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浊
浊病名。小便浑浊,色赤或有血者称赤浊,无血而色白者称白浊。由湿热下注所致,湿胜于热则白,热胜于湿则赤,治宜清热利湿。②指精浊。《证治准绳·赤白浊》谓“浊病在精道”,窍端常有浊物,淋漓不断而小便自清。《证治汇补·便浊章》:“浊分精溺。”本证见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及淋病等疾患。
-
赤白浊
赤白浊病证名。浊病有赤浊、白浊之分,合称赤白浊或二浊。《丹溪心法·赤白浊》指小便浑浊。后人名便浊、溺浊、尿浊。《证治准绳·赤白浊》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后人名精浊。
-
澄清度检查
澄清度检查:药典采用乌洛托品一硫酸姘比浊法检查溶液的澄清度或其浑浊程度。将一定浓度的供试品溶液与浊度标准液分别置于配对的比浊用玻璃管中,液面的高度为40mm,在浊度标准液制备后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在漫射光下,从比浊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臧垂直置于伞棚灯下,照度为1000Lx,从水平方向观察、比较。
-
浊气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②阴寒之邪。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
乳炼秋石奇方
《遵生八笺》卷十七:方名:乳炼秋石奇方组成:童便2桶,皂角12两,杏仁10两。又将猪脂油12两熬成汁,去滓,倾入便内搅,浮膜倾去,又淀清,将人乳汁用滚汤泡成块倾入便内,再搅如前,又淀1日,倾去清水下底浊粉浆水,用木勺乘起,倾桑皮纸上,先将毛灰一矼作一沉窝,将桑皮纸放灰上以渗便水,纸上干白腻粉,即成秋石矣。
-
赤浊
赤浊病证名。①以小便浑浊色赤为主要症状的疾患。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科》。属便浊、溺浊。实即血尿,详血尿条。②溺孔常流挟血浊物的疾患,属精浊。《证治要诀·白浊》:“精者血之所化,有浊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变白,故成赤浊,此虚之甚也。”
-
清者为营
营气与卫气均源于水谷精微,其清稀部分化生为卫气,其浓浊部分则化生为营气。《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一说清者指柔和言,唐容川曰:“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一说清者指精气言。张介宾曰:“清者,水谷之精气也。”
-
淋浊
淋浊①病名。见《赤水玄珠·白浊门》。因湿热痰浊下流,渗入膀胱所致。症见小便频数而痛,尿出混浊,或尿道流出浊物似脓。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用八正散加土茯苓、萆薢。②淋证与浊证的合称。
-
沉苓丸
处方:白茯苓半斤(去皮净),猪苓5两。制法:将茯苓锉成大块,猪苓为皮片,用瓦器煮,以猪苓沉为度,取白茯苓以蜡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渴浊,有浊无渴。用法用量:凡渴浊必先看为何证,有浊无渴,先服百段锦散,后用白羊肾丸及沉苓丸。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引《郑氏家传渴浊方》
-
白
概述:白:1.淫浊;3.肺和秋金之气的代名词。《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出白。”指小便出白色的浊液,又称白淫。白带·白:白指白带。《本草纲目》马齿苋条:“服之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如方剂的泻白散。《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白乃不复。”
-
百段锦散
处方:五苓散、清心莲子饮。功能主治:消肾,小便白浊,有浊无渴。用法用量:上2方依方制,等分打合。水煎服,日2次。赤浊,除肉桂,用生姜、莲子。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引《郑氏家传渴浊方》
-
白羊肾丸
处方:半夏,猪苓2两。色褐为度,却用半夏为末,酒煮羊内外肾烂研,同杵为丸。却以猪苓为末,入瓷瓶内养。功能主治:除浊。主小便白浊,遗精。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温水或猪苓煎温汤空心送下。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引《郑氏家传渴浊方》
-
似中风
似中风为病证名,指浊火闭阻五脏脉络的五官喁斜。《慎斋遗书》卷七:“似中风之证,其类不一,要皆阳气闭塞,浊火冒明所致。盖气行则脉行,脉行则五官正,气滞则脉滞,脉滞则五官喁。故初滞以七气汤之类以理其气,后则随其所滞而平之,必兼肝经之药,因风气通于肝,治风先治肝也。”
-
浊阴
浊阴①指自然界质重阴浊有形之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为天,浊阴为也。”如水谷精微中的浓稠部分,饮食糟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
木耳豆腐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组成:大黑木耳5钱,生豆腐4两,食盐1钱。功效:清涤肠浊。主治:膏粱积热,胃气不健,酒酪聚湿而为脏毒下血,下血色如烟尘,沉晦瘀浊,便溏不畅,肢体倦怠。用法用量:煎汤,送下加味脏连丸,早、晚空腹服。
-
起云剂
起云剂又名浑浊剂、乳浊剂、增浊剂,是指将具有一定向其强度的风味油以细微离子的形式乳化分散在由阿拉伯胶、变性淀粉和水等组成的水相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水包油体系。主要应用于饮料和奶类制品中。
-
冲浊
冲浊为诊断学术语。冲,深也。指色泽深沉晦浊。《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冲浊为痹。”张景岳注:“痹病在阴,肉骨受之,故色冲而浊。”
-
劳碌气虚喘
劳碌气虚喘病证名。劳累过度引起的气喘。见《杂病源流犀浊·咳嗽哮喘源流》。详气虚喘条。
-
二紫汤
处方:紫苏叶1钱,紫菀1钱,桔梗2钱,甘草1钱,枳壳1钱,黄芩1钱,天花粉3钱。功能主治:偶感风邪,鼻塞咳嗽,吐痰黄浊。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九
-
辛润汤
处方:熟地生地升麻红花炙甘草槟榔归身桃仁功能主治:治大肠风秘燥结。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杂病源流犀浊》卷十七
-
涤痰息风
涤痰息风为治法。指用具有荡涤痰涎、化浊开窍、息风止痉作用的方药,治疗顽痰所致癫痫等病证的治法。
-
花柳毒淋·膀胱湿热证
花柳毒淋·膀胱湿热证(gonorrheawithsyndromeofdamp-heatinbladder)是指膀胱湿热,邪毒亢盛,以窍端红肿,流脓浊分泌物,小便短赤,频而数急,灼热刺痛,口干苦而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花柳毒淋证候。
-
妊娠泄泻·食积证
妊娠泄泻·食积证(gestationaldiarrheawithfoodretentionsyndrome)是指食积不化,阻滞肠胃,传化失常,以妊娠腹痛腹泻,肠鸣,吞酸胀饱,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
-
通窍
通窍(unblockingstuffyorifice)为中医治法名。是指用具有轻清、辛散、芳香、走窜特性的方药,治疗清窍闭塞病证的方法。常用治法有芳香通窍、化浊通窍、利湿通窍、升阳通窍。
-
晓微
晓微五代时后梁僧人。通医术,时梁太祖久病不愈,其溲甚浊,微治之有验,赐紫衣、师号。后太祖疾复,乃剥其服色,去其师号。
-
实呃
实呃病证名。指呃声响亮有力,脉象滑大。为胃实有火,痰湿阻滞所致。多见于伤食、急性胃火等疾病。宜和胃降逆,清胃火,化痰浊。
-
肾郁
肾郁病证名。《赤水玄珠》卷十一:“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治宜肉桂、茯苓、小茴香。”参见五脏郁条。
-
清净之府
清净之府即胆。因胆所贮藏的胆汁清而不浊,故名。语出《难经·三十五难》。
-
漏精
漏精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指见情思情即精液自出者。《寿世保元·浊证》:“因见闻而出者,曰漏精。”详见滑精条。
-
鲜藿香露
《中药成方配本》:方名:鲜藿香露组成:鲜藿香1斤。功效:芳香宣浊。主治:暑湿气滞,胸闷呕恶。用法用量:每用4两,隔水温服。制备方法:用蒸气蒸溜法,每斤吊成露2斤。
-
混合物
由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机械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可以是均匀地分散(如溶液)或非均匀地分散(如浊液或固体混合物),但互相不发生化学反应。混合物能根据它所含各组分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沸点、密度、磁性等)的不同,用物理方法(如结晶、升华、蒸馏、萃取等操作)加以分离。
-
丁铎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能看到一条浑浊发亮的光柱。胶粒的直径在1~在真溶液中也发生光的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的微粒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线透过真溶液而不产生丁铎尔效应。当分散系中的颗粒直径远大于可见光波长时,不产生光的散射,而发生光的反射,看上去浊液显得不透明。
-
树平藓属
中文名树平藓属拼音名shupingxianshu拉丁名Homaliodendron属下物种矮株树平藓、扁枝树平藓、波叶树平藓、刀叶树平藓、钝叶树平藓、剑叶树平藓、舌叶树平藓、树平藓、西南树平藓、小树平藓、小叶树平藓、疣叶树平藓、云南树平藓、爪哇树平藓、浊叶树平藓
-
蒸灸
蒸灸是指用艾于蒜上燃烧施灸之法谓之蒸灸。蒸,热也。《类经·针刺类·刺有三变营卫寒痹》:“布衣气血涩浊,故当以火淬之,即近世所用雷火针及艾蒜蒸灸之类。”
-
黏腻苔
黏腻苔是指舌苔颗粒紧密胶粘,上有垢浊稠厚黏液的舌象。
-
健脾化湿
健脾化湿为治法。指用具有健脾助运、祛湿化浊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虚湿困证的治法。
-
花柳病
花柳病(venerealdisease)是指以排尿困难,尿频尿痛,茎端流出米泔样浊物为主要表现的梅毒。
-
湿温·邪阻膜原证
湿温·邪阻膜原证(damp-warmdiseasewithsyndromeofpathogenblockingpleuro-diaphragmaticinterspace)是指湿温之邪,阻遏膜原,以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等为常见症的湿温证候。
-
多寐·阳气虚衰证
多寐·阳气虚衰证(somnolencewithsyndromeofyangqiexhaustion)是指阳气虚衰,心神不振,以心神昏浊,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健忘,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多寐证候。
-
小中
小中为病名,指中风轻症。《世医得效方·风科》:“中风要说:若风归手足,名曰小中。”《杂病源流犀浊·中风源流》:“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如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若遇小中症,切不可用正风药深切治之,或至病反引而向里,只须平和之剂调理。”
-
消痰软坚
消痰软坚为消痰法之一。治疗因浊痰结聚或瘰疬等病症的方法。针灸常选用阿是穴为主,酌配丰隆、天突、太冲等穴。针用泻法。
-
痰稀白
痰稀白病状名。指属湿痰、寒痰。若兼咳而声音重浊,鼻塞,多为外感风寒。
-
醪醴
醪,浊酒;醴,甜酒。甘浊的酒,亦泛指酒类,古代用以治病。见《素问·汤液醪醴论》。
-
段深
段深五代时后梁医家。开平间(907-910年)以善医待诏于翰林,时梁太祖抱病,久之,其溲甚浊,欲服石药。深按太仓公传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石。”太祖善其言,令进饮剂,疾稍愈。乃以币帛赐之。
-
白果蒸鸡蛋
处方:鲜鸡蛋1个白果2枚制法:将鸡蛋的一端开孔,白果去壳,纳入鸡蛋内,用纸粘封小孔,口朝上放碟中,隔水蒸熟即成。功能主治:敛肺气,止带浊。适用于妇女白带过多。用法用量:每日1次。摘录:《民间方》
-
通淋化浊汤
处方:萆15克,菖蒲15克,黄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苇15克,土贝母10克,马勃5克,怀牛膝10克,全虫5克。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化浊。主湿热下注。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柴彭年方
-
玄石花粉散
《辨证录》卷九:组成:石膏2钱,白术3钱,茯苓5钱,天花粉3钱,玄参3钱。主治:热气入胃,胃火未消,火郁成痰,痰色黄秽,败浊不堪。用法用量:水煎服。
-
生血润肤汤
《证治宝鉴》卷三:组成:天冬、麦冬、生地、熟地、黄芩、黄耆、升麻、红花、瓜蒌、酒、桃仁。主治:里燥证。口燥舌干,小便多而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益智二伏汤
《家庭治病新书》:方名:益智二伏汤组成:益智仁1钱5,茯苓3钱,茯神3钱,糯米1撮。主治:小儿遗尿或尿白浊。用法用量:水煎服。
-
甜浆粥
《纲目拾遗》卷八引陈廷庆方:方名:甜浆粥组成:豆腐浆。功效:泻火,通淋浊。主治:年老体衰,营养不良,以及血管硬化症,高血压,冠心病的防治。用法用量:煮粥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