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骨
概述:高骨:1.人体部位名;2.经外奇穴名。《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地有山石,人有高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王冰曰:“高骨,谓腰高之骨也。”解剖名桡骨茎突。《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腕骨…出《针灸大成》。位于手腕掌侧桡侧缘,桡骨茎突部。一般沿皮刺0.3~
-
踝
俗名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掌后高骨·踝: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
外踝
外踝为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又名核骨。俗称孤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参见踝骨: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踝骨
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孤拐
孤拐即外踝。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孤拐骨
孤拐骨即踝骨。踝骨为骨骼名。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小儿脉法
概述:小儿脉法为诊小儿脉的方法。2.脉象主病。指法:指法:一指三部诊法,用左手握小儿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用右手大拇指按儿高骨脉上,分三部以定息数;对三岁以下的小儿,除脉诊之外,更应注意形色、声音和诊指纹,按胸腹、头额等诊法。数为热,迟为寒,沉滑为痰食,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为滞。
-
延年
延年为推拿穴位。出《幼科铁镜》。位于鼻梁骨高耸处,在山根穴与准头穴之间。《保赤推拿法·掐天庭穴至承浆穴法》:“延年在鼻高骨”。有开窍醒神,止抽搐等作用。用治外感风寒、惊厥等症。
-
手锐
手锐即位于掌后小指侧的高骨。即手的锐骨部。锐,指锐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其病实则手锐掌热。”
-
锐毒
锐毒病名。系指右耳后高骨处所患之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毒等。其证同夭疽,治法参见有头疽条。
-
关脉
关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辅骨
挟膝两侧之骨·辅骨:辅骨为骨名,指挟膝两侧之骨。膝两侧突出的高骨,即股骨下端的内外髁和胫骨上端之内外髁。在内侧者名内辅骨,在外侧者名外辅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辅骨上横骨下为楗…骸下为辅,辅上为腘。”《医宗金鉴》:“小腿骨…《医宗金鉴》:“臂骨有正辅两骨,辅骨在上,短细偏外。”
-
耳后疮
出自《鲍氏验方新编》卷一。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见《外科正宗》卷一。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由于此处肌肉不丰,气血不充,故预后欠佳。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
-
柴胡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二:柴胡清肝汤:处方:川芎当归白芍生地黄柴胡黄芩山栀天花粉防风牛蒡子连翘甘草节各3克制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功能主治:谋虑不决,郁火凝结少阳胆经而成夭疽、锐毒,生于耳后1寸3分高骨之后,左名夭疽,右为锐毒。主治:怒火上升,憎寒恶热,肝胆风热疮疡。
-
布指
布指为切脉指法。指诊脉时,医生根据病人的身高分布三个手指的安放位置。一般不论用左手或右手,均先以中指端按定病人寸口脉的关部(以掌后高骨处为准),继以食指端按于寸部,无名指端按于尺部。并根据患者的体长,相应调整三指的距离,高大者,指距稍宽,矮小者,指距稍密。
-
夭疽
左名夭疽,右名锐毒,俱属少阳胆经。脑疽(napecarbuncle)又名对口、对口发、对口疮、对口疽、对口疔、对口痈、脑漯、落头疽、项疽、项中疽、脑后发、脑痈、大疽、属虚者又称为脑烁。是指生于项部,易致内陷的有头疽。脑疽的病因病机:脑疽患部为督脉、膀胱经之循行处,多因膀胱经湿热邪毒上壅或阴虚火炽,热邪上乘所致。
-
尺脉
尺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天柱疽
注解:天柱疽(Dazhuicarbuncle)为病名,是指生于项后高骨大椎穴处的有头疽。治宜清热疏风,解毒活血。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如生于项部的,名脑疽、对口疽、落头疽;由于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有头疽名称各异,如蜂窝发、蜂窝疽、莲蓬发、发背、搭手、背疽、脑疽、脑后发等。
-
寸关尺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頄
頄为人体部位名。指眼眶下外侧之高骨,或称颧骨。《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烦。”《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邪上出于頄。”。张景岳注:“目下曰頄,即颧也。”
-
坏
坏①衰老。《素问·上古天真论》:“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②败坏。《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③毁坏。《素问·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
-
耳后发
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初宜服柴胡清肝汤,脓将成服托里消毒散,虚者十全大补汤,外敷乌龙膏。《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夭疽居左锐毒右,经属胆腑生耳后,谋虑太过郁火成,此处肉薄当急救。”
-
耳后毒
锐毒即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的有头疽。又名耳后发、耳后疽、耳后疮、发颐、参发颐、耳后毒。红肿速溃为顺证,坚硬黑陷者属逆证。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
-
寸
概述:寸:1.寸口脉的简称;《黄帝内经灵枢·骨度》最早论及这一内容。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出《针灸资生经》。同身寸从广义理解,应包括骨度法和指寸法两种,现习指后者,如中指同身寸等。
-
寸脉
寸脉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即寸关尺三部的脉搏之一。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
尺
概述:尺脉:1.脉学名词;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
-
寸口脉
寸口脉指两手桡骨头内侧桡动脉的诊脉部位的脉搏。属太阴肺经。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
翳明
概述:翳明为经外奇穴名(yìmíngEX-HN14)。在项部翳风穴后1寸。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一般直刺1.0~翳明穴的配伍:翳明穴配承泣、鱼腰、丝竹空、睛明、攒竹、风池,治近视。翳明穴配四渎、风池、哑门、内关、太冲,治内耳性眩晕。
-
天疽
天疽病名。《灵枢·痈疽》:“发于颈,名曰夭疽,其痈大以赤黑,不急治,则热气下入渊腋,前伤任脉,内熏肝肺,熏肝肺十余日而死矣。”该病或与颈淋巴结结核溃烂之合并感染有关。其次,《外科正宗》卷一所指,系有头疽之发于耳后一寸三分高骨处者,左侧名曰夭疽,右侧名曰锐毒,俱属少阳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