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眦
眦(canthus)又名目眦,俗称眼角。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外眥
外眥即外眦。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为上下眼弦的联合处。内眼角称内眦。两眦内应于心,为五 之血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眦部疾患,常与心或小肠有关。
-
血轮
血轮为眼的五轮之一,指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眦又名目眦,俗称眼角。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银海精微》:“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故眦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
-
目眦
目眦为解剖名称。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为上下眼弦的联合处。外眼角称外眦;内眼角称内眦。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眦部疾患,常与心或小肠有关。如心经有热,常见两眦红赤,治宜清心泻火,方用导赤散等加减。
-
眼角
眼角是眦(canthus)的俗称。又名目眦。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两眦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乳汁煎
《圣惠》卷三十二:方名:乳汁煎组成:人乳汁半合,古字铜钱10枚。主治:肝热目赤痛。制备方法:上以乳汁于铜器内磨钱令变色,稀稠成煎即止,纳瓷瓶中盛。《外台》卷二十一引《集验方》:方名:乳汁煎别名:点眼乳汁煎组成:黄连3分,蕤仁2分,干姜4分。主治:目中风寒泪出,眦赤痒。风泪涩痒。
-
青铜散
方出《直指》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方名:青铜散组成:黄柏4钱,青黛2钱,铜绿1钱。《医心方》卷二十五引《产经》:方名:青铜散别名:青钱散组成:大铜钱100文。主治:小儿伤风,眦间赤烂痒,经年不愈。制备方法:以好酒3升煎钱,令干爆,刮取屑,下筛。附注:青钱散(《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
目胎赤
目胎赤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胎赤者,是人初生,洗目不净,令秽汁浸渍于眦,使睑赤烂,至大不瘥,故云胎赤。”属胎风赤烂。胎毒所致,产后三四月,两眼红赤湿烂、眵粘四眦;乳儿眼生湿烂,甚至面部亦生疵湿疮痒。治宜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可选用小防风汤或小菊花膏丸等加减。
-
黄油障
是指以黑睛内外侧白睛表面有淡黄色斑块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油症类似西医学的睑裂斑。黄油障的症状:《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黄油症由肺脾湿热所致。症见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内、外侧有淡黄色隆起,状如脂膜,浮嫩微皱,状呈三角形,尖端向着眦角,但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丝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响视力。
-
风赤眼
风赤眼为病证名。《圣济总录》卷一百零五:“论曰目赤烂者,睑眦俱赤且烂,见风益甚,又谓之风赤眼。此由冲冒风日,风热之气,伤于睑眦,与津液相搏,故令赤烂也。迎风则作痒泪出,遇热则伤烂眵多。治宜镇平肝气,洗涤睑肤。”属眼弦赤烂。
-
黄油症
是指以黑睛内外侧白睛表面有淡黄色斑块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黄油症类似西医学的睑裂斑。黄油症的症状:《证治准绳·七窍门》认为黄油症由肺脾湿热所致。症见眼裂部白睛表面,黑睛内、外侧有淡黄色隆起,状如脂膜,浮嫩微皱,状呈三角形,尖端向着眦角,但不与眦角相连,亦无赤丝攀附,不痒不痛,不侵及黑睛,故不影响视力。
-
杏仁龙脑膏
《圣济总录》卷一○六:组成:杏仁(去皮尖双仁)7粒,龙脑2钱(研),朴消(炼成)1钱,獖猪胆(阴干)1枣许。主治:眼中生蟹目及胬肉。用法用量:每用铜箸,取点眦中,泪出则愈。制备方法:上药先研杏仁如膏,次下三味,为极细末,以瓷盒收,密覆,勿见风。
-
明目固齿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明目固齿方组成:海盐2斤(拣净)。功效:明目固齿,清火凉血解毒。主治: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用法用量:每早用1钱擦牙,以水漱口,用左右手指互取口内盐津,洗两眼大小眦内,闭目良久,再用水洗面。制备方法:以百沸汤泡,将盐化开,滤取清汁,入银锅内熬干,研面,装瓷盒内。
-
转治汤
《辨证录》卷三:方名:转治汤组成:茯苓5钱,人参5钱,附子2钱,五灵脂末2钱,菖蒲1钱,白芥子3钱,白术5钱,良姜1钱。主治:肾邪乘心,目痛之余,两目白眦尽变为黑,不痛不疼,仍能视物无恙,毛发直如铁条,痴痴如醉,不言不语。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千里望散
《普济方》卷七十六引《肘后方》:方名:千里望散组成:钱3枚。主治:风毒无见。用法用量:以敷眦头。制备方法:入鸡子内,好泥封,厚1-2分许,着灶中烧之,周时出,当黑,刮钱上鸡子置石上,以干姜磨令细。
-
洗眼石胆散
《圣济总录》卷 一三:方名:洗眼石胆散别名:石胆散组成:石胆(煅令白,去火毒)1两,滑石(研)1两,秦皮半两(为末),腻粉2钱匕。主治:眼忽结肿。用法用量:每用1字,汤浸候温,闭目洗两眦头。以冷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石胆散(《普济方》卷八十三)。
-
神仙眼药
《中藏经 附录》卷八:方名:神仙眼药组成:秦皮3钱(去粗皮,锉细),乳香1块(如枣大),胡黄连3钱,灯心1握(7寸长),枣子3个,斑蝥1个(去翅头足),古老钱7文(不锉)。空青不熬)再研,入脑子(多不妨)、麝香少许,4味同入药膏内,搅匀。每点1粟米许在眼眦头,将手挪匀,仰面,候药微涩过,将沸盐汤用软帛片蘸洗。
-
神效驱风散
《证类本草》卷十三引《博济》:方名:神效驱风散别名:祛风散、驱风散、神妙驱风散组成:五倍子1两,蔓荆子1两半。主治:风毒上攻,眼肿痒涩,痛不可忍者,或上下睑眦赤烂,浮翳瘀肉侵睛。附注:祛风散(《圣济总录》人卫本卷一○六)、驱风散(《圣济总录》文瑞楼本卷一○六)、神妙驱风散(《洪氏集验方》卷三)。
-
清盐空心饮
《眼科临症笔记》:方名:清盐空心饮组成:大青盐1两。主治:大眦赤症(眦角性结膜炎)。两目大眦俱红,眼胞微胀,热泪常流,稍觉疼痒。用法用量:用开水溶化,露宿1夜,空腹服下。
-
Starllard法矫正瘢痕性睑外翻
手术名称:Starllard法矫正瘢痕性睑外翻分类:眼科/眼睑手术/睑外翻矫正术/瘢痕性睑外翻矫正术ICD编码:08.4401适应症:Starllard法矫正瘢痕性睑外翻适用于沿下睑横向走行、上下距离较窄的瘢痕。2.在上睑第一切口之上做另一切口,两切口之间距离取决于下睑缺损面的宽度。6.术后不必换药,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7d拆线。
-
井珠丸
概述:井珠丸为方剂名,出自《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方,即《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记载的碧天丸的别名。制法:先将枯矾、铜绿研细,徐徐入铅粉研匀,熟水和为一百丸用法用量:每用一丸,热汤半杯,浸二至四小时,取洗两目眦,至觉微涩为度,睡前再如前法洗;凡汤内炖热一丸,可洗二至三日。
-
目眵䁾
目眵䁾为症状名。指眦睑红赤,眵泪不绝的证候。《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䁾也。”
-
涂眼药膏法
定义:涂眼药膏法(applicationofeyeointment)为眼科治法,属点眼药法的一种。是指将眼药膏直接涂于眼的下穹窿结膜或眼睑局部的外治法。涂眼药膏法的操作方法:将药物配成膏剂应用。现一般皆用软管药膏,用时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胞睑皮肤患处或眼内白睛下方,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胞睑2~
-
血眼
指难产伤及婴儿眶眦,眼球渗血、充血(《普济方》)。治疗宜活血明目,用《证治准绳》生熟地黄汤,外用黄连、朴硝研极细,兑入乳汁,频点患眼。《保婴易知录》:“儿百日内乳嗽不愈,以致血脉贯瞳,而眶紫黑,或白珠红赤如血,亦名血眼。”治疗宜内服导赤散加减,外用鸡子清调拌黄连末点眼。
-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眼科著作。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本书是将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书中除总论眼病诊疗外,对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眼科外伤及其他各种眼病分别作了系统介绍,内容简明扼要,既有传统的中医眼科理论,又切合临床实用,还有现代科研资料。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目扬
目扬指怒目圆睁,炯炯逼人之状。《黄帝内经灵枢·论勇》:“勇士者,……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
-
目眵
《西方子明堂灸经》:“阳白主目眵。”《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目上液之道,腑脏有热,气熏于肝,冲发于目眦睑,使液道热涩,滞结成眵也”。眼科问诊时,常问有否目眵,属骤起或常有;量多量少,眵多粘睫或仅限于眦头;由此可以了解肺热之虚实,以及是否兼夹湿邪等。一般治宜泻肝胆火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
睊目
概述:睊目为病证名。《证治准绳·杂病》指出,双目睛通亦名睊目。涓目·睊目:古义与涓通。《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风气客于睑眦之间,与血气津液相搏,使目眦痒而泪出,目眦恒湿,故谓之睊目。”
-
肺瘀证
肺瘀证病名。系指眼生胬肉,贯过气轮,甚则掩及瞳神,影响视力的病证。《证治准绳·杂病》:“由眦而起,贯过气轮,如皮似筋……甚则掩及瞳神……。”详见胬肉攀睛条。
-
耳脉
耳脉为经脉别名。耳脉为早期经脉名。马王堆汉墓帛书载:“耳温(脉):起于手北(背),出臂外两骨之间,[上骨]下廉,[出肘中],入耳中。是动则病:耳聋,煇煇朜朜,嗌种(肿)。是耳脉主治其所产病:目外渍(眦)痛,颊痛,耳聋,为三病。”所载内容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之手少阳经类似。
-
痘麻烂角
痘麻烂角病证名。系指眦角红赤糜烂、痒痛喜拭的病证。本病多由痘麻余毒未清。复受风邪而发。治宜祛风清热解毒。方有解毒祛风散加减。
-
大眦漏
是指以内眦部生痈疮,溃后疮口难敛,日久成漏,常流血水脓汁为主要表现的眼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称漏睛疮溃后成漏者为“大眦漏”。大眦漏的病因病机:大眦漏由心经实火所致。大眦漏的治疗:大眦漏治宜清心降火为主,选用黄连、栀子之类。《审视瑶函》认为:“此症大眦之间生一漏,时流血而色紫晕。
-
大眦
大眦为解剖名,指内眦。见《医贯》卷四。内眦又名目内眦、大眦、眼大头、眼大嘴、眼大睫、(眼)大角。即内眼角(上下眼睑在鼻侧连结部)。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点,有睛明穴。眦角上下睑弦各有一泪窍(泪小点)。《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
-
睛明散
处方:黄连(去须)5两,当归(去芦,洗)5两,赤芍药5两,滑石(细研)5两。功能主治:退翳膜。主外障风毒上攻,眼疼赤肿,或睑眦痒烂,时多热泪昏涩。用法用量:每用半钱,沸汤点,澄清去滓,热洗。注意:忌一切腌藏、鱼酢、酒、面等毒物。摘录:《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七
-
眵泪不禁
眵泪不禁证名。《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内外轮廓无羔,但泪稠如浊酒豆浆,长流而不止也。”参见眦漏条。
-
如神饼子
《百一》卷九:组成:乌鱼骨1钱(去皮,细研),木贼1钱(去节,为末),朱砂(水飞)1钱,南鹏砂四皂子大(细研)。用法用量:每用1饼子,临卧安于眦内,来早以净水于盏内洗,临卧再用1饼子,可使3次。制备方法:上同研三千遍,汤溶蜡少许,以柳枝子搅四十几遍,入脑子少许,更多尤妙,于五月五日合丸作饼子。
-
大枣煎
别名:大枣膏处方:大枣7枚(去皮核),黄连2两(碎,绵裹),淡竹叶(切)5合。功能主治:目热眦赤,生赤脉侵晴,息肉急痛,闭不开,如芥在眼碜痛。用法用量:大枣膏(《圣济总录》卷一○九)。注意:忌猪肉。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心、脾、阳硚之热,非黄连、竹叶无以折之。
-
涤光散
处方:枯白矾5分,铜青3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目疾,屡服寒凉药不愈,两眼蒸热,如火之熏,赤而不痛,满目红丝,血脉贯睛,瞀闷昏暗,羞明畏日;或上睑赤烂,或冒风沙而内外眦皆破。用法用量:水和药,瓷器盛,重汤煮3-5沸。摘录:《古今医鉴》卷九
-
点眼膏
《圣惠》卷三十二:点眼膏:处方:白蜜12两(慢火熬,去沫,滤过),朱砂1分(细研),黄丹3分(细罗过),马牙消3分(细研),蕤仁1分(汤浸,去赤皮,研),黄连半两(去须,细锉),黄柏半两(细锉)。主治:一切赤白痢,及噤口危急之症。用法用量:点两眦。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水调。附注:点眼散(《玉案》卷三)。
-
点眼胡粉膏
处方:胡粉1两半,蕤仁(去皮)1两。制法:先将蕤仁研令烂,次下胡粉,更研熟,又捣生麻子为烛燃着,别取猪脂肪于烛焰上烧,使脂流下,滴入蕤仁、胡粉中,更同研令匀如饧,以绵缠细杖子头,纳药中。功能主治:久患胎赤眼。用法用量:乘温点目两眦头。药须夜用。如冷,还放烛焰上暖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
点眼蕤仁膏
《圣惠》卷三十二:点眼蕤仁膏:处方:蕤仁半两(汤浸,去皮),腻粉2钱,驴脂1分。功能主治:风赤眼。摘录:《圣惠》卷三十二《圣济总录》卷一一○:点眼蕤仁膏:处方:蕤仁(去皮,研如膏)半两,青盐(末)1钱,龙脑少许。功能主治:风热,目赤生疮。用法用量:每以麻子大点眼,每日3-5次。
-
点眼蜗牛浆
处方:生蜗牛1枚。功能主治:息肉淫肤,赤白膜。用法用量:上药去其掩,纳丹砂末于口中,火上炙沸,以绵注取汁,敷眦中。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九
-
点眼雄黄散
处方:雄黄(研)1两半,细辛(去苗叶)3分,黄连(去须)1两半,干姜(炮)3分,黄柏(去粗皮)1两半,菊花1两(3月3日日未出时收之)。制法:上为极细末,于瓷器中盛。功能主治:风毒赤痛,眦烂生疮,冲风有泪。用法用量:每取黍米许点目眦,闭目良久。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
电制膏
处方:宣黄连4钱,大艾叶2钱。功能主治:眼疾。用法用量:上药火烧作灰,以细生绢作筛于盏上,新汲水滤过如淋灰汁状,候得1中盏许,除去滓,以清澄药水用铜盏坐热汤中,通手洗,临卧点两眦。摘录:《袖珍》卷三
-
定光朱砂膏
处方:滑石(水飞)5钱,砂蜜5钱,朱砂、片脑。制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作膏。功能主治:心虚而小眦赤者。用法用量:每用铜箸点大小眦内。摘录:《眼科龙木集》
-
二制黄连膏
处方:鸡爪黄连不拘多少(切碎,洗净)。功能主治:风热眼眦粘涩等眼疾。用法用量:先将姜1大块切作两片,挖空,将黄连入姜内,以绵缚之,湿纸包,略煨少时,纸焦为度,以红枣去核,将黄连盛入枣内,少加矾末,亦以湿纸包,仍入慢火煨熟,待矾化,取出黄连,浸乳内点之。摘录:《万氏家抄方》卷三
-
防风一字散
处方:川乌5钱,川芎3钱,荆芥3钱,羌活2钱半,防风2钱半。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胆受风热,瞳仁连眦头痒极,不能收睑。用法用量:每服2钱,薄荷煎汤送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敷药瞿麦散
处方:瞿麦。制法:上药炒令黄色,为末。功能主治:一切眼疾肿痛;浸淫疮等。用法用量:用鹅涎调,逐时涂眦头。摘录:《得效》卷十六
-
肝胃汤
处方:嫩黄耆3钱,当归1钱半,白芍1钱半,茯神3钱,煨姜1钱,南枣1枚。功能主治:调补肝胃。主右目多泪,眦胀,心嘈杂,阳明空虚,肝阳上扰使然。摘录:方出《临证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
海螵蛸丸
处方:海螵蛸(竹刀子刮下软者,研细,水飞过,晒干)1两,丹砂(研细,水飞)1分。制法:上为细末,熔好蜡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外障眼,及赤翳贯瞳人攀睛等。用法用量:每用1丸,安在大眦上。立奔障翳所,如无翳,即在眼眦不动,神效。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