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里
侧腕屈肘取穴。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入桡侧腕长、短伸肌,在桡神经深支的外侧,针可深低旋后肌。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足以谓之“三里”。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中风偏瘫,下肢痿痹,膝胫酸痛,脚气,乳痈;针刺对健康者的胃蠕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
上三里
所属部位:前臂定位: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穴位解剖: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
手三里
所属部位:前臂定位:标准定位: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穴位解剖:手三里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神经分布同温溜(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针刺正常人和胃病患者手足三里,可使弛缓的胃蠕动加强,紧张的胃蠕动减慢,并可解除幽门痉挛。
-
天星十一穴
即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等11个经验效穴,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③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X线诊断率。位于小腿后区,腓肠肌两肌腹与肌腱交角处。主治头项、腰腿、膝胫等疾患。环:环曲;
-
地五会
地五会穴主治头、胸等部疾患:如偏头痛,目赤痛,耳鸣耳聋,内伤吐血,乳肿乳痈,腋下肿,腰痛,足背红肿,头痛,目赤,耳鸣,胁痛,乳痈,足背肿痛,耳聋,胁肋胀痛,足跗肿痛,乳房胀痛,目赤肿痛,吐血,现代又用地五会穴治疗肋间神经痛,神经性耳聋,乳腺炎,结膜炎,腰肌劳损,足扭伤,肺结核,腋淋巴结炎等。
-
四海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此外,四海还有各自输注的穴位。四海及其所通穴位四海部位所通穴位脑为髓海头盖(百会),风府膻中为气海胸柱骨上下(颈部),人迎胃为水谷海上腹气冲、三里冲脉为血海下腹大杼,上、下巨虚经络由经脉、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构成。
-
保健灸
保健灸(keepingfitmoxibustionhealthpreservingmoxibustion)是指以养生保健、延年益寿为目的而施行的灸法。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气海、关元、膏肓俞等。《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张杲《医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
气冲
气冲穴主治病证:气冲穴主治少腹痛,疝气,腹股沟疼痛,偏坠,睾丸肿痛,小便淋沥,遗精,阳痿,小腹满痛,腰痛控睾,睾丸炎,阴茎中痛,阴肿,奔豚,阴茎肿痛,淋沥,癃闭,月经不调,带下,难产,崩漏,经闭,不孕,胞衣不下,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腹痛,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等。
-
璇玑
璇玑穴主要治疗胸肺、咽喉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咳逆上气,喘息,水浆不下,小儿喉中鸣,呕吐,泄泻,支气管哮喘,食管痉挛,喉痹咽肿,胸胁之满,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等。
-
武威汉代医简
《武威汉代医简》为东汉医学简牍。1972年在甘肃武威出土。比较完整的医方有30余个,药物近100种。涉及内、外、妇、五官、针灸各科。针灸内容约占9枚汉简,记述了一些针灸穴位和针灸禁忌等,如“三里”“肺俞”,一岁至百岁各个不同年龄段针灸治疗时应注意禁忌的器官部位等。
-
家传西圣膏
功能主治:男妇小儿,远年近日,五劳七伤,左瘫右痪,手足麻木,遍身筋骨疼痛,咳嗽痰喘,疟疾痢疾,痞疾走气,遗精白浊,偏坠疝气,寒湿脚气;细药开后:乳香、没药、血竭各1两,轻粉8钱,朝脑2两,龙骨2两,赤石脂2两,海螵蛸5钱,冰片、麝香各3钱,雄黄2两,上药共为末,加入前膏内。腰痛,贴命门穴;
-
饥不欲食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证治准绳·杂病》:“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腧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审守其腧,调其虚实是也;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若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
-
胻骨
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一释作胫腓骨统称。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胻骨空在辅骨之上端。”《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者,俗名臁胫骨也。
-
对症选穴法
对症选穴法指直接取用对某些症状有特殊疗效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如牙痛取合谷,胃痛取三里,腰痛取委中;大椎退热,人中苏厥,四缝消积等。
-
四总穴
四总穴为明代以前针灸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个经验穴,即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又称四绝穴。《针灸大全》载有《四总穴歌》。《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
-
四总穴歌
《四总穴歌》为歌诀名。撰人不详。见《针灸大全》。歌曰:“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近人更增“急救取人中,胸胁内关谋”,则称“六总穴歌”。
-
胻
出《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胻骨为骨骼名。 ^^骨,指小腿胫骨。《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
水谷之海
水谷之海为四海之一,胃的别称。出《黄帝内经灵枢·海论》:“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意指胃居中焦,为太仓,功主受纳、腐熟水谷,产生精微物质营养全身,故胃为水谷之海,其中气血输注的重要穴位,上在气冲,下在足三里。其证候:“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
手夫
手夫即一夫法。手夫为针灸取穴比量法之一。《备急千金要方》:“三里穴,在膝头骨节下一夫,附胫骨外是。参见一夫法:一夫法指寸法之一,亦称手夫。使患者食、中、环(无名指)、小四指相并,以其中节横纹宽度作三寸,称为一夫。《备急千金要方》:“凡量一夫之法,覆手并舒四指,对度四指上中节上横过为一夫。”
-
痧胀腹痛
《症因脉治·腹痛论》:“痧胀腹痛之证,忽尔胸腹胀痛,手足厥冷,指甲带青,痛不可忍,不吐不泻,或吐或泻,按之痛甚,病名绞肠痧。”欲吐不吐者,以盐汤探吐,并以荆芥、防风、青陈皮、枳实、大黄等药煎服;胁肋刺痛者,刺期门穴,或在患者双侧臂臑部刮痧;腹痛,足转筋抽搦,及少腹痞痛者,宜刺三里、委中穴;
-
涩肠止泻
涩肠止泻为治法。指用具有收涩固涩作用的方药以达到止泻目的,治疗久泻或久痢不止、大便滑脱不禁等病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肾虚寒之泻痢日久,滑脱不禁等病证。常用药物有诃子、罂粟壳、赤石脂、乌梅、禹余粮等,代表方剂如真人养脏汤、桃花汤、四神丸等。针灸治疗以针补足三里、灸天枢、神阙等穴为主。
-
三部
《标幽赋》:“上中下三部也,大包与天枢地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难经·十八难》:“三部者,寸关尺也。”
-
千金十一穴歌
《千金十一穴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全》。歌曰:“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千金十一穴歌》较《天星十二穴歌》少承山、太冲、通里,而多一后溪。
-
六总穴
《针灸聚英·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在此基础上,更增“胸胁内关应,急救水沟谋”两句,亦属经验之谈,名称六总穴。参见四总穴:四总穴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个经验效穴,分别对肚腹、腰背、头项、面口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又称四绝穴。
-
胫骨
胫骨即 骨。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位于小腿内侧。 ^^骨:胻骨为骨骼名。《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载:“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医宗金鉴》:“胻骨…俗名臁胫骨也。其骨两根,在前者名成骨,又名骭骨;形粗,膝外突出之骨也。在后者名辅骨,形细,膝内侧之小骨也。”
-
脚气八处灸
脚气八处灸为经外奇穴名。即由风市、伏兔、犊鼻、内膝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悬钟8穴组成。《备急千金要方》:“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次灸风市,次灸伏兔,次灸犊鼻,次灸两膝眼,次灸三里,次灸上廉,次灸下廉,次灸绝骨。凡此诸穴,灸不必一顿灸尽壮数,可日日报灸之,三日之中,灸令尽壮数为佳。”
-
合治内府
“合治内府”为《内经》选穴原则之一。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参见下合穴:下合穴即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六腑下合穴为经穴分类名,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穴位。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
-
里
里,寸之意。杨上善:“一里,一寸也。”刘衡如:“又穴位在天府下五寸,名曰五里,在膝下三寸,名曰三里,皆可为里字训寸之明证。”
-
下合治六腑
下合治六腑为针灸治疗法则,又称合治内腑,即六腑的疾病,可用该经的下合穴治疗。下合穴指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
-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
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指宋代针灸家马丹阳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二个治病要穴。《针灸大全·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冲昆仑穴,环跳与阳陵,通里并列缺。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诀。”这些穴位,具有取用方便,治病效验的特点,为历代针灸家所重视。
-
行针指要歌
《行针指要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载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或针结,针着大肠泄水穴。或针劳,须向膏肓及百劳。或针虚,气海、丹田、委中奇。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或针嗽、肺俞、风门须用灸。或针痰,先针中脘、三里间。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
-
下取
概述:下取为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1.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气…针灸治疗术语·下取:下取为针灸治疗术语。如头部有疾取至阴;青光眼取太冲等即是。
-
运气胁痛
又名刺肋伤寒、痧胀。《症因脉治·胁痛论》:“运气胁痛之症,病起于仓卒,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或在两边,痛之不已,胀及遍身,甚则指甲紫黑而死。此天行岁运,胜复之气加临,所谓天灾流行之疫症。”少阴司政,独活败毒散对泻心汤;若咳嗽痰声,无论左右,为肺邪胁痛,宜泻青各半汤,并刺少商穴。
-
阴有阳疾
阴有阳疾指阳热病候在阴分。《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张志聪注:“热在阴分也。”
-
核能
人们对利用核能普遍存在两种心理状态。即7g锂和1g氢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要比16g甲烷和64g氧通过电子转移反应产生的能量大10万倍。1986年4月26日位于前苏联乌克兰基辅北部130km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猛烈爆炸,大火7天后熄灭,放射性物质大量外泄;美国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使人们对核电站忧心忡忡。
-
中病傍取
中病傍取为取穴法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并例举具体治法如:“积于上,泻人迎、天突、喉中;积于下,泻三里与气街;《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参见“病在中旁取之”:“病在中旁取之”为治则之一。如胃脘痛,针刺四肢的合谷、内关、足三里等。
-
豉汤
《外台》卷四引《延年秘录》:豉汤:处方:豆豉1升,伏龙肝3两(研),小儿小便3升。功能主治:辟温疫疾恶气,令人不相染易。《外台》卷三十八引《小品方》:方名:豉汤组成:香豉2升,萎蕤2两,甘草(炙)2两,麦门冬(去心)3两,小蘖3两。用法用量:上药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次温服,能顿服益佳,再合为度。
-
柳白皮汤
处方:柳白皮3升。制法:上细锉,如棋子大。功能主治:脚气缓弱,疼痹肿满。用法用量:以水1石,煎取6斗,取1小瓮子,可受1石者,纳汤瓮中,以两木横瓮底,脚踏其上,汤不得过三里穴,如此3度,即消。浸时,使汤常热佳。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
十全汤
《普济方》卷一九三:组成:大麻子(新胀肥者佳)1石,赤小豆(不浮者)1石。主治:水气,通身洪肿。欲服,取5升麻子,熬令黄香,宜慢火,休令焦,为细末,以水5升煮取汁尽,净器盛之;服讫微行,不可便卧,10日后,针灸三里、绝骨。用药禁忌:慎房事,嗔怒大语:忌酒、面、油、醋、生冷、菜茹,一切鱼、肉、盐、五辛。
-
清热消毒饮
《眼科临症笔记》:方名:清热消毒饮组成:金银花1两,当归4钱,陈皮1钱半,防风3钱,白芷2钱,大贝3钱,花粉3钱,乳香2钱,没药2钱,山甲1钱半,赤芍3钱,皂针5分,甘草1钱。主治:黄膜上冲症(前房积脓)。用法用量:白酒酌量为引,水煎服。认为三阳火盛。无刺风池、太阳、三里、合谷;内服清热化毒汤,以泻三焦之实火;
-
香山科学会议
香山科学会议是由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发起,在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于1993年正式创办,相继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解放军总装备部、前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的资助与支持。评述报告、专题报告主要是剖析现状,探讨前沿和展望未来。
-
天星十一穴歌诀
《天星十一穴歌诀》为歌赋名。载于《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天星十一穴指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等11个经验效穴,出《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天星十二穴
天星十二穴指天星十一穴加太冲等十二个经验效穴。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一般直刺0.5~
-
气下乃止
气下乃止是指气至邪退即停止针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
-
复灸
复灸为重复施灸,或再次施灸。《针灸大成》:“观东垣灸三里七壮不发,而复灸以五壮即发。”
-
下合穴
概念:下合穴为六腑下合穴的简称,即六腑在下肢部的合穴。指六腑之气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特定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合于三里(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委中),胆合入于阳陵泉。”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
-
荥输治外经
指治疗外经病,宜取该经五输穴中的荥穴和输穴。《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黄帝内经太素》注:“五藏六府荥输未至于内,故但疗外经之病”;《类经》注:“荥输气脉浮浅,故可治外经之病。”指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主治六腑病症。如胃病取三里;大肠病取上巨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