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陷胸汤
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表未解,医反下之,以致邪热内陷,饮热互结而成的结胸,短气躁烦,心中懊 ,心下痛,按之不硬,脉沉而紧者;近代也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大黄陷热结,甘遂攻水结,佐以芒消之监制二者之苦,不令直行而下,使其引入硬满之处,软坚破结,导去热邪。
-
外感结胸
外感结胸为病证名。多因太阳病、太少并病误下,表热内陷或实邪传里,与胸中水饮互结而成。《景岳全书·伤寒典下》:“有不因误下而实邪传里,心下鞕满,痛连小腹而不可近,或燥渴谵妄,大便鞕,脉来沉实有力者,此皆大陷胸汤所正宜也。”本病因证候、病情不同,有大结胸、小结胸、寒结胸、热结胸、水结胸、血结胸等。
-
膈内拒痛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大陷胸汤主之。”此条明示误下后导致正邪相搏于胸膈间,而产生疼痛拒按,又以邪气结滞为主。《医学衷中参西录·太阳病大陷胸汤证》:“膈内拒痛者,胸中大气与痰火凝结之气,互相撑胀而作痛,按之则其痛益甚,是以拒按也。”
-
热实结胸
热实结胸病证名。邪热伏饮搏结胸膈所致的病证。结胸证之一。又名实热结胸、热结胸。《类证活人书》卷十:“有热实结胸,胸中烦躁,心内懊憹,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证也,大陷胸汤主之。”《医学入门·杂症》:“热实结胸者,心下满硬,懊憹烦躁而渴,柴胡汤,甚者大陷胸汤。”
-
水结胸证
包括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等。症状及治疗:水邪结于胸胁者。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
-
大结胸证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症状及治疗:《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
-
泄可去闭
泄可去闭治疗学术语。指用泻下药去除闭阻之证。如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苔黄燥起刺,脉沉实,有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又如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结,短气烦躁,脉沉紧,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
胆囊炎、胆石症
胆囊炎、胆石症急腹症之一。甚则恶寒发烧,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少赤,面目俱黄;若热入营血,则有高热神昏、瘀斑衄血、舌绛苦燥;如邪热内陷可致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出现亡阴亡阳之危候。治宜清热解毒,理气利湿,通里攻下为主。可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茵陈蒿汤等随症加减。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中药排石机理研究
青岛市立医院通过7条家犬口服胆道排石汤、在麻醉后观察其胆汁分泌量,有6条在用药后10~还有报道大黄、番泻叶、芫花、金钱草、茵陈、虎杖、胆草、青蒿、柴胡、半边莲等均可使胆汁流量增加。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报道茵陈胆道汤有松弛Oddi氏括约肌的作用,尤其对痉挛下的括约肌,缓解作用明显。(6)抗菌消炎作用。
-
中痞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则外有形也。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峻下
峻下治疗学术语,指下法之一。用峻猛泻下药攻逐里实的方法。适用于正气未衰者。如荡涤实热,用大承气汤;攻逐水饮,用十枣汤;攻逐寒积,用三物备急丸;泻热、逐水、破结,用大陷胸汤等。
-
心中懊憹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寒实证
《伤寒论今释》:“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治宜温里通解。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
-
水结胸
包括大结胸证、小结胸证、寒实结胸证等。症状及治疗:水邪结于胸胁者。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畜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伤寒全生集·辨伤寒结胸》:“若心下怔忡,头汗出,无大热、先渴后闷痛,揉之有声汩汩者,名水结胸,用半夏茯苓汤。”
-
上痞
《华氏中藏经·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胀满则外有形也。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
-
大结胸
又称热实结胸证,是指表邪内陷,化热入里,与水饮等实邪结聚于胸膈,以心下硬满而痛,甚或痛不可近,发热不高,便秘,心中懊 ,短气,烦躁欲饮,但头汗出,舌燥,脉沉紧等为常见症的结胸证。症状及治疗:《类证活人书》卷十:“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