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为病机,又称热盛风动。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挛急抽搐的病理变化。温热病高热期出现壮热、昏迷、筋肉强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临床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
-
风
外感病因之一·外风: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补肝汤(《医宗金鉴》):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酸枣仁、木瓜、炙甘草病证之一·风:风为病证之一。由于其证候符合“风胜则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的病机,故称为风证,但由于其致病并非因于感受六淫的风邪,而由肝风内动所致,故又称为内风或风气内动。
-
内风
指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羚羊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药、生甘草、鲜竹茹、茯神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冰片、珍珠、山栀、雄黄、黄芩、麝香、金箔衣阴(血)虚风动:病机概要:阴(血)虚风动由阴亏血少,筋脉失养所致。
-
热盛风动
热盛风动即热极生风。热极生风又称热盛风动。指温热病高热期出现的壮热、昏迷、筋肉强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多因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所致。
-
心肝火旺
心肝火旺为证候名。症见发热口渴,烦躁易怒,面红目赤,胁痛口苦,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太平圣惠方》卷四:“夫心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卫气不行,荣气不通,遂令热毒稽留,心神烦乱,面赤身热,口舌生疮,咽燥,头疼,喜笑,恐悸,手心热,满汗出,衄血,其脉洪实相搏者,是其候也。”
-
清暑熄风汤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清暑熄风汤组成:元参、麦冬、石膏、丹皮、薄荷、桑叶、川贝、鲜地、银花、六一散。主治:热病风暑,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不恶寒反恶热,咽喉红痛或白腐肿甚,脉来洪大,舌黄或燥,乃三焦相火升腾上窍,阳明热甚之症。用法用量:水煎服。发斑,加栀子、绿豆衣;热极生风,加羚羊、钩藤;
-
疏风养荣汤
《医学传灯》卷上:方名:疏风养荣汤组成:白芍、当归、生地、柴胡、防风、薄荷、麦冬、地骨皮、山栀。主治:痘疹轻者,微寒微热,脉细微数,愈而复发,此因湿中生热,热极生风。用法用量:水煎服。
-
蝎梢饼子
《永乐大典》卷九七八引《卫生家宝》:方名:蝎梢饼子别名:乳麝丸组成:全蜈蚣1条(赤脚者),蝎梢半两,麝香3钱(别研),白花蛇肉半两(酒浸,去皮骨净),乳香半两(别研),朱砂半两(别研),天南星半两(煨熟),白僵蚕半两(生用)。主治:小儿急慢惊风,热极生风。
-
泻火熄风
泻火熄风为熄风法之一。是一种治疗热极生风的方法。如高热、抽搐、两目上翻、项强,甚则角弓反张、神志昏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针灸常选合谷、太冲、人中、大椎、十宣(或十二井)、阳陵泉等穴。并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瓜蒌散
附注:栝楼散(《卫济宝书》),乳香散(《医方类聚》卷二三六引《徐氏胎产方》),瓜蒌乳香散(《医医偶录》卷一)《傅青主女科 产后编》卷下:别名:瓜萎乳没散、瓜蒌乳香散组成:瓜蒌1个(连皮捣烂),生甘草5分,当归3钱,乳香5分(灯芯炒),没药5分(灯芯炒),金银花3钱,白芷1钱,青皮5分。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
火易生风动血
火性炎热燔灼,易于伤津耗液,伤及营血。津液耗伤,肝阴受劫,则筋脉失养,从而出现四肢抽搐、手足扰动、角弓反张、目腈上视等“风”的症状,称热极生风。火热燔灼血脉,血行奔迫,脉流薄疾而出现面红目赤、舌红绛脉疾数等症状;若灼伤络脉,迫血妄行,则易于引起吐血、衄血、便血、发癍等动血、出血病变。
-
伤食后发搐
伤食后发搐为病证名。明·丁凤《医方集宜》描述其典型症状及其形成机制为“急惊之症,其发猛恶,忽然牙关紧急,壮热涎潮,窜视反张,抽搦摇头,口中热气,颊赤唇红,纹青脉数,小便涩黄,盖因内有积热,外受风寒,心受热而积惊,肝生风而发搐,以致痰涎壅塞,口噤无知…”牙关紧闭加承浆、下关或中冲,以三棱针速刺出血。
-
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指不因于外感风邪所引起的眩晕、抽搐、动摇等风动之症。虚者称虚风内动,实者称热盛动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风内动可分虚实,虚证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实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
-
小儿肝病证治
小儿肝病证治为儿科五脏病证治之一。肝为刚脏,主风。肝热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则目直视,大叫,抽掣有力,宜泻火清肝,用泻青丸,或龙胆泻肝汤。虚风内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心憺憺而动,脉象细促者,宜三甲复脉汤,育阴潜阳。如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皆可选用。”
-
化炎汤
处方:玄参30克甘菊花15克麦冬15克升麻9克羚羊角4.5克生地15克荆芥(炒)9克功能主治:治热极生风,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则缩入,遍身皮毛尽发红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凉血省风药酒
处方:生地2两,熟地2两,归身2两,川芎1两5钱,杜仲1两5钱,白蒺藜1两5钱,羌活1两,金银花1两5钱,苏叶5钱,荆芥5钱,防风5钱,白芷5钱,蝉壳5钱,陈皮5钱,枳壳5钱,蛇壳5钱,连翘5钱,川连5钱,黄芩5钱,黄柏5钱,粉甘草5钱,白菊花1两,白鲜皮5钱,制首乌1两。用法用量:空心随量温服。
-
热伤风
《赤水玄珠》卷一:“热伤风,咳嗽喉疼,面热,此素有痰火郁热在内,热极生风或为风寒所束不得发越。治宜清热散寒,用二陈汤加桔梗、天花粉、玄参、薄荷、酒芩、前胡。《类证治裁·伤风》:“热伤风,咳而咽痛,鼻塞吐痰,消风散加减。”参见风热感冒、火伤风条。
-
红战舌
概述:红战舌为舌象。舌颤掉不安,即舌颤,指舌体蠕蠕微动之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辨证论治:若深红而战者,宜清热泻火;若紫红而战者,宜凉血泄热;若鲜红而战者,宜滋阴降火(见《伤寒舌鉴》)。
-
长针形
长针形为小儿指诊法十三指形之一。即第一,流珠形,只一点红色见于风关,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第四,来蛇形,是长散出气关,一头大,一头尖,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第七,弓反外形,主痰热。第十三,透关射甲形,命脉向外,主惊风,肝木克脾土之败证(《四诊抉微》引《全幼心鉴》)。
-
平肝剂
平肝剂的定义:凡以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平熄肝风内动的作用,治疗阳亢风动的方剂,统称平肝剂。由于热极生风,邪热亢盛,又易伤津灼液,煎熬成痰,故常配清热、滋阴养血以及化痰之品以为辅助。大定风珠为滋阴熄风之剂,适用于温病后期,热灼真阴,虚风内动,手足瘈疭之证。
-
外风
概述:外风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亦称风气。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等属于内风。外风的特点:外风属阳邪,其特点是居无定体,善行多变,为外感疾病的先导,故外感多有风证,亦可与其他病邪结合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
咬牙
因胃热、胃虚或温病热极生风所致。《医述》引《指南续刻》:“咬牙者,胃热走络也。若咬牙而脉证皆衰者,胃虚无谷气内荣,虚则喜实也。”胃热者清泄胃火,胃虚者益气和胃。《六因条辨·春温条辨》:“春温,舌黑神昏,烦躁,咬牙、手足振颤,时或抽搐,此热极风生,已成痉厥。”治宜清热熄风。
-
舌颤
概述:舌颤(tremblingtongue)为舌象。是指伸舌时舌体颤动不定,不能控制的舌象。病因病机:多因内风或酒毒所致。辨证分型:舌淡红或淡白而蠕蠕微动,多属心脾两虚,血虚生风;舌紫红而颤动,多属肝风内动,热极生风;舌紫红,挺出颤动,可见于酒精中毒。
-
惊积
惊积病证名。小儿积食化热,热极生风。症见经常腹胀肠鸣,低烧潮热,以午后夜间为甚,睡眠不安,烦躁易惊,甚则手足抽搐,大便干燥秘结,或稀稠酸臭。选用保和丸加白术及《医宗金鉴》清热和胃丸(川连、栀子、竹茹、麦冬、连翘、山楂、神曲、麦芽、陈皮、枳实、大黄、甘草)加减化裁。更应着重调整饮食,注意喂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