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阳
故《内经》亦称太阳为巨阳,见《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等篇章。申脉(图出自《中医针灸学词典》)经外奇穴名·太阳:太阳为经外奇穴名,出《银海精微》。功能主治:主治头痛,偏头痛,感冒,眩晕,牙痛,目赤肿痛以及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结膜炎,麦粒肿等。
-
至阳
又称“三阳”。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当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督脉并行脊中,故本穴可治疗脊强、腰背痛。至阳穴主要用于胸肺、肝胃疾患等:如胸胁胀词、咳嗽气喘、腹背相引痛、腰背强痛、四肢重痛、疟疾。镇痛作用:针刺至阳能够缓解胆道蛔虫所致的腹痛。
-
中络
见《医门法律·中风门》。即“邪在于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盖口眼 斜,肌肤不仁,邪在络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者,…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
-
强
强㈠(qiáng)①健壮,有力,与弱相对。《素问·脉要精微论》:“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智虑褊浅,不能博大深奥,自强于学若细子。”③强盛,亢盛。《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
脊
脊背部:脊即脊背部。泛指人体背部包括脊柱、背肌等。《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脊椎:脊即脊椎,为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的统称。《素问·刺腰痛》:“足太阳之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
-
蛔厥
概述:蛔厥(syncopeduetoascariasis、coldlimbssyndromeduetoascariasis)为病证名。本病证可见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大厥
大厥为病证名,厥证之一。《类经·疾病类》:“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不精
不精为病理生理学名词。精气不足,指老年人而言。《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
-
眴仆
眴(xuàn,音眩)仆病状名。指视物昏花,旋转难以站立,甚或跌仆。《素问·厥论》:“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
乳香消风散
《御药院方》卷一:方名:乳香消风散组成:乳香(研)1分,细辛(去叶)1分,川芎半两,吴白芷(好者)2两,熟白天南星1两(捣为细末,以生姜1两,去皮,细切,与天南星1处捣为泥,焙干,如此制3次讫,焙干,杵碎,炒令微黄为度)。消风并服出汗。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肺厥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多汗加复溜。
-
心小肠俱虚
心小肠俱虚为病证名。指心与小肠两经俱虚。《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厥,肠澼,名曰心小肠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澼。治以补中益气为主。
-
心小肠俱实
指心与小肠两经实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实也。病若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临床除上述见证外,尚可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治宜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
-
心与小肠病辨证
心与小肠病辨证为脏腑辨证的分类方法。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名曰心小肠俱实。”治宜通腑泄热,或兼导赤清心。心小肠俱虚为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巨阳经俱虚也。心虚则少气畏寒而肢厥,小肠虚则分清别浊功能失常而洞泄肠澼。
-
血虚厥
血虚厥为病证名。多见于失血、崩漏、产后。《赤水玄珠·厥证门》:“因血虚而得者,脉洪大,宜四物汤加酒炒黄柏、知母。”《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
-
属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上膈属肺。”托会·属:属指通“嘱”。《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
-
湿热头痛
头痛因于湿热蒙蔽清窍所致。除头痛外,每有心烦,身重肢痛,或见面目、四肢浮肿,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多濡数。《兰室秘藏·头痛门》:“心烦头痛者,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乃湿热头痛也。”治以清热化湿为主,用清空膏或温胆汤加黄连、苡仁。
-
色厥
治用独参汤益气固脱。《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体针:实证取水沟、内关、合谷、中冲、劳宫、太冲、涌泉等穴为主。虚证取百会、气海、水沟、足三里、关元等穴为主。
-
候
《素问·病能论》:“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⑤时令名,五天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参“三部九候”。《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