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冠折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牙冠折分为釉质折断、釉质牙本质折断和冠折露髓。疾病病因:较大暴力治疗方案:牙冠轻微折缺而无刺激症状,可不作特殊处理。如折缘尖锐,应磨至圆钝。如牙髓有明显的刺激症状,并影响形态和功能,应视其情况,作牙冠修复。如冠折已穿通牙髓,尽早进行牙髓或根管治疗,再进行牙冠修复。
-
黑骨温
黑骨温古病名。指发于冬令,临床以里热外寒,腰或胸胁痛为主症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症见“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服冷多则洞泻。”治宜清热解肌、温肾祛寒,用苦参石膏汤、知母解肌汤等方。
-
掌骨伤
掌骨伤折之病证。见《伤科汇纂》卷六。其病多因跌打、压撞所致。可见一骨或数骨伤折,以第一和第五掌骨骨折为多见。症见伤处肿胀,疼痛,压痛明显,其折端处有陷下或突起畸形,触摸时可闻及骨声,手指功能障碍。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
-
臂骨伤
指臂骨因外伤而伤断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六。该病包括尺骨、桡骨单折及双折。临床以尺骨近端和桡骨远端骨折为多见。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功能活动受限。有断端移位者,畸形明显,触按有骨声。断端移位者,尤其在双骨折,应在麻醉下行手法整复,重点则在于夹、挤、分骨,当夹板固定时用分骨垫;
-
桂芸膏
处方:桂(去粗皮)1两,芸薹子(研)1两,白芥子(研)1两,木鳖子(去壳,研)1两,大黄(锉)1两,败龟甲(酥炙)1两,虎脑骨(酥炙)1两,赤狗脑骨(烧灰)1两。制法:上为末,每用小黄米粥于生布上摊匀,掺药末1匙头在上。功能主治:接骨。用法用量:于损折处裹之,以竹片夹定,用绳子缚,1复时解去,换药。
-
接骨桂芸膏
处方:桂1两(去粗皮),芸苔子1两(研),白芥子1两(研),木鳖子1两(去壳,研),大黄1两(锉),败龟甲1两(酥炙),虎脑骨1两(酥炙),赤狗脑骨(烧灰)1两。功能主治:打扑筋骨伤折,疼痛不可忍。用法用量:每用小黄米粥于生布上摊匀,掺药末1匙头在上,于损折处裹之,以竹片夹定,用绳子缚,一复时解去换药。
-
寅门
寅门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部,以鼻尖至前发际的1/3长度为折,以此折一端齐前发际,一端沿督脉向上,尽处是穴。一般沿皮刺0.3~《备急千金要方》:“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前正中线入发际1.8寸。
-
大续筋接骨丹
处方:肉苁蓉半两,川山甲半两,黄丹半两(飞),龙骨半两,虎骨半两(炙),白及半两,木鳖子仁半两,天灵盖半两,寒食面1两。制法:上为细末,醋熬为膏。功能主治:打扑损肭,筋骨锉折。用法用量:摊绢帛上,涂折处,绵缠,竹裨正,绳扎,1日1换。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八引《施圆端效方》
-
冠根联合牙折
疾病分类:口腔科疾病概述:占牙外伤总数的一小部分,以斜行冠根折多见,牙髓常暴露。疾病病因:较大暴力。治疗方案:冠根联合斜折牙,如有条件,可行牙髓或根管治疗后用金属牙冠恢复功能。
-
折脊
折脊证名。腰脊疼痛似折之证。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督脉属肾贯脊,肾虚则督脉懈弛,腰脊疼痛如折。治宜温补肾督,理气活血等法。参见脊痛条。
-
起酥派皮
起酥派皮的别名千层派皮起酥派皮的制作原料中筋面粉250克、无盐牛油195克、水125克、盐8克。技巧1.材料中的无盐牛油也可用发酵奶油代替,在擀开时,如果包入无盐牛油的面团变的太软,就得用保鲜膜或塑胶袋包好,放入冰箱冷藏约15~3.另外在折叠步骤完成后,可切成需要的大小,用塑胶袋隔开后放入冷冻库保存,可保存1个月;
-
青筋牵
青筋牵古病名。以病发于春季,责之于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则呈拘急牵引之状,故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证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胻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能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治宜清解疫毒,用柴胡地黄汤、石膏竹叶汤等方。
-
八骨散
《圣济总录》卷一四四处方虎骨(酥炙)、牛骨(醋炙)、龙骨(碎研)、鸡骨(炙)、狗骨(炙)、兔骨(炙)、猪骨(炙)、羊骨(炙)、枫香脂(研)、自然铜(火烧醋淬2-7遍)等分。功能主治筋骨损折。用法用量每有伤折处,掺药在疮上,用黄米粥匀摊帛上,裹疮口,用帛裹软绳缚之。
-
上腔静脉
上腔静脉位于中纵隔,起自于左、右无名静脉汇合部至右心房,长约6~8cm,近心端2cm位于心包腔内,在心包返折部位是上腔静脉相对固定点。胸腺和胸骨后甲状腺正好位于上腔静脉的前方,气管隆凸、肺门和气管旁淋巴结分别位于上腔静脉的后、中和侧面,这些邻近上腔静脉的淋巴结引流右肺和左下肺。
-
三裂瓜属
中文名三裂瓜属拼音名sanlieguashu拉丁名Biswarea中国植物志73(1):209描述BiswareaCogn.三裂瓜属,葫芦科,1种,分布于我国云南西部和西藏。叶片分裂过半,叶基无腺体;花稍大,黄色,雌雄异株;花冠钟状,裂片不呈流苏状;雄花排成总状花序,稀单生;雄蕊3枚,药室S形折曲或多回折曲;种子多数,平生。属下物种三裂瓜
-
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
手术名称: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别名: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正中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拇指对掌功能重建ICD编码:82.5804概述: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系朱伟、王澍寰等于1995年首先报道(图3.22.4.5.1.3-1)。
-
神应经
陈会原著《广爱书》十卷,其徒刘瑾从中选辑切于实用的部分编成《神应经》一卷,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年)。书中载述548症、211穴,刘瑾复增辑本人经验64症、154穴,又择其中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本书系辑取陈会所撰的《广爱书》(针灸著作,十二卷。
-
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
手术名称: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别名: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对掌功能分类:骨科/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上肢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及运动功能重建/正中神经损伤的手术治疗/拇指对掌功能重建ICD编码:82.5804概述:拇短屈肌移位重建拇指对掌功能系朱伟、王澍寰等于1995年首先报道(图3.22.4.5.1.3-1)。
-
旋转屈伸法
旋转屈伸法中西医结合正骨八法之一。该法用于矫正骨折断端所形成的旋转成角畸形。具体方法为:如骨折发生旋转移位时,可将肢体之远折段绕着肢体的近折段按纵轴方向进行逆向旋转,使之复位;对一些近关节骨折所发生之移位,可将该点节屈曲或伸直,使之复位。
-
β-转角
在某些蛋白质中也有三个连续氨基酸形成的β-转角结构,第一个氨基酸的羰基氧和第三个氨基酸的亚氨基氢之间形成氢键。对580多种蛋白质的X-射线晶体衍射分析发现,有些蛋白质几乎全是由α-螺旋结构组成的,有些蛋白质几乎全是由β-折叠结构组成的,而有些蛋白质分子中α-螺旋和β-折叠结构都存在。
-
圆唇苣苔属
中文名圆唇苣苔属拼音名yuanchunjutaishu拉丁名Gyrocheilos描述GyrocheilosW.T.Wang圆唇苣苔属,苦苣苔科,3种,产我国广西和广东,它和长蒴苣苔属DidymocarpusWall.最为接近,但后者的花冠上唇2裂,花冠筒较细,呈筒状或漏斗状,通常比檐部长,雌蕊不伸出。
-
耳稃草属
中文名耳稃草属拼音名erfucaoshu拉丁名Garnotia中国植物志10(1):135属下物种斑毛耳稃草、丛茎耳稃草、脆枝耳稃草、大耳稃草、大穗耳稃草、耳稃草、耳稃草(原变种)、海南耳稃草、劲直耳稃草、拟海南耳稃草、锐颖葛氏草、三芒耳稃草、三芒耳稃草(原变种)、无芒耳稃草、细弱耳稃草、纤毛耳稃草、纤毛耳稃草(原变种)、偃卧耳稃
-
纽藓属
中文名纽藓属拼音名niuxianshu拉丁名Tortella属下物种丛叶纽藓、纽藓、折叶纽藓
-
天元太乙歌
《天元太乙歌》为针灸歌赋名。陈会原著《广爱书》十卷,其徒刘瑾从中选辑切于实用的部分编成《神应经》一卷,成书于洪熙元年(1425年)。书中载述548症、211穴,刘瑾复增辑本人经验64症、154穴,又择其中119穴编成歌诀和插图,并附折量法、补泻直诀、取穴图说、诸病配穴以及针灸禁忌等。
-
试针
1.学子在正式临床以前,先在自己身上或模型上进行试扎针,尝试针刺过程中的各种感受,为今后针刺病人打下基础。2.古时试针灸医生,应在铜人上针刺穴位,正确与否,以判优劣。据周密《齐东野语》载:周密的舅父章叔恭“昔在襄州,尝试针铜人全像,以精铜为之,脏腑无一不备…俾医工以分折寸,按穴试针。”
-
四妙煎
《仙拈集》卷二:组成:槐花子5钱,桃核仁5钱,细茶叶5钱,芝麻5钱。主治:肩臂筋骨疼痛。用法用量:瓦罐盛药,用水6-7碗,熬折一半,热服。
-
包玛沙
包玛沙(1889~1969)为蒙医骨科医生。世医出身。其祖母娜仁·阿柏系著名蒙医正骨医家。父包达日玛亦精于蒙医。曾将蒙医正骨手法归纳为:牵拉、转压、拿压、捏拿、钩拉、掐压、按压、提推、拿推、折顶等十种。其法一直为蒙医临床所应用。
-
项似拔
项似拔病证名。颈项部如象要被拔出断裂。《素问·至真要大论》:“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
-
掩耳
掩耳自我推拿方法名。用手掌掩住两耳,伸屈头部数次。能治头痛,眩晕。《遵生八笺》:“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以两手掩耳,折头五七次,……以逐其邪,自然风散邪去。”
-
折收
折收运气术语。指金运不及,火来克金,木来反侮,收气以减,故称折收。《素问·五常政大论》:“从革之纪,是谓折收”。王冰注:“火折金收之气也。”
-
邵炳扬
邵炳扬清代医家。字杏泉,江苏吴县人。先习举子业,后攻医。尝著有《三折肱医书》,未见行世。另有《经验方》存世。
-
蔺道者
蔺道者唐代医僧。原名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道者出家云游,于会昌间(841-846年)曾结庵于宜春修道,因尝治愈一彭翁子坠地折颈伤肱,其医术遂广为人知,求医者甚众。道者厌其烦,以其秘方授予彭翁,其术遂行于世。此方为后人刊刻,书名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为中医现存最早之骨伤科专书,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
颈骨折
颈骨折病名。指颈椎骨因外伤而损折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六。即天柱骨折。详见该条。
-
噤
噤闭口;牙关紧闭不开。《灵枢·热病》:“腰折,瘈疭,齿噤齘也。”
-
储储
储储骄傲自满的样子。《灵枢·通天》:“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张介宾注:“储,蓄积貌,盈盈自得也。”
-
太阳之人
太阳之人为“五态之人”的一种类型,出《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外貌特征是“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性格特征是“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其体质特点是“多阳而少阴”,治疗时“必谨而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阳”。
-
蔷薇灰散
方出《外台》卷八引《深师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四○:方名:蔷薇灰散组成:蔷薇灰末。主治:竹木刺。鱼骨哽及刺不出;及折箭刺入,脓囊不出,坚燥及鼠瘘。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日3次。附注:《圣济总录》本方用法: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空腹、日午、夜卧各一服。
-
增损皇甫栀子汤
《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方名:增损皇甫栀子汤组成:豉1升半,栀子14枚,黄芩2两半。功效:折石势除热。主治:人虚石盛。用法用量: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纳豉,令得2升,分3服。
-
叉状弹器
弹尾目昆虫在腹部后端下面的叉状突,由宽阔的弹器基(manubrium)及其连续的1对腹肢构成,腹肢又各分为茎节(dens)及端节(mueron)。此叉状弹器通过第3腹节后缘的抱钩(retinaculum)屈折于腹部的下面,由于向外面反转而能跳跃,故亦称跳器。此外,骨叉(furca)也指高等的昆虫类向胸部腹板内部陷入的叉状突。
-
耳叶马蓝属
中文名耳叶马蓝属拼音名eryemalanshu拉丁名Perilepta中国植物志70:115属下物种[山/弄]岗耳叶马蓝、凹苞耳叶马蓝、耳叶马蓝、红背耳叶马蓝、龙州耳叶马蓝、墨江耳叶马蓝、泰国耳叶马蓝、锈背耳叶马蓝、折苞耳叶马蓝
-
枢折
枢折指少阳、少阴经气失调出现的症候。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因少阳、少阴经分别为阳经、阴经之枢。少阳枢折则骨摇(骨节弛缓不收);少阴枢折则脉不通。
-
乳泉
乳泉为经外奇穴名。出《辽宁医学》。位于背部,从膻中经乳头向后,平开18寸(以前臂之长度折作12寸计)。左右计2穴。主治缺乳症。一般直刺0.3~0.5寸。
-
齘
齘(xiè,音泄)指上下牙齿相磨切。《灵枢·热病》:“九日热而痉者死,腰折,瘈疭,齿噤齘也。”
-
掩耳屈首
掩耳屈首导引功法名。方法为:用手掌掩住两耳,伸屈头部数次。《遵生八笺》:“邪风入脑,虚火上攻,则头目昏旋,偏正作痛。……以两手掩耳,折头五七次,……以逐其邪,自然风散邪去。”
-
振拉
振拉摇动拔折。《素问·气交变大论》:“土不及……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
-
手翻托法
手翻托法为正骨手法名。整复肘关节脱臼的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医者一手把定患肘,另一手牵拉其前臂,然后向上翻折以使肘关节复位。亦可用于桡骨小头半脱位的整复。
-
毛折
毛折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为元气衰绝之候。
-
跟骨伤
跟骨伤折之病证。见《跌损妙方》。多因坠跌,压砸所致。症见足跟部肿胀疼痛,压之痛剧,横径变宽,功能障碍,严重者步履艰难,或不能行走及站立。治宜在麻醉下手法复位,夹缚固定。后期配合功能锻炼。用药参见骨折条。
-
倒仆蹴损
倒仆蹴损病证名。指因跌仆而致的伤筋损骨之证。《圣济总录》卷一百六十五有:“或因乘车马,或登陟危险,误多倒仆,轻则蹉跌,筋脉蹴损,不能伸屈,甚者乃至踒折筋骨,治宜速以养血脉续筋骨之剂服之。”参见跌打损伤条。
-
赤脉(扌费)
赤脉(扌费)病名。发于夏季的一种疫病。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夫疫病者…夏时应暑,而寒气折之,则责邪在心,病曰赤脉(扌费)。”证见脉促,身颤掉不能禁,或肉热、口干、舌破、咽塞、声嘶。治宜清解疫毒,用石膏地黄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