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永培
以为咽喉诸症皆由火起,然火有虚实之分,虚者宜补虚降火,实者宜祛风痰、消热毒为治。尚校刊《六醴斋医书》十种,计五十五卷(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温录》、《慎柔五书》等。
-
外缠喉风
外缠喉风为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扇张,主去痰涎方可治。”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阳毒喉风
即外缠喉风。即患缠喉风以颈项肿大等外症为主要表现者。病因病机:多由火毒上冲所致。症状:症见咽喉红肿疼痛,甚或肿连腮项,胸闷气促,目睛外突,寒热大作。治疗: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搧张,主去痰涎方可治。”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
-
舌痈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认为:“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外擦冰硼散。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捲舌痈:捲舌痈为病证名。
-
舌红痈
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
-
元和纪用经
《元和纪用经》为运气著作,1卷,唐·王冰(启玄子)撰于公元762年。故其中章九法,论五味服饵。其方如上丹、中丹、小丹、八味丸、温平补益十精丸、六气经纬丸、汤酒散等。药分三品,方有大小,君臣佐使,以调阴阳,必当熟谙六气五运,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故下章列今古效验最胜之八十一法以治百病。
-
咽喉经验秘传
《咽喉经验秘传》喉科著作。清·程永培校刊。上册为咽喉总论、诊法、治法、喉症用药细条、喉症图形、针药秘传;下册为喉科各科病证的治疗方药。书中除列述咽喉病证的辨证和治疗外,对某些舌、牙病证也作了介绍。现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六醴斋医书十种
《六醴斋医书十种》为医学丛书名。清·程永培辑。刊于1794年。包括《褚氏遗书》、《肘后备急方》、《元和纪用经》、《苏沈良方》、《十药神书》、《加减灵秘十八方》、《韩氏医通》、《痘疹传心录》、《折肱漫录》和《慎柔五书》等。现存清乾隆、光绪两种刻本,和1925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
金镜内台方议
《金镜内台方议》医方专著。明·许宏撰集。原书约成于1422年,1794年复经程永培校订,是一部研究《伤寒论》方的专著。许氏称《伤寒论》方为“内台方”,将原书113方归纳为汤、散、丸三类。每方皆分析方剂配伍之法以明仲景制于义,兼述辨证论治的准则及临床灵活加减法。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上皮疹
上皮疹为病证名,即马牙。马牙出自《万病回春·初生》。即初生儿齿龈上呈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可以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