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上善
杨上善为隋唐时期著名医学家。670年)尝先后任隋太医侍御、唐太子文学、太子司仪郎。尝效法皇甫谧,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加以重新编排、注释,成《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此为最早之《内经》注本,有甚高之文献价值。又著《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系针灸经穴方面之专著,在唐代影响很大,被定为必修课本。
-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是《黄帝明堂经》的一种注本。为7世纪初(唐初)由杨上善注释改编而成。前十二卷论十二经脉腧穴;本书曾经唐太医署规定为学习针灸的主要课本。
-
黄帝内经太素
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太素》是注释《内经》的早期传本,不仅保存《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而且杨氏的注文在考校字义、注释原文和引录一些古典医籍的佚文方面,对研读《内经》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国内刊本只有二十三卷。
-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
“用针之要,无忘其神”为针灸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官能》。指用针的要妙,在乎推动生机以扶正祛邪,调养神气。杨上善:“用针之道,下以疗病,上以养神。”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里
里,寸之意。杨上善:“一里,一寸也。”刘衡如:“又穴位在天府下五寸,名曰五里,在膝下三寸,名曰三里,皆可为里字训寸之明证。”
-
灸法补泻
灸法补泻记载于《黄帝内经灵枢·背输》:“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艾灸补法,艾炷点燃后,不吹其火,待其自灭;艾灸泻法,医者用口吹旺艾火,便其速燃,待病人感觉皮肤灼烫,随即加上艾炷再灸,要使艾火很快熄灭,不伤皮肤。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解释艾灸补泻时说:“火烧其处正气聚,故曰补也;
-
黄帝内经明堂
《黄帝内经明堂》为书名。《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为书名。隋唐间杨上善撰注。十三卷,现存一卷。书中将古代《明堂孔穴》一书,以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为纲领,分类加注,其中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现存有手太阴肺经一卷。本书体例按经脉循行次序排列孔穴,对各穴名义均作了解释,是一部循经考穴的早期著作。
-
脾主涎
“脾主涎”的涎是指口液。杨上善曰:“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
-
岁露
《岁露》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今岁有贼风暴雨,以衰万物,比秋风露,故曰岁露焉。”本篇主要论述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文中首先介绍疟疾的病机和症状。同时论述人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所以人体在遇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的三虚时容易发病的道理,特别是遇到四时八节气候反常时往往会造成疾病的流行。
-
外踝
外踝为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骨度》。又名核骨。俗称孤拐。《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参见踝骨: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悬阳
概述: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4.提举阳气。鼻部·悬阳:悬阳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目·悬阳:悬阳指目。刘衡如注:“目为悬阳。”张景岳注:“凡刺之时必先举阳气为主,故曰悬阳。”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泻圆补方
泻圆补方为刺法用语。疾(入)而徐出,邪气乃出。安以静,坚心无解(懈),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意指泻法应多用捻转,以利祛邪;补法多不转动,有利扶正。《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员谓之规,法天而动,写气者也;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
-
阳络
概述:阳络:1.从手、足三阳经分出的络脉;《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湿热过甚,血液润泽而呈现黄赤颜色。《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王冰注:“并胃之经络。”根据杨上善、王冰和张志聪的注释,认为阳络为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
中
《灵枢·玉版》:“迎之五里,中道而止。”⑧指中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素问·脉要精微论》:“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素问·刺禁论》:“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素问·玉机真脏论》:“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
-
治脏者治其俞
治脏者治其俞为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指治疗五脏病症,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输穴。《黄帝内经素问·咳论》:“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疗五藏咳,宜疗藏经第三输也。”张志聪集注解释作五脏背俞。
-
疏
《素问·阳明脉解》:“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灵枢·五变》:“内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灵枢·终始》:“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据《太素》卷十四人迎脉口诊及杨上善注,“疏”当作“躁”。如《素问·疏五过论》。
-
手阳明标本
手阳明标本为六经标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马莳注:“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曲池穴,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于钳上,疑是胃经头维穴。”手阳明标本为十二经标本之一。手阳明大肠经本部,在肘骨之中的曲池穴,由此直上至别阳处(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注为臂臑穴);
-
使道
使道①人体部位名。指鼻孔和人中沟。《灵枢·天年》:“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杨上善注:“使道谓是鼻空使气之道,隧以长,出气不壅。”《素问·灵兰秘典论》:“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王冰注:“使道,谓神气行使之道也。”
-
盛水
盛水①水气旺盛。《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杨上善注:“至,极也。肾者,阴之极也。阴气舍水,故曰盛水。”②雨和雪化为水的时期,也即春令。《素问·阴阳类论》:“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
然筋
然筋指然谷穴下之筋。《素问·调经论》:“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王冰注:“然谓然谷。”新校正引杨上善注:“然筋当是然谷下筋。”
-
奇输
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奇输指热病五十九俞或六腑之别络。见《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彻衣者,尽刺诸阳之奇输也。”又“尽刺诸阳之奇输,未有常处也。”杨上善注为:“诸阳奇输,谓五十九刺。”而张志聪注为:“奇输者,六腑之别络也。”奇穴·奇输:奇输指奇穴。《类经图翼》有《奇俞类集》。
-
奇经
奇经即奇经八脉的简称。与十二正经相对而言。杨上善日:“经,正经、奇经也。”参见奇经八脉:奇经八脉为经络分类名。是人体十二经脉之外具有不同作用的八条经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奇经八脉在《内经》中曾有分散的记载,至《难经》才集中加以讨论,并提出奇经八脉这个名称。
-
淖
喻指人体内稠碍精微物质的积蓄。见“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灵枢·卫气失常》:“膏者,其肉淖。”《素问·阴阳别论》:“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杨上善注:“淖音浊,乱也。”
-
募筋
概述:募筋:1.筋膜;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黄帝内经太素》卷五作“募筋”。杨上善注:“募当为膜,示募覆也。十二经筋之外裹膜分内者名膜筋也。”募原与膜原通。《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其内搏于五藏,横连募原。”
-
目下纲
目下纲谓足阳明之经筋,统管眼之下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阳明则为目下纲。”目纲为人体部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
-
目上纲
目上纲谓足太阳经筋的分支,统管眼之上部。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三:“足大(太)阳之筋起于小指之上…目纲为人体部位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目纲者,即上下目胞之两睑也,又名曰睫,司目之开阖也。”其中上眼睑部又称目上纲(或作目上网),下眼睑部又称目下纲(或作目下网)。
-
经俞
概述:经俞:1.经穴;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经俞者,谓经之穴也。”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经俞:经俞指五输穴中的经穴和俞穴。《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秋刺经俞。”马莳注:“经俞者,据下节井荥推之,则是各经之经穴俞穴也。”
-
泾溲
泾溲指小便。《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素问·调经论》王冰注:“泾,大便。《素问·调经论》林亿等注:“按杨上善云,痉,有本作经,妇人月经也。”
-
夹脊穴
《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穴位解剖: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
-
魂
魂是精神意识活动的一部分,指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思维意识活动。《灵枢·本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杨上善注:“魂者,神之别灵也。”汪昂注:“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说明精神活动以五脏精气为基础,具体指出魂与肝血的关系。
-
缓筋
概述:缓筋:1.足阳明筋;2.宗筋。足阳明筋·缓筋:缓筋指足阳明筋。杨上善:“缓筋,谓足阳明筋,以阳明之气主缓。”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宗筋·缓筋:缓筋指宗筋。丹波元简:“缓筋即宗筋也。”
-
踝
俗名孤拐骨。《黄帝内经灵枢·骨度》:“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端内侧,上结于内踝。”手掌后高骨·踝: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臂掌之间,不可得屈,刺其踝后。”
-
踝骨
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横格
横格横阻之木。喻脉象硬而横突。《素问·大奇论》:“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杨上善注:“胆脉如弦,今如横格之木,即是木之胆气有损。”
-
孤拐
孤拐即外踝。踝骨为骨骼名。俗名孤拐骨。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孤拐骨
孤拐骨即踝骨。踝骨为骨骼名。指踝关节内、外侧圆形的骨性隆起。在内者称内踝,是胫骨的下端;在外者称外踝,是腓骨的下端。又手腕两旁的圆形高骨古时亦名踝骨。杨上善说:“足胫骨与足腕骨相属之处着胫骨端内外高骨名日内踝;手之臂骨之端内外高骨亦名为踝也。”
-
浮络
浮络指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且常浮现的络脉。皮部以十二经脉分区,观察十二经皮部上浮络的色泽变化,可以了解邪正的盛衰,认识各经疾病,以便早期诊断,亦可行刺络放血。《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黄帝内经太素》卷九杨上善注:“浮谓大小络见于皮者也。”
-
怫忾
怫忾指气郁满闷不舒。《灵枢·寿夭刚柔》:“卫之生病也,气病时来时去,怫忾贲响,风寒客于肠胃之中。”杨上善注:“怫忾,气盛满貌。”
-
地气
4.饮食五谷之气。《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杨上善注:“地气,阴气也。”运气术语·地气:地气为运气术语,指主气,或称主时之六气,即六气分司于一岁的二十四节气。地气系与“天气”相对而言,在泉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称为“地气”。
-
地
6.腰以下部位;7.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杨上善注:“地,下也。”中部地为合谷穴处的动脉;中部地,手阳明也,…下部地,足少阴也。”指岁气中的在泉之气,统管四、五、终三气。
-
德流气薄
德流气薄谓天道与地道两相结合,即天之阳光雨露与地之植物水分两者阴阳和合之谓。《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成瓘《篛园日札》卷八:“若其生物之本源,经言在天为德,在地为气。又杨上善注:“未形之分,施与我身,谓之德者,天之道也。
-
止针
概述:止针:1.指停止针刺而言;《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杨上善注:“热退则凉生,故身寒而止针。”日本国针灸家梦分斋针法之一·止针:止针为日本国针灸家梦分斋针法之一。即针刺两肾之部位,以治命门相火上亢。
-
淡淡
淡淡①形容情绪不振,意趣索然。《素问·刺热篇》:“肾热病者…其逆则项痛员员淡淡然。”张景岳注:“淡淡,精神短少貌。”又杨上善注:“淡,动也,谓不安动也。”②同“憺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心下淡淡,恐人将捕之。”
-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出自《灵枢-口问》。杨上善:“手足六阳及手少阴、足厥阴等诸脉凑目,故曰宗脉所聚。”又张景岳:“宗,总也。凡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目为宗脉之所聚。”二说可互参。
-
胞脉
胞脉又名胞络。《中医药学名词》(2010):胞脉(uterinevessels)是指分布在胞宫上的脉络。因这两条经脉均起于胞中,与女子的月事、妊娠有直接关系。《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黄帝内经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张景岳注:“胞者子宫是也。
-
胞络
概述:胞络:1.分布于胞宫的脉络;2.心包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指联系胞宫的经络,主要是八脉中的冲脉和任脉。杨上善注:“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阳刺
阳刺为古刺法名。指治疗头痛,用正中一针,四旁各刺一针的刺法。即《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所述十二刺之扬刺。《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所载阴刺之法亦同此,谓“入一旁四处”,但十二刺之阴刺为“左右率刺”之法。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中亦谓:“本作阴刺者,字误耳。”因本法用治头病,头为阳;
-
辟
《素问·调经论》:“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块然而不痛。”《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见“辟积”。《素问·气交变大论》:“筋骨并辟,肉瞤瘛,”张介宾注:“并,拘挛也。《三国志·华佗传》:“太尉黄琬辟,皆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