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虚劳病
虚劳·脾肾阳虚证:虚劳·脾肾阳虚证(consumptivediseasewithsyndromeofyang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脾肾阳虚,虚寒内生,以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腰酸,腹部冷痛,久泻久痢,或完谷不化,或浮肿尿少,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为常见症的虚劳证候。病程长者,多伤及阴阳,可见阴虚、阳虚及阴阳两虚之证。
-
气劳
气劳为病证名。症见胸膈噎塞,呕逆,脘腹胀气,饮食不下,大便时泄,面色萎黄,四肢无力,日渐消瘦等。治宜补中行气,可选用丁香散、荜茇丸、前胡丸等方。参见虚劳:虚劳为病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又作虚痨。后世多将前者称为虚损,后者称为劳瘵或传名尸劳(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心伤
、参见脉极、七伤:脉极为病证名。又称血极。1.指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②指阴汗、精寒、精清、精少、囊下湿痒、小便涩数、夜梦阴人等(见《古今医鉴》)。③指脾伤、肝伤、肾伤、肺伤、心伤、形伤、志伤(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侯》)。
-
七伤
概述:七伤:1.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3.养生术语。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七伤:七伤指阴寒、阴痿、里急、精连连、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卒(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
-
劳
劳①指劳累过度。《素问·举痛论》:“劳则气耗。”《素问·经脉别论》:“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木形之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详虚劳条。
-
金匮要略简释
《金匮要略简释》金匮著作。秦伯末编著。作者认为:“钻研仲景著作。主要是学习他的辨证和治法”(见本书虚劳病),遂打乱旧制,按病分为痉病、湿病、暍病、疟疾、虚劳病、消渴病、黄疸病、妇科病等37类、分列《金匮要略》原文,列举证治予以简释。原系《中医杂志》连载稿,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
传尸劳
见《圣济总录·骨蒸传尸门》。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杀虫。可选用獭爪丸、百部清金汤、润神散、黄连饮等方。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脱气
概述:脱气:1.刺法术语;《黄帝内经灵枢·经水》:“刺而过此者,则脱气。”脱气指正气耗损。《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针过其日数则脱气,不及日数则气不泻。”《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治宜温补脾肾,用附子理中汤等。
-
肉枯
《类证治裁·中风》:“治偏枯,宜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从右引左,从左引右,使气血灌注,周流不息,莫如养血温经,补中汤少加附子,下七味地黄丸…痹症有风痹、寒痹、湿痹、热痹、痛风、走注、周痹、众痹、顽痹、血痹、气痹、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胞痹、肠痹及十二经筋病等。
-
心劳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五种虚劳病症。
-
虚劳盗汗
虚劳盗汗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有阳虚阴损之别。《证治汇补·汗病》谓盗汗多见于虚劳之人。“阴气损伤,宜养荣清热。或大病之后,新产之余,及久出盗汗不止,则阳气亦虚,宜补气固阳。”阳气虚者,治宜益气敛汗,用参芪汤、牡蛎散;心阳虚者,宜柏子仁汤;阴虚者,用黄芪鳖甲散、秦艽汤。
-
心痨
心痨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心劳者,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心劳实热,口舌生疮,大便闭涩不通,心满闷,小肠热。”又:“心劳虚寒,惊悸,恍惚多忘,梦寐惊魇,神志不定。”②《慎柔五书》卷四以虫在于心则成心痨,治以雷公丸等方。
-
小便余沥
小便余沥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小便之后,滴沥不尽的病症,多因肾虚膀胱冷所致。《圣济总录》卷九十二:“虚劳小便余沥者,肾气虚弱,而膀胱不利故也,膀胱不利,则气不能化,气不化,则水道不宣,故小便后有余沥。”治宜温补,用肉苁蓉散、二参丸等方。
-
寓补于攻
寓补于攻为虚实错杂病症的治疗法则之一。寓补于攻系虚实错杂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指把补之目的寄托于攻法之中。《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大黄(匿^虫)虫丸主之。”瘀血去则新血自生,营养自能恢复。②指在攻邪药中加入一、二补益之药,如治疫痢用人参败毒散。
-
饮伤
饮伤病因病理学名。系干血痨病因之一。嗜饮无度,酒浆湿热滞留脾胃,郁久化热伤阴,又脾胃受伤,气血化生不足,久则干血内结,成为干血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丸主之。”
-
遗沥
遗沥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证治要诀·遗精》指出此证“小便有数滴稠粘,茎头微痛;或小便已停,有时方有一二滴沾裩。”治疗与遗精大致相同。
-
重庆堂随笔
《重庆堂随笔》医论著作。清·王秉衡撰。刊于1808年。全书以随笔形式,采录医著有关内容,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予以阐论和发挥。书本论述六气致病、虚劳病证治、方剂分析、药性、望闻问切等专题,均能用浅近的语言进行分析和论述,切于临床实践,易于为人接受。其曾孙王士雄加有详细刊注,并辑入《潜斋医学丛书》中。
-
治虚三本
治虚三本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个重要脏器。《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
-
治劳三禁
治劳三禁出《理虚元鉴》。指治疗虚劳病证的三种禁忌。即禁用燥烈、伐气、苦寒的药物。
-
志伤
精神情志伤损的疾患。多由盛怒、恐惧等所致。证见喜忘前后,恍惚不乐,腰脊不可腑仰屈伸,毛悴色夭等。《素问·本神》:“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恐惧不节伤志,志伤,恍惚不乐。”参见七伤条。
-
邵兰荪医案
《邵兰荪医案》医家著作。清·邵兰荪撰。近人曹炳章整理。曹氏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予以分门别类整理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证,案语简明。现有稿本、抄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履霜集
《履霜集》医论著作。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一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其中对各种病证的叙述与辨析比较完备。现有康熙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
水灸
水灸为推拿方法名。《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理瀹骈文》:“水灸法:用白鸽粪、净灵脂、白芥末各五钱,生甘草二钱末,加大蒜五钱同捣,入醋,化麝一分,摊脊上,皮纸盖一炷香。七日一灸。或只用大蒜擦脊梁,治疗虚劳病。”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
失精家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用静心汤、补心丹、清心莲子饮、妙香散、定志丸等方。肾精不足,相火妄动者,证见腰膝软弱,夜热自汗,阴茎易举,遗精频频,舌质红,脉细数。滑精者取气海、三阴交、肾俞、志室、太溪、足三里等穴为主。
-
失精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遗精病多因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房劳过度等引起。久则肾精耗伤,转为虚证。若湿热下注,影响疏泄,气虚下陷,不能摄精者,多因脾胃功能失调,为病有虚有实,务须注意升清、益气、健脾、利湿、散郁、疏肝等法的运用,不可一概清心补肾。
-
肾伤
肾脏伤损的疾患。证见腰痛,厥逆下冷等。《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医学从众录·虚痨》:“肾伤则短气,腰脚痛,厥逆下冷,脚痛下冷者,坎中之阳虚也。轻则八味丸,重则附子汤治之。”参见七伤条。
-
肾痨
《医醇媵义·劳伤》:“肾劳者,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疼,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来苏汤主之。”肾痨的治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五加皮汤,治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损髓,嘘吸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治以千金散等方。
-
肾劳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五加皮汤,治肾劳虚寒,恐虑失志,伤精损髓,嘘极短气,遗泄白浊,小便赤黄,阴下湿痒,腰脊如折,颜色枯悴。”《医醇剩义·劳伤》:“肾劳者,真阴久亏,或房室太过,水竭于下,火炎于上,身热腰疼,咽干口燥,甚则咳嗽吐血,来苏汤主之。”参见虚劳、五劳条。
-
身体不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或因正气虚,外邪乘袭,或因痰湿停滞,或因风湿相搏,营卫行涩,经络疏散,皮肤少荣,以致遍体不仁,有似麻痹。治宜驱风理气,养血祛湿,用二陈汤加当归、白术、天麻、防风、防己、黄芩、黄连之属,如不效者,去芩、连,加薄、桂。
-
少腹拘急
少腹拘急为症状名。即自觉下腹部牵引不适,可兼见小便异常等。《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除肾气虚寒者外,湿浊瘀热蕴结下焦亦可导致。本症可见于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及慢性盆腔炎等疾患。
-
热劳
热劳病名。虚劳病之呈现热象者。见《圣济总录·热劳门》。《金匮翼·热劳》:“热劳者,因虚生热,因热而转虚也。”证见身热、面赤、头痛、心神烦躁、口渴、怔忡、盗汗、饮食无味、倦怠多卧,消瘦,或口舌生疮等。治宜养阴益气,清热除蒸,用黄芪汤、蛤蚧丸、补阴丸等方。参见虚劳条。
-
气极
六极之一。多因脏气不足,正虚邪袭所致。治宜益气。偏实者,症见喘急胸满,易怒,心腹胀满,口燥咽干,发热,唾血等。宜用麻黄散、前胡汤等方。1.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3.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脾劳
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的脾伤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外台秘要·脾劳》:“脾劳热,身体,眼目,口唇悉痿黄,舌本强直,不能得咽唾,生地黄煎;脾劳虚损,消瘦,四肢不举,毛悴色夭,牛髓补虚寒丸。”陈无择以“茱萸膏治脾劳虚寒,气胀、咽满、食不下通,噫宿食臭”(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劳证治》。
-
女子梦交
女子梦交为病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名梦与鬼交。系因摄养失宜,气血衰微;或为七情所伤,心血亏损,神明失养所致。症见睡则梦中交合,头痛、头晕、精神恍惚,甚则喜怒无常,妄言妄见等。治宜养心安神,方用柏子养心丸、桂枝龙骨牡蛎汤等。
-
尿精
尿精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治宜补肾固精,用枸杞子散、金锁子丸、菟丝子丸、聚精丸等方。小便多溺后精出者,用补中益气汤送服缩泉丸。
-
目黯黑
目黯黑为症状名。多由内有瘀血或痰饮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又李中梓《诊家正眼》卷一:“目胞黑者,痰也。由瘀血而致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因风痰而致者,治宜疏风涤痰,方用礞石滚痰丸加减。宜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
-
梦失精
梦失精病证名。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又称梦遗。详该条。
-
漏精
漏精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见情思情即精液自出者。《寿世保元·浊证》:“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详见滑精条。
-
六极
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指六种虚损重症。1.六极指气极、血极、筋极、肌极、骨极、精极六种病证(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噏噏然内虚,五脏气不足,发毛落,悲伤喜忘。”3.六极指气极、肺极、脏极、筋极、骨极、肉极六种病证(见《奇效良方·痨瘵门》)。
-
理虚元鉴
理虚元鉴虚劳(结核病)治疗专书。明·汪绮石撰。即虚劳病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并分为阳虚与阴虚二种类型的理论。卷下记述虚劳方剂及其药物应用等。汪氏治虚劳,阴虚主清金保肺,阳虚主建中扶脾。对虚劳的辨证、审脉、立法、处方均有独到之处。现存乾隆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劳怯
劳怯病证名。阴虚内热性质的虚劳病证。《松崖医径》卷下:“劳怯者,多由气体虚弱,劳伤心肾,则阴虚而生内热所致。亦有外感六淫之气,失于怯散,以致乘虚入里,久不与治,遂成劳瘵。又有传疰而得者。其脉多弦虚细数。”究其病源,当以补阴降火为主,用秘传加减八珍汤。参见虚损条。
-
精极
精极六极之一。指脏腑精气衰竭等疾患。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王怀隐曰:“夫精极者,通主五脏六腑之病候也。若五脏六腑衰,则形体皆极,眼视无明,齿焦而发落,身体重,耳聋,行不正”(《太平圣惠方·治精极诸方》)。宜用牛髓煎、磁石丸、巴戟丸等方。若见虚热,烦闷,骨疼痛者,宜天门冬散、竹叶汤等方。
-
肌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病因病机:《备急千金要方·脾脏》:“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其偏虚寒者,症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
-
肌肤甲错
肌肤甲错的病因病机:肌肤甲错多因干血内结、痈脓积滞,津血不能外荣,或因温邪久留,阴液耗伤所致。《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丸主之。”
-
骨极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骨极,令人酸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辨证治疗应区别虚寒、寒热。虚寒者,证见腰背痛,不能久立,屈伸不利,面肿而垢黑,发堕齿槁,或四肢常冷等,用地黄煎、麋角丸等方。实热者,证见牙痛脑痛,耳鸣面黑,手足疼痛,大小便不通等,用三黄汤。参见骨绝、六极条。
-
肝伤
或因跌扑瘀血内停,或因大怒肝气上逆所致。《脉经》卷六:“凡有所坠堕,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能下,积于左胁下则伤肝。肝伤者,其人脱肉,又卧口欲得张,时时手足青,目瞑,瞳人痛,此为肝脏伤所致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大怒气逆伤肝,肝伤,少血目暗。”参见筋极、七伤条。
-
风血痹
《太平圣惠方》卷十九:“夫风血痹者,由体虚之人,阴邪入于血经故也。《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症见身体不仁,肢节疼痛,脉微涩,尺脉小紧等。治宜益气和营,通阳行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汤、防风散等方。
-
风劳
又称肝劳,指虚劳病而复受风邪者。《金匮翼·风劳》:“风劳之证,肌骨蒸热,寒热往来,痰嗽,盗汗,黄瘦,毛焦,口臭,或成疳利。若体虚食少,羸瘦,筋脉不利,手足多疼者,可用防风散等方。若气血不足,脏腑虚伤,肢节烦疼,腰膝无力,形体羸瘦,面色萎黄,小便数多,卧即盗汗者,可用巴戟散、秦艽鳖甲散等方。
-
肺伤
肺伤病证名。《脉经》卷六:“肺伤者,其人劳倦则咳唾血,其脉细紧浮数,皆吐血。此为躁扰嗔怒得之,肺伤气壅所致。”《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形寒寒饮伤肺,肺伤,少气,咳嗽,鼻鸣。”参见气极、七伤条。
-
肺劳
因劳损伤肺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肺劳者,短气而面肿,鼻不闻香臭。”《圣济总录·虚劳门》:“肺劳者,或因形寒饮冷,逆秋气所致。治宜益气补肺,选用补气黄芪汤、桑白皮散、人参丸等方。《太平圣惠方·治肺劳诸方》用桔梗散、鳖甲圆。参见虚劳、五劳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