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水
阴水的方药治疗: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
-
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阴水者,多属虚证。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阴水·脾虚湿困证
定义:阴水·脾虚湿困证(yinedemawithsyndromeofdampretentionduetospleendeficiency)是指脾气虚弱,水湿内停,以面浮足肿,反复消长,劳累或午后加重,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尿少色清,身体困重,或有微肿,舌淡胖,苔白润或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若小便短少,可加桂枝、泽泻,以助膀胱化气行水。
-
阴水·阳虚水泛证
定义:阴水·阳虚水泛证(yinedemawithsyndromeofwateroverflowingduetoyangdeficiency)是指阳气虚损,水液内停,泛溢肌肤,以全身高度浮肿,小便不利,心悸喘促,腹胀濡泄,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
阴水·瘀水互结证
定义:阴水·瘀水互结证(yinedemawithsyndromeofbindingofstaticbloodandwater)是指瘀水互结,水湿内停,外泛肌肤,以水肿延久不退,四肢或全身浮肿,皮肤瘀癍,腰部刺痛,或伴血尿,舌紫暗,苔白,脉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阴水证候。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阳水、阴水两类。
-
遍身肿
《证治要诀·肿》:“肿病不一,遍身肿,四肢肿,面肿,脚肿,…并宜先用五皮饮、升降汤或除湿汤加木瓜、腹皮。”作者认为属于阳水的遍身肿,症见烦渴,小便赤涩,大便多闭者,轻证用四磨饮,添磨生枳壳,兼进莱菔饮;亦有虽烦渴而大便已利者,则不可更利,宜用五苓散加木通、大腹皮。参见阳水,阴水、水肿条。
-
实脾饮
概述:实脾饮同名方剂约有五首,其中《济生方》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厚朴6g、白术6g、茯苓6g、木香6g、草果仁6g、大腹皮6g、熟附子6g、木瓜6g、甘草3g、干姜3g、大枣3枚、生姜5片,具有温阳健脾,化湿消肿之功效,主治阳虚水肿。当温阳实脾,恢复脾肾的制水行水之功。临床运用:1.本方为治疗阴水的代表方剂。
-
脾水
概述:脾水(edemaduetodysfunctionofspleen)为病证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又称水气。
-
阳水·湿热蕴结证
定义:阳水·湿热蕴结证(yangedema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andbindingofdamp-heat)是指湿热内蕴,水湿外泛肌肤,以浮肿较剧,肌肤绷紧,腹大胀满,胸闷烦热,气粗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方中羌活、秦艽疏风透表,使在表之水气从汗而疏解。
-
阳水·风水相搏证
定义:阳水·风水相搏证(yangedemawithsyndromeofinterminglingofwindandwater)是指风邪袭肺,宣降失常,水湿泛溢肌肤,以眼睑头面水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按之凹陷易复,来势迅速,兼恶寒、发热,无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取肺俞、尺泽、外关、合谷、阴陵泉、三焦俞。
-
阳水·水湿浸渍证
定义:阳水·水湿浸渍证(yangedemawithsyndromeofretentionanddiffusionofwater-damp)是指水湿内盛,浸渍肌肤,起病缓慢,病程较长,以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舌淡,苔白腻,脉沉缓等为常见症的阳水证候。五皮饮以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姜皮化湿利水;又称水气。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十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不得偃卧
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黄汗病
黄汗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儿水肿病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分类:水肿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血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黄汗
黄汗在《金匮要略方论》属水气篇而与风水、历节等不同,并指出:黄汗“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金匮要略》卷中: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别名:桂附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治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心肾阳虚,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头痛身痛,恶寒无汗,手足逆冷,心下痞坚,腹满肠鸣,相逐有声,或矢气,或遗尿,脉沉迟而细涩无力。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肿
气水肿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风㽷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皮肤否肿
皮肤否肿为证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水饮内停
水饮内停指人体水液运行输布失常,停积为饮的病机。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此属阳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饮,添磨生枳壳,重则疏凿饮。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涌水
《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又称水气。早在《内经》即有“积饮”之说,如《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因痰饮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证,故健脾、温肾为其正治,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的权宜之法,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以杜水饮生成之源。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一身悉肿
若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固表利水,腹痛加芍药。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
气肿
概述:气肿为病证名。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石水
《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肾水证也。石水的治疗: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
皮水
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皮水的治疗:皮水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膀胱胀
胀病之一。《灵枢·胀论》:“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肿分阳水阴水,胀别气实血实。”《医醇剩义·胀》:“膀胱主藏津液,气化则出。盖水气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津液之藏,皆由气经渗入,然后能出。寒气上逆,则水气窒塞不通,故少腹满而小便癃也。当理气行水,俾寒水得其阳而通利,既济汤主之。”亦可用五苓散加味方。
-
松黄散
《外科方外奇方》卷三:方名:松黄散组成:雄黄6钱,川柏1两5钱,炒蛇床子1两,炒川椒2钱,轻粉2钱,水银2钱(共为末),密陀僧4两,硫黄3钱,明矾1钱2分,烟胶9钱,松香1两3钱(研末,法用葱3两捣汁拌,熬烊,入阴水内,取起再拌,入水,取起,3次为度)。用法用量:湿疮,用桐油调敷诸疮,用木鳖子煎菜油调搽。
-
清里解托汤
《不居集》上集卷十:方名:清里解托汤组成:桔梗1钱,麦冬1钱,干葛1钱,柴胡1钱,瓜蒌仁1钱,泽泻1钱,车前子1钱,黄芩1钱5分,生甘草3分。主治:外感之邪,蒸蒸烦热,躁闷喘渴,有似阳虚内热者。加减:阴水不足而邪不解者,加生地1钱;外邪甚者,加防风、秦艽各1钱;热甚者,加连翘6分;虚热有痰,加玉竹、贝母各7分。
-
正凤髓丹
《元戎》卷十:别名:封髓丹、凤髓丹组成:黄柏(炒)2两,缩砂1两,甘草半两。功效:泻相火,益肾水。主治:心火太盛,阳狂不已;制备方法: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古今名医方论》:方用黄柏为君以坚肾,肾职得坚,则阴水不虞其泛溢,寒能清肃,则龙火不至于奋扬,水火交摄,精安其位;此有取于封髓之意也。
-
加味五皮饮
处方:五加皮1钱,地骨皮1钱,生姜皮1钱,大腹皮1钱,茯苓皮1钱,姜黄1钱,木瓜(一方去五加皮,用陈皮、桑皮)。功能主治:小儿四肢肿满,阳水或阴水。用法用量:上作1服。水煎服。摘录:《幼科类荤》卷十二
-
化石汤
《辨证录》卷九:化石汤:处方:熟地60克茯苓30克苡仁15克山茱萸30克泽泻15克麦冬15克玄参30克功能主治:治溺中有沙石,疼痛欲死,用尽气力始得溺出而后快。用法用量:水煎服。以麦冬、玄参微寒之品散其火气;以地黄、山萸甘酸之珍滋其阴水,又取其甘能化石,酸能消石也;倘不补肾而惟治膀胱,则气不能出,乌能化水哉!
-
痰瘀相关
痰瘀相关指痰证与瘀证在病理机制上的相互关连。古人对此亦早有论述,如朱丹溪的“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张景岳的“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庞安时的“阴水不足,阴火上升,肺受火邪,不得清肃下行,由是津液凝浊生痰不生血”等论点,均阐述了痰瘀相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