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暴热
暴热病证。指突发的高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医林指月·发热》:“暴热者,热之燔灼,阳气亢害也。”《证治准绳·杂病》:“暴热者病在心肺。”《张氏医通·寒热门》:“凡暴热不止,脉滑数或洪盛,皆为实热,宜随表里孰轻孰重而清理之。或脉虽沉而按之坚实者,为里实,必用苦寒下夺之。”
-
贝母煎
《外台秘要》卷九引《延年秘录》:贝母煎:处方:贝母90克紫菀五味子百部根杏仁(去皮、尖、两仁者,研)甘草(炙)各60克制法:上六味,切。主暴热咳嗽。和地黄汁3升,生麦门冬汁1升,白蜜5合,好酥2合,生姜汁1合;《医学集成》卷三:组成:贝母、桑皮、苏子、花粉、沙参、百合、前罔、射干、薄荷、枇杷叶。
-
外感胃脘痛
寒证多见于中气素寒,热证多见于内有积热患者。若时令暴热,心下忽绞痛,手足虽冷,头额多汗,身虽恶寒,口燥舌干,大便虽泻,溺色黄赤,此湿热所伤之症也。”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
-
实热
主要表现为壮热喜冷、口渴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脉洪滑数实。实热指邪气盛实之发热。《杂病源流犀烛·火证源流》:“《医学入门》(指《医学入门》)曰,气分实热,白虎汤;实热还包括阳明腑证、痰积发热、瘀血发热、湿阻发热等。
-
明睛地黄圆
处方:生干地黄(焙.麸炒)、防风(去芦.去油)二两。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肝脏积热,肝虚目暗,膜入水 ,漏睛眵泪,眼见黑花,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日近暴热赤眼,风毒气眼,并皆治之。兼治干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疾由肾气虚败者。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石膏粥
处方:石膏24克粳米50克功能主治:清热养胃。治风邪癫痫,口干舌焦,心烦头痛,暴热闷乱。用法用量:上药以水1.5升,煮石膏,取700毫升,去石膏,纳米煮粥,微熟,入葱白2茎,豉汁20克,更同煮,候热,空腹时食之。中老年人高热不退,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口渴多饮等发热性疾病。加减:若渴,加干葛根1两。
-
八宝止血药墨
概述:八宝止血药墨为方剂名,出自《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处方:京墨560g,红花、冰片各6g,麝香3g,熊胆12g,冰糖30g,阿胶48g。制法:共碾极细面,制成长方形小块。为细末,杵为坨功能主治:清热镇静,止血。治吐血,衄血,大小便血,急怒暴热,骤然吐血。注意:服药期间,忌食有刺激性之食物;
-
黄连清心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黄连清心汤:处方:黄连半两加凉膈散:大黄(二钱),连翘(四钱),黄芩、薄荷、山栀子、朴硝、甘草,各一钱。功能主治:暴热外侵,目赤,喉痛,胸满气喘者。摘录:《医学传灯》卷上《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黄连清心汤别名:清心散组成:凉膈散加黄连半两。本方方名,《袖珍》引作 清心汤。
-
黄芩升麻汤
处方:干葛、芍药、升麻、甘草、黄芩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寒暄不时,乍暖脱衣,及暴热之次,忽变阴寒,身体疼痛,头痛如石。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九
-
鸡苏汤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鸡苏汤:处方:鸡苏2两半,地黄汁5合,桑根白皮(锉)1两,生姜汁5合,葛根(锉)2两,小蓟根(切)2两,淡竹茹2两。功能主治:坠堕扑损,内伤吐血,及暴热,胸背上烦热,心中欲吐,喉内先觉血腥气。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下葵子末1钱匕,更煎至8分,温服,1日2次。
-
蔛草
来源:为雨久花科植物少花鸭舌草的全草。夏、秋采收,晒干。叶簇生或单生,披针形,长2~蒴果长卵形。生境分布:生于湿地或水田中。性味:①《唐本草》:味甘,寒,无毒。②《福建中草药》:微甘咸,寒。功能主治:清肝凉血。治高热喘促,咳血,尿血,赤眼,丹毒,痈肿疔疮。①《唐本草》:主暴热喘息,小儿丹肿。
-
腊雪
性味:淡,寒。①《本草拾遗》:味甘,冷,无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降火止渴。治瘟疫、中暑热狂,伤酒热渴。①《本草拾遗》: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②《儒门事亲》:洗目退赤。③《日用本草》:煎茶煮粥,解热止渴。⑤《医林纂要》:降热杀虫,清肺利水。
-
蚬肉
《*辞典》:蚬肉:出处:《唐本草》拼音名:XiǎnR u来源:为蚬科动物河蚬等的肉。药理作用:日本蚬的提取物如注入犬的门静脉或股静脉后,血流中可出现腺甙类物质,肝静脉中最多,因此其主要释放部位当为肝脏。性味:甘咸,寒。②《日华子本革》:去暴热,明目,利小便,下热气,脚气湿毒,解酒毒目黄,浸取汁服,主消渴。
-
升解散
《嵩崖尊生》卷十五:组成:升麻4分,芍药8分(酒炒),川芍1钱,生地1钱,木通2钱,酒芩8分,甘草5分。《仙拈集》卷三:组成:升麻3分,生地3分,生甘草3分,白芍(酒炒)5分,茯苓5分,木通5分,黄芩(酒炒)4分,川芎6分。主治:小儿痘未见形,暴热烦躁,毒气太盛。用法用量:水煎,调辰砂末2分服。
-
木香金铃散
概述:木香金铃散为方剂名,出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方。组成:大黄半两,金铃子、木香各三钱,朴硝二钱,轻粉少许。制法:上药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三至四钱,食后柳白皮煎汤调下,微利为度。功能主治:主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
-
黄芩清肺汤
《卫生宝鉴》卷十七:黄芩清肺汤:别名:黄芩清肺饮(《玉机微义》卷二十八)、清肺饮(《赤水玄珠》卷十五)。处方:黄芩6克栀子2个(擘破)功能主治:治肺燥所致的小便不通。主治:心火燔灼,胃火助之,元气未损,真精未亏,或因饮酒之蕴热,或因暴热之外侵之实火,目赤,喉痛,胸满,气喘。
-
鸡血李
《*辞典》:鸡血李: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JīXu Lǐ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李的根或叶。治跌打损伤,痪血作痛,吐血,白浊。③《四川中药志》:治脚气,奔豚气,热毒,烦躁。⑤《贵州草药》:和血通经,利水通淋。附方:①治经闭:鸡血李根五钱,小血藤、吴萸各三钱,木通、大血藤、桐子根、面根藤各二钱,生美一钱。
-
李根
《*辞典》:李根: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LǐGēn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9~③《滇南本草》:治膏淋脓闭,马口疼痛,秧草为使,用根点水酒服,但服后脓止,管中痒,方好。用于热淋,血痢,牙痛。(《千金方》李根汤)②治小儿尿灶丹,初从两股起,及脐间走入阴头皆赤色者:烧李根为灰,以田中流水和敷之。
-
木香金铃子散
《保命集》卷中:组成:大黄半两,金铃子3钱,木香3钱,轻粉少许,朴消2钱。主治:暴热,心肺上喘不已。用法用量:每服3钱或4钱,食后煎柳白皮汤调下。以利为度,喘止即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杏仁饮子
《千金》卷十八:组成:杏仁40枚,柴胡4两,紫苏子1升,橘皮1两。主治:暴热嗽。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煮取3升,分3服。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嗽起于暴,是实非虚,杏仁、苏子、橘皮皆泄肺之品,柴胡散寒热之邪。
-
苹果日灼病
苹果日灼病,又称苹果日烧病,是一种常见性果实病害,在我省苹果产区普遍发生,一般果园病果率可达3%—10%,甚至更多,而且一旦发病,病部常被炭疽病菌或其他病菌感染出现腐果、烂果和带菌果,从而降低了果品的产量与品质。2.积极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的苹果叶螨、山楂叶螨、二斑叶螨、蚜虫、金纹细蛾等果树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