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关
由喉核(即腭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前是口腔,后为喉底。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入,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喉关的治疗:喉关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可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治疗。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走马喉风
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因咽喉肿痛,呼吸困难,故吞咽受阻,甚至水浆难下。方药治疗:方一:治法:泄热解毒,祛痰开窍。用犀角地黄汤、三黄凉膈散等加减。
-
紧喉风
概述:紧喉风(fulminantthroatwind)为病证名。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小儿因脏腑娇嫩,喉腔较窄,患有本病,尤易引致急喉风。方药治疗:方一:治法:泄热解毒,祛痰开窍。
-
急喉风
急喉风可由咽喉痈及各种急性咽喉病发展而致,一般多并发于小儿急喉瘖、喉白喉,此乃痰涎火毒或疫疠之邪炽盛,结聚于喉,致气血凝结、脉络瘀阻、痰涎壅盛、气道阻塞而为病。按其呼吸困难轻重的程度,分为四度:第一度:患者安静时无呼吸困难表现,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喉鸣及鼻翼煽动,天突及缺盆处轻度凹陷。
-
喉痈
发于舌下如生一小舌样,连喉肿痛者名(chā插)舌喉痈;病因病机:多因六腑不和,气血不调,肺胃热蕴,风热痰火邪毒之气上冲咽喉,或过食辛辣醇酒炙煿厚味所致;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以伤七情郁结成痈毒生喉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用银翘散、清咽利膈汤、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喉关痈
概述:喉关痈(abscessofthroatpassperitonsillarabscess)为病名。是指发于喉关部位,咽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喉关红肿隆起为主要表现的喉痈。病因病机:多因肺胃蕴热,复感风热,邪毒痰火壅聚咽喉所致。症状:痈发于喉关部者。症见喉核之上后方红肿疼痛,喉核常挤向前下,悬雍垂水肿、变形。或含化六神丸。外吹冰硼散。
-
里喉痈
是指以咽痛剧烈,高热,颈项转动不利,喉底红肿隆起为主要表现的喉痈。病因病机:多由肺胃热蕴,痰火邪毒上冲咽喉所致。症见喉关之内及其周围漫肿疼痛,继之焮红高肿,颈部臖核,吞咽困难,汤水难入,甚则肿寒咽喉,疼痛增剧,呼吸困难,寒热大作,呛咳痰鸣(《中医喉科学讲义》)。或含化六神丸。外吹冰硼散。
-
虚火乳蛾
辨证分析本病以脏腑虚损,虚火上炎为主要病因病理。脏腑虚损以肺阴虚、肾阴虚为多。如喉核表面有烙后的白膜,应轻轻刮去再烙,一般隔天烙1次,共需烙10—20次。2、饮食疗法(1)蜜饯油甘子:以新鲜油甘子(又称余甘子,为大戟科油甘子的果实,洗净晾干,放入蜂蜜中泡浸l周后即可食用,每次食10—15枚。
-
悬雍垂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中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钟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外缠喉风
外缠喉风为病名。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阳毒喉风身发热,肿连头项目睛突,气粗短促鼻扇张,主去痰涎方可治。”可选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虚烂喉风
虚烂喉风病名。系指虚火上炎而致咽喉疼痛溃烂的一类疾病。《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本源不足,虚火上炎,生于喉关之内,上下红色、白斑痛烂,不肿……”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
压舌板
一为烙法中用以检查、治疗喉瘤、乳蛾等之铜制专用器械。略呈弯形或直形。治疗时压迫舌部,以保护舌部和下唇部等处,以免烙铁烫伤。另一种为普通压舌板(有铜制、银制、骨制、象牙制以及竹制)。较前压舌板稍窄,用以暴露喉关各部,以便诊查。
-
双蛾风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双蛾风,生两个在喉关两边,亦圆如小箸头大。”多由肺胃蕴热,复感风邪,风热火毒熏蒸咽喉而发。《喉科指掌》卷三:“此症感冒时邪而发,生于关口上部两边,如樱桃大。”症见咽喉两旁喉核肿起形如乳头,或如蚕蛾,色红疼痛,饮食难咽,痰涎壅盛,身发寒热,或便秘口臭。治宜疏风清热,泻火解毒。
-
双缠症
双缠症为病名。宜用甘桔汤治之。”或黄连温胆汤、粘子解毒汤等加减。《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本病主要症状有:喉关内外红肿疼痛,红丝缠绕,肿绕于外,甚者连及胸前,项强如蛇缠绕;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聚毒寒喉风
聚毒寒喉风病名。系指喉关聚毒,涎唾稠实,发热恶寒的病证。系十八种喉风症之一。分关上、关下。关上者依法治疗,方用温胆汤,清气化痰丸加减。关下者难治。参见喉风条。
-
喉花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喉单
喉单病名。系指喉关上部红肿疼痛的病证。《喉科秘旨》卷下:“喉单,此证因肝火郁热,动风而生,关口上部下垂,根大头小,红色大痛。”治宜泻火解毒。用三黄凉膈散加减。
-
白色喉风
白色喉风为病证名。多由寒邪外袭,火热内蕴致使喉关及喉核等处色白,咽喉不适,或呈现溃烂而癍色红紫。《喉科秘旨》卷上:“此症因寒包火,伏于肺经。白而不肿,上有红紫烂斑,脉象不数,身热怕寒,火欲外发。用六味汤加味。”
-
蒂中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蒂丁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缠喉风
概述:缠喉风(tanglingthroatwind)为病证名。缠喉风的病因病机:缠喉风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参见急喉风、紧喉风、锁喉风、缠喉风、哑瘴喉风条。
-
急喉风·痰浊凝聚证
定义:急喉风·痰浊凝聚证(acutethroatwindwithpatternofphlegm-turbiditycoagulationandaggregation),痰浊凝聚,以猝然咽喉憋闷,呼吸困难,声音不扬,吞咽不利,喉关无红肿,会厌可明显肿胀甚至如球状,声门处黏膜苍白水肿,声门开合不利,伴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不渴,舌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急喉风证候。
-
白缠喉风
白缠喉风为病名。多由痰火邪毒内蕴,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炒炙煿火毒上炎所致。可选用三黄凉膈散、五味消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
-
咽喉红肿
咽喉红肿病证名。指因肺胃积热,血分伏火等所致的喉关内外、红肿疼痛的病证。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方选犀角地黄汤、清咽润燥汤等加减。
-
双缠喉风
双缠喉风为病名。缠喉风系指咽喉红肿疼痛,或肿疼连及胸前,项强而喉颈如蛇缠绕之状者。多由脏腑积热,邪毒内侵,风痰上涌所致。《丹溪心法》卷四:“缠喉风,属痰热。”若漫肿深延至会厌及喉关下部,则呼吸困难,痰鸣气促,胸膈气紧,手指甲青,手心壮热,牙关拘急,汤水难咽。方可选用清瘟败毒饮、普济消毒饮等加减。
-
喉核
喉核(nodeofthroat;palatinetonsil)为中医解剖部位名,即西医学的腭扁桃体。位于喉腔内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为扁卵圆形组织,与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