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解
清解热性病治法之一。有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暑等。详各条。
-
解毒通脉汤
处方:桃仁3钱,大黄2钱,水蛭2钱,虻虫2钱,银藤1两,生石膏8钱,丹皮2钱,连翘5钱,栀子3钱,黄芩3钱,延胡索2钱,赤芍2钱。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脉止痛。发热肢肿,疼痛难忍。大黄入血分,化瘀血,清解血分毒热;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破血;此方边清边通,使湿毒热邪得以清解,瘀血死血得以活散。
-
小白汤
《孙氏医案》卷一:方名:小白汤组成:小柴胡汤、白虎汤。功效:清解。主治:疫证,挟热下利。六脉洪大,面色内红外黑,口唇干燥,舌心黑苔,不知人事。临床应用:疫症:金某,其嫂三月患头痛,身热,口渴,水泻不止,身重不能反侧,日渐昏沉,耳聋眼合,梦多乱语。乃以辰砂六一散一两,灯心汤调服之,两帖而瘳。
-
清热止嗽代茶饮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清热止嗽代茶饮组成:甘菊2钱,霜桑叶2钱,广皮1钱,枇杷叶2钱(炙,包煎),生地1钱5分,焦枳壳1钱5分,酒芩1钱,鲜芦根2支(切碎)。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各家论述:本方于清热之中,酌加枇杷叶、广皮等味,配合酒芩、芦根清解肺热,而清解之中,兼有止嗽作用。
-
麻毒
麻毒是指能引起麻疹的邪气。麻疹又名疳、麻证、瘄子、痧子、肤证、糠疮、粰疮。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小儿药证直诀》:“初起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顺证经过良好,逆证较严重,险证多属危急。末期,当养阴,清解托毒,使其逐渐收没。
-
内伤衄血
统指无外伤、外感所致的鼻衄。《症因脉治》卷二:“内伤衄血之症,身无表邪,目睛或黄,五心烦热,鼻孔出血。”常由肺热上壅、胃热熏蒸、肝火上炎、阴虚火浮等因所致。治宜辛凉清解,可选用泻白一物汤,或桑菊饮加丹皮、茅根。治宜清胃降火,可选用玉女煎,或清胃汤加酒大黄。治宜清肝泻火,可选用龙胆泻肝汤、清肝饮。
-
小柴胡冲剂
用于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吐,口苦咽干。小柴胡冲剂的药理作用:1.方义简释:方中柴胡疏风解表退热,黄芩助柴胡清解退热,同时柴胡又可疏肝理气。结果:小柴胡片对大鼠早期炎症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显著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趾肿胀。(2)胃痛:用于肝胃不和、肝气犯胃之胃脘痛。20g,一日3次。
-
朴消煎
《千金》卷十六:组成:朴消1斤,芒消8两,寒水石4两,石膏2两,金2两。功效:清解悍毒,搜涤燥热。主治:服石所致积热,困闷不巳。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白蜜1合和冷水5合,搅和令消,顿服之,日3次。贵高人加金以治五金之毒,皆同气相招之意。2.《医略六书》:石药气悍,积毒伤阴,故消瘅大渴,肌肉顿削焉。
-
鸭通汤
《千金翼》卷十五:方名:鸭通汤组成:白鸭通(新者)1两,大黄2两,石膏(碎)1两,知母1两,豉1升,麻黄3两(去节),葱白2-7茎,栀子仁2-7枚,黄芩1两半,甘草3分(炙)。热攻胸背,呕逆烦闷,卧辄大睡,乘热觉四肢不快,寒热往来,大小便难。以鸭通汁煮6升,去滓,纳豉3沸,分服5合。佐以冷石、石膏清解里热;
-
清肺固金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名:清肺固金丸组成:前胡80两,贝母80两,枳壳(炒)80两,苏叶80两,桑皮80两,羌活80两,橘皮80两,杏仁(去皮炒)80两,苦梗192两,甘草36两,黄芩72两,葛根72两。功效:清解肺热,止嗽化痰。主治:肺经有热,外感风寒,咳嗽痰盛,气促作喘,胸膈不畅。
-
清金化毒汤
《痘疹仁端录》卷十六:方名:清金化毒汤组成:知母、黄芩、石膏、桔梗、甘草、天冬、麦冬、兜铃、木通、山栀、花粉。主治:疹后咳嗽。《痘疹传心录》卷十五:方名:清金化毒汤组成:茯苓、甘草、陈皮、山栀仁、芍药、知母、连翘、薏苡仁、牛蒡子、灯心。功效:清解痘疹火毒。用法用量:水煎服。
-
新加白虎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新加白虎汤组成:苏薄荷5分(拌研),生石膏8钱,鲜荷叶1角(包),陈仓米3钱,白知母4钱,益元散3钱(包煎),鲜竹叶30片,嫩桑枝2尺(切寸)。用法用量:先用活水芦笋2两,灯芯5分,同石膏半分,先煎代水。各家论述:何秀山:本方以白虎汤法辛凉泄热,甘寒救液为君,外清肌腠,内清脏腑;
-
酿乳赤芍散
《育婴秘诀》卷二:方名:酿乳赤芍散组成:生地黄(酒洗)、黄芩、川芎、当归、木通(酒洗)、炙甘草、赤芍、天花粉、连翘各等分。主治:胎热。母娠时喜食辛热煎炒之物,或患热病,失于清解,使儿受之,生后目闭面赤,眼胞浮肿,常以身努,呢呢作声,或时啼叫,或时惊烦,遍身壮热,小便黄涩。
-
金欣液
组成:炙麻黄3g,苦杏仁10g,生石膏(先煎)20g,黄芩6g,葶苈子10g,炙桑白皮10g,前胡10g,虎杖12g。功能:宣肺开闭,清热解毒,化痰止咳。80%,病机为痰热闭肺、肺失宣肃。本方在《伤寒论》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研制。生石膏、黄芩清解肺热;经临床研究证实本方用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
灰黑干尖刺舌
灰黑干尖刺舌为舌象。舌尖灰黑苔,有刺而干。为邪将入里,兼有食滞。症见发热口苦,耳聋胁痛。宜表里清解、消滞和中(见《伤寒舌鉴》)。
-
渗湿于热下
渗湿于热下治疗温病表证挟湿的方法。出《温热论》。温病初起挟有表湿,于辛凉解表剂中加用芦根、滑石一类渗淡利湿药,使湿从下去,温热即易于清解。
-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为治法。指用具有清解暑热、补气生津作用的方药治疗暑热耗伤津气病证的治法。暑天症见高热不退,口渴,烦躁汗多,神疲少气,苔黄白而干,脉虚数无力。可用《温热经纬》清暑益气汤,该方着力于益气生津,兼清暑邪。针灸临床常采用针泻合谷、大椎、内庭等穴以清暑热;烦渴甚者,加刺金津、玉液以止渴。
-
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外其志,使肺气清。”⑶阴寒病证。《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见“清液”。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湿,清湿喜怒。”《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
大腹痛
《医学从众录·心痛续论》:“大腹痛者,乃太阴脾土之邪。”血积上焦,脾火熏蒸,则痛从腹而攻上;吞酸腹痛,为痰郁中焦;虫痛,肚大青筋,饥即咬啮,痛必吐水,痛定能食;又:“凡痛多属血涩气滞,宜甘以缓之,寒宜辛温消散,热宜苦寒清解,虚宜甘温调理,实宜辛寒推荡。”
-
春月咳嗽
《不居集》卷十五治春月咳嗽,若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者,用金沸草散。肺虚风袭,咳嗽声重,身热头疼者,用局方消风散。肺有火,腠理不闭,风邪外乘者,治宜解表兼清肺火。肺受邪,不能输化,小便短少,皮肤渐肿,咳嗽日增者,用六君子汤以补脾肺,六味丸以滋肾水。治宜兼降,前胡、杏仁、海浮石、栝蒌仁之属。”
-
背恶寒
五湿痰内郁,肢体疼重,痞闷头汗,身体肥盛,脉或缓滑,或涩滞,滑则指迷茯苓丸加胆星,涩则苓桂术甘汤加半夏、广皮分解之;六瘀血内滞,头汗目黄,小便清利,大便溏黑,小腹偏左,或胁中脘有疼处,脉关尺弦紧,或带芤状,以桃仁承气汤、犀角地黄汤、随上下虚实清理之;
-
冰霜梅苏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ingshuangMeijuWan标准编号:WS3-B-2514-97处方:薄荷叶6g乌梅肉6g薄荷脑0.1g蔗糖640g制法:以上四味,薄荷脑用乙醇适量稀释备用。性状:本品为灰白色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呼和浩特方)之冰霜梅苏丸:处方:花粉1两,葛根1两,苏叶1两,柿霜2两,薄荷2两,山楂2两,马梅肉5两。口内噙化。
-
大前胡汤
《外台》卷一引《古今录验》:大前胡汤:处方:前胡半斤,半夏半升(洗),生姜5两,枳实8片(炙),芍药4两,黄芩3两,干枣12枚(擘)。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气极伤热而用前胡、麻黄开发于外,半夏、枳实消豁于内,芍药、黄芩清解于中,生姜、大枣兼和中外也。
-
三粉擦剂
处方:雄黄10克,明矾10克,琥珀末3克。功能主治:清解邪毒。主邪毒蕴结肌肤。用法用量:三种药物共研成细粉,用凉开水调如稀糊浆,以新羊毛刷蘸之擦患处,随干随擦。摘录:王渭川方
-
平顺清解饮
《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组成:桔梗、甘草、山楂、僵蚕、木通、连翘、红花、牛蒡、白芷、生地、炒占米百数粒。功效:稍能清解。主治:痘至起齐,不犯气虚,无甚血热者。
-
丹桃合剂
丹桃合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丹桃合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清解郁热,行气止痛。带下伴阴痒或有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拓汤
主治:丹毒、痛疽始发焮热。《千金》卷五:方名:拓汤别名:大黄拓汤组成:大黄1两,甘草1两,当归1两,芎1两,白芷1两,独活1两,黄芩1两,芍药1两,升麻1两,沉香1两,青木香1两,木兰皮1两,芒消3两。木兰皮近世罕用,考诸《本经》,治大热在皮肤中,去面热、赤皯、酒皶等证,使热从皮腠而散也。
-
秘传解瘟散毒汤
年氏《集验良方》卷二:方名:秘传解瘟散毒汤组成:川芎1钱,白芷1钱,羌活1钱,葛根1钱,柴胡1钱5分,生草4分,赤芍1钱,连翘1钱,黄芩1钱,花粉1钱,桔梗1钱,玄参1钱,淡竹叶1钱。功效:清解内热。主治:天行瘟疫,口渴咽肿,发热无汗。用法用量:加灯心20根,水煎服;
-
小儿头痛
小儿头痛为病证名,小儿头痛,虚证较少。《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分头痛为风寒头痛与内热头痛两类。里热熏蒸,必须清解,热去火降,病身可愈。症见头痛或连及项背,恶风寒,骨节酸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用桂枝羌活汤、川芎茶调散、祛风立效散等方。治宜疏风清热。用菊花茶调散。
-
阳明经病
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乳子伤寒
乳子伤寒病证名。出《幼幼集成》。指婴幼儿感受寒邪引起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初起寒邪在表,恶寒,身热,无汗,沉迷,治宜辛温解表,用葱豉汤。如表寒化热,热势增高,心烦,口渴,治宜辛凉清解,用银翘散加减。如表里俱热,便秘,小便黄涩,治宜表里双解,用防风通圣散。
-
蛇伤解毒片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eshangJieduPian标准编号:WS3-B-0403-90处方:光慈姑44g山豆根44g拳参44g黄连22g白芷22g红大戟22g冰片3.3g雄黄6.5g朱砂10g大黄145g硫酸镁145g制法:以上十一味,冰片研细,朱砂、雄黄水飞或粉碎成细粉,其余光慈姑等八味,粉碎成细粉;功能与主治:清解蛇毒,散瘀消肿。用于各种毒蛇咬伤。
-
烫火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TanghuoSan标准编号:WS3-B-1216-92处方:地榆(炭)80g黄柏40g石膏40g大黄20g寒水石20g制法:以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粉末;检查:应符合散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解火毒。规格:每包(瓶)装9g贮藏:密闭,防潮。
-
痔疮止血丸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ZhichuangZhixueWan标准编号:WS3-B-2037-95处方:槐花100g荆芥(炒)100g陈皮100g侧柏叶100g地榆100g仙鹤草100g制法:以上六味,槐花、荆芥、陈皮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性状:本品为黑褐色小蜜丸;(3)取本品5g,剪碎,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
防风解毒汤
摘录:《麻症集成》卷三《痘疹全书》卷下方之防风解毒汤:别名:防风败毒散组成:防风、薄荷、荆芥、石膏、知母、桔梗、甘草、牛蒡、连翘、木通、枳壳、淡竹叶。《赤水玄珠》有灯心,诸药各等分,水煎服。《痘科类编》卷三方之防风解毒汤:组成:防风1钱,地骨皮5分,生黄耆5分,白芍5分,荆芥穗5分,大力子5分。
-
黄连清肺饮
处方:黄连、山栀、豆豉。功能主治:清解。主鼻塞属肺火盛者。摘录:《类证治裁》卷六
-
解郁清肝汤
处方:柴胡6g,酒黄芩9g,香附9g,青皮3g,银花12g,青黛0.6g,赤芍9g,牡丹皮9g。功能主治:疏肝解郁,清肝泻火。因怒气伤肝,气血挟郁火冲逆于上,目珠胀痛,白睛赤丝紫胀,风 泛高,青睛表层骤起裂痕,且兼胸满胁痛,脉弦有力者。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
清热代茶饮
处方:鲜青果20个(去核)鲜芦根4支(切碎)功能主治:清热利咽。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各家论述:鲜青果功能清肺利咽,去火化痰,用治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痰涎壅塞等症。芦根能清肺热而祛痰排脓,又清胃热而生津止呕,二药合用,清解肺胃之热功专力大。
-
清暑饮
处方:青蒿露10毫升(冲)六一散9克(包)荷叶边1圈西瓜翠衣9克绿豆皮4.5克银花露15毫升(冲)丝瓜皮6克淡竹叶4.5克扁豆衣4.5克功能主治:清解暑热。治夏令外感风热,身热汗出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热经解》
-
栀子升麻汤
别名:栀子升麻散(《世医得效方》卷一)。功能主治:清解肌热。虚烦潮热不止。摘录:《类证活人书》卷十七《伤寒全生集》卷三:方名:栀子升麻汤组成:茵陈、山栀、黄芩、大黄、柴胡、升麻、龙胆。《普济方》卷四○三:方名:栀子升麻汤组成:升麻、白芍药、干葛、山栀子、蓝叶、甘草各等分。
-
梅苏颗粒
梅苏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梅苏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解暑热,生津止渴。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清脏腑热剂
清脏腑热剂(formulaforclearingheatinviscerae)是指以清解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五脏六腑里热证的清热剂。
-
阳明外证
概述:阳明外证为病证名。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葛根、升麻、秦艽、荆芥、赤芍、苏叶、白芷、甘草、生姜)。
-
胎热
2.临产两目失明。是指以出生后目赤面赤,眼胞浮肿,遍体壮热,口气热,时哭叫,大便赤黄粪稠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疾病。病因病机:《叶氏女科证治》卷二:“妊娠将临月,两目失明,不见灯火,头痛眩晕,腮颔肿不能转侧,此肝经热毒上攻,由过食炙煿、火酒、辛辣等物,名曰胎热。”治疗:治宜天冬饮。
-
热乳
热乳病证名。出《千金翼方》。乳母患热病,仍以乳哺儿,致儿发病,症见面黄不食,甚或呕吐气急。治宜先停母乳,后用清解和胃之剂。
-
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为治疗八法之一,是指指用寒凉药物或有泻热作用的针灸配方以清解火热证的治法。对热性病使用清法,应分清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按浅深程度使用清法。牙龈肿痛用清胃散清胃火;胁痛、耳聋、目赤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燥热咳嗽用泻白散清肺火;热证又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
-
脑疳
脑疳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疾患儿头部生疮,兼见毛发焦枯如穗,甚至脱落光秃,鼻干,心烦,疲倦,困睡,目睛无神,腮肿囟凸,身热汗出不解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毒侵袭所致。与脑部疾患(如脑炎、大脑发育不全、脑病后遗症等)有别。治宜清热解毒,健脾消疳。用龙胆泻肝汤清解,继用肥儿丸消疳。
-
麻毒内攻
麻毒内攻病证名。指麻毒不能适发外出的逆证。《古今医鉴》:“麻疹既出,一日而又没者,乃为风寒所冲,麻毒内攻。”轻则烦躁谵妄,重则神昏闷乱。治宜透疹清解。内服荆防败毒汤,外用胡荽酒擦全身。重者加服安宫牛黄丸以开窍醒神。
-
梅苏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MeisuChongji标准编号:WS3-B-1020-91处方:乌梅肉96g薄荷112g紫苏叶32g葛根16g制法:以上四味,取薄荷、紫苏叶用水蒸汽蒸镏,得初镏液约800ml,再重蒸镏,收集镏液约200ml,滤取蒸镏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功能与主治:清解暑热,生津止渴。用于感冒热引起的口渴、咽干,胸中满闷,头目眩晕。
-
除瘟化毒汤
《白喉治法抉微》:除瘟化毒汤:处方:粉葛根6克金银花6克枇杷叶(去毛、蜜炙)4.5克薄荷1.5克生地6克冬桑叶6克小木通2.4克竹叶3克贝母(去心)6克生甘草2.4克功能主治:清肺解毒。主白喉初起,肺胃受邪,伏热未发,形寒发热,汗少心烦,咽喉红痛,脉来浮数,舌苔底绛薄白。用法用量:大便闭,加瓜蒌仁2钱,郁李仁2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