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咽
清咽为治法。指用具有清热解毒,或清热养阴作用的方药,治疗咽喉红肿疼痛或不适病证的治法。
-
白榄根
来源及产地:橄榄科植物橄榄Canariumalbum(Lour.性味:微苦,平。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清咽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脚气,白浊,产后风瘫,手脚麻木。水煎加醋含漱。附方:①治单双乳蛾:鲜橄榄根四两,米醋一盏。(福建《民间实用草药》)②治脚气:白榄根二、三两,和猪脚一只,同煎汤饮之。
-
玄参升麻汤
功能主治: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玄参升麻汤主治伤寒失下,热毒在胃,发斑,甚则烦躁谵语。各家论述:《古方选注》:咽喉诸证,历考汤方,皆辛散咸软,去风痰,解热毒,每用噙化咽津法,急于治标而缓于治本,即喉痹之急证亦然。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豆菊茶
概述:豆菊茶以菊花、刀豆、绿茶、蜂蜜为主要原料,具有清咽解毒的功效。原料:菊花8克,刀豆8克,绿茶5克,蜂蜜30克。用法:将刀豆加水煎沸2分钟,然后冲泡绿茶、菊花,闷泡二三分钟再加入蜂蜜,即可饮用。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青果膏
处方:鲜青果5千克胖大海120克锦灯笼60克山豆根30克天花粉120克麦冬120克诃子肉120克制法:上药酌予切碎,水煎三次,分次过滤后去滓,滤液合并,用文火熬煎浓缩至膏状,以不渗纸为度。功能主治:清咽止渴。摘录:《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上海方):方名:青果膏别名:橄榄膏组成:鲜橄榄1600两。
-
吹喉疗法
吹喉疗法为治法。即吹喉法。指将具有清热消肿、解毒利咽、收敛祛腐作用的药物碾成极细药末,用喷粉器吹布于咽喉部,以治疗咽喉、口腔等疾病的方法。在祖国医学中的吹喉药常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润肺利咽之药所组成。常用之吹喉药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锡类散等。
-
咽部吹药法
咽部吹药法(methodofthroatinsufflation)为中医治法名。又称吹喉法。是指将药物制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咽喉、口腔患处的治法。在祖国医学中的吹喉药常以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消肿止痛,润肺利咽之药所组成。共为极细末,吹于咽喉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常用之吹喉药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锡类散等。
-
旋机
旋机为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璇玑为经穴名(XuánjīCV21)。出《针灸甲乙经》。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有宽胸止咳,清咽利喉等作用。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及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等。本穴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配合谷、鸠尾治咽炎。一般沿皮刺0.3~
-
咽生白点
咽生白点病名。系指咽喉干燥疼痛,两边生白点,形似珍珠的疾病。多因阴虚火旺灼咽喉所致,宜滋阴清热,方选清咽润燥汤、养阴清肺汤等加减。
-
声哑嗽
声哑嗽病证名。见《不居集》卷十五。因痰热壅肺,肺气不清,或因寒包热而致肺气不宣。治宜清肺中邪滞,或散寒透热,用清咽宁嗽汤及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痨瘵病人因肺阴耗伤,亦可见咳嗽声哑,治宜养阴润肺。参见咳嗽、哑嗽、劳咳、久咳条。
-
上皮疹
上皮疹为病证名,即马牙。马牙出自《万病回春·初生》。即初生儿齿龈上呈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清·程永培《咽喉经验秘传》:“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可以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
-
丁肿
2.指疔疮。丁肿指悬丁:据《喉科紫珍集》卷上载:“丁肿号曰悬丁,点秘药,服清咽。”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
-
淡红喉痹
淡红喉痹病名。系指咽喉肿胀疼痛,色淡红,吞咽障碍的病证。本病多由伤寒时邪未尽所致。治宜解毒消肿,以六味汤加苏叶等内服,局部可吹清咽利喉散。也可针刺商阳、少阳等穴或将患处挑破。
-
大红喉痈
大红喉痈为病名,指痈疽之生于咽喉部位者。《喉科指掌》卷五:“此症因肺脾积热,其色鲜红,肿胀关内。六脉洪大,身发寒热。”治宜解毒消痈,泻热凉血。一般选用大黄、当归尾、皂角刺、天花粉、黄芩、赤芍、栀子、桔梗等药,或刺少商,商阳等穴出血。外治可于疮痈处吹敷清咽利喉散。
-
吹喉法
吹喉法喉科外治法名称。即将药研为极细末,吹于咽喉患处,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常用之吹喉药有冰硼散、清咽利喉散、锡类散等。
-
治感灵冲剂
鉴别:取本品12g,加入0.5%盐酸无水乙醇溶液20ml,置温水中浸泡约30分钟,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置水浴上蒸至近干,残渣用5%硫酸溶液5ml溶解,滤过,取滤液各1ml,分别置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碘化铋钾试液、碘化汞钾试液、硅钨酸试液1~功能与主治:解毒清热,清咽利喉。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咳嗽。
-
豆腐浆
《*辞典》:豆腐浆: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D uFuJiānɡ别名:豆浆(《秘方集验》)制法:参见豆腐条。性味:甘,平。功能主治:补虚润燥,清肺化痰。治虚劳咳嗽,痰火哮喘,便秘,淋浊。②《纲目拾遗》:清咽,祛腻,解盐卤毒。(《经验广集》)④治淋症:六一散冲腐浆食。(《秘方集验》)临床应用:参见黄大豆条。
-
咽舒口服液
咽舒口服液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咽舒口服液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清咽利喉,止咳化痰。用于风热或痰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咳嗽、痰多、发热、口苦;4.属风寒感冒咽痛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者慎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
治感灵颗粒
治感灵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治感灵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解毒清热,清咽利喉。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四制化痰丸
主治:男妇虚火咳嗽,哮喘吐痰,胸膈饱胀嗳气,一切痰症;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湿热生痰,滞于胃口,故痞满不消,恶心不止焉。半夏一味,功为燥湿化痰,煮以黄连,清火燥湿,生姜解郁散痰,知母清热润燥,贝母解热清痰,人参扶元益胃气,杏仁降气豁痰涎,桑皮肃金泻湿热,桔梗清咽利胸痞。
-
咽喉丹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咽喉丹组成:生地1两,茵陈1两,黄芩1两,生石膏5钱,石斛5钱,麦冬5钱,枳壳3钱,乌犀角3钱,马勃3钱,人中黄3钱,枇杷叶3钱。功效:清咽解热,消肿除谈。主治:咽喉肿痛,双单乳蛾,咽干音哑,胃热口疮。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1钱5分重。用药禁忌:忌食五辛、发物。
-
清咽太平丸
《万氏家抄方》卷二:方名:清咽太平丸组成:薄荷叶1两,川芎2两,桔梗3两,甘草2两,防风2两,柿霜2两,犀角2两(用人乳浸,焙干为末)。主治:咽喉肿痛,流热涎。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樱桃大。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防风血药之使,泻肺搜肝;川芎血中气药,升清散瘀;柿霜生津润肺;
-
清热化痰汤
《口齿类要》:方名:清热化痰汤别名:化痰汤组成:贝母1钱,天花粉1钱,枳实(炒)1钱,桔梗1钱,黄芩1钱2分,黄连1钱2分,玄参7分,升麻7分,甘草5分。各家论述:《医略六书》:痰火内炽,灼烁咽嗌,故咽物疼痛,谓之咽痛。本方改为丸剂,名 清热化痰丸见《证治汇补》卷四)。用法用量:水煎,加竹沥、生姜汁服。
-
无突
无突即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暴痦、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②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
-
宁咽止嗽饮
组成:薄荷(后下)5g,川芎5g,甘草5g,桔梗5g,杏仁10g,牛蒡子10g,防风5g,连翘10g,炙枇杷叶10g,生姜皮3g,柿霜饼10g(含化)。功能:清热利咽,疏风止嗽。症见咽痒咳嗽,无痰或少痰,间有气逆。薄荷、川芎、连翘、生姜皮疏散风热,特别是川芎能散血中之风热,对于慢性咽炎风热郁于咽嗌者尤宜;柿霜饼清咽润喉。
-
身道
身道为经穴别名。为阴维、任脉之交会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暴痦、喉鸣、梅核气、瘿瘤、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配定喘、膻中、丰隆治支气管哮喘;②针刺甲亢患者天突穴,可使基础代谢降低,而对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针后基础代谢可增加。
-
旋玑
旋玑为穴名。见《太平圣惠方》。璇玑为经穴名(XuánjīCV21)。出《针灸甲乙经》。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有宽胸止咳,清咽利喉等作用。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及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等。本穴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配合谷、鸠尾治咽炎。一般沿皮刺0.3~
-
飞扬喉
症状:《喉科秘旨》卷上:“飞扬喉,此症风热上壅,上腭红肿气不通,咽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此系凶恶之症。治疗:治法:飞扬喉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方药治疗:可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仙方治命饮等方加减治疗。外治法:或以刀针于红肿处轻轻刺破出恶血。用银花、甘草、薄荷、连翘煎汤漱口。外吹清咽利喉散。
-
咽喉红肿
咽喉红肿病证名。指因肺胃积热,血分伏火等所致的喉关内外、红肿疼痛的病证。治宜泻火解毒、凉血消肿,方选犀角地黄汤、清咽润燥汤等加减。
-
马牙疳
马牙疳为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马牙疳,初生小儿胎内受热,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即是。”即马牙,可以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
-
马牙
马牙为病证名。又名上皮疹。即初生儿齿龈上呈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咽喉经验秘传》:“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治宜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实际多数不治自愈,一般婴儿百日外即不患此病。
-
黑疔
①系指牙龈生有黑色疔疮之病证。本病多由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薰蒸而成。也可外吹清咽利喉散。参见牙疔条。《外科正宗》卷四:“黑疔生于耳窍之内,黑硬腐烂,破流血水,疼及腮颧。”多由火毒上炎致疔生于耳内。治宜解毒泻火,方可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
疳(匿^虫)牙龈
疳(匿^虫)牙龈病名。《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有疳(匿^虫)牙龈、臭烂多脓、唇颊穿。”即指齿龈初起肿痛,继之腐溃流脓,甚则穿破唇颊。多由阳明胃火炽盛上炎所致。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排脓。方选清胃散、玉女煎、托里排脓汤等。外用清咽利喉散吹喉。
-
金喉健喷雾剂
金喉健喷雾剂说明书:药品名称:金喉健喷雾剂药品汉语拼音:jinhoujianpenwuji分类:呼吸系统药物中成药其他中成药剂型:每瓶10ml,20ml。金喉健喷雾剂的功能主治:祛风解毒,消肿止痛,清咽利喉。用于因风热所致咽痛、咽干、咽喉红肿、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牙龈肿痛、口腔溃疡等症。
-
缠喉散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ChanhouSan标准编号:WS3-B-0656-91处方:朱砂500g雄黄500g巴豆霜250g倒爬虫22g制法:以上四味,朱砂、雄黄水飞或粉碎成极细粉,倒爬虫粉碎成细粉,将巴豆霜粉末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仙拈集》卷二:方名:缠喉散组成:白僵蚕(研细末)、生姜汁少许。主治:缠喉风。
-
喉药散
将麝香、牛黄、冰片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混匀,即得。功能与主治:清咽利喉,消肿定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溃烂,乳蛾,小儿热盛惊风。
-
梅核气汤
处方:香附子12克,青皮12克,陈皮12克,木香12克,郁金9克,乌药9克,苏梗12克,厚朴花9克,制半夏9克,山豆根9克,射干9克,甘草3克。功能主治:行气化瘀,清咽利膈。主痰湿中阻,痰气上逆。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高文武方
-
珍珠伞
《*辞典》:珍珠伞:出处:《云南中草药》拼音名:ZhēnZhūSǎn别名:紫绿果根、小罗伞、天青地红。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多斑紫金牛的全株。叶互生,椭圆状披针形,长8~叶柄长约4~果期冬季。性味:麻苦,温。功能主治:舒筋活络,强筋壮骨,清咽利喉。⑤治咽喉肿痛,急性肠炎:珍珠伞三钱至一两五钱,配伍水煎服。
-
玉簪清咽十五味散(哈斯哈图呼日-15)
玉簪清咽十五味散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玉簪清咽十五味散(哈斯哈图呼日-15)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巴达干”热。3.急性咽炎、急性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发热较重,或热度持续不减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清喉咽颗粒
清喉咽颗粒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清喉咽颗粒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养阴,清咽,解毒。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脾虚大便溏者慎用。5.属风寒感冒咽痛者,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流清涕者慎用。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
清金化痰丸
《活人方》卷一:方名:清金化痰丸组成:紫菀5钱,茯苓5钱,杏仁4两,陈皮4两,苏子4两,黄芩3两,花粉3两,桑皮3两,黄连2两,蒌仁2两,半夏2两,桔梗2两,甘草1两。功效:润燥清咽,化痰缓嗽,和血止血。主治:金为火烁,水枯津燥,咽嗌不润而干咳;胃火熏蒸,气结痰凝,上焦不利而嗽喘;制备方法:水叠为丸。
-
功能糖
从纯粹的化学角度说,功能糖其实是指功能性低聚糖、功能性膳食纤维、功能性糖醇等几种具有特殊生理功效的物质的统称。这种特性使得它们可以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肠道有益菌的增殖因子,也称益生元。这些功能糖主要包括:低聚木糖(木寡糖)、低聚果糖(果寡糖)、水苏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等。
-
牙疔
牙疔为病名。多因阳明火毒或大肠经湿热结聚而成。症见牙龈肿起如粟,色红,疼痛连及腮颊。《医宗金鉴》卷六十五:“牙疔牙缝胃火成,大肠湿热亦可生,肿如粟米连腮痛,若兼麻痒即黑疔。”治宜解毒清热,消肿止痛。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外吹清咽利喉散。
-
烂喉痹
烂喉痹病名。指喉痹而咽喉溃烂者。症见咽喉肿痛,腐溃白斑、形如花瓣、疼痛难咽,甚则目睛上泛、脉洪而大。多由肝胃热毒蕴积,复感时毒而发。治宜疏风解毒,凉血消肿。方选银翘散、普济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外吹清咽利喉散。亦可针灸少商、商阳等穴。
-
理营疏肺饮
前胡疏肝降气以散风寒,枳壳泻气宽胸以调肺胃,苏子散瘀止咳,杏仁降气疏痰,当归养血以荣经脉,赤芍泻邪以化血滞,茯苓散湿以清治节,桔梗清咽以利胸膈,甘草生用缓中以泻邪热,河柳糖炒解表以清血室也。水煎,温服,使血脉融和,则邪自外解,而痧疹无不透,寒热无不解,何咳嗽胸满之不除哉。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六
-
清热解毒合剂
处方:元参10克,生石膏25克,板蓝根15克,儿茶5克。功能主治:凉营解毒,清咽利膈,收敛去腐。主肺胃积热。用法用量:制成浓缩剂型,每日1剂(50毫升),日服2次。摘录:《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儿科方》
-
清咽利膈散
摘录:《外科理例》《外科理例 附方》:方名:清咽利膈散别名:清咽利膈汤组成:金银花1钱半,防风1钱半,荆芥1钱半,薄荷1钱半,桔梗1钱半,黄芩1钱半,黄连1钱半,山栀1钱,连翘1钱,玄参7分,大黄(煨)7分,朴消7分,牛蒡子7分,甘草7分。主治:积热咽喉肿痛,痰涎壅盛,或胸膈不利,烦躁饮冷,大便秘结。
-
清咽养荣汤
处方:西洋参大生地抱木茯神大麦冬大白芍嘉定花粉天门冬拣玄参肥知母炙甘草功能主治:润肺清咽。治疫喉痧,舌绛无津,夜寐不安,筋惕肉瞤,脉数。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40毫升,对蔗浆100毫升,温服。余毒仍盛者,加乌犀角。
-
多斑紫金牛
拼音名:DuōBānZǐJīnNi 别名:紫绿果根、小罗伞、天青地红来源:为紫金牛科紫金牛暑植物多斑紫金牛ArdisiamaculosaMez以全株入药。性味:苦,温。功能主治:理气止痛,舒筋活络,清咽利喉。治咽喉肿痛,胃痛,急性肠炎,风湿关节痛。外用治骨折,跌打损伤。1两,水煎或泡酒服;2分生嚼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罗伞树
《全国中草药汇编》:罗伞树:别名:高脚罗伞树、高脚罗伞来源:紫金牛科紫金牛属植物罗伞树ArdisiaquinquegonaBlume,以根、叶入药。性味:苦、辛,平。功能主治:清咽消肿,散瘀止痛。用于咽喉肿痛,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疖肿。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