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
“寻”为切脉指法。诊脉时指力不轻不重,左右推寻脉象。《诊家枢要》:“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
王元标
王元标为明代医家,字赤霞,上元(今江苏江宁)人。宋王尧臣之后。少业儒,亦精研《黄帝内经素问》、《难经》诸书,遂以医名。崇祯十二年(1639)大疫,携药囊为贫病者治疗,入清(约1644),大宗伯荐为太医丞,不赴任,逃于赤山,寻葛稚川旧居卜筑而终。著《紫虚脉诀启微》。又著《医药正言》,未竟而卒。
-
胡璟
胡璟明代官吏、医生。金陵(今江苏南京)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因其子女数人死于痘疹,乃寻钱乙等医家治痘疹方药,在痘疹流行时,对所余子女予以调治,果获愈。遂将诸家关于痘疹之著述,汇编成《秘传痘疹寿婴集》一卷(1491年)。认为治疗痘疹,应遵循医法,尽人力,不可归于命运。
-
捕更丸
处方:麻绳。制法:寻多年悬挂麻绳,上有灰尘堆积者,连绳解来,用新瓦盛之,炭火煅枯存性,研末,洋糖为丸,如芡实大。功能主治:诸骨梗喉。用法用量:每用1丸,含在口中化下。不10丸,其梗物不出即消,虽梗死之人,但有微气,服之必治。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
通乳煎
《产科发蒙》卷四:方名:通乳煎组成:当归、王不留行、天花粉、甘草、柴胡、穿山甲、香附子。主治:产后乳汁少者。用法用量:上作6剂,水煎。凡欲服此药,先以赤小豆2合煮熟,食1盏讫,服药汁1碗,复每历1炊时,服药食小豆如前法,最后寻饮温酒少许。
-
四总穴歌
《四总穴歌》为歌诀名。撰人不详。见《针灸大全》。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近人更增“急救取人中,胸胁内关谋”,则称“六总穴歌”。
-
寻穴
寻穴为针灸术语。见《针灸易学》。寻:找,探求。即在机体上寻找穴位。
-
督之井
督之井指督脉之龈交穴。井:谷井,谓脉气始发之处。明·卢复《医种子》日:“蜀僧慧融,入浙游会稽,针佝偻人,使之卧,取龈交穴,骨节渐伸,寻愈。此穴乃督之井也。”
-
大著
1882)为清代僧医。字豁然,四川合州(今合川)人。读遍双观寺等所藏医籍,并得长老传授医术、拳法,施治谨慎,投剂多效,尤长外科、创伤。中年后出游,以“大著医,竹禅画”名噪江南。外出行医、寻师三十余年,晚年归里,技艺更精。
-
删繁本草
《删繁本草》药学著作。五卷。唐·杨损之撰。见《通志·艺文略》。杨氏“以用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补注神农本草》),遂成此书。已佚。
-
吕献策
吕献策为明末医家。广川平原(今山东长山)人。幼年习举子业,后以父疾而改习医,日夜奉侍,究心医学,久而精通。撰《妇人调经》,专论续嗣。又鉴于儿科为最难事,乃聚麻痘书数种,参考研寻,纂成《痘疹幼幼心书》(1635)。
-
蒋公愉
蒋公愉清代人。家本吴越(今江苏、浙江一带),浪游岭表(今广东)。嘉庆五年(1800年)客居胥江官舍,患蛊胀病危殆。乃忆及祖母精于医道,常起疑难之症,遂从遗物中寻得治蛊方19则,按方投药而所患蛊病得愈。嘉庆十五年(1810年),得其方者以《经验蛊胀十九方》为名刊行于世。
-
揣法
揣法为针刺辅助手法名。见《针灸大成》:“揣而寻之,凡点穴,以手揣摸其处。”意指在针刺之前,先用手指揣摸病人肢体以探索穴位,随后下针。
-
康宁乐内膏
药品说明书:成分:丙酮缩去炎舒松。适应症:抑制或改善慢性口腔黏膜损害,包括间歇溃疡性口炎,糜烂性扁平苔藓,托牙性口炎,创伤性损害。用量用法:少许涂于患处,禁忌: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疱疹损害。不良反应:偶见过敏反应、寻麻疹。规格:软膏:0。
-
蜜酒
《本草纲目》卷二十五引孙真人方:方名:蜜酒组成:沙蜜1斤,糯米饭1斤,面曲5两。主治:风疹,风癣。用法用量:寻以蜜入酒代之亦良。制备方法:熟水5升,同入瓶内,封7日成酒。
-
麦氏点
阑尾(appendix)位于右骼窝部,起于盲肠根部,附于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沿盲肠的三条结肠带向顶端追踪可寻到阑尾基底部。其体表投影约在脐与右骼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点(McBurney点)。麦氏点是选择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
元恪
元恪(483~515)为南北朝北魏皇帝(宣武帝)。尝于永平三年(501)敕令太常于闲敝之处,别立一馆,使京畿内外疾病之徒,咸令居处。严敕医署,分师治疗,考其能否而行赏罚。又以经方浩博,应病投药,卒难考究,乃令王显集诸医工,寻篇推简,务存精要,编撰医书35卷,颁布郡县,使知救患之术。
-
总按
总按为切脉指法,指三个手指同时按寸、关、尺三部的切脉方法。清·周学海《重订诊家直诀》:“诊脉之指法,见于经论者,曰举、曰按、曰寻、曰推、曰初持、曰久按、曰单持、曰总按。”
-
推寻
推寻为切脉指法。指切脉时移动手指,左右探求脉象的方法。《重订诊家直诀》:“寻推以诊广狭厚薄曲直也。”
-
胡愔
胡愔唐代女医家,道士。道号见素子。太白山(今陕西太白县)人。撰《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848年),以道教摄生研究脏腑,先述脏腑,次述修行、病源、吐纳、除疾、药治、察色寻证,月食禁忌等。另撰《黄庭内景图》、《黄庭外景图》、《补泻内景图》、《黄庭内景五脏六腑图》等,均未见传世。
-
疔苗
疔疮走黄之先兆证候。见《医宗金鉴》卷七十二。疔疮的兼证之一。一般于疔疮发生走黄之际,可沿经络走行寻得一根若芒刺者直竖其端,此即疔苗。在疔苗处针刺放出恶血,并行艾灸,即可宣除余毒,减轻走黄之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