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烙法
概述:烙法是把火针和烙器在火上加热后,进行手术操作的一种治疗方法。火针烙法:火针烙法古称燔针淬刺,是指将针具烧红后刺激患部的治疗方法。适应证:粗针烙法适用于附骨疽、流痰等肉厚脓深的阴证,脓熟未溃,或虽溃而疮口过小,脓出不畅者。适应证:烙铁烙法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突出等。
-
火烙疗法
概述:火烙疗法为治法。《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所述以“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痹证即指本法。临床上对痈疽、瘰疬等,可深刺以排除脓液,对象皮腿、风湿痹痛及顽癣等宜予浅刺或叩刺法。眼科亦用以“治残风溃弦疮烂,湿热久不愈者”(《证治准绳·杂病》),或胬肉攀睛割治后,“头处用火烙之,使其不再生”(《银海精微》)。
-
喉痹·肺肾阴虚证
概述: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obstructionwithlung-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详见虚火喉痹条。
-
喉痹·脾胃气虚证
概述:喉痹·脾胃气虚证(throatobstructionwithspleen-stomach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咽喉梗梗不利或痰黏着感,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或时有呃逆反酸,咽黏膜淡红或微肿,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
-
帘珠喉痹
辨证治疗:肺肾阴虚:喉痹·肺肾阴虚证(throatobstructionwithlung-kidneyyindeficiencypattern)是指肺肾阴虚,以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咽部黏膜暗红,或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取穴:取太溪、照海、鱼际、天突。
-
烙治法
烙治法外治法名称。主要用于乳蛾、喉瘤等病。然后根据治疗部位,病灶大小及程度,选择不同的烙铁,在火焰上烧红,蘸少量香油,趁热烙其预定部位,一触即起,不宜久停,可视病灶大小决定烙治次数,烙后吹冰硼散。应防伤健康组织,手法宜轻且巧。⑥术后可服用六神丸或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疏风清热之品。
-
喉痹·痰瘀互结证
定义:喉痹·痰瘀互结证(throatobstructionwithpatternofintermingledphlegmandstasis)是指痰瘀互结,以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痰黏难咯,咽干不欲饮,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
-
喉痹·脾肾阳虚证
概述:喉痹·脾肾阳虚证(throatobstructionwithspleen-kidneyyang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肾阳虚,以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痰涎稀白,咽部黏膜淡红,伴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质淡嫩,舌体胖,苔白,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喉痹证候。外治法:含服铁笛丸或润喉丸,以清咽润肺。
-
虚火乳蛾
辨证分析本病以脏腑虚损,虚火上炎为主要病因病理。脏腑虚损以肺阴虚、肾阴虚为多。如喉核表面有烙后的白膜,应轻轻刮去再烙,一般隔天烙1次,共需烙10—20次。2、饮食疗法(1)蜜饯油甘子:以新鲜油甘子(又称余甘子,为大戟科油甘子的果实,洗净晾干,放入蜂蜜中泡浸l周后即可食用,每次食10—15枚。
-
血黄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厌黄
厌黄为病证名。治用灸烙法,内服大黄汤等方。《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
-
外科外治法
外科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配或合器械直接作用于病人体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治疗方法。手术疗法主要用于排除脓液或去除病灶,常用的手术疗法有刀法、烙法、砭镰法、挂线法、结扎法;其它疗法主要包括药线引流、垫棉法、药简拔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滚刺疗法、洗涤法、漱涤法、擒拿法等。
-
黑黄
黑黄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黑黄者,面色或黄或黑,眼目青色,腰脊拘急……”用鬼臼汁方或灸烙法。参见三十六黄条。
-
白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颜色干枯,目下赤、口干舌缩,心中恍惚,四肢烦重,此是白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翼状胬肉切除烧灼术
翼状胬肉切除烧灼术是根据古代中医眼科割烙胬肉攀睛手法加以改进的中西医结合手术方法,适应于进行性翼状胬肉。注意灼烙时热度要适当,勿使热度太高而损伤组织,术后需涂抗生素眼膏后包扎。
-
喉瘤
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九。病因病机:《医宗金鉴》卷六十六:“喉瘤郁热属肺金,多语损气相兼成,形如元眼红丝裹,或单或双喉旁生。”辨证论治:证属肺经郁热者,治宜清肺宣气,祛痰散结,用益气清金汤加减。属忧思郁怒伤肝者,宜解郁疏肝,养肝,活血祛瘀,用逍遥散、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外吹碧玉散。
-
牛皮蛾
其症喉核一侧或两侧红肿疼痛,其表面可见黄白色之脓性分泌物,口臭便秘,舌苔厚腻,汤水难咽,身发寒热,发病急骤者日急乳蛾,相当于急性扁桃体炎。属痰浊肝火者,宜清热涤痰,用指迷茯苓丸加减;属阴虚火旺者,宜滋阴降火,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幼科金针》:“治乳蛾,儿小者,用针微刺出血,吹冰硼散,服清咽利膈汤。”
-
烙铁烙法
概述:烙铁烙法是烙法的一种,属外治法。烙铁古代用银制品,现改用铁或铜制品,其头如半粒蚕豆大小,上有一柄,它主要利用器械烧灼病变处,既可以止血,又能烫治病根。烙铁烙法的适应证:烙铁烙法适用于创伤脉络裂断出血,以及赘疣、息肉突出等。注意事项:使用时避免让患者看见,以免引起精神紧张,发生晕厥。
-
角巩膜割烙术
角巩膜割烙术(cuttingandcauterizingtherapyforscleraandcornea)为眼科外治法,是指将古代割、烙法改进后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等的手术疗法。
-
压舌板
一为烙法中用以检查、治疗喉瘤、乳蛾等之铜制专用器械。略呈弯形或直形。治疗时压迫舌部,以保护舌部和下唇部等处,以免烙铁烫伤。另一种为普通压舌板(有铜制、银制、骨制、象牙制以及竹制)。较前压舌板稍窄,用以暴露喉关各部,以便诊查。
-
爪黄
《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爪黄之病,口苦舌干,身体急强,面目俱黄,行履不得,言语狂乱,四肢疼痛,发即便走。”《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人黄
人黄为病证名,三十六黄之一。治宜灸烙法,内服赤箭散。《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奸黄
概述:奸黄为病证名。辨证论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奸黄者,是鬼黄变入奸黄也。面目遍身俱黄,言语失错,心神狂乱,诈奸黠如不患人,若不与漱,即口舌干燥,气喘者难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向明卧多,爱索鞋拟起,身体全冷,肉色苍黑,睡中啼泣,或狂言妄语,此是奸黄。”治用点烙法或内服茯神汤。
-
癊黄
《外台秘要》卷四:“病源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癊黄也。《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色青次却色赤,或经下后,头发自落,吃食渐少,吐逆心烦,睡则梦与鬼交,气力虚乏,或食物难消。如是小便赤涩,鼻中煤生,齿焦眼黑,不堪医也。”治疗外用点烙法,内服桑螵蛸方。
-
气黄
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气黄者,上气心闷,腹胁胀痛,两脚冷疼,睡卧不安,小便淋涩,状似脾黄。”《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气黄,病人初得,先从两脚黄肿,大小便难,心中战悸,面目虚黄,不能食。”《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
-
先天性喉蹼
概述:在喉腔间有一先天性膜状物,名为先天性喉蹼,大者可占喉腔之大部称为喉隔。对有呼吸困难或声嘶之患者须在直接喉镜下以喉刀或电烙法去除蹼膜,此法常需行术后扩张,否则容易复发。范围较大的喉蹼患儿,于出生后无哭声,呼吸困难或窒息,有呼噜样之喉鸣音,吸气时有喉阻塞现象,常有口唇紫绀及不能吮乳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