎所有医学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论述医德,如《黄帝内经》中的“疏五过论”与“征四失论”、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龚廷贤的《万病回春·医家十要》、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张璐的《张氏医通·医门十戒》等。阿拉伯的《迈蒙尼提斯祷文》也是很有影响的传统医德专著。
-
医德规范
医德规范是对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医德关系的反映和概括。由于医德关系是多方面的,因此医德规范也必然是多层次的。医德规范的形式多种多样,古代多采用戒条、誓词、祷文等形式,如孙思邈的《大医精诚》,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西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迈蒙尼提斯祷文》;
-
艾茸
艾茸即艾绒。见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卷二。艾绒指艾叶经过加工制成的绒状物。一般每年五月间采集新鲜肥厚的艾叶,放置阴凉通风处令干,然后放入石臼中捣碎,筛去杂梗和泥沙,如此反复多次,即成淡黄色洁净细软的艾绒。艾绒有粗细之分,粗者多用于温针或制作艾条,细者多用于制艾炷。质地以陈久者为佳。
-
王若谷
王若谷即王惟德。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
-
眼胞疔
定义:眼胞疔(dingofeyelid)是指生于眼胞的疔疮。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外科正宗
概述:《外科正宗》为中医外科著作。明·陈实功撰。主要内容:卷一为外科总论,包括痈疽原委、治法、五善、七恶、调理及痈疽图形等15篇;卷二至三论流注、乳痈、肠痈、脏毒、痔疮、鱼口便毒、杨梅疮等14篇;卷四为阴疮、伤寒发颐等119篇。内容比较详明。全书论述外科系统而全面,对后世外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
王惟德
宋代针灸学家王惟一:王惟德即王惟一。同年,他又设计并主持铸造针灸铜人两具,铜人的躯体、脏腑可以分合,体表刻有针灸穴位,用金字标明穴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之用。在治疗上,也很有独到之处,除外治法外,还重视内治,所倡用的方剂,如阳和汤等,至今仍为有价值的方剂。《外科证治全生集》全文在线阅读
-
王洪绪
简介:王洪绪即王惟德(17~18世纪中叶),清代外科学家。学术贡献:行医40余年,撰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一书(1740)。对痈疽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主张要善辨证之阴阳虚实,强调辨证论治,一反过去有些医书所述的那种只注重根据疮肿所生部位去诊治或只是简单地循经投药的说法,而重视全身症状在鉴别诊断上的意义。
-
唐黉
唐黉(hóng洪)清代外科学家。昆山(今属江苏)人。长于外科,采集王肯堂之《证治准绳·疡医》、陈实功之《外科正宗》、祁广生之《外科大成》等书中之简要易懂部分,辑成《外科心法》十卷(1775年)。后又辑《外科选要》二卷(1776年),便于初学者习读。
-
丁疮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疵疮
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疔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疗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
-
插药法
插药法又称枯痔钉疗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药钉,直接插入痔核内,使其逐渐坏死、干枯、脱落而愈的一种治疗方法。操作方法把依据病症选用的不同药物制成药钉、药棒或药条插入耳、鼻、阴道、肛门等窍道内,放置一段时间取出。功能温经散寒。耳鸣、耳聋通窍插药(《圣济总录》)菖蒲、当归、细辛、白芷、附子各45g。
-
疔疮·火毒炽盛证
概述:疔疮·火毒炽盛证(dingwithblazingfire-toxin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疔疮肿胀范围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加剧,脓头出现,伴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疔疮证候。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箸针
箸针指用竹筷扎针以作刺血或火针用。陈实功《外科正宗·卷四》:重者,“用粗线针扎在箸头上,在患处点刺出血。”又卷三:鱼口便毒,“用粗线针二条,将竹箸一头劈开,将针离分半许,夹在箸头内,以线扎紧…近人有以竹筷头横扎缝衣针七枚,用以扣击皮肤,作皮肤针用,亦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