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辅
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阳辅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当趾长伸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凹陷处。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一般直刺0.5~10min,口服少量的跌打损伤药及外贴跌打膏,第2日仍有腰痛者按上法再针刺1次。
-
分肉
概述:分肉:1.人体部位名;本穴傍于辅骨外侧,外踝高点上4寸,腓骨前缘凹陷中,《子午流注说难》:“阳辅乃足少阳所行之经穴,阳经属火,胆为阳木,木能生火,火曰炎上,辅助其阳经之上升,穴在外踝上,辅骨前,绝骨端,故名阳辅。”阳辅穴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咽喉肿痛、瘰疬、胸胁胀痛、脚气、下肢痿痹、半身不遂。
-
绝骨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
-
悬钟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悬钟穴主治头项、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偏头痛、颈项强、鼻衄、瘰疬、腋肿、胁肋疼痛、四肢关节酸痛、半身不遂、筋骨挛痛、脚气、跟骨痛、浑身疮癞等。1.运动系统疾病:中风后遗症,下肢痿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针感弱者,可在患侧头部针刺1~
-
大冲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
-
太冲
太冲穴主治肝肾、少腹、前阴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难产、乳痈、阴痛、精液不足、狐疝、遗尿、癃闭、淋病、呕吐、胸胁支满、绕脐腹痛、浮肿、便秘、飱泄、头痛、眩晕、目痛、喉痛、嗌干、口渴、厥心痛、筋挛、脚软无力、脚气红肿、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肿、瘰疬等。狐疝,太冲主之。
-
后溪
所属部位:掌侧后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督脉主阳、主表、主风、主动,故取后溪可退热,用于热病及少阳证之疟疾。治疗面肌痉挛:取病侧后溪,快速进针,向劳官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患者明显得气后,大幅度来回捻转2~
-
交仪
所属部位:小腿交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蠡沟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大隐静脉和隐神经分布;蠡沟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满,腰背拘急,胫部酸痛。现代又多用蠡沟穴治疗子宫内膜炎、肠疝痛、睾丸炎、性机能亢进等。
-
蠡沟
正坐或仰卧取穴。蠡沟穴位于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近内侧缘处。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大隐静脉和隐神经分布;蠡沟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满,腰背拘急,胫部酸痛。当针刺得气后,保持原坐位,即活动颈部、肩部或肩胛部,做前屈、后仰、侧屈,旋转活动头颈部;
-
丘墟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足背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分支)和腓浅神经皮支分布;丘墟穴主治头项、肝胆、腰腿等疾患: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丘墟配昆仑、申脉、解溪、太溪、足临泣,治踝关节肿痛。气滞型加阳陵泉;
-
长平
概述:长平: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章门
八会穴之脏会;章门穴的取法快速取穴:正坐,屈肘合腋,肘尖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胁髎
章门穴的取法胁髎穴穴位解剖:章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脾募
概述:脾募:1.经穴别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季胁
概述:季胁:1.穴名;《难经·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现代又多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肝炎、肠炎、消化不良、肠寄生虫、高血压、膈肌痉挛、胸膜炎、肺结核、支气管哮喘、腹膜炎、肠疝痛、膀胱炎、肾炎等。中脘用提插捻转强刺激泻法,章门于针刺得气后先泻后补。
-
穴位注射法
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号,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四肢部每穴注射1~支气管哮喘:穴位注射定喘方(《穴位药物注射疗法》)胎盘组织液2ml,或黄芪注射液2ml,或当归注射液2ml。取穴:天突、定喘、肺俞和大椎、足三里、肾俞两组,前组用于发作期,后组用于缓解期。
-
水针疗法
运用时根据所取穴位及用药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与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皮下组织,然后缓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推入。30日为一疗程。腰部急性扭伤、腰部肌肉及韧带陈旧性损伤疼痛在压痛点或硬结组织注射普鲁卡因、强的松龙与当归混合液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