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硼散
共研极细末。主治喉癣,喉痹,乳蛾,重舌,木舌,紫舌,口舌生疮,兼治牙痛。含量测定:朱砂:取本品约3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硫酸10ml与硝酸钾1.5g,加热使朱砂溶解,放冷,加水50ml,并加1%高锰酸钾溶液至显粉红色,再滴加2%硫酸亚铁溶液至红色消失后,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用硫氰酸铵滴定液(0.1mol/L)滴定。
-
急性外阴溃疡
概述:急性女阴溃疡(ulcusvulvaeacutum)亦称为Lipschutz溃疡,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妇女及幼女的非性病、非接触传染的阴部良性溃疡。临床上酷似软下疳。Lipschutz认为本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病变局部分泌物中含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认为是本病的致病菌。辨证属于湿热下注,兼感毒邪。
-
Lipschutz溃疡
概述:急性女阴溃疡(ulcusvulvaeacutum)亦称为Lipschutz溃疡,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妇女及幼女的非性病、非接触传染的阴部良性溃疡。临床上酷似软下疳。Lipschutz认为本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病变局部分泌物中含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认为是本病的致病菌。辨证属于湿热下注,兼感毒邪。
-
急性女阴溃疡
概述:急性女阴溃疡(ulcusvulvaeacutum)亦称为Lipschutz溃疡,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妇女及幼女的非性病、非接触传染的阴部良性溃疡。临床上酷似软下疳。Lipschutz认为本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其临床表现有一定特点,病变局部分泌物中含有革兰阳性粗大杆菌,认为是本病的致病菌。辨证属于湿热下注,兼感毒邪。
-
雪口
雪口的辨证分型:鹅口疮·心脾积热证: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heartandspleen)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
-
复发性口疮性口炎
复发性口疱;脾虚者加白术,陈皮。③脾胃虚损型:法宜健脾益胃,消食化滞,方用参芩白术散加减。相关药品:黄体酮、泼尼松、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左旋咪唑、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己烯雌酚、甲睾酮、睾酮、硝酸银、甲紫、金霉素、知柏地黄丸、麦芽、冰硼散、锡类散相关检查:雌激素、睾酮
-
复发性口疱
复发性口疱;脾虚者加白术,陈皮。③脾胃虚损型:法宜健脾益胃,消食化滞,方用参芩白术散加减。相关药品:黄体酮、泼尼松、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左旋咪唑、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己烯雌酚、甲睾酮、睾酮、硝酸银、甲紫、金霉素、知柏地黄丸、麦芽、冰硼散、锡类散相关检查:雌激素、睾酮
-
鹅口疮
鹅口疮的辨证分型:鹅口疮·心脾积热证: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heartandspleen)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
-
鹅口白疮
鹅口白疮的辨证分型:鹅口疮·心脾积热证: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heartandspleen)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
-
舌下痰包
舌下痰包为病名。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重舌治法:局部红肿者,宜用消毒针,刺破放血,外用蒲黄末敷,或用黄柏,黄连液点之;局部溃烂者,用锡类散外吹。内服清心泻脾之剂,如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等。
-
口角炎
传染性口角唇炎;流涎病浸润口角可引起本病;营养缺乏,如核黄素缺乏,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发病。相关药品: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泛酸钙、烟酰胺、复合维生素B、导赤丹、硝酸银、冰硼散相关检查: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
-
传染性口角唇炎
传染性口角唇炎;流涎病浸润口角可引起本病;营养缺乏,如核黄素缺乏,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发病。相关药品: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泛酸钙、烟酰胺、复合维生素B、导赤丹、硝酸银、冰硼散相关检查: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
-
口腔创伤性血泡及溃疡
概述:创伤性血疱(traumaticmucosalhematoma)和创伤性溃疡(traumaticulcer)是由机械性、化学性或物理性刺激引起的病因明确的黏膜病损。婴儿中切牙边缘过锐与舌系带过短引起的摩擦等不良刺激。有继发感染则形成糜烂或溃疡。(6)热损伤性溃疡:热损伤后初始为疱疹,疱壁破溃后形成糜烂面或浅表溃疡,疼痛明显。
-
叉喉
叉喉为病名,又名叉喉风。见《重楼玉钥》卷上:“严氏赤麐散:治一切喉痹、缠喉、双单鹅、叉喉恶症。”本病先见咽喉作紧,继而风痰上涌,多有绵涎,内紧外浮肿,不能饮食,渐至咽喉紧闭,如叉叉住,故名叉喉。治宜疏风解毒,消肿祛痰。可选用紫正散、清咽利膈汤、普济消毒饮等加减。外吹冰硼散。本病类今之急性喉炎。
-
鹅口疳
鹅口疳的辨证分型:鹅口疮·心脾积热证:鹅口疮·心脾积热证(thrushwithsyndromeofaccumulatedheatinheartandspleen)是指饮食喂养不当,心脾积热,以口腔黏膜及舌上满布白屑状物,周围红晕明显,面赤唇红,烦躁啼哭,口渴,或伴发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薄白,脉滑或指纹青紫为常见症的鹅口疮证候。
-
复发性阿弗他性口腔炎
复发性口疱;脾虚者加白术,陈皮。③脾胃虚损型:法宜健脾益胃,消食化滞,方用参芩白术散加减。相关药品:黄体酮、泼尼松、冻干组织胺丙种球蛋白、左旋咪唑、冻干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人血丙种球蛋白、己烯雌酚、甲睾酮、睾酮、硝酸银、甲紫、金霉素、知柏地黄丸、麦芽、冰硼散、锡类散相关检查:雌激素、睾酮
-
马嚼子疮
传染性口角唇炎;流涎病浸润口角可引起本病;营养缺乏,如核黄素缺乏,劳动量过强、体力消耗过多或身体衰弱、营养不良、铁、蛋白质供给不足和多种维生素缺乏,感染等均可发病。相关药品:维生素B2、烟酸、维生素B6、泛酸钙、烟酰胺、复合维生素B、导赤丹、硝酸银、冰硼散相关检查: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
-
舌垫
舌垫为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舌下忽高肿起核名舌垫。”治宜祛风解毒。宜防风、荆芥、白芷、细辛、羌活、独活、香附、陈皮、灯心草煎服。又名匏舌、舌下痰包。当以利剪剪破,排尽脓涎,局部吹冰硼散,内服清热化痰之剂。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外科正宗》卷四:“痰包乃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
-
声喝
声喝病证名。出《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系指由狐惑病咽喉腐蚀所致之声音嘶哑证。应在积极治疗狐惑病的基础上,选用甘草泻心汤,或外吹冰硼散兼治声音嘶哑证。参见音嘶、狐惑等条。
-
舌痈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认为:“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外擦冰硼散。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捲舌痈:捲舌痈为病证名。
-
舌下痈
《喉科指掌》卷五:“舌下痈,此乃脾肾积热故发症于舌下,然舌下有金津、玉液二穴,通于肾经,肾水枯竭,生于此穴”。《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舌上痈
系指痈生舌上。《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痈生于舌中心如梅子大,不能言语,此症因热入心包络而发,左寸脉宜洪大数,不宜细缓,红肿者可治,黑者不治。”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脓成则以刀针排脓。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用锡类散等擦舌上。
-
舌红痈
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舌红痈,因心经壅热,生于舌上。”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泻火。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等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外擦冰硼散。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
-
舌根痈
舌根痈为病名。《重楼玉钥续篇》:“舌根生痈,红而且肿。”《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舌痈,舌红而肿大,属心经火盛。”治宜清热解毒,可内服凉膈散或黄连解毒汤等加减。若溃后口中腥腐,久不收口者,用银花、甘草、硼砂等煎水漱口。因舌痈颜色、部位、病状等不同,又有舌红痈、舌上痈,卷舌痈等不同名称。
-
上皮疹
上皮疹为病证名,即马牙。马牙出自《万病回春·初生》。即初生儿齿龈上呈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可以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
-
上腭痈
概述:上腭痈:1.上腭疮;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因其悬于上腭,故又名悬痈、上腭部喉痈。《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治疗:若壮热神昏谵语者,为邪毒内陷之候,舌苔黄、脉数有力。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上腭疮
上腭疮为病名,多由脾胃三焦蕴热而成,症见上腭生疮如黄粟,疼痛,口中腥臭;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医宗金鉴》卷六十六:“上腭痈若葡萄形,少阴三焦积热成,舌难伸缩鼻红涕,口难开合寒热增。”可用黄连消毒饮、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等加减。
-
伤寒喉闭
伤寒喉闭为病证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症因伤寒遗毒不散,八九日后,喉中肿闭,皆因热毒入于心脾二经之故。《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塞喉风
系指喉风病影响吞咽的病证。《囊秘喉书》:“塞喉风,喉痹聚毒,喉涎稠实而发寒热。”本病多因湿热痰浊壅塞肺系所致。治宜清热祛痰,消肿止痛。方用温胆汤、清气化痰丸等加减。脓成时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
-
乳菌
乳菌病证名。指婴儿口中有肉肿起,高如菌状。多由胎中火旺或胃有热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选用凉膈散、清胃散。外用薄荷、甘草煎汤洗拭口腔。肿甚者,用消毒三棱针刺破菌头,如有出血,以消毒纱布拭净,再以冰硼散涂之。
-
雀舌
雀舌病名。系指心经郁热而致舌上长有微小赘生物,疼痛臭烂的一类病证。因所生之物状如雀舌故名。根据雀舌所在部位之不同,又将发于左侧者名左雀舌;发于右侧者名右雀舌。《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心膈蕴积热毒,感风热,气郁劳苦而生。”治宜清心凉膈。方用凉膈散加减。也可针刺患处并吹冰硼散。
-
抢食症
抢食症病名。《喉舌备要》:“此症或发在喉中或发在舌上,俱生红疱,……喉内气闭不能吞物。”治宜针刺出血,吹冰硼散;须结合全身情况辨证施治之。参见呛喉风条。
-
气子
气子为病名。多由气郁痰凝,复感风热而发。症见喉间肿起,形如赤珠,色紫或白,饮食吞咽障碍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此症因气郁,及时风热而起喉间,形如赤珠,或紫或白,犯之即痛,日久则嗌气。内治宜清热消肿,理气解郁。用清气利咽汤、黄连温胆汤等加减。若脓成则以刀针刺破出脓。吹冰硼散。
-
气痈喉闭
气痈喉闭为病名。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人,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症见咽喉肿胀,色红,腮颊颜面红赤,甚或项腮漫肿,疼痛较剧,阻塞不利,汤水难咽,语言难出,身发寒热,胸闷气促。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七星疮
七星疮为病名,即上腭疮。《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脾经积热。上腭属脾,脾气通于喉,故上腭生疮,似粟如珠,或黄或白,口中腥臭,手足怕冷,身体畏寒。治者用水药或苦茶拭净,吹秘,服清脾降火汤。上腭疮多由脾胃三焦蕴热而成。或见畏寒发热。治宜泻火解毒。可选用凉膈散、清胃散等加减,外吹冰硼散。
-
马牙疳
马牙疳为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马牙疳,初生小儿胎内受热,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即马牙,可以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
-
马牙
马牙为病证名。又名上皮疹。即初生儿齿龈上呈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咽喉经验秘传》:“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治宜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实际多数不治自愈,一般婴儿百日外即不患此病。
-
猎颊风
猎颊风病名。系指腮颊牙龈焮肿疼痛的疾病。《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描述该病为“腮颊结肿者是也,牙尽处肿破。”本病多由邪火痰毒炽盛所致。治宜解毒泻火,祛痰消肿。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或外吹冰硼散。
-
莲花钿舌
莲花钿舌病名。又名莲花舌。系指舌下生物,状如莲花,轻者三、四峰,重者六七峰。多由心火上炎,湿热上蒸所致。治宜清心凉血、解毒散结为主,方选犀角地黄汤、黄连温胆汤、牛黄清心丸、导赤散等加减。外治宜刺破舌下生物,泄出血,再吹以冰硼散。
-
连珠喉风
连珠喉风病名。系指舌下肿胀如珠,吞咽障碍的病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此症因心经火毒上冲而生舌下。”治宜清心解毒,泻火祛痰。可选用泻心汤、二陈汤等加减,外吹冰硼散。参见喉风条。
-
烙治法
烙治法外治法名称。主要用于乳蛾、喉瘤等病。然后根据治疗部位,病灶大小及程度,选择不同的烙铁,在火焰上烧红,蘸少量香油,趁热烙其预定部位,一触即起,不宜久停,可视病灶大小决定烙治次数,烙后吹冰硼散。应防伤健康组织,手法宜轻且巧。⑥术后可服用六神丸或银翘散、清咽利膈汤等疏风清热之品。
-
烂喉风
烂喉风病名。系指患喉风后咽喉溃腐者。症见咽喉肿痛腐溃、色灰白或灰黄,边缘不齐,口出臭秽之气。饮食吞咽疼痛,伴发热恶寒,二便秘涩,舌苔黄,或厚腻,多因肺胃热毒积盛,薰灼咽喉,热胜肉腐,或过食膏粱厚味所致。治宜解毒消肿,清热止痛。方选银翘散、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治以冰硼散。
-
口菌
2.生于舌上者。口内或牙龈上肿起色紫黑其形如菌者·口菌:口菌系指口内或牙龈上肿起色紫黑其形如菌者,多由火盛血热并兼气滞所致。或可外吹冰硼散。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治宜清热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
-
酒毒喉痹
酒毒喉痹病名。指咽喉肿物,形如鸡卵,其色鲜红,其光如镜,壅塞喉中,伴发热恶寒、头痛项肿的疾病。多由痰湿之体,复伤酒毒,湿热邪毒薰蒸心脾、致痰湿热毒壅塞咽喉。其治宜解毒泻热,选用鼠粘子解毒汤、泻黄散、龙胆泻肝汤等;外吹以冰硼散。
-
回舌症
回舌症为病名。清·赵振沅《喉科方论》:“此症发在舌上,肿大强硬,其舌尾卷入,不能言语,饮食亦不下咽,此是心经发来之毒。治法用犀角地黄汤加清心去痰解毒之药。”外吹冰硼散等。
-
黄缠喉风
黄缠喉风病名。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指缠喉风喉内肿痛,其色红黄,蒂丁后有脓者,或伴有两腮赤肿疼痛。多为痰火邪毒上冲的实热症。治宜泻火解毒、祛痰消肿。可用三黄凉膈散等加减。脓成以刀针刺破排脓,吹冰硼散。
-
喉关痈
概述:喉关痈(abscessofthroatpassperitonsillarabscess)为病名。是指发于喉关部位,咽部疼痛剧烈,吞咽困难,喉关红肿隆起为主要表现的喉痈。病因病机:多因肺胃蕴热,复感风热,邪毒痰火壅聚咽喉所致。症状:痈发于喉关部者。症见喉核之上后方红肿疼痛,喉核常挤向前下,悬雍垂水肿、变形。或含化六神丸。外吹冰硼散。
-
喉关
由喉核(即腭扁桃体)、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前是口腔,后为喉底。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医林绳墨》卷七云:“其症咽嗌干痛,喉咙作肿,颌不可咽,舌不可吞,水谷难入,入则反往鼻孔出,故曰喉闭。”喉关的治疗:喉关治宜疏散外邪,解毒消肿。可用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治疗。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
-
喉闭
喉闭病证名。见《儒门事亲》卷四。①系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的病证。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膏粱厚味而成。治宜疏散外邪,消肿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脓成时可刺破排脓,外吹冰硼散,或刺少商、合谷穴出血。②喉痹的别称。本病类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
-
合架风
概述:合架风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多由阳明火毒炽盛所致。治疗:治宜以刀针刺破红肿处,外吹冰硼散。内服清胃散、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关于角架风:角架风指上下牙床尽处肿起疼痛,开口不便者。症状:《重楼玉钥》卷上:“是症生上下牙床尽处,根上浮肿,以致闭口不便,两齿难合,咀嚼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