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门
所属部位:耳前耳门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
-
蔽
概述:蔽:1.人体部位名;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耳门部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黄帝内经灵枢·本脏》:“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
-
耳屏
耳屏指耳廓前面呈瓣状的突起,又称耳珠、耳门。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耳门上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耳屏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 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
-
耳门痈
耳门痈为病名。为痈之发于耳门者。多由肝经火毒上灼所致。《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证见耳门处红肿疼痛。治宜清肝解毒。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久不愈而脓成者,宜托里排脓。服透脓散。
-
(困页)
(困页)人体解剖名称。《说文解字》:“(困页)……一曰耳门也。”参见耳门条。
-
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localpointselection)为取穴法之一。属近部取穴。这是《黄帝内经》中“以痛为输”“随而调之”等选穴原则的运用。如眼病取承泣、睛明;耳病取耳门、听宫、听会;胃痛取中脘;遗尿取中极,以及取用局部压痛点等。若病痛局部有炎性病灶、创伤、疤痕或其下有重要脏器时,可改用邻近取穴等法。
-
墙
墙①用砖石垒起的障碍,用喻指肌肉。《灵枢·经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②指面部蕃蔽部分,即颊侧,耳门处。《灵枢·天年》:“使道遂以长,基墙高以方。”
-
黄蜂入洞
黄蜂入洞小儿推拿方法名。见《小儿推拿秘诀》。②将耳壳折向前方以掩住耳门,有通气作用。③即洗井灶法。见《幼科推拿秘书》。④屈儿小指,再揉劳宫穴,有去风寒作用。见《针灸大成》卷十。⑤即黄蜂出洞。见《小儿推拿秘旨》。⑥在小儿前臂屈侧部正中,从腕横纹盘旋揉至肘横纹处。见《小儿推拿广意》。
-
生油方
主治:小儿脏腑伏于热毒,未成疹痘疾候,四肢微觉有热,食物似减,头发干竖,或时额多微热。服3-5服,大小便利,四肢热退,疹痘不生也。《圣济总录》:扁鹊及仓公用此,谓之神剂。附注:原书卷一一五所载此方用生油三合,将油少少灌入耳中。若入腹者,空腹服酢酪一升,不出更服。仍以面和烧饼,乘热薄耳门,须臾即出。
-
屏上切迹
屏上切迹为耳廓部位名。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其前方适当耳门穴。
-
蕃蔽
蕃蔽指两颊外侧和耳门部位。《灵枢·五阅五使》:“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
-
耳前动脉
耳前动脉为手少阳经脉气所行之处。即现代所称的颞浅动脉。位于耳前陷者中,以手按之,其动应指。耳前动脉处有和髎、耳门等穴。手足阳经脉所过,耳和髎、耳门等穴所在。《黄帝内经灵枢·厥病》:“耳鸣,取耳前动脉。”《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可于耳前动脉处诊病治病。
-
耳中
earcenter)为经外奇穴名、耳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备急千金要方》:“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耳 脚之中点处。耳中穴位于耳廓内,耳 脚之中点处。功能主治:耳中穴主治黄疸、暑疫等。刺灸法:直刺0.1~—般直刺0.1寸。
-
击探天鼓
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又名击天鼓。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有清醒头脑,预防耳疾等作用。《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
-
当容
概述:当容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肝劳邪气眼赤,灸当容百壮,两边各尔。穴在眼小眦近后,当耳前三阳三阴之会处。以两手按之,有上下横脉,则是与耳门相对是也。”位置:位于外眦外方,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定位于太阳稍下方,平目外眦颧骨额突外缘凹陷处。功能主治:主治目赤痛等。刺灸法:斜刺0.3~
-
打躬势
打躬势为练功方法之一种。取直立位,两足稍分开,两手抱头,掌心紧贴耳门,弯腰直膝俯首,尽量使头靠近两膝,再挺身直立。《易筋经》:“两肘用力夹抱后脑,头前用力探出,牙咬,舌抵上腭,躬身低头至腿,头耳掩紧,鼻息调匀。”有健腰腿作用。
-
外耳痈
外耳痈为病名。《疡科心得集·辨耳痈耳菌虚实论》:“耳内有脓时,…参见耳根痈、耳门痈:耳根痈为病名。症见耳根肿痛、色红,或寒热间作。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为痈之发于耳门者。《疮疡经验全书》卷一:“耳门痈受在肝经,毒气传注,血不周流,此是恶毒证也。”初起可选用龙胆泻肝汤、神授卫生汤等加减。
-
击天鼓
击天鼓为保健功法。即击探天鼓。为保健气功的一组动作。两手掌掩耳,手指置脑后,用食指压住中指,再滑下轻弹后脑部,耳内如有击鼓之声。《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九:“天鼓者,耳中声也。举两手心紧掩耳门,以指击其脑户。一目三探,有益下丹田。或声散不续,无壮盛者,即元气不集也,宜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