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毒
大毒为中药学术语。指药物的气味性能之最猛烈者。如大黄之泻下,麻黄之发汗,瓜蒂之催吐,均属猛烈之品。《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
含毒性药材中成药转换为非处方药评价处理原则
有毒::干漆、土荆皮、山豆根、千金子霜、制川乌、制天南星、木鳖子、制甘遂、仙茅、制白附子、白果、朱砂、华山参、全蝎、芫花、苍耳子、两头尖、制附子、苦楝皮、金钱白花蛇、京大戟、制草乌、牵牛子、香加皮、常山、商陆、硫黄、蓖麻子、蜈蚣、罂粟壳、蕲蛇、三棵针、白屈菜、臭灵丹草、制狼毒。
-
砒霜
《*辞典》:砒霜:出处:《日华子本草》拼音名:PīShuānɡ来源:为砒石经升华而得的精制品,参见砒石条。⑥《玉楸药解》:治寒痰冷癖,久疟积痢,疗痔漏瘰疬,心疼呴喘,蚀痈疽腐肉,平走马牙疳。②《本草蒙筌》:畏羊血。(《圣惠方》砒霜膏)③治癣不问干湿,积年不差:砒霜一分,硫黄三分,密陀僧三分,腻粉二分。
-
黄花夹竹桃
用法用量:黄花夹竹桃提取的黄夹甙口服或静脉注射。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evetiaperuviana(Pers.)K.Schum[CerberaperuvianaPers.]采收和储藏: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剥取种仁,晒干。在青蛙、豚鼠的在位心以及巴比妥引起衰竭之心脏、大白鼠心肺灌流等实验中均呈明显的强心作用,在猫心电图上表现典型的强心甙反应。
-
砒石
《*辞典》:砒石: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PīSh 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次用荆芥汤洗之,三、二日之后,黄膏水流出将尽,仍看痔头焦黑为度,以篦子敲打痔头,见得渐渐坚硬黑色,却于枯药中增添生朱减退白矾,自然药力慢缓矣。
-
砂烫马钱子
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现代除保留了古代的油炸、土炒、去毛等方法之外,又增加了砂烫、童便浸炒、麻黄炒、绿豆水煮、姜水煮等方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此外,尚含马钱子苷。
-
制马钱子
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现代除保留了古代的油炸、土炒、去毛等方法之外,又增加了砂烫、童便浸炒、麻黄炒、绿豆水煮、姜水煮等方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此外,尚含马钱子苷。
-
油炸马钱子
马钱子味苦,性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现代除保留了古代的油炸、土炒、去毛等方法之外,又增加了砂烫、童便浸炒、麻黄炒、绿豆水煮、姜水煮等方法(《中药炮制经验集成》)。此外,尚含马钱子苷。
-
马钱子粉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痈疽疮毒,咽喉肿痛。现在主要的炮制方法有油制法、砂烫法及制马钱子粉等。含量测定: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6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硅藻土2g,混匀,加氢氧化钠试液9ml,充分振摇,照马钱子[含量测定]项下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自“放置30分钟”起,同法测定。
-
已上市中药变更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一)
变更后样品稳定性试验,一般采用3批样品进行3~变更药品有效期或贮藏条件一般属于Ⅰ类变更。(三)变更非无菌液体或半固体制剂包装容器的大小或形状由于此项变更可能引起包装容器上部空间或表面积/体积比例的变化,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研究验证工作需注意对变更前后产品稳定性进行比较。从单剂量包装变更为多剂量包装;
-
小白撑
毛茛科植物皱叶乌头的块根·《中医大辞典》·小白撑:小白撑为中药名,见《云南中草药》。块根圆柱形或胡萝卜形,长约4厘米。叶片革质、纸质、稀革质,五角状肾形,长2.5-13cm,宽4.5-20cm,3全裂近基部,中全裂片菱形或倒卵状菱形,3裂,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深裂,背面疏被紧贴的短柔毛。
-
米炒斑蝥
明代增加了醋煮焙干(《普济方》)、牡蛎炒(《医宗粹言》)、麸炒醋煮(《本草通玄》)等。清代又有蒸制(《本草述》)、米泔制(《串雅补》)、土炒(《外科证治全书》)等炮制方法。《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中华本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
-
炒斑蝥
明代增加了醋煮焙干(《普济方》)、牡蛎炒(《医宗粹言》)、麸炒醋煮(《本草通玄》)等。清代又有蒸制(《本草述》)、米泔制(《串雅补》)、土炒(《外科证治全书》)等炮制方法。《本草经疏》:入手阳明、手太阳经。《中华本草》:斑蝥具有攻毒蚀疮、逐瘀散结,主痈疽、瘰疬、顽癣、经闭、症瘕、癌肿。
-
小棕皮头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棕皮头:拼音名:XiǎoZōnɡP T u别名:小棕包、高原鸢尾来源:鸢尾科小棕皮头IriscollettiiHook.f.,以根及根上叶基、叶入药。叶片条形或剑形,灰绿色,花期叶长10-20cm,宽2-5mm,果期叶长20-35cm,宽1.2-1.4cm,先端渐尖,基部鞘状,互相套叠,有2-5条纵脉。有大毒功能主治:祛瘀;鼻塞不通;
-
苦檀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檀子:拼音名:KǔT nZǐ别名:苦蚕子、冲天子来源:豆科鸡血藤属植物厚果鸡血藤MillettiapachycarpaBenth.,以根、叶及种子入药。近脐点周围有不规则的突起,使子叶纵裂而不平。大毒归经:脾;消积杀虫。小儿疳积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调敷。2.《贵州民间药物》:解郁,除风邪,止痛。
-
乙类非处方药确定原则
乙类非处方药系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不需要医生及药师的指导,可以自我购买和使用的药品,与甲类非处方药相比,其安全性更好,消费者自行使用的风险更低。该类疾病和症状特点为:1.发生率较高,消费者认知程度很高;4.药品质量稳定;3.中成药含毒性药材(包括大毒和有毒)和重金属的口服制剂、含大毒药材的外用制剂;
-
金牛七
《全国中草药汇编》:金牛七:拼音名:JīnNi Qī别名:火烟子、千锤打来源:毛茛科乌头属植物松潘乌头AconitunsungpanenseHand.-Mazz.或太白乌头A.taipeicumHand.-Mazz.,以块根入药。5.毒性滇乌碱的LD50小鼠灌服、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分别为2.97(2.95-2.99)mg/kg,0.37(0.35-0.39)mg/kg,0.34(0.32-0.36)mg/kg;
-
莽草
莽草中毒:莽草又名芒草、石桂、红桂、春草、鼠莽、毒八角、也茴香、莽草子、东毒茴,次大料、假茴香、大毒茴等。治头风,痈肿,皮肤麻痹,瘰疬,乳痈,喉痹,疝瘕,癣疥,秃疮,风虫牙痛。《千金方》每与茵芋同为搜风涤恶之峻剂,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湿风及煎漱虫牙,然沐时勿令入眼。
-
三分三
《中医大辞典》·三分三: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别名:大搜山虎、山野烟、山茄子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的根。药理作用:根的浸膏可扩瞳、减少唾液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对抗氨甲酰胆碱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叶片全缘。花冠裂片常带褐紫色,药冠管内基部具5块紫斑。花期5-6月。
-
红茴香根
《中医大辞典》·红茴香根:来源及产地:八角科植物狭叶茴香IlliciumlanceolatumA.C.Smith的根及根皮。原形态:狭叶茴香,又名:山木蟹、木蟹、山桂花、大茴(《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木蟹柴、土大茴、香蟹、木蟹树、黄楠、铁苦散、闷痛香、大香树、山大茴(《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毒。
-
草乌
性味归经:草乌味辛,性热,有大毒;草乌的功效与主治:草乌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散结消肿的功效:草乌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痃癖气块、寒疝疼痛:煎服,用制草乌1.5~不宜与半夏、瓜蒌、瓜蒌子、瓜蒌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湖北贝母、白蔹、白及同用。
-
苦果
别名:洋苦果、吕宋豆、吕宋果来源:马钱科苦果StrychnosignatiiBergins,以种子入药。生境分布:菲律宾、越南、泰国。化学成份:含番木大鳖碱等生物碱。性味:苦,温。功能主治:解毒杀虫。主治中风昏倒,腹痛泄痢,小儿蛔虫。注意:大毒。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大狼毒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狼毒:拼音名:D L nɡD 别名: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隔山堆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nematocyphaHand.-Mazz.,以根入药。毒性:本品大毒。单叶互生,近无柄;3回三出分枝,分枝处通常有3片叶状卵圆形苞片,最终分枝顶端有小苞片2片,顶端着生一杯状聚伞花序。主产云南。
-
立制石
概述:立制石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太白石
概述:太白石为中药名,出自《名医别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礜石之别名。别名:太白石、立制石来源:毒砂的矿石。性味:辛、甘,热,有大毒。功能主治:祛寒湿,破积聚,蚀恶肉,杀虫。1.治远年风寒湿痹,痼冷腹痛,积聚坚癖,疟疾。或浸酒饮。2.治痔瘘瘜肉,赘瘤,瘰疬,疥癣。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黄花夹竹桃叶
花冠色,漏斗状,裂片5,左旋,喉部有5枚被毛鳞片;采制全年可采,晒干。性状叶线形或狭披针形,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楔形,多向下表面反卷成筒状或槽状,上表面深绿色或灰绿色,下表面淡黄绿或灰黄绿色,具密集白色小点,侧脉羽状平行。性味性温,味辛;功能主治解毒消肿。附注种子亦入药,有大毒,有强心作用。
-
地胆
芫青科昆虫地胆的干燥全虫·《中医大辞典》·地胆:地胆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外治恶疮、鼻瘜肉。有毒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玫毒;症瘕痞块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敷贴,发泡或酒煮涂搽。注意:内服宜慎,体虚者及孕妇禁服。2.《别录》:蚀疮中恶肉、鼻中息肉,散结气石淋,去子,服一刀圭即下。
-
小狼毒
别名:细狗闹花、大萝卜、鸡肠狼毒来源:大戟科大戟属植物小狼毒EuphorbiaproliferaBuch.-Ham.春秋采根,洗净切片,炒干或焙至黄褐色;功能主治:利水消肿,泻下通便,湿阻中满。注意:大便泄泻者忌用。备注:(1)本品中毒症状及解救方法,参考大狼毒项:本品大毒。(二)甘草、干姜各3钱,绿豆5钱,水煎服。
-
羊角扭
煎汤熏洗。化学成分:种子或叶含多种强心苷的混合物,内有:羊角拗苷、羊角拗异苷、D-毒毛旋花苷-Ⅰ等。《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扭:拼音名:YánɡJiǎoNiǔ别名:羊角拗、羊角藕、黄葛扭、羊角树、牛角藤[广东、广西]、羊角藤、鲤鱼橄榄[福建]来源:为夹竹桃科羊角拗属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divaricatus(Lour.
-
万经棵
1.治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高血压病。又含金丝桃苷、黄芪苷、山柰酚、槲皮素,东莨菪素、棂木毒素和三萜类、甾类等。药理作用:煎剂对小鼠有祛痰作用,挥发油有镇咳、祛痰作用。
-
山木蟹
别名:红茴香、山木蟹来源及产地:八角科植物狭叶茴香IlliciumlanceolatumA.C.Smith的叶。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杀虫。使用注意:勿近目。狭叶茴香的根及根皮名红茴香根,捣敷治跌打损伤。药理作用:莽草的毒理作用与印防亡毒素相似,作用于脑干的延脑部分,主要是痉挛、恶心、呕吐、大小便失禁等。
-
山茄子
茄科植物三分三的根·山茄子:山茄子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化学成分:本品含樟柳碱、东莨菪碱、天仙子胺(莨菪碱)、红古豆碱等多种生物碱。紫金牛科植物杜茎山的根或茎叶·山茄子:山茄子为中药名,出自《草药手册》。
-
山茄花
概述:山茄花为中药名,出自《扁鹊心书》。别名:曼陀罗花、风茄花、山茄花、胡茄花、酒醉花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metelL.或毛曼陀罗D.innoxiaMill.的花。性味归经:辛,温,有大毒。3.风湿痹痛,寒湿脚气。化学成分:白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的花均含天仙子胺(莨菪碱)、天仙子碱(东莨菪碱)和去甲天仙子胺。
-
山野烟
别名:大搜山虎、山野烟、山茄子来源及产地:茄科植物三分三AnisodusacutangulusC.Y.WuetC.Chen的根。性味:辛、苦,温,有大毒。化学成分:本品含樟柳碱、东莨菪碱、天仙子胺(莨菪碱)、红古豆碱等多种生物碱。天仙子碱、樟柳碱有阿托品样作用,并能扩大瞳孔,抑制唾液分泌,松弛平滑肌,解除有机磷中毒。
-
小颠茄子
概述:小颠茄子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本草图经》记载的天仙子之别名。性味归经:苦,温,有大毒。功能主治:镇痉,镇痛,定痫,平喘,止泻。1.治癫狂,风痫,胃痛,腹痛,哮喘,久泻,久痢,脱肛。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主要为天仙子胺(即莨菪碱)、阿托品及天仙子碱(即东莨菪碱)。
-
五常政大论篇
《五常政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张志聪注:“此篇论五运主岁,有平气、有太过、有不及,各主果、谷、虫、畜、草木、生物数、声、色、味、生长收藏,皆五行政令之常,故曰五常政大论。”文中还提出了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以及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
-
牙痛子
概述:牙痛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原始》,为《本草图经》记载的天仙子之别名。性味归经:苦,温,有大毒。入心、肝、胃经。功能主治:镇痉,镇痛,定痫,平喘,止泻。1.治癫狂,风痫,胃痛,腹痛,哮喘,久泻,久痢,脱肛。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主要为天仙子胺(即莨菪碱)、阿托品及天仙子碱(即东莨菪碱)。
-
升丹
概述:升丹为方剂名,出《药籢启秘》,为《疡医大全》方记载的三仙丹之别名。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瘘管,下疳,梅毒等。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细粉单用,或配其他药物成散剂等使用。使用注意:本品腐蚀性强,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只宜微量。
-
长寿丸
概述:长寿丸为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即《疡医大全》方记载的三仙丹的别名。别名:升药、升丹来源及产地:粗制氧化汞。性味:辛,热,有毒。功能主治:提脓拔毒,去腐生肌。治痈疽疮疡溃后脓水淋漓,腐肉不去,瘘管,下疳,梅毒等。使用注意:本品腐蚀性强,有大毒,不可内服,外用亦只宜微量。
-
风茄花
概述:风茄花为中药名,出自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药物图考》记载的洋金花之别名。性味归经:辛,温,有大毒。入肺、肝经。1.治支气管哮喘。用本品切丝,和入烟丝中燃吸,作临时平喘用。3.风湿痹痛,寒湿脚气。化学成分:白曼陀罗和毛曼陀罗的花均含天仙子胺(莨菪碱)、天仙子碱(东莨菪碱)和去甲天仙子胺。
-
乌龙须
概述:乌龙须为中药名,出自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清·刘士季《草木便方》记载的马桑根之别名。来源:马桑科植物马桑CoriariasinicaMaxim.的根。2.治汤火伤。使用注意:服用本品过量,会出现间歇性强直性痉挛,流涎,出汗,心悸,呼吸困难,间歇性癫痫样发作等中毒症状,重者可致死亡,故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
-
火烟子
概述:火烟子为中药名,出自《陕西草药》,为《陕西中草药》记载的金牛七之别名。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消肿止痛。1.治跌打损伤,瘀血肿痛,劳伤,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化学成分:太白乌头根含滇乌头碱(Yunaconitine)、新乌宁碱(Neoline)、塔拉胺(Talatisamine)、展花乌头宁(Chasma-nine)。
-
巴果
概述:巴果为中药名,出自《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巴豆之别名。1.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痰饮,水肿,腹水,癫痫,痴狂。化学成分:巴豆油中含巴豆醇二酯十余种,去氧巴豆醇三酯多种,以及巴豆酸(Tigl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亚油酸、花生酸等的甘油酯。
-
双眼龙
概述:双眼龙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巴豆之别名。1.治寒积停滞,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痰饮,水肿,腹水,癫痫,痴狂。化学成分:巴豆油中含巴豆醇二酯十余种,去氧巴豆醇三酯多种,以及巴豆酸(Tiglicacid)、巴豆油酸(Crotonicacid)、亚油酸、花生酸等的甘油酯。
-
水银粉
概述:水银粉为中药名,出自《嘉祐补注神农本草》,为《本草拾遗》记载的轻粉之别名。性味归经:辛,寒,有大毒。功能主治: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逐水,通便。1.治疥、癣,瘰疬,梅毒,下疳,皮肤溃疡,酒糟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主含氯化亚汞。
-
水银霜
概述:水银霜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粉霜之别名。别名:白雪、水银霜、白粉霜。来源及产地:轻粉的精制品。产湖北、浙江、河北等地。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攻毒,蚀恶肉,利水,通便。1.治牙疳,梅毒恶疮。2.治水肿,臌胀,大小便闭。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白雪
概述:白雪为中药名,出自《抱朴子》,为《本草品汇精要》记载的粉霜之别名。别名:白雪、水银霜、白粉霜。来源及产地:轻粉的精制品。产湖北、浙江、河北等地。性味:辛,温,有毒。功能主治:攻毒,蚀恶肉,利水,通便。1.治牙疳,梅毒恶疮。2.治水肿,臌胀,大小便闭。使用注意: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
白羊桃
概述:白羊桃为中药名,出自《云南中草药》,为《植物名实图考》记载的夹竹桃之别名。别名:柳叶桃、白羊桃、半年红。性味:苦,寒,有大毒。功能主治:功在强心利尿。590.另含欧夹竹桃苷乙,无强心作用。还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兰香苷等。药理作用:欧夹竹桃苷丙对各种动物均现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属慢作用强心苷类。
-
白镜子
概述:白镜子为中药名,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山东中草药手册》记载的照山白之别名。1.治慢性支气管炎,风湿痹痛,月经不调,闭经,痛经,高血压病。又含金丝桃苷、黄芪苷、山柰酚、槲皮素,东莨菪素、棂木毒素和三萜类、甾类等。药理作用:煎剂对小鼠有祛痰作用,挥发油有镇咳、祛痰作用。还可减慢心率。
-
半年红
概述:半年红为中药名,出自《江苏药材志》,为《植物名实图考》夹竹桃之别名。性味:苦,寒,有大毒。功能主治:功在强心利尿。还含葡萄糖基夹竹桃属苷,16-乙酰基真地吉他林,夹竹桃苷A、G,夹竹桃叶苷等。还含齐墩果酸、熊果酸、兰香苷等。药理作用:欧夹竹桃苷丙对各种动物均现洋地黄样强心作用,属慢作用强心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