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明理论
概述:《伤寒明理论》为中医伤寒著作。金代成无己撰。3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4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伤寒论》的补充读物。
-
成无己
概述:成无己为金代医学家。成氏生性聪颖,博记广闻。其家为世医。学术贡献:成无己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研究,依据《内经》、《难经》医理,对该书进行诠释注解,并著成《注解伤寒论》十卷,此为最早注解该书之医著,对后世颇有影响,广行天下。另有《伤寒明理论》,其内容包括病因病理、分型治法,尤注重于辨证。
-
巴应奎
巴应奎为明代医家。歙县(今属安徽)人。生活于16世纪。以医客居都下(今北京)。隆庆二年(1568)“一体堂宅仁医会录”中载其与徐春甫等成立宅仁医会,为我国早期医学学术团体。著《伤寒明理论补》及《阐明伤寒论》4卷,今佚。
-
严器之
严器之宋代医家。以医为业,与名医成无己过往甚密。尝为成元己之《伤寒明理论》作序,于伤寒一证颇有见地,或曰此书即严器之所作,待考。
-
仲景全书
汉·张仲景等撰述·《仲景全书》:《仲景全书》为26卷本。明·赵开美校刻,初刊于16世纪末。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现存明刻本、清刻本及铅印本。
-
伤寒六书
《伤寒六书》为伤寒著作。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心忪
心忪为症状名。《伤寒明理论》卷二:“悸者,心忪是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者是矣。”指心悸之重症,又名心忪、忪悸。《素问玄机原病式》:“心胸躁动,谓之怔忡。”《医碥》卷四:“悸即怔忡。悸者,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俗名心跳。”
-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头汗:汗出只在头部,以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多见,因热郁于内,不得四散,循经上越,内热退则汗自止。六阳虚汗为病证名。手足三阳经脉,都会于头,如禀赋不足,阳虚不固,其汗上至头,下至项大出不止,为亡阳的证候。治宜回阳敛汗,用大剂固真汤、参附汤、芪附汤及回阳救急汤之类。
-
暑霍乱
概述:暑霍乱为病名。《伤寒明理论·霍乱》:“干霍乱死者多,湿霍乱死者少,盖吐利则所伤之物得以出泄,虽霍乱甚,则止于胃中水谷,泄尽则止矣。”甚则昏闷,抽掣,厥逆少气,唇面爪甲皆青,六脉俱伏,吐出酸秽,泻下臭恶,便溺黄赤者,此火伏于厥阴,如热极似阴之候。轻者可选用香薷饮冷服,或竹叶石膏汤、六一散等方。
-
手足汗
手足汗为病证名。见《伤寒明理论》第一卷。相当于手足多汗症。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所致。其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若手足心热者属阴血虚;阴血虚者服麦味地黄汤;中阳不足者服理中汤加乌梅;日久不愈,气血俱伤者服十全大补汤加五味子。外治:手多汗者用黄芪、葛根各30g,荆芥、防风各9g,煎汤温洗。
-
手足不仁
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湿霍乱
见《外台秘要》卷六。吐利并行而腹中绞痛,坐卧不安,甚则转筋:湿霍乱指饮食生冷,或感受湿、寒、暑邪,发病时有吐利、腹痛、转筋等症,与干霍乱之欲吐泻不得、病情较重者有别。治宜六和半夏汤、藿香正气散、木瓜汤等方加减。《医学入门·霍乱》:“一种暑霍乱,即湿霍乱,但此疾夏秋惟甚,纵寒月亦多由伏暑,故名。”
-
神昏
神昏为症状名。又称“昏愦”。是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表现。见《伤寒明理论》。
-
伤寒咳
概述:伤寒咳为病证名。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者,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主之。”《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
-
伤寒潮热
有虚有实,惟伤寒日晡发热,乃胃实,别无虚证。有每遇夜身发微热,病人不觉,早起动作无事,饮食如常,既无别证可疑,只是血虚阴不济阳,朝用加味逍遥散,暮用六味丸,不应,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八味丸;有潮热似疟,胸膈痞塞,背心疼痛,气弱脉弦,服补药不效者,此属饮证,随气而潮,故热亦随饮而潮,于痰饮门求之;
-
七方
七方:七方即大方、小方、急方、缓方、奇方、偶方、复方(重方)。例如,牙痛取合谷,腰痛取委中,痢疾取天枢、大肠俞、上巨虚等。如疟疾取大椎、陶道、后溪、间使即是。
-
目直视
目直视为症状名。指目睛不能转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直视失溲。”《伤寒明理论·直视》:“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壅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可由邪热壅盛、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或阴虚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所致。
-
闵芝庆
闵芝庆清代医家。号松筠馆主人,江苏吴县人。于医学颇有深研,尤其是对伤寒,更有研究,尝著《伤寒明理论删补》、《伤寒阐要编》,现在日本有刊本。
-
筋惕肉瞤
筋惕肉瞤证名。出《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每因过汗伤阳,津血耗损、筋肉失养所致。成无己认为此证“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养,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动也”(见《伤寒明理论》卷三)。过汗阳虚者,用真武汤;因于血虚者,以四物汤加减。
-
肩息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罗氏会约医镜》:“喘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此肺经邪气实也。《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张口抬肩,气道奔迫,病机谓诸病喘满皆属于热,海藏以为火铄真气,气衰而喘,有由然矣。”
-
腹中满痛
腹中满痛证名。见《伤寒明理论》卷一。须分虚实、表里。《类证活人书》卷十一:“腹满时痛,是有表、得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芍药汤主之。”又:“腹满时痛,属太阴也;自利不渴者,脏寒也,当温之,宜四逆汤、理中汤也。”《伤寒补天石》卷下:“腹满不减,或按之硬而痛者,为内实,须下之,大承气汤。参见腹痛、腹胀条。
-
风伤卫证
风伤卫证为病证名。以风为阳邪,故只伤于卫分。《伤寒论大全》卷一:“风则伤卫,头痛恶风,脉浮缓而自汗,则用桂枝汤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治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
-
烦热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若心下满而烦,则有吐下之殊。烦热自汗而渴属阳明;汗下后六七日不大便,小腹满而烦,或胸中痛而烦热,喘逆者,为有燥屎,大承气汤急下之。”若三阴亏损,血虚火盛而烦热不止者,用地黄膏、三才封髓丹(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此盖杂气伏郁三焦,邪火亢闭,怫热潘灼,故心神无定耳。
-
烦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至于胸中烦,心中烦,内烦,虚烦,皆以烦为热。”《素问·生气通天论》:“烦则喘喝。”王冰注:“烦谓烦躁。”《杂病源流犀烛·烦躁健忘源流》:“内热心烦曰烦。参见烦热、虚烦、心烦、烦躁条。
-
恶风
发汗多亡阳,与风湿皆有恶风之证。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湿胜,自汗而皮腠不密,是以恶风,治以甘草附子汤散湿实卫。《黄帝针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鼻中气短,少气不足以息,语则气短而怯弱,妨食或食不下或不欲食,三者互有之。”食肺则鼻柱倒塌;治用殊圣散、胡麻散、天麻散等方。
-
肚胀
肚胀证名。即腹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腹满者,俗谓之肚胀是也。”详腹满条。
-
抽搐
又称搐搦。刺灸法:治则:熄风定惊处方:百会印堂水沟合谷太冲方义:百会、印堂既能熄风定惊,又能开窍醒神,水沟为止抽搐之要穴;随证配穴:发热—大椎、曲池,神昏—十宣、涌泉,痰盛—内关、丰隆,血虚—血海、足三里。电针法:选穴:内关四神聪合谷太冲神门方法:毫针刺后通脉冲电,刺激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
瘛疭
《伤寒明理论》卷三:“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瘛疭的病因病机: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瘛疭的辨证论治:治宜平肝息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疭,宜补中益气汤加桂、附。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疭,宜续断丸。
-
筋惕肉𥆧
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 然而动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伤寒发汗过多,则伤其血,血虚无以荣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体百骸,亦 然动,是筋惕肉 ,由于筋肉失养。”
-
四逆
多见于虚寒之证。如伤寒少阴病见四肢逆冷,脉微欲绝,下利清谷而用四逆汤等。《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又称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热证多因热邪郁遏,阳气不能通达四肢,伴有胸腹烦热,口渴等症,治宜宣透郁热,方用四逆散、白虎汤、承气汤等。
-
昏愦
神昏为症状名。又称“昏愦”。是指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甚至昏睡不醒,呼之不应的表现。见《伤寒明理论》。
-
四肢不仁
四肢不仁为症状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出《黄帝内经素问·本病论》。《伤寒明理论·不仁》:“不仁,谓不柔和也。《金匮要略心典·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并治。”本症可见于中风后遗症、痹证等疾患。
-
成无已
成无已(11世纪)为金代医学家。根据《内经》、《难经》等古医书理论对《伤寒论》作全面注解、辨析,于1144年(皇统四年)著《注解伤寒论》十卷,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著作。成氏注解和论述虽不免有自相矛盾和误谬之处,然仍不失为我国注解和阐发伤寒学的先启,对其后伤寒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肉𥆧筋惕
肉𥆧筋惕为症状名。筋惕肉𥆧的别称。见《伤寒论大全》卷二。筋惕肉𥆧指筋肉惊惕跳动。见《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多因汗多伤阳,血虚津耗,筋脉失养所致。《伤寒明理论》卷三:“其于筋惕肉𥆧,非常常有之者,必待发汗过多亡阳,则有之矣……发汗过多,津液枯少,阳气太虚,筋肉失所养,故惕惕然而跳,𥆧𥆧然而动也。”《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伤寒发汗过多,则伤其血,血虚无以荣筋,因拘急而惕惕然跳,且四体百骸,亦𥆧𥆧然动,是筋惕肉𥆧,由于筋肉失养。”因血虚所致者,宜四物汤加减,阳气虚者,宜真武汤等方。
-
伤寒琐言
《伤寒琐言》为《伤寒六书》之第一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4.《伤寒一提金》:为提纲性伤寒启蒙读物。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一提金
《伤寒一提金》为《伤寒六书》之第四卷。明·陶华约撰于15世纪中期。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截江网
《伤寒截江网》为《伤寒六书》之第五卷。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6.《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
-
伤寒杀车捶法
《伤寒杀车捶法》为《伤寒六书》之第三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明理续论
《伤寒明理续论》为《伤寒六书》之第六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家秘的本
《伤寒家秘的本》为《伤寒六书》之第二卷。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5.《伤寒截江网》:全称《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介绍伤寒有关辨证识病、区别病因及用药法则,并论男女伤寒等在治疗上的不同。
-
伤寒明理药方论
《伤寒明理药方论》为《仲景全书》系列丛书之一。20卷本,刊于清·光绪年间。包括张卿子参注《集注伤寒论》(又名《张卿子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伤寒类证》3卷,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又名《伤寒明理药方论》)3卷及清·曹乐斋《运气掌诀录》1卷,共5种。
-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
《伤寒证脉药截江网》为《伤寒六书》的第五卷。1.《伤寒琐言》:乃陶氏学习研究伤寒的随笔记录;2.《伤寒家秘的本》:重点论述伤寒若干病证以及风温、湿温、风湿等病症的证治,并有伤寒总论、脉症指法等内容。6.《伤寒明理续论》:陶氏根据个人见闻,参考成无己《伤寒明理论》体例和内容,予以补充修改而成。
-
肌肉不仁
肌肉不仁为症状名。指肌肉麻木不知痛痒、冷热。《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痒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热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谓不仁也。由邪气壅盛,正气为邪气闭伏,郁而不发,荣卫血气虚少,不能通行。”本症可见于痿、痹、中风等病。
-
胁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结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
-
项背强几几
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
-
瘈疭
瘈疭即瘛疭,证名。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伤寒明理论》卷三:“瘈者筋脉急也,疭者筋脉缓也;多由热盛伤阴、风火相煽、痰火壅滞,或因风痰、痰热所致。治宜平肝息风,清心泻火,祛风涤痰等法。有脾胃虚弱者,呕吐泄泻,时作瘛疭,宜补中益气汤加桂、附。有肝脏虚寒者,胁痛,眼目昏花,时时瘛疭,宜续断丸。
-
支节烦疼
支节烦疼为症状名。亦作肢节烦痛。指四肢关节烦热疼痛。《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予柴胡桂枝汤和解。
-
张口抬肩
见《伤寒明理论》。重证喘病患者多有此证。有虚实之分。《罗氏会约医镜》:实证者气急声高,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唯呼出一息为快。为肺经邪气实,治宜散之破之。虚证者由火烁真气,气衰而喘,致张口抬肩,宜用补益、镇摄、收敛等法,忌用破散药(《类证治裁·喘症论治》)。参见肩息、息高等条。
-
躁烦
指先躁后烦的证候。《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呕逆躁烦…”胸中热郁不安为烦,手足扰动不宁为躁。内热多烦,外热多躁。《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伤寒躁烦,有属热属实者,多系太阳病误下,邪热壅于胸膈所致。参见躁、烦躁、阴躁条。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为丛书名。明·王肯堂辑。刊于16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