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息痢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针后加灸,可温中祛邪。
-
外感休息痢
《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
-
内伤休息痢
内伤休息痢为病证名,休息痢类型之一。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
-
小儿痢疾
此外,呕恶加内关;发热加曲池;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处方天枢上巨虚三阴交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痢—中脘、气海,疫毒痢—大椎、合谷、太冲,噤口痢—内关、中脘,休息痢—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百会。
-
劳痢
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此外,呕恶加内关;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处方天枢上巨虚三阴交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寒湿痢—中脘、气海,疫毒痢—大椎、合谷、太冲,噤口痢—内关、中脘,休息痢—脾俞、肾俞、关元,久痢脱肛—百会。
-
驻车丸
主治:《外台秘要》卷二十五引《延年秘录》之驻车丸主治久痢伤阴,湿热未尽,下痢脓血,腹痛后重,亦治休息痢。鉴别:(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纤维束鲜黄色,壁稍厚,纹孔明显。(2)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5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加甲醇至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
休惜痢
《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蜡丸吞服。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
-
梅根
《*辞典》:梅根:出处:《别录》拼音名:M i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根。功能主治:治风痹,休息痢,胆囊炎,瘰疬。③《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红梅根调和气血,走血分。(《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②治瘰疬:鲜梅根一至二两。酒、水煎服。
-
神仙如意丸
《杨氏家藏方》卷二十:方名:神仙如意丸组成:砒2两(别研),黄丹5钱(研,炒),草乌头5钱(生,去皮尖,为末),朱砂1分(别研,一半入药,一半为衣),巴豆12枚(去皮,不去油),木鳖子6枚(去壳,别研,生用),雄黄5钱(别研),黄蜡2两,沥青2两(别研)。小便冷淋,茴香、木通酒调海金砂末1钱送下;
-
豆腐
《*辞典》:豆腐: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D uFu来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制成品。功能主治: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治赤眼,消渴,休息痢;①宁原《食鉴本草》: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③《医林纂要》:清肺热,止咳,消痰。④《本草求真》: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
-
砒石
《*辞典》:砒石:出处:《开宝本草》拼音名:PīSh 别名:砒黄(《日华子本草》),信砒(孙用和),人言(《本事方》),信石(《救急易方》)。次用荆芥汤洗之,三、二日之后,黄膏水流出将尽,仍看痔头焦黑为度,以篦子敲打痔头,见得渐渐坚硬黑色,却于枯药中增添生朱减退白矾,自然药力慢缓矣。
-
鸭胆子
来源:本品为苦木科植物鸭胆子树的成熟种子。归经:入大肠经。用于久痢、休息痢、疟疾。注意:脾胃虚弱者禁用。鸭胆子一药,在本草文献方面,使载于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原为治冷痢久泻的要药。并且由于本品能治阿米巴痢疾,有杀灭阿米巴原虫的作用,故又试用本品杀灭疟原虫,在临床上用治疟级,也具有很好疗效。
-
黄锁梅根
《*辞典》:黄锁梅根: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Hu nɡSuǒM iGēn别名:锁梅根、钻地风(《滇南本草》),锁地风(《滇南本草》整理本),黄泡刺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红锁梅、乌泡(《云南中草药》),黄泡、倒竹伞、三月泡(《文山中草药》),雀不站、黄茨果(《云南中草药选》)。花期春季。水煎,点水酒眼。
-
玉液丹
《疡医大全》卷十六方之玉液丹:方一:组成:五倍子(用六安茶泡汁温浸,滤去茶汁,再用糟坊白药丸为末拌匀,放磁器内密封,放暖处候生白毛为度,晒干,筛净白毛)十两,儿茶、甘草各二两,薄荷叶、乌梅肉各一两。《圣济总录》卷七十七方之玉液丹:组成:白矾2两(熬令汁枯),硫黄半两,消石半两。兼治肠风痔漏诸疾。
-
四霜丸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组成:巴豆霜半钱匕,百草2钱匕,粉霜1钱匕,砒霜半钱匕,乳香末2钱匕。主治:休息痢久不愈。用法用量:每服1丸,新汲水送下,食前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用黄蜡半两熔汁为丸。如绿豆大。
-
玄精丸
《圣惠》卷五十九:组成:太阴玄精2两,白矾半斤,黄丹2两,青盐半两。主治:休息痢久不愈,面色青黄,四肢逆冷,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每服1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生铁铫子内,烧白矾汁尽为度,后以不蚛皂荚3挺,存性烧熟都研为末,用糯米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
玉命丹
《准绳 幼科》卷七:组成:硫黄(研)半两,密陀僧半两,黄丹半两,寒水石2两,白矾(俱研)2两(用新丸瓶子入5味,用盐泥固济,煅令通赤,研匀细),麝香1字。用法用量:每服10丸,用乌梅、甘草煎汤送下。制备方法:上研匀,以蒸饼为丸,如小绿豆大。用药禁忌:忌生冷,毒物、鲜面等。
-
吴茱萸煎丸
《圣惠》卷五十九:组成: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2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1斤(绞取汁),无灰酒1升,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当归1两(锉,微炒)。主治:休息痢。制备方法:上为末,先将姜汁井酒入铛子内,慢火煎,不住手搅,次入药末,煎成膏,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
羊肉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九:组成:羊肉(去筋膜,取精者薄切,令作片子)4两,胡粉半两,胡黄连半两,大枣(煮,去核并皮)20个。却别碾胡黄连作末,并胡粉一处,和枣作团,以湿纸包裹,于煻火中煨令子熟;《普济方》卷二五八:组成:羊肉(去脂膜,切作片)5两,大蒜(去皮细研)1颗。主治:反胃,朝食暮吐,夜食朝吐。
-
没石子散
《圣惠》卷六十:方名:没石子散组成:没石子3枚(烧灰),樗根白皮3两(锉,炒微黄),益母草3分,神曲2两(微炒),柏叶1两,桑耳1两。《圣惠》卷五十七:方名:没石子散组成:没石子半两,黄连1两(去须,微炒),干姜1两(炮裂,锉),白茯苓半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当归(锉,微炒)1两。
-
麦糵丸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方名:麦糵丸组成:麦糵(炒)2两,人参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白术1两半,厚朴(去粗皮,姜汁炙)1两半,干姜(炮裂)半两,桂(去粗皮)1两,陈曲(炒)1两,甘草(炙,锉)1两,食茱萸1两。主治:虚劳。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痢后不能食,气虚羸瘦。
-
松烟饼子
其积块渐渐近下,再进1服,又觉近下。
-
松焙饼子
主治:一切块癖积滞、气血瘕聚等10-20年者;大人、小儿久痢脓血、休息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皂子大,捻作饼子。
-
三根饮
《医学正传》卷三:方名:三根饮别名:三根汤组成:五倍木根、苍耳草根、臭樗木根(刮取白皮)各等分。功效:酸涩固肠,清化湿热。主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用法用量:每服7钱,加生姜3片,大枣1个,大黑豆36粒,糯米49粒,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切细。
-
神安丸
《卫生总微》卷十一:方名:神安丸组成:砒霜1字,龙骨2字,(煅),乌鱼骨3字,赤石脂2字,茯苓3字,黄连(去须)3字,定粉3字,干姜3字(炮),黄丹3字(火飞)。下五色脓血,如烂鱼肠,无粪,肠中搅痛。亦治诸痢,赤者,甘草汤送下;白者,干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少许拌匀,饭和为丸,如黍米大。
-
香连健脾丸
《活人方》卷三:方名:香连健脾丸组成:乌梅炭16两,生姜(干)5两,制半夏5两,麦芽粉2两5钱,神曲2两5钱,山楂2两5钱,槟榔1两,三棱7钱,蓬术7钱,青皮7钱,陈皮8分,枳壳8分,木香8分。功效:补益脾胃,消湿热积滞。主治:休息痢,脾胃虚弱,不能营运,犹有积滞不清,绵远难愈;酒积腹痛而泄泻者。
-
人言
概述:人言为中药名,为砒石之别名。性味:辛、酸,大热,有大毒。功能:杀虫,蚀疮去腐,平喘化痰,截疟。主治:①外用治痔疮,瘘管,瘰疬,牙疳,癣疮,溃疡恶肉不脱。②治寒喘,疟疾,休息痢。外用亦可自黏膜面吸收,如应用不当,可致急性中毒,引起呕吐,淘米水样腹泻,蛋白尿,血尿,眩晕,惊厥,麻痹,以至死亡。
-
休息痢·发作期
休息痢·发作期(attackingstageofintermittentdysentery)是指以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脓血,兼倦怠怕冷,嗜卧,食少,舌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
-
休息痢·缓解期
休息痢·缓解期(remittentstageofintermittentdysentery)是指缓解期的休息痢,常见脾气虚弱证、脾阳虚衰证、寒热错杂证、瘀血内阻证等。
-
痢证汇参
《痢证汇参》痢疾专著。清·吴道源纂辑。卷一诸贤总论,并辑录《临证指南》中痢疾治案;卷二-四论述外感痢、内伤痢、噤口痢、休息痢、疫痢等多种痢疾的主证和一些痢疾兼夹病证的证治,卷五-七介绍胎产及产后痢、小儿诸痢;卷八-十列痢证主治诸方,这些方剂多属临床经验之方。内容较丰富,是一部研究痢疾的临床专著。
-
八利
八痢指八种不同类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以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利(亦名休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八痢
八痢为病证名,即八种不同证型的痢疾。1.《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痢作利。指水谷利、冷利、热利、滞利、积利、疳利、蛊利、休惜(息)利为八利。2.《普济方》以冷痢、热痢、疳痢、惊痢、冷热不调痢、休息痢、瀼痢、蛊毒痢为八痢。
-
安息香散
《圣惠》卷五十八处方安息香半两,阿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黄连1两(去须,微炒),桃白皮1两(锉),汉椒1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制法上为细末。摘录《圣惠》卷五十八《圣惠》卷二十一处方安息香2两,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虎胫骨2两(涂酥,炙令黄)。功能主治风腰脚疼痛冷痹,及四肢无力。
-
久痢丸
中药部颁标准:别名/通用名:久痢丹拼音名:JiuliWan标准编号:WS3-B-0031-89处方:椿皮(醋制)?6g白术(麸炒)16g甘草16g当归32g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性状:本品为白色水丸;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2页)。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除湿化滞。用于湿热久痢,休息痢。
-
凤凰煎
处方:鸡子1枚。制法:打破鸡子,用黄蜡一块如指大,铫内熔,以鸡子拌炒热。功能主治:休息痢,及疳泻日久不能愈者。用法用量:空心食之。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三
-
缚虎丸
处方:砒(成块好者,乳细)半两,黄蜡半两。制法: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7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愈,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用法用量:每服1丸,痢,冷水送下,脾疼亦然;小儿丸如黍米大,每服1丸,汤使同上。摘录:《局方》卷六(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
槐术散
处方:白于术1两(米泔水浸1宿,陈壁土炒焦),槐角米4两(炒)。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健脾和血。主休息痢。用法用量:白痢,淡姜调服;赤痢,红砂糖汤调服。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
加味养脏汤
处方:养脏汤加炮附子5钱,青皮5钱,乌药5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休息痢。因伤酒肉炙煿,发为痢疾,休作无时。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红枣2枚,水煎服。摘录:《得效》卷六
-
家莲散
处方:莲肉(泡,去皮心,微火焙干)4两,厚朴(姜炒)1两,干姜(炒黑)1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经年久泻冷泄,及休息痢。用法用量:每服2-3匙,米饮调下,日3次。摘录:《古今医鉴》卷五
-
参芍汤
处方:人参、白芍、附子、茯苓、炙甘草、五味子。功能主治: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各家论述: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故以参、茶、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昧收三阴阳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摘录:《温病条辨》卷三
-
姜茶丸
处方:干姜(炮)1两,建茶1两。制法:上以乌梅取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休息痢。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米饮送下。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
参术香连汤
处方:广木香5分,黄连1钱,人参8分,白术1钱半,甘草1钱,茯苓2钱,枳实1钱。功能主治:休息痢,屡止屡发,久不愈者。因固涩太早,积未清所致。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会约》卷十
-
缩砂丸
处方:缩砂30克(去皮)黄连30克(去须,微炒)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干姜15克(炮裂,锉)木香15克吴茱萸30克(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制法:上药捣罗为末,用醋软饭和丸,如梧桐子大。《中藏经》卷下:方名:缩砂丸别名:缩砂丹组成:天南星4两(汤浸洗7遍,切,焙干),良姜4两,缩砂仁2两。胸膈噎闷,心腹冷痛。
-
蓣莲饮
处方:石莲肉干山药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补益脾气。治休息痢而见形体羸瘦者。摘录:《证治准绳·类方》卷六《准绳 类方》卷六:方名:蓣莲饮组成:石莲肉、干山药各等分。主治:滞下。用法用量:每服3钱,生姜茶煎汤调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梅叶
《*辞典》:梅叶: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M iY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叶片。性味:《纲目》:酸,平,无毒。功能主治:《日华子本草》:煎浓汤,治休息痢并霍乱。附方:治月水不止:梅叶(焙)、棕榈皮灰各等分。每服二钱,酒调下。(《圣济总录》)摘录:《*辞典》
-
杨梅树皮
《*辞典》:杨梅树皮:出处:《纲目》拼音名:Y nɡM iSh P 来源:为杨梅科植物杨梅树皮,春初,剥取树皮。又含鞣质。功能主治:治痢疾,跌打损伤,目翳,牙痛,汤火伤,恶疮疥癞。①《日华子本草》:煎汤洗恶疮疥癞。浸酒或入丸剂。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熏洗。水煎,分作三次,每次加白糖三钱调服,一日一剂。
-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
休息痢·寒热错杂证(intermitte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intermingledheatandcold)是指痢疾日久,寒热错杂,以胃脘灼热,烦渴,腹痛绵绵,下痢稀溏,时夹少量黏冻,饥而不欲食,强食则吐,四肢不温,舌红,苔黄厚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
-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
休息痢·瘀血内阻证(intermittentdysenterywithsyndromeofinternal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痢疾日久,瘀血内阻,以腹部刺痛,拒按,下痢色黑,兼腹部刺痛固定不移,常在夜间加重,面色晦暗,或腹部结块,推之不移,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休息痢缓解期证候。
-
大蒜鸡子方
处方:大蒜(剥去皮)2颗,鸡子2枚。功能主治:休息痢。用法用量:上先将蒜放铛中,取鸡子打破沃蒜上,以盏子盖,候蒜熟,空腹食之。下过再服。摘录:《普济方》卷二五九
-
缚虎圆
处方: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半两。炮制: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七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儿圆如黍米大,每服一圆,汤使同上。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