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经
六经为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合称。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
-
伤寒来苏集
即清·柯琴所撰《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之总称。书成于1669年。编法上的特点是“以证为主”,如麻黄、桂枝、白虎、承气汤证等,各以相关条目归纳类聚,柯氏予以阐析、注疏,条理比较清楚,并能充分发挥个人见解。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关阖枢
关阖枢为经络理论之一。古时用此来解释经络学说中三阴三阳气机变化的特点(按“关”原文作“开”,应据《黄帝内经太素》卷十《经脉根结》及《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新校正引《九墟》文改为“关”,方与《黄帝内经灵枢·根结》之“折关败枢”文合)。六经中的太阳居阳分之表,为关;太阴居阴分之表,为关;
-
伤寒论章句方解
《伤寒论章句方解》为伤寒著作。清·陈恭溥编撰。故于《伤寒论》注本中以章句明晰的《伤寒论直解》(张锡驹撰)和颇能阐发精义的《伤寒论集注》(张隐庵编)为基础,予以分章节、句读,逐一注释,阐以己见,内容比较简明。后有伤寒方剂汇解,不以六经分类,恐读者泥于六经,使《伤寒论》方用之不广。末附伤寒刺灸心法。
-
张机
张机即张仲景。张仲景为东汉时杰出医学家。南群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伤寒卒(杂)病论》(即《伤寒论》)一书的作者。主张“六经”辨证,是对经络理论的重大发展。本书所述以药物治疗为主,也兼论温针、烧针、熏、熨各法的忌宜等。
-
伤寒论三注
《伤寒论三注》为伤寒著作。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在六经病每篇前均论述该经脉环周之理,并认为六经乃指手足十二经脉,非单指足经而言,补充了朱肱的足六经说。作者强调伤寒病证应以风寒为重点,故将论中春温夏热、火劫、并病、合病、脏结、结胸、痞证、痉湿暍等另编于后。
-
林作建
林作建(1796-1870年)清代医家。福建福州人。治学推崇张仲景,谓六经分证是《伤寒论》之要义,其扶助阳气旨在平衡阴阳,强调习者应学其理法而不为经方所囿。又谓温病学说可补仲景伤寒学说之未备,主张熔两者为一炉,故悉心研究温病,并对湿温病、心悸、积聚、消渴、脚气等证治颇有经验。
-
疫证治例
《疫证治例》温病著作。清·朱兰台撰。刊于1892年。书中记述疫病、六经治例、瘟病治例以及多种疫证、杂证等内容。并附若干医案。还创制了芦根方等有效方剂。作者论疫以张仲景六经为主,融会诸家学说,参以己见和经验,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
徐彬
徐彬清代医学家。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师从李士材、喻嘉言,尊《伤寒论》、《金匮要略》为医中之“六经”,编撰有《伤寒方论》一卷(一作《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1667年),以析仲景立方深义。其余尚有《金匮要略论注》二十五卷(1671年)、《伤寒图说》、《注许氏伤寒百证歌》等。
-
同气
同气指六淫之气中于人,与人体的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同气,如风入厥阴、寒入太阳等;不与六经之气相合者为客气。《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人有客气,有同气。”
-
手十二井
手十二井指手六经的井穴。参见十二井:十二井指手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或指足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足十二井
足十二井指足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因称。参见十二井:十二井指手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或指足六经的井穴,左右计12穴。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十二井
概述:十二井:1.十二经井穴的总称;2.指手六经的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临床治疗发热、昏迷、休克等症。分别称手十二井或足十二井。
-
伤寒金鎞疏钞
《伤寒金鎞疏钞》为《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的别名。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
《刘河间伤寒直格方论》为《伤寒直格》的别名。下卷集仲景麻黄汤、桂枝汤等方以及益元散、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等共34方。汪琥认为:“是书之作,实为大变仲景之法者也”(《伤寒论辩证广注》),卷终有“伤寒传染论”一则,明确提出“秽气”、“秽毒”致病的观点,在治方和病因认识方面,较之前人有了明显的进步。
-
伤寒论条辨
概述:《伤寒论条辨》为伤寒著作。明·方有执撰。刊于1592年。主要内容:方氏认为《伤寒论》一乱于王叔和的重编,再乱于成无己的注释,失去仲景原著伤寒兼杂病的完整性。遂予重新编注、考订,并调整了若干条原文的篇次,删去了《伤寒例》一篇,将太阳病纳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三种。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贯珠集
概述:《伤寒贯珠集》为伤寒著作。清·尤怡编撰。刊于1810年。以伤寒治则为纲,类列原文。2论太阳证,其治法分正治、权变、斡旋、救逆、类病等法;卷5论少阳证,分正治法、权变法、刺法;卷7论少阴诸法,少阴脉证及清、下、温法,生死法等;卷8论厥逆进退之机、生死微甚之辨、清法、温法、病禁、简误、瘥后诸病等法。
-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
《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为书名。又名《伤寒金鎞疏钞》。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卢氏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岳昌源
岳昌源清代医家。字鲁山,号泗庵。浙江吴兴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删补王肯堂《医学津梁》(原名《医镜删补》)六卷,又重订其《胎产证治》。另著《经野医案》十二卷,《医学要领》、《伤寒六经论》各两卷,均佚。
-
卢云乘
卢云乘(1666~18岁悬壶,并历诸省访师求教。公元1703年湖北汉阳时疫流行,卢悉心治疗甚众,乃定居江城30余年。其辨伤寒不取旧论之六经,而以人身实体划分三阴三阳六部。撰《医学体用》2卷,又撰《伤寒医验》(1738)6卷,见解新颖,别具一格。其中有取材于陈月坡《伤寒演义》之治则。门人唐都,传其学。
-
仲景存真集
《仲景存真集》为伤寒著作。清·吴蓬莱编撰(书商曾托名陈修园著)。刊于1864年。上卷以张仲景伤寒六经诸方及其主治病证为主干,并揉合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有关注文,编成较浅近的歌诀。自谓得仲景《伤寒论》之真谛。下卷类似杂论,包括主病、运气、方、脉等多方面论述,内容较为芜杂凌乱,缺乏条理。
-
中经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正气引邪, 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病情较中络略重。《医学正传·中风》:“或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语言謇涩者,此邪中于经也。”中经亦指风邪袭于经络而见瘾疹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
-
伤寒溯源集
《伤寒溯源集》为伤寒著作。原名《重编张仲景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10卷,22篇。清·钱潢撰于1707年。钱氏鉴于世传的《伤寒论》刊本、注本的条文,前后舛错,六经混乱。由于作者以勤奋认真的治学态度,“直溯源流,深穷根柢,推求《灵》、《素》,辨论阴阳,援古证今,分经辨证”(见自序),故在注本中有一定的影响。
-
伤寒说意
《伤寒说意》为伤寒著作。清·黄元御撰。《四库全书提要》记载:“元御既作《伤寒悬解》,谓论文简奥,非读者所能遽晓,后著此书,以开示初学之门径。”本书除列述六经病证外,卷首对六经、六气、营卫、风寒、传经等均有专题论述,但其中掺杂了一些主观臆断的解释。现存多种清刻本和《黄氏医书八种》本。
-
伤寒审症表
《伤寒审症表》为伤寒著作。一卷。清·包诚纂辑。书成于1870年。本书以表格的形式分析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各类病证。颇能提要钩玄,便于审证参考对照。现存同治十年刻本、上海千顷堂石印本,光绪年间铅印本。
-
太阴痉
太阴病出现痉证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生姜。”
-
口不能言
口不能言为症状名,指语言发生困难。《万病回春·中风》:“中经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语言謇涩…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夹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謇涩,故亦不能言。”治宜养营汤、解语丹、涤痰汤、地黄饮子等方。
-
九窍
九窍为人体部位名。即头部七窍及前、后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马莳注:“头有七阳窍,下有二阴窍,人身止有此九窍耳。”
-
表实六合汤
处方:四物汤4两,麻黄5钱,细辛5钱。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则不可用也。海藏皆以四物为君,养血安胎,余同伤寒例分证而治,麻黄、细辛发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实无汗者。
-
酒煎饮
《圣济总录》卷三十六:酒煎饮:处方:常山1两,鳖甲(去裙襕,醋炙,令黄色)1两,知母3分,白头翁3分,桂(去粗皮)半两,青蒿1握,甘草(生)3分,桃枝头心7枚,李枝头心7枚,葱白7茎,薤白7茎,柴胡(去苗)3分。功能主治:足太阳疟,腰痛头重,寒热互作。附注:三黄酒(《中国医学大辞典 补遗》)。
-
此事难知
概述:《此事难知》为医论著作。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主要内容: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建国后有影印本。
-
喻昌
新建古称西昌,故晚年号西昌老人。学术贡献:喻昌治学推崇《伤寒论》,在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基础上,将《伤寒论》条文重行分类归纳,于三纲鼎立说多有阐发。晚年将其在伤寒方面之研究著成《尚论篇》八卷,详论伤寒六经证治,春月温病,夏秋暑湿热诸病及脉法、治法等。《寓意草》全文在线阅读《医门法律》全文在线阅读
-
巡经传
巡经传即循经传。循经传为病机。指外感热病按六经顺序传变所出现各经证候的传变方式。《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
-
西塘感证
《西塘感证》为书名。本书专论四时感证,内容分总论、本病、变病、兼病四部分。本病以六经分证,治法分正治、从治;对变病、兼病诸证分析尤详,其中包括一些危症的救治;末附妊孕伤寒。董氏立论本于《医学纲目》和《证治准绳》,而又参以高鼓峰、吕用晦二家学术经验。后辑入《医宗己任编》中。
-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
《仲景伤寒论疏钞鎞》伤寒著作。明·卢之颐撰。作者根据《内经》理论阐解《伤寒论》,全书依次为辨六经脉证,辨诸可、诸不可、辨痉湿暍、霍乱、阴阳易、劳复,以及辨脉法、平脉法、伤寒序例。作者自视甚高,除正面论述外,还力图将《伤寒论》注家中一些违悖《内经》、仲景原文精义的见解,一一予以订正详辨。
-
证候分类
证候分类指将疾病按其证候特点分为若干类型。疾病的证候,通常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四诊,可以把有规律的证候,系统地分别归纳为若干类型,作为识别疾病的方法及辨证论治的依据。如伤寒的六经证候,温病的卫、气、营、血证候及三焦证候,均属证候分类。
-
伤寒总病论
《伤寒总病论》为伤寒著作。宋·庞安时约撰于1100年。卷1叙述六经分证;卷2谈汗、吐、下、温、灸等治法;5列述暑病、寒疫、温病等;卷6载伤寒杂方、妊娠杂方等。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参考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实践,有所补充和发挥。是一部研究《伤寒论》较早而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论研究
《伤寒论研究》为伤寒著作。恽铁樵撰于1924年。恽氏以中西汇通的观点阐析伤寒六经、伤寒提纲、伤寒和其他一些病症的用药、伤寒病型与传经以及治法等多方面内容,并附作者治案。全书颇多个人见解,但也有一些主观附会或联系不当的论述。现存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等,又见《药盦医学丛书》本。
-
伤寒论新义
《伤寒论新义》为伤寒著作。余元言撰于1939年。作者对《伤寒论》的条文,编次上有所变更;余氏认为张仲景只是沿用《素问》六经之名,而不袭其实;书中删去烧裈散方,认为此方“不可恃”。但由于作者中西汇通观点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些观点是附会或联系欠当。现有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建国后有排印本。
-
伤寒论辨证广注
《伤寒论辨证广注》为伤寒著作。汪氏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析取《伤寒论》六经脉证治法原文中属于热病的原文,广泛参考各家学说逐条予以辩注。汪氏纂注《伤寒论例》,图注手足阴阳六经经脉,并附热病针刺法及穴位图说等。汪氏以邪之传经者为热病,直中者为寒证,治疗时二者不宜混淆。
-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
《伤寒活人指掌补注辨疑》为伤寒著作。童氏以吴恕《伤寒图歌活人指掌》一书不能概括张仲景论述伤寒的全貌,且伤寒、杂病编次混淆,从而指出:“活人此书,害人亦此书”。遂予补注辨疑,将诸证区分为正伤寒、类伤寒及传经、直中等。首卷六经传变;卷二伤寒诸证(实际上包括温病、疫疠和一些杂病);卷三列方剂114首。
-
伤寒百问歌
《伤寒百问歌》为伤寒著作。宋·钱闻礼撰。撰年不详。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便于对《伤寒论》主要论点的理解。本书卷一为汤尹才所撰《伤寒解惑论》,对研究《伤寒论》亦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元、明刻本、石印本及《武昌医学馆丛书》本。
-
肠胃为海
肠胃为海生理学名词。指肠胃为水谷之海,受纳水谷津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
无求子
无求子即朱肱。乌程(今浙江吴兴)人。1114年(政和四年)宋王朝提倡医学,起用为医学博士。主张以经络论六经,重视证脉合参辨证处方,强调伤寒与温病有别,并汲取汉以后方药对《伤寒论》加以补充,对伤寒学有一定的发展。肱以杨介《存真图》为蓝本,参以丁德用的经穴图,补以针法,绘制成《内外二景图》,图佚。
-
救心神丹
处方:人参1两,黄连3钱,菖蒲2钱,茯苓5钱,白芍1两,半夏3钱,附子1分。用法用量:水煎1碗,以笔管通于病人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摘录:《辨证录》卷一
-
伤寒审证表
《伤寒审证表》,清·包诚著,以表格形式阐发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辨治之法。包诚为清代医学家。注重药性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能简明扼要地表述药性,节录其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编成《十剂表》,刊于1840年。另外撰有《广生编》以补张曜孙《产孕集》的不足;
-
伤寒论浅注补正
《伤寒论浅注补正》为伤寒著作。清·唐宗海撰。唐氏比较推崇陈念祖《伤寒论浅注》,但又认为“此书注解,尚有缺误”。遂在陈书的基础上予以补缺正误,前六卷为六经证治原文,于每经篇首补总论一篇以明大旨。卷七为其所补,包括有识方药离合论、古方加减论,古今方剂大小论、服药法论、劝读十则、医病顺其自然说等。
-
伤寒论集注
清·张隐庵注释,高世栻纂集:《伤寒论集注》为书名。书成于1683年。首列六经正文,次霍乱、阴阳易、瘥后劳复,次痉湿暍汗吐下后,末列辨脉平脉。汇节分章,力主维护旧论,并用运气学说阐释六经病机。徐氏选取成无己、庞安时、方有执、喻嘉言、柯韵伯、周禹载、魏荔彤等诸家学说,并结合个人见解以诠释《伤寒论》原文。
-
伤寒类方
徐大椿编释。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白虎汤、五苓散、四逆汤、理中汤及杂方共十二类,每类先论主方条文,并以同类方条文附述于后,末载六经脉证及别证变证,条理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