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燥
清燥润燥法之一。又称凉燥。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症见身热头痛、干咳无痰、或气逆喘急、咽干鼻燥、口渴心烦、舌干红无苔或薄白而燥。代表方剂为清燥救肺汤。
-
凉燥
《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病因病机:《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
安荣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处方麦门冬(去心)通草滑石各6克当归(去芦,酒浸)灯心甘草(炙)各15克人参细辛(洗)各3克制法上为细末。养血滋阴则肾不虚,利水清热膀胱不为虚热所阻,加以香附行气,则小便清利而淋自止矣。地榆苦寒,除血热、治肠风;赤石脂固下焦肾气,性甘温,重收湿止血,能催生下胎,恐非胎前所宜用。
-
榧螺
拼音名:FěiLuó英文名:snailshell来源:药材基源:为榧螺科动物伶鼬榧螺和红口榧螺的壳。体螺层高度约为螺旋部的18倍。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活于潮间带至潮下带40余米深的沙质海底,退潮后常潜入沙内。螺层约8层,体螺层长大,其高度约为壳塔高的18倍,壳口狭长,前端较宽,边缘完整,色淡,内面橘红色。清燥润肺。
-
豆瓣菜
豆瓣菜为十字花科豆瓣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每节一叶,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荚果内含种子30~具有清燥润肺、化痰止咳、利尿等功效,是治疗肺痨的理想食物,3.西方国家和我国广东人民认为,豆瓣菜是一种能润肺止咳、益脑健身的保健蔬菜。对肺痨,肺燥肺热所致的咳嗽、咯血、鼻子出血、月经不调都有较好疗效。
-
油麦菜
概述油麦菜是近年来蔬菜市场上出现的一个新面孔,又名莜麦菜,有的地方又叫苦菜、牛俐生菜,属菊料,是以嫩梢、嫩叶为产品的尖叶型叶用莴笋的一种,叶片较长呈长披针形,色泽谈绿、质地脆嫩,口感极为鲜嫩、清香、具有独特风味,油麦菜的营养价值基本和生菜相同,略高于生菜。
-
润燥法
概述:润燥法为治法。指用具有养阴、生津、润燥作用的方药,治疗燥证的治法。清宣外燥法:清宣外燥法用于治疗外燥证。外感凉燥证,宜清宣温润,方如杏苏散;外感温燥证,宜清宣凉润,方如桑杏汤等。滋润内燥法:滋润内燥法用于治疗内脏津亏或感受温邪,化燥伤阴所致的各种内燥证。肺燥阴伤,宜清燥润肺,方如清燥救肺汤;
-
外感肩背痛
多因岁运失常,热淫所胜,火热伤肺;《症因脉治》卷一:“外感肩背痛之症,背痛肩痛,发热不恶寒,反恶热,烦躁不宁,便闭便赤,口渴唇焦,此火邪伤肺之症也;若面白脱色、短气者勿服,宜逍遥散加人参;形气虚甚,十全大补汤;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拔,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因痰饮流注者,宜导痰汤;
-
燥者濡之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燥证要用滋润的方药治疗。内燥是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治宜滋阴润燥;外燥为秋天燥气所伤,又分温燥、凉燥两种,温燥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凉燥宜轻宣温润。
-
黄柏止泻汤
处方:黄柏3两,人参3两,地榆3两,阿胶3两,黄连5两,茯苓4两,榉皮4两,艾叶1升。功能主治:下焦虚冷,大小便洞泄不止。专赖参、苓、阿胶平调气血以助诸药之力;惟艾性禀纯阳,能开发中外阴邪,必缘其人宿蕴湿热,暴感虚寒而洞泄不止,故以辛热之味行苦寒之性。湿热去而真阳复,三焦各司其职,可无下虚上盛之虞。
-
外感嗽血
外感嗽血为病证名。因肺热内郁,风寒外束者,症见发热形寒、咳嗽、脉象浮大。宜清热解表,用泻白散加荆芥、防风、葛根之属;因风热犯肺者,症见发热口干,脉象浮数。宜清宣肺热,用桑杏汤;因燥火伤肺者,症见鼻干咽燥,舌红脉数,宜清燥润肺,用清燥救肺汤。本证可见于肺炎、慢性支气管炎与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感染等疾病。
-
秋燥感冒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uzaoGanmaoKeli处方:桑叶北沙参竹叶前胡伊贝母桔梗麦冬苦杏仁(炒)甘草菊花山豆根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深棕色的颗粒;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加水煎煮2次,合并煎液,浓缩至于,加乙醇5ml,搅拌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功能与主治:清燥退热,润肺止咳。
-
芦根饮
《通俗内科学》:芦根饮:处方:芦根1钱,麦冬1钱,地骨皮1钱,生姜1钱,栀皮5分,茯苓5分。功能主治:产后大渴不止。《圣济总录》卷三十九:方名:芦根饮组成:芦根(锉,焙)1两1分,人参1分,水萍(紫者,焙干)1分,枇杷叶(拭去毛)1分。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入薤白4寸(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3次。
-
清金引血汤
处方:藕节9克茅根15克侧柏9克降香桑叶麦冬各6克旱莲草9克黑芥穗4.5克泽兰15克功能主治:清燥润肺,引血下行。治经前鼻衄,经期提前或停闭,头晕耳鸣,口干欲饮,苔黄脉数。用法用量:水煎服。唇燥舌红者,加生地9克,丹皮6克。摘录:《中医妇科治疗学》
-
外感腋痛
《症因脉治》卷一:“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治宜清燥泻火为主,如燥热伤气,用加味泻白散,燥热伤血,用清金泻白散;若木火刑金或积热熏肺,则兼见咳嗽气逆等症。肾火上冲,多因房劳过度,精伤肺损所致。《张氏医通》卷五:“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
-
清金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一:方名:清金汤组成:甘草、桔梗、玉竹、川贝、黑豆衣、桑叶、地骨皮、甜梨、白粳米。功效:苦降甘润。《种痘新书》卷十二:方名:清金汤组成:知母、黄芩、石膏、桔梗、甘草、天冬、麦冬、木通、马兜铃、栀子、花粉、牛子各等分。加减:如痰滞,加半夏1钱半,瓜蒌仁(去油)1钱。
-
内伤腋痛
指因郁怒伤肝、积热熏肺、肾火上冲等所致的腋痛。《症因脉治》卷一:“腋痛者,在两胁之上,奶旁外侧,痛连缺盆,肺经症也。治宜清燥泻火为主,如燥热伤气,用加味泻白散,燥热伤血,用清金泻白散;宜用左归丸、家秘天地煎合黄芩泻白散等方。《张氏医通》卷五:“少阳湿热留薄,则腋下肿痛,小柴胡加抚芎、枳壳;
-
肺燥咳嗽
其证咳嗽痰少,喉中声哑,烦渴引饮,大便秘涩,肌肤枯燥。《症因脉治·伤燥咳嗽》:“天行燥烈,燥从火化,肺被燥伤则必咳嗽。”《不居集》卷十五:“肺燥咳嗽,金性喜清润,润则生水,以滋脏腑。《金匮翼·燥咳》:“肺燥者,肺虚液少而燥气乘之也。治宜清燥润肺,用润肺止嗽方、清燥救肺汤、门冬饮子等。
-
秋燥感冒冲剂
秋燥感冒冲剂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uzaoGanmaoChongji标准编号:WS3-Bb-0051-95处方:桑叶北沙参竹叶前胡伊贝母桔梗麦冬苦杏仁(炒)甘草菊花山豆根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深棕色的颗粒;另取甘草对照药材1g,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浓缩至干,加乙醇5ml搅拌使溶解,滤过,取滤液浓缩至0.5ml,作为对照药材溶液。
-
腋痛
燥热伤血,用青金泻白散;若木火刑金或积热熏肺,可兼有咳逆上气等症,治宜疏肝清肺,选用加味泻白散,严氏推气散、加味清胃汤等方加减。因于房劳,肾火上冲则精伤损肺,常见腋胁部隐隐作痛,方用左归丸、家秘天地煎合黄芩泻白散等方。张璐认为:湿热亦可致腋痛、腋肿,由少阳湿热所致(见《张氏医通》卷五)。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安肺宁嗽丸
概述:安肺宁嗽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嫩桑叶1两,儿茶1两,硼砂1两,苏子1两(炒,捣),粉甘草1两。功能主治:功能清热化痰。主治肺郁痰火或阴虚肺热所致之咳嗽,兼治肺结核。至其叶凉而宣通,最解肺中风热,其能散可知;又佐以苏子之降气定喘,甘草之益土生金,蜂蜜之润肺清燥,所以治嗽甚效也。
-
清燥润肺合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QingzaoRunfeiHeji标准编号:WS3-B-1642-93处方:桑叶264g石膏220g甘草88g黑芝麻88g阿胶70g麦冬106g苦杏仁62g北沙参62g枇杷叶44g制法:以上九味,苦杏仁和黑芝麻分别压榨脂肪油,取苦杏仁油12.4和黑芝麻油,加热至160℃备用;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澄清液体;功能与主治:清燥润肺。15ml,一日3次。
-
清燥养荣汤
《医学集成》卷二:方名:清燥养荣汤组成:生地、当归、白芍、知母、花粉、陈皮、甘草、朱砂(冲)、灯心。主治:瘟疫下后,神昏谵语。《瘟疫论》卷一:方名:清燥养荣汤别名:清燥养营汤组成:知母、天花粉、当归身、白芍、陈皮、地黄汁、甘草。功效:清热,凉血,解毒。主治:疫病解后阴枯血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