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络现象
概述:经络现象是经络活动的外在显现。又称经络感传现象、经络敏感现象或针灸感应现象。如循经感传、循经性感传异常、循经性疼痛、循经性皮肤病或皮肤显痕等。经络敏感人:人体在某种刺激源的作用下,出现循经络路线走行的感觉传导,或呈现可见的肤色变异等生理、病理现象。艾灸则现热气感;
-
经络实质研究
发现经络现象虽与已知的解剖学、生理学现象有关但又不同,需要作出新的说明,为此已提出多种假说,如神经一体液调节说、人体自控系统说、第三平衡系统说、二重反射假说、概念性单元说、经络一皮层一内脏相关假说、体表内脏植物性联系系统说、气说、机体能感知的气血液通道说、波导说、类传导说、低阻经络说、良导络说等。
-
循经感传现象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循经感传
《内经》中所说针刺时的“得气”,实际就是循经感传现象。卫生部也颁发了循经感传现象观测的统一方法和分型标准,以低频电脉冲刺激井穴(或原穴),按照感传出现的不同程度分为敏感型、较敏感型、稍敏感型和不敏感型四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普查,发现在17万人中感传出现率为20.3%,其中敏感型出现率为0.35%。
-
针灸疗法实验所
针灸疗法实验所即针灸研究所。针灸研究所指以针灸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单位。该所1955年即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以后,一些省市如安徽、上海等相继成立。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知识的整理;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机理探讨;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
-
针灸的科学基础
《针灸的科学基础》为书名。第三篇论及针灸触发的反应系统;第四篇论述针刺镇痛的神经科学基础;第五篇为经脉脏腑相关论;第六篇讲述针灸疗法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第七篇为经络现象的研究。该书是从事针灸科研、教学、临床以及生物医学科研人员、医学生等很有价值的一部参考书。
-
针灸研究所
针灸研究所指以针灸学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单位。1951年7月,中央卫生部成立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该所1955年即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知识的整理;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机理探讨;针麻临床和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做了大量的工作来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
-
低阻经络
低阻经络为经络现象。指经络所表现的低电阻特性。
-
放射性示踪探测
放射性示踪探测为经络现象研究方法之一。指利用放射性核素的辐射电离效应研究经络的方法。又称为经络放射性核素示踪。
-
经络区段电阻图法
经络区段电阻图法为经络现象研究方法之一。采用电阻图的方法来描述经络区段浅表组织小血管波动的综合性图像。该图像有循经性,并随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变化。
-
经络电特性
经络电特性为经络现象之一。指经络部位所表现的特异电现象。
-
经络皮丘带
经络皮丘带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刺激穴位时可在某些人身上诱发出循经分布的皮丘,宽如扁带。
-
经络发光探测技术
经络发光探测技术为经络现象研究方法之一。利用光子计数法对经络发光现象进行测试、疾病诊断和针刺研究的技术。
-
经络对称现象
经络对称现象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刺激两侧同名穴位时可引起对称的循经感传路线。
-
经络扩散现象
经络扩散现象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循经感传线并非总是均匀状态,可有不同程度的扩散现象。
-
经络红外线成像技术
经络红外线成像技术为经络现象研究方法之一。指利用红外线技术测定经络穴位皮肤温度的方法。
-
经络学
针灸学科之一·经络学:经络学是指以经络现象为依据,研究人体上下内外各部之间联系通路,以讨论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原则的一门针灸学科。经络学研究人体经络理论及其应用,包括经络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李鼎主编。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
-
经络望诊
经络望诊为经络诊察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观察经脉循行部位在色泽、润燥及组织形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来分析是属于何经的病变。由于脏腑有病能够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的相应部位,出现种种特异的、可见的“经络现象”,故可借以诊断疾病。故宋·窦材《扁鹊心书》中日:“昔人望而知病者,不过熟其经络故也。”
-
循经传导声信息
循经传导声信息为经络现象之一。指经络在激发因素作用下,会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沿经络线传导。
-
循经性疼痛
概述:循经性疼痛为经络现象之一。3.0cm)和速度(10~发作时,可伴有循经脉所过肢体的不自主运动,或所过部位内脏的危象。有部分病例可出现压迫阻断现象,或在发作后遗留有循经感觉障碍带或多节段组合形式的感觉障碍区。这种感觉障碍带也出现在诱发性循经感觉病的患者身上,称为诱发性循经感觉反应带。
-
循经痛阈
循经痛阈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刺激经络部位引起痛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
循经感觉异常
循经感觉异常为经络现象之一。指在无外加刺激下,机体自发产生的沿经脉路线分布的感觉异常皮区带。
-
循经暗带
循经暗带为经络现象之一。部分受试者在循经感传过程中产生明显冷感,此时运用经络红外线成像技术可在荧光屏的热像图上显示一条暗带。
-
第三平衡系统说
第三平衡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他把控制人体机能活动的总枢纽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平衡系统—控制随意肌运动的躯体神经系统,保持运动中的快速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大约70m~第三平衡系统—控制体表内脏之间协调平衡的经络系统,传递体表刺激对内耻的影响,保持其更慢的动态平衡,其传导速度约为2.7cm~
-
针灸学
概述:针灸学:1.中医学的学科之一;70年代以来,从外科手术学、麻醉学、神经解剖学、组织化学、痛觉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医用电子学等多方面开展针麻临床及针刺镇痛机理的研究,并且从不同角度研究经络现象及其实质,以及腧穴与针感、腧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
-
循经低阻抗
循经低阻抗为经络现象之一。指经络表现的低阻抗现象。
-
循经性感觉病
循经性感觉病指在病理情况下,机体自发出现的循经性疼痛和循经性感觉异常两种经络现象的统称。此病在临床上时有发现,1959年肖友山,1964年陈克勤等人均有过报道。此病可出现于各条经脉,以膀胱经、胃经、大肠经、胆经、心包经、任脉督脉多见,而脾经、肾经、三焦经、小肠经、带脉、冲脉和阳蹻脉较少出现。
-
全息胚学说
全息胚学说是用泛胚观点说明生物全息现象、生物全息规律的科学假说。在多细胞生物,无论是非胚胎发生还是胚胎发生,由于DNA的半保留复制和细胞的有丝分裂,使多细胞生物体的任何体细胞具有与原初的受精卵(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无性生殖过程中)相同的基因组;能发育成新个体的真正胚胎。
-
二重反射假说
二重反射假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
全息生物学
该学科由张颖清倡导,其《全息生物学概论》(1985)一文首次作了系统的理论概括。全息生物学提出了人体穴位分布的新形式一一穴位分布全息律,并以全息胚学说对人体的经络现象作了新的解释,认为经络是人体的过去器官图谱,就其现状而言,某一经络以该经线以外的部分为对照,是生物学特性相似程度较大的细胞群的连续;
-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为书名。胡翔龙、包景珍、马廷芳主编。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十六章,概括介绍了30多年来我国学者在经络现象、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以及经穴脏腑相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有关经络实质的一些设想、假说和研究思路也作了介绍和讨论。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皮肤电变化
皮肤电变化为经络现象之一。指病理情况下穴位皮肤导电量的变化。
-
二重反射说
长反射是由针刺通过中枢神经引起的反射效应,短反射是由针刺作用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神经末梢引起的不依赖中枢的局部反射效应。(2)经络循行线上的皮肤、皮下组织与血管周围有相对丰富的_神经丛(网),主要由交感肾上腺素能、胆碱能纤维和传入神经组成,这些游离的神经末稍可以相互发生影响;
-
经络独特系统说
经络独特系统说是经络实质假说之一。这一假说的实验依据除了有关辞条提到的经络皮肤电之类的生物物理特性、某些经络现象、同位素示踪技术显示的经穴与脏腑之问的特异性联系等资料外,还有穴位或耳区反映点作同位素(磷红)注射,显示放射性物质有循经分布的特点。
-
脉冲电针
然后根据治疗的需要,选择连续波(分疏波和密波)、疏密波或断续波,以及选用弱、中、强的刺激强度和治疗时间。脉冲电针对神经系统有调整作用,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松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临床应用范围很广,一般能用针刺治疗的疾病基本上也可用脉冲电针进行治疗。
-
循经性皮肤病
有因真皮血管扩张、血管缺少、出血及胶原纤维变性而循经排列的鲜红斑痣、贫血痣、紫癜及硬皮病;还有因皮肤附属器的病理变化而循经排列的皮脂腺痣、汗孔角化症等。循经性皮肤病可广泛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带脉上,以病变表现在肾经者最多,其次是大肠经、肺经、心包经,而胆经、胃经、三焦经及带脉、任脉最为少见。
-
循经性皮肤显痕
循经性皮肤显痕为经络现象之一。如北京曾报道一例感传显著的患者,先后用电脉冲、电针、针刺及艾灸等方法刺激心包、大肠等经的井穴和原穴,两年内数次观察均可诱发出暗红色的循经出血带。在刺激穴位时诱发出来的皮丘带,与荨麻疹皮肤组织反应相似,走行路线也与古典经脉基本一致。
-
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在对针刺时循经出现的红线、皮丘带等经络现象与皮肤三联反噍的特点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张保真在1980年提出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冀望从组织生理学的角度对循经皮肤反应等经络现象的产生机制和经络的组织结构基础作出解释。这些中间物质能将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索终末。
-
神经体液相关说
神经,是指从神经末梢到大脑皮层的完整系统。体液,是指来自内分泌腺或体内任何组织细胞的,可以借血液循环运行或自行渗透浸润的一切化学物质或代谢变化的总称。针刺是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可以引起反射作用,这一反射作用的传出途径,可能通过神经,也可能通过神经与体液的综合活动而达到效应器官。(2)交感神经营养作用;
-
声能
声能是媒质由于声波存在而获得的动能、位能之和。经络现象包含一定声能效应;超声诊断和超声治疗都是运用声能的医疗技术。
-
赤羽氏现象
赤羽氏现象是经络现象研究方法之一。赤羽幸兵卫于1950年在自身患重度高桃体炎卧床期间,偶然发现其左脚趾尖虽然被水烫伤并产生一个一个大泡,、但却没有疼痛的感觉,以为这可能是联系扁桃体与足趾之间的胃经的某种变化所致。预先告诉患者,在一旦感到热时,便立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