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辄筋
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辄筋配肺俞、定喘、孔最,有降逆平喘的作用,主治喘息不得卧。
-
气户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主治病症:气户穴主治咳喘,胸痛,呃逆,胁肋疼痛,咳嗽,气喘,吐血,哮喘,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咳逆,胸胁疼痛,胸胁胀满,食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瘿瘤,瘰疬,胸膜炎,肋软骨炎等。配伍:气户配云门、天府、神门,有降气平喘的作用,主治喘逆上气,呼吸肩息。
-
足临泣
快速取穴:坐位,小趾向上翘起,小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足临泣穴。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颔痛腮肿、齿痛、耳聋、咽肿、瘰疬、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髀枢痛、膝踝关节痛、足背红肿、咳逆喘息、疟疾、月经不调等。胁肋疼痛,足跗肿痛;
-
侠溪
伸足取穴。侠溪穴主治头胸、下肢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颌痛、外眦红肿、迎风流泪、耳鸣耳聋、颊肿、腋下肿、胸胁痛、瘰疬、乳痈、气喘、咳逆、疟疾、偏风、狂疾、足背红肿、五趾拘急、趾隙湿烂、足心发热、四肢浮肿等。0.5寸,局部有酸胀感。侠溪侠溪配听宫、翳风,有清热通经,活络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
胆募
概述:胆募:1.募穴之一;2.经穴别名。别名神光。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神光
概述:神光:1.经穴别名;所指即日月穴。辄筋穴主治胸胁部疾患:如胸中暴满,喘不得息,胁肋疼痛,腹部膨胀,瘰疬,呕吐宿食,吞酸,四肢不收,胸满,胁痛,气喘,腋肿,现代又多用辄筋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四肢痉挛抽搐等。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
-
悬钟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
-
日月
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足少阳经“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胸,过季胁”,日月穴又为胆之募穴,故可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主治肝胆、胃病。又凡两穴挨近,则治症略同。日月穴主治呕吐、吞酸、胁肋疼痛、呃逆、黄疸。针刺胆石症患者日月、期门等穴,可在短时间内引起胆囊显著收缩,促进胆囊排空。
-
焦川楝子
对炮制目的亦有记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本草》)。焦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灰屑。归肝、小肠、膀胱经。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炒川楝子
对炮制目的亦有记述,如“清火生用,治疝煨用,气痛酒蒸用”(《得配本草》)。焦川楝子的炮制方法为:取净川楝子,切片或砸成小块,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黄色或焦褐色,取出晾凉,筛去灰屑。归肝、小肠、膀胱经。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阳陵泉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模型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
-
阳之陵泉
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阳陵泉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后PD模型大鼠行为学明显改善(P0.01),同时针刺组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凋亡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01)。
-
金铃子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楝实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川楝子
原名楝实。川楝子具有疏肝泄热,行气止痛,驱虫、杀虫的功能。清代除沿用酒蒸、面裹煨、麸炒的方法外,又增加了火煅(《外科大成》)、火烧存性(《外科证治全生集》)、盐水泡(《医宗金鉴》)等炮制方法。27μm,壁厚薄不一,厚者形成石细胞,胞腔内充满淡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物,并含细小草酸钙方晶,直径约5μm。
-
盐炙川楝子
概述:盐川楝子为川楝子的炮制品。宋代对其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增加了火炮(《博济方》)、酒浸(《苏沈良方》)、童便浸后煮烂、面裹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茴香炒、陈皮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醋煮(《女科百问》)等法。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
-
盐川楝子
概述:盐川楝子为川楝子的炮制品。宋代对其炮制方法有较大发展,增加了火炮(《博济方》)、酒浸(《苏沈良方》)、童便浸后煮烂、面裹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茴香炒、陈皮炒(《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醋煮(《女科百问》)等法。如治肝郁化热,心腹胁肋诸痛和肝肾阴亏而又肝气横逆所致之胸脘胁肋疼痛,吞酸吐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