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气
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针刺的补泻、候气、得气、调气、失气等都关系到经气。
-
根结
六经根结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合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入为合。”《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指脏腑的表里内外关系。《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病,面合色赤。”合穴:合(音hé)是指特定穴之一的合穴。五俞穴之一。
-
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
井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气门
概述:气门:1.气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旁开3寸处(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旁开各3寸处)。主治妇人绝嗣不生、妇人产后恶露不尽、睾丸炎、子宫出血、膀胱炎、尿闭症、妇人崩漏。胞门、子户为经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二寸名子户。”
-
百解散
《活幼心书》卷下方之百解散:处方:葛根二两五钱,升麻、赤芍药各二两,甘草一两五钱,黄芩一两,炙麻黄七钱五分,肉桂二钱五分。上药哎咀。《百一选方》卷七引龚子治方之百解散:处方:防风(去芦)3两半,麻黄(去根节)3两半,白芷2两,白芍药2两,川乌半两(炮,去皮尖),甘菊(去枝叶)3两,荆芥穗3两,干姜3两。
-
手少阴
它外行的主干,从心系上肺,斜走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肢前边,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内侧,下行肘节(少海),沿前臂尺侧,到手掌后豌豆骨突起处(神门),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其末端(少冲)。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经脉过处厥冷,疼痛,掌中热痛等。
-
井穴
概述:井穴为五输穴之一。二十七气循行上下,其始所出之穴均称井穴,脉气由此而出。十二经井穴: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即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
-
少阳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即听会穴。
-
合穴
《类经》注:“脉气至此,渐为收藏,而入合于内也。”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五输穴指十二经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
-
经气
经气又称“经络之气”、“脉气”,即运行于经络中的气,是先、后天精气的结合物而运行、输布全身。不但指经脉的运行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
-
满
③指气口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灵枢·小针解》:“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灵枢·骨度》:“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骨曷)骬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素问·热论》:“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
足少阴络脉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原称足少阴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起于大钟穴,在内踝后绕行足跟而至足外踝,别行走向足太阳经;本络脉病变,脉气厥逆,则心烦胸闷;实证见二便不通,虚证见腰痛。均可取本经的络穴大钟治疗。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实,则闭癃;
-
肾满
肾满病证名。指肾脏邪气壅盛,脉气满实。《素问·大奇论》:“肝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冰注:“满,谓脉气满实也。肿,谓痈肿也。脏气满,乃如是。”
-
经络之气
经络之气即经气。不仅是经脉的运动功能和经脉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整体生命功能的表现。《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真气者,经气也。”经气指运行于经脉中的气,亦称脉气,属人体的正气范畴。又针刺中候气、得气、调气及失气,均关系到经气。《黄帝内经灵枢·终始》:“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足厥阴络脉
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实证,见阳强不倒;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
通谷
概述:通谷为经穴名。有二:一为足通谷,一为腹通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穴在足部本节前凹陷处,脉气由此通过,故名。伸足取穴。如头痛、眩晕、鼻塞、鼻衄、舌肿、目赤、热病汗不出、颈项强痛、腰膝酸痛、癫狂、疝气。一般直刺0.3~为冲脉、足少阴经的交会穴。谷:水谷。有补脾和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
脉会
脉会为八会穴之一。太渊为肺经俞穴,肺朝百脉,本穴位于寸口,为脉之大会,属中医诊脉之处,故名脉会。仰掌取穴。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
-
两商
两商为少商、商阳两穴的合称。出灵枢·本输》。此系肺经井穴,脉气初发,故名。如感冒、肺炎、咳嗽气喘、鼻衄、咽喉肿痛、颌肿喉痹、声哑、中风昏迷、癫狂、手挛指痛、热病等。如青盲、耳鸣、耳聋、口干、齿痛、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配尺泽、委中放血治急性胃肠炎。一般向上斜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
交会穴
概述:交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出《针灸甲乙经》。简称会穴。奇经八脉中,除督、任有本经穴外,其余六脉皆通过交会穴交会于十四经。如三阴交为脾、肝、肾三经所交,除能治脾经病症外,也能治肾经和肝经病症。又如关元、中极是任脉经穴,又与足三阴经相交会,故既可反应和治疗任脉的疾患,又可反应和治疗足三阴经的疾患。
-
交
概述:交:1.两条以上经脉的交错或脉气的互相会合;《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颊中,旁约太阳之脉。”交结·交:交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搏脉痹躄,寒热之交。”《类经·种子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
-
浑浑
浑浑脉学名词。喻脉来杂乱无章。《素问·疟论》:“无刺浑浑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王冰注:“浑浑言脉气混乱也。”
-
合治内腑
如胃病取足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小肠病取下巨虚,膀胱病取委中,三焦病取委阳,胆病取阳陵泉等。十二经各有一个合穴,即尺泽(肺)、曲池(大肠)、足三里(胃)、阴陵泉(脾)、少海(心)、小海(小肠)、委中(膀胱)、阴谷(肾)、曲泽(心包)、天井(三焦)、阳陵泉(胆)、曲泉(肝)。
-
鬼受
鬼受为经穴别名。穴在肘部,为合穴,脉气汇聚于此。如咳嗽、气喘、少气咳血、肺炎、肺结核、心痛、心烦、急性胃肠炎、呕吐、肘臂挛痛、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小儿惊风、丹毒等。本穴配少泽治短气胁痛、心烦;配合谷、少商治咽喉肿痛。现代研究:①艾灸异常胎位孕妇的尺泽穴,可使腹部松弛,胎动活跃,有一定转胎作用。
-
冬脉如营
冬脉如营为脉学术语。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冬脉如营,…其气来沉以搏,放曰营。”冬季应时的脉象。营,营垒,有团聚之义。冬季恶寒,阳气潜藏,皮肤紧束,故脉气相应地下沉。
-
弹法
概述:弹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后世医家发展为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针经指南》:“弹者,凡补时,可用大指甲,轻弹针,使气疾行也。《针灸问对》:“用大指弹之,象左补也。弹法推拿手法名·弹法:弹法为推拿手法名。出《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
-
佝偻汤
处方:怀山药15g,怀牛膝9g,制首乌12g,山萸肉6g,生白术6g,大熟地9g,益智仁3g,西党参6g,云茯茶9g,全当归6g,左牡蛎15g,生龟板15g,大红枣3枚,黑芝麻15g。功能主治:补肝肾、调脾胃。主佝偻病,头项软弱,口软唇弛,咀嚼无力,手足握举站立行走均弛缓,智力低下,有时抽筋,口唇舌淡而白,脉气软弱。
-
椒梅丸
《张氏医通》卷十五:椒梅丸:处方:秦椒9克乌梅黄连各3克制法:上药为末,饴糖为丸,如黍米大。次与紫草承气汤下之。制法:上为末,和乌梅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医级》卷八《千金珍秘方选》:方名:椒梅丸组成:川椒4两,乌梅肉2两,茯苓4两,砂仁4两,木香4两,乌药8两,厚朴8两,茴香4两,广皮4两,当归4两。
-
石钟乳丸
处方:石钟乳(依法别研为粉)菟丝子(酒浸,别捣为末)五味子(炒)蛇床子(洗,焙)黄耆(锉)续断萆薢乌头(炮裂,去皮、脐)各30克制法:上八味,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备注:方中乌头,原作乌蛇,现据《普济方》卷三十二改。主治:下焦虚冷,脐腹疼痛,手足厥逆,脉气沉短。
-
平人气象论篇
《平人气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平人,谓气血平调无病之人;气象,为脉气之动象。文中论脉首重胃气,有胃气为平脉,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并从人与自然界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具体讨论了四时五脏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的脉象。
-
啮舌
啮舌为症状名。《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齿者,肾气之所生也,少阴之脉夹舌本,少阳之脉循于颊,阳明之脉,夹口环唇下,如肾藏之生气,厥逆走上,与中焦所生之脉气,相辈而至,则舌在齿之内,而反向外矣,唇在齿之外,而反向内矣,颊在齿之旁,而反向中矣。”治宜清其风火,则舌自愈。”
-
耳壳
耳郭(auricle)又称“耳廓”。也称耳壳。即外耳部。由软骨及皮肤构成。《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下方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耳垂(earlobe)。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
小舌
经穴别名·小舌:小舌为少泽穴别名。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
-
足厥阴之别
足厥阴之别即足厥阴络脉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为足厥阴肝经别出的络脉。脉自内踝上5寸处的蠡沟穴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本络脉若发生病变,脉气厥逆就会引起睾丸肿大,突发性疝气;实证则见强阳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均可取本经络穴蠡沟治疗。
-
督之井
督之井指督脉之龈交穴。井:谷井,谓脉气始发之处。明·卢复《医种子》日:“蜀僧慧融,入浙游会稽,针佝偻人,使之卧,取龈交穴,骨节渐伸,寻愈。此穴乃督之井也。”
-
分涎散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分涎散:处方:藿香叶、蝎稍、白附子(炮),各一分。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至2钱,薄荷茶调下,未吐利再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六《普济方》卷一○三引《护命》:组成:白僵蚕(去丝)1分,附子(火炮,去皮)1分,半夏1分,细辛1分,藿香叶1分,芎1分,羌活1分,干姜3铢,牵牛半两。
-
肉里之脉
概述:肉里之脉:1.阳维之脉;《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论》:“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欬,欬则筋缩急。”足少阳阳辅穴,又名分肉,穴在太阳膀胱经之外,少阳绝骨穴之后,去足外踝四寸,乃其脉也。”功能主治: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胸胁痛,腋下肿痛,瘰疬,脚气,腰腿痛,下肢麻痹,以及坐骨神经痛等。
-
第五会
第五会为经穴别名。即地五会。属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足部的少阳经穴有五,此穴居其中,为上下脉气会合之处,故名。伸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外侧→第四骨间背侧肌→第三骨间足底肌。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等。一般直刺0.3~
-
脉绝
脉绝病名。血脉枯涩败绝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扁鹊云:脉绝不治三日死,何以知之?脉气空虚,则颜焦发落。脉应手少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血先死矣。”参见脉极条。
-
络气
络气是指运行于络脉中的气。脉气指运行于经脉和络脉中的气。前者称经气,后者称络气,总称经络之气,简称经气。见《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
-
经如
经如即经始。少冲为经穴名(ShàochōngHT9)。此为手少阴经井穴,脉气初生,位处小指端之冲要处,故名。如心痛、心悸、胸胁痛、心肌炎、肋间神经痛、热病烦心、目赤、咽痛、口中热、中风昏迷、悲恐善惊、喜怒无常、癔病、精神分裂症。本穴配大陵治心悸、心烦、胸满;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地五
地五为地五会之简称。《标幽赋》:“眼痒眼疼,泻光明于地五。”分布于足部的少阳经穴有五,此穴居其中,为上下脉气会合之处,故名。伸足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腱→趾短伸肌腱外侧→第四骨间背侧肌→第三骨间足底肌。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等。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大渊
大渊即太渊。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八会穴中脉会。在腕掌侧远端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如咳嗽、气喘、唾血、支气管炎及哮喘、百日咳、肺结核、胸闷、心痛、心悸、噫气上逆、心绞痛、肋间神经痛、臂内廉痛、掌中热、无脉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本穴配列缺治咳嗽风痰;配内关、神门治胸痛,心悸,心痛;
-
大效疏风散
处方:锦纹大黄(紧实者)3钱,鸡心槟榔2钱,旧陈橘皮(去白)2钱,朴消1钱,黑牵牛1分(半熟)。功能主治:婴孩小儿,惊、热、风、痰4证,结聚于胸臆之间,令儿昏困沉重,关窍不通,诸脉气闭,所以默默,欲食不食,欲起不起,倦伏不知。用法用量:每2岁儿服半钱,3岁1钱匕,先用生蜜调就,次煎薄荷汤点服,不拘时候。
-
耳郭
耳郭(auricle)又称“耳廓”。也称耳壳。即外耳部。由软骨及皮肤构成。《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手太阳脉气所发者,…耳郭上各一。”下方的小部分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为耳垂(earlobe)。耳郭的形状有利于收集声波,起到采音作用;耳郭还可以帮助判断声源的方位。
-
小肠经
小肠经为手太阳小肠经的简称。手太阳小肠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I。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火。本经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开始,沿手掌尺侧上向腕部,出于尺骨茎突部的养老,向上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肘部尺骨鹰嘴和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小海,再沿上臂外侧后缘上行,出肩关节后部的肩贞,绕行于肩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