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悬雍垂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蒂丁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喉花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蒂中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中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帝钟
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喉关。《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音声之关
音声之关名词。即指悬雍垂。如《灵枢·忧恚无言》:“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
-
悬旗风
悬旗风病名。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红若樱桃。其病多由胃火郁积所致。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也可外吹朱黄散等。参见悬旗小舌条。
-
口咽良性肿瘤
疾病分类:耳鼻喉科,肿瘤科疾病概述:口咽部肿瘤以恶性为主,发病率约1.6/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0.5%,其中以原发于扁桃体者最多。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酒使得口咽肿瘤发生的危险性较非饮酒者明显增加,而如果大量吸烟加上饮用烈性酒,尤其是长期使用,将会使发生肿瘤的危险性成倍增加。乳头状瘤也可用激光疗法。
-
帝中风
帝中风病名。帝中即悬雍垂。指悬雍垂肿胀疼痛,甚则腐烂的疾病。多因胃中积热、火毒上冲所致,治宜清胃泻火解毒,方选清胃散合泻心汤。参见帝钟风条。
-
帝钟风
帝钟风病名。帝钟者悬雍垂之别名。系指悬雍垂红肿疼痛或腐溃。即帝中风,详参该条。
-
积热小舌
积热小舌病名。指咽喉部小舌(即悬雍垂)发生肿痛的病症。多因肝胃二经火毒上炎于咽喉部位所致。见《喉科指掌》卷三。内有:“此症因肝胃二经火毒飞腾,所以帝丁(即悬雍垂)长硬,白衣裹满,咽物不下,右关之脉浮大,用六味汤加山栀、连翘、黄芩、黄柏、生石膏、滑石、葛根、木通、草河车;服玉枢丹…”
-
悬旗小舌
系指发生于悬雍垂下端尖头处的血泡。《喉科指掌》卷六:“悬旗小舌,悬旗风生于小舌下尖垂,头变圆,粗如桂圆核大,红如樱桃。”本病的原因多为过食燥酒厚味,以致胃火郁蒸而发。
-
悬雍肿
悬雍肿病名。系指悬雍垂肿胀的病症。又称悬痈肿。《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若有伏热,上冲于咽喉,则热气乘于悬雍,故令或胀或肿也。”
-
蒂丁肿
蒂丁肿病名。悬雍垂肿大者。出《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丁肿,后号悬疔。”即悬疔。详见该条。
-
腣中
腣中人体解剖名称。出《喉科种福》。即帝中、悬雍垂之别名。
-
帝中樱桃风
帝中樱桃风病名。系指悬雍垂之尖渐肿变粗,形如樱桃者红或紫,疼痛腐烂。多因内蕴热毒,上冲聚毒所致。治宜清热解毒为主,方选五味消毒饮、清胃散等加减。
-
软腭
软腭(softpalate)是指腭的后部,由结缔组织和肌肉构成。其后缘中央部有一个下垂的突起,称为腭垂(悬雍垂)。腭即口腔的上膛。分硬腭与软腭两部分,硬腭在前,以骨质为基础;软腭在后,由黏膜及肌肉组成。
-
悬疔
悬疔病名。系指悬雍垂肿胀之疾病。《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丁肿,后号悬疔。”
-
望口咽部
望口咽部(inspectionoforopharynx)是指观察口咽黏膜有无红肿、干燥、溃疡等;咽后壁有无颗粒突起;咽侧索是否肥厚;腭扁桃体有无肥大、红肿、脓点、异常分泌物、假膜、溃疡、新生物等;前、后腭弓及悬雍垂、软腭有无异常等的诊断方法。
-
悬痈肿
悬痈肿病名。系指悬雍垂肿胀疼痛的疾病。见《圣济总录》第一百二十三卷。即悬雍肿。详见该条。
-
单燕口风
单燕口风病名。系指咽喉一侧肿痛拥挤悬雍垂或舌的病证。《重楼玉钥》卷一:“是症,或生左,或生右,亦有肿上舌来,不能饮食者。甚则将帝中挤往一边。”参见双燕口风条。
-
地丁肿
地丁肿为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叶、竹叶、莲子心、灯心煎汤,频频服之。
-
喉核
喉核(nodeofthroat;palatinetonsil)为中医解剖部位名,即西医学的腭扁桃体。位于喉腔内咽前柱(舌腭弓)和咽后柱(咽腭弓)之间,左右各一,为扁卵圆形组织,与悬雍垂和舌根共同组成喉关。
-
腭
腭(palate)为人体部位名。指口腔的上膛,包括硬腭与软腭。硬腭在前,是以骨质为基础,表面覆以粘膜;由腭垂向两侧各有两条粘膜皱襞,前方的一条向下连于舌根部,称为腭舌弓;后方的一条向下连于咽侧壁,称腭咽弓。两弓之间的窝有腭扁桃体,是淋巴组织,具有防御功能。
-
鱼鳞风
鱼鳞风病名。系指悬雍垂肿起,色白如鱼鳞状的病证。《重楼玉钥》卷上:“此症生在蒂中之下,与松子风相似,但微肿处起白点,日久白点变成鳞,其鳞向下者是。”本病多由内有肺胃伏热作祟,又受外邪相引而致。故治宜宣散清热。方用六味汤加减。参见双松子风条。
-
悬丁
悬丁病名。系指悬雍垂卒然肿大,红紫疼痛,吞咽不利的疾病。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其病因多因过食膏粱厚味,外感风热而致火毒上冲所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方用凉膈散等加减。
-
小舌肿痛
小舌肿痛为病名。参见悬旗风:悬旗风系指发生在悬壅垂上的血泡。见《喉科指掌》卷三。症见悬雍垂尖端变圆,形似黄豆或桂圆核,红若樱桃,脉来洪数。此由胃火郁盛而发。治宜清热解毒。方宜加味黄连解毒汤、加味甘桔汤等。外吹朱黄散或冰射散等。即悬旗小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