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针
入针即进针。张景岳:“右主推之,所以入针也。”
-
导气法
概述:导气法:1.针刺手法名;《黄帝内经灵枢·五乱》:“徐入徐出,谓之导气。”指进针后,徐缓入针,得气后再徐缓出针的方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是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
-
努法
努法为针刺手法名。指入针得气后,用大指、食指捏住针头,用中指侧压针身使之成弯弓之状,以使气行的办法。具有行气的作用,在龙虎升腾法中用之。《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弹而努之”,指在行针之前,用手指弹动穴部促使气血充盛。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
赤凤迎源
赤凤迎源为针刺手法名。由提插、捻转法结合而成。操作时进针后先深入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针得气自摇后,再插入人部,上下左右,四围飞旋,一捻一放,如凤凰冲风摆翅之状。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展翅状。
-
新方乌头药
《御药院方》卷十:方名:新方乌头药组成:诃子皮1两1钱,当归1两1钱,没食子2两2钱,醋石榴皮1两,五倍子半两,百药煎1两1钱。用法用量:先用大麦面半两,荞麦面半两,针砂1两6钱,将二面醋调,熬成糊,入针砂调匀,先用温浆皂角洗净发,后上针砂面糊药。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飞法
概述:飞法:1.针刺手法;指针刺后,用右手拇食两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的催气方法。进针后,右手大指、食指捻针时,把食指向前连搓三下,放开手指,因称之为“飞”,一捻一放,反复数次,可使针感增强。故近世对一退三飞、一飞三退,通常理解为一退三进、一进三退。
-
泪道阻塞
泪道阻塞是因泪道阻塞,使泪液不能流入鼻腔而流至面颊称为泪溢。(3)鼻泪管阻塞:从下泪点进针,先略顺利,后从上泪点流出,无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返流;5.泪道X-线碘油造影检查明确阻塞部位。3.轻度泪道阻塞者,用探针探通扩张,重者可行泪道插管术,或其他人工泪道插管,泪小管严重阻塞行结膜泪囊吻合术。
-
耳穴埋针法
耳穴埋针法是将皮内针埋于耳穴内治疗疾病的方法。使用前首先在耳廓上找准病变的压痛点或用耳穴探测仪测得低电阻点,找准后用探棒稍加按压,留下一个充血压痕标记。局部皮肤消毒后,用镊子夹住皮内针针柄,轻轻刺入所选的穴位皮内,一般刺入针体的2/3,用胶布固定。近来国外也有在耳穴内埋入尼龙丝、钢珠治病的报道。
-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
2.出凝血功能障碍。(2)术者及助手提起腹壁,插入气腹针至腹腔内,自动弹入针芯,从针尾接头处滴入数滴无菌生理盐水,如盐水顺利流入针腔内,证实气腹针已进入腹腔,可注气;6.防治并发症(1)由人工气腹造成的并发症:休克、疼痛、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纵隔气肿、空气栓塞、结肠充气、出血、低氧血症及血液动力学改变。
-
三棱针泻血法
三棱针泻血法为三棱针法之一。指针刺前在针刺部位近心端结扎,以三棱针刺入针刺部位静脉,迅速退出,使其流出多量血液的三棱针针刺方法。
-
肌内注射术
操作名称肌内注射术用品及准备无菌2-5ml注射器及6-7号针头,余物同皮下注射术。2、注射部位以臀大肌最为常用,也可选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等处。7、推药时必须固定针栓,速度要慢,同时注意患者表情及反应,如系油性药液,更应持牢针栓,以防用力过大,针栓与针筒脱开,药液外溢。
-
动法
动法为刺法名。指入针后,摇动针体并结合提插、捻转,以使气行的方法。《针经指南》:“动者,如气不行,将针伸提而已。”《针灸问对》:“凡下针时,如气不行,将针摇之,如摇铃之状,动而振之,每穴每次须摇五息,一吹一摇,按针左转,一吸一摇,提针右转,故曰动以运气。”
-
摄法
概述:摄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指入针后,以押手指甲在针刺腧穴所在经络上下进行按捏以催气的方法。《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问对》:“下针之时,气或涩滞,用大指、食指、中指三指甲,于所属经分来往摄之,使气血流行,故曰摄以行气。”作用与拿法相似而刺激量较强。
-
进法
进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进者,凡不得气,男外女内者,及春夏秋冬,各有进退之理。”指入针后,捻针进至一定深度以候气至的方法。《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意指应结合男女、肥瘦、四时等因素以掌握进针深浅,并适当捻转以达到气至。
-
疔毒方
处方:食盐、绿矾各等分。制法:上为极细末,放瓷器内,3伏日晒,每日搅3-5遍,晒成汁水,埋土内,留1揭益取药处,如不用,密盖之。功能主治:疔毒。用法用量:遇有疔毒,先以针拔顶,深入见血水出,将药点入针口即安。摘录:《良朋汇集》卷五引梅芳馨方
-
髂前上棘穿刺
操作名称:髂前上棘穿刺适应证:髂前上棘穿刺适用于年长儿,因年长儿大部分骨质已较坚硬,而髂前上棘比较松软,又有一定宽度,容易固定,骨髓比较丰富,且操作较安全,易掌握,故临床最为常用。准备:1.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检查的意义及注意事项。2.试吸骨髓后,进针、退针时一定要放入针芯,避免针内塞入组织或小碎片。
-
循法
概述:循法(mildpressingalongchannelcoursemildpressingalongmeridiancourse)为针刺辅助手法名。《针灸问对》:“下针后,气不至,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针手阳明合谷穴,气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将指面于针边至曲池,上下往来抚摩,使气血循经而来。”临床应用: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宣散气血,进针后循按可迅速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