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肿病
偏于风热者,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先将生姜、茯苓放入锅内煎煮约15分钟,再将荆芥、藿香放入锅内煎煮约5分钟,取汁饮用,每天3次。阴水的方药治疗:脾阳虚弱,证见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脉濡缓等,治宜健脾利水,用实脾饮、木香流气饮等方。
-
正水
2.十种水病。正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
-
石水
《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肿,即《内经》肾水证也。石水的治疗:脉迟弦为肝肾真阳不足,脉细数为肝肾阴虚,治宜选用金匮肾气丸、河车丸、人参固本丸、家秘肝肾丸等方。《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心水
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里水
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
-
肾水
肾水的治疗:阴水·肾气衰微的症状:全身高度浮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腹大胸满,卧则喘促,腰部冷痛酸重,纳少、尿量减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灰滞或 白,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舌质胖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均为阳气虚衰,水湿内盛之候。
-
目下肿
参见水病、目窠上微肿、风水:水病为病证名。即目下肿。《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
脾水
概述:脾水(edemaduetodysfunctionofspleen)为病证名。脾虚运化无力,故脘闷纳减,腹胀便溏。方义:脾俞、三阴交、足三里健脾以助运化水湿。三焦俞调整气化功能。水分为分利水道、利尿行水的效穴。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又称水气。
-
目窠上微肿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称为“目窠上微拥。”指水肿病。《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凡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声,此其候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
肝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大腹水肿
大腹水肿为病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的水肿病。《症因脉治》卷三:“肝肾虚肿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肿,腰间痛,渐至肿及遍身,面色黑黄,此肝肾经真阳虚,即内经石水症也。”2.正水指十种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称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等十水为正水。
-
十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肠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虚肿
是指肿势平坦,根盘散漫的表现。常见于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见《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虚肿的辨证:《医宗必读·水肿胀满》以阴证多寒,寒证多虚。小便清白,大便溏泄者为虚;色悴声短为虚。虚肿的分类:虚肿有脾虚身肿、肝肾虚肿、肺虚身肿等。用实脾饮、参苓白术散、真武汤、《金匮要略方论》肾气丸等方。
-
不得偃卧
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用疏风,宣肺、利湿、逐水等法。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四肢肿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宣明论方·结阳证》:“四肢肿,四肢热胜则肿,四肢者,谓诸阳之本,阳结者,故不行于阳脉,阳脉不行,故留结也。”《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
-
胃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徒(疒水)
徒(疒水)病证名。指单纯的水肿病,与“风水”之兼风者比较而言。(疒水),水肿病。《灵枢·四时气》:“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
-
胆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一身悉肿
若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用防己黄芪汤固表利水,腹痛加芍药。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本病证可见于心源性水肿、肾病性水肿、肝病性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等疾患。
-
风水肿
风水肿为病证名。可用防风散、麻黄散、大腹皮散等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风水病者,由脾肾气虚弱所为也,肾劳则虚,虚则汗出,汗出逢风,风气内入,还客于肾,脾虚又不能制于水,故水散溢皮肤,又与风湿相搏,故云风水也。
-
风㽷
《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本病的分类,《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虚证,多由脾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治宜扶正为主,用温肾、健脾、益气、通阳等法。
-
皮水
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肾虚则水妄行,流溢于皮肤,故令身体面目悉肿,按之没指而无汗也。皮水的治疗:皮水治宜通阳、健脾、利水,用防己茯苓汤、蒲灰散等方。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黑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黄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白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赤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玄水
指先从头面渐及下肢的水肿。历代说法不一:1.《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水有十名,一曰青水,二曰赤水,三曰黄水,四曰白水,五曰黑水,六曰玄水,七曰风水,八曰石水,九曰里水,十曰气水。”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青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气水
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
-
小儿肿满
概述:小儿肿满为病证名:1.水气流溢于皮肤而致的水肿;2.水肿病而兼见脘腹胀满者。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脾主土候肌肉而克水,肾气不能传其水液,脾虚不能克制于水,故水气流溢于肌肤,故令肿满。”肿自下而起者,由于肾虚水泛,或因脾气受湿,宜渗利之,宜五苓散加防己、槟榔。
-
水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代称水、水气,水病、水胀。内虚者发病较缓,多从足跗先肿,肿势以腰部以下为剧,病位在脾肾,多为虚证,为阴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有众羽、桎羽、上羽、大羽、少羽五种类型。水形之人为阴阳二十五人的一种。
-
放痧疗法
概述:放痧疗法所指以针刺静脉或点利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3.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4.施除痧术的用具必须清洗消毒,特别是给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除痧时,由于皮下渗血,肝炎病毒可能污染用具。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
挤痧疗法
概述:挤痧疗法所指对因痧引起疾患,用两手大拇指的指甲互相挤压皮肤的治疗方法。2.患者有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或水肿病者,或血友病,或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除痧法。4.施除痧术的用具必须清洗消毒,特别是给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除痧时,由于皮下渗血,肝炎病毒可能污染用具。
-
悬水
悬水病名。即玄水。十水之一。《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悬水者,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参见玄水、十水条。
-
因其衰而彰之
因其衰而彰之为中医治法。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衰,是气血虚弱,病邪衰退而正气未复。例如水肿病用逐水药后,肿势大体消退,即可改用温阳健脾法如参苓白术散之类,以加强健脾化湿功能,消除余肿。治疗原则为扶正兼祛邪。
-
去爪
概述:去爪:1.古刺法“五节”之一;《类证治裁》卷七:“传为 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湿热者,加小茴香、栀子、黄柏等。《黄帝内经素问·脉解》:“厥阴所谓 疝,妇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器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 疝。”
-
脚肿
有湿热太甚而作肿者,其色红肿,当清湿热,如当归拈痛汤亦可。有脾虚不足而作肿者,其色白肿,当养脾气,如参苓白术散加牛膝、苡仁。有病久而作肿者,其肿下连足趺,如皮肿可治,肉肿难除,当养正健脾,如补中益气汤加牛膝、续断。”
-
刺盖草
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拼音名:C G iCǎo别名:大刺盖来源:为菊科植物罗平蓟的根。秋季采根,晒干。叶互生,披针形,长15~花冠管细长,5深裂;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草丛中向阳处。性味:苦,平。功能主治:凉血,利水,祛风,补虚。治吐血,下血,水肿病,虚弱,跌打损伤,痈疡红肿,痒疹、疥癣。
-
第一退水丸
处方:蓬术(炮)半两,三棱(煨)半两,桂心半两,青皮半两,益智半两,巴豆2两(去皮,出油,别研)。制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化气,退水肿,去菀莝,利湿,通小便。主水肿病。用法用量:每服2-3丸,用黄栀10个(擘破),荆芥、黑牵牛、酸浆草各少许煎汤,空腹送下。摘录:《三因》卷十四
-
梨皮
《*辞典》:梨皮:出处:《滇南本草》拼音名:L 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或秋子梨等的果皮。功能主治:清心润肺,降火生津。治暑热烦渴,咳嗽,吐血,发背,疔疮。③《陆川本草》:治痧积暑热。治痢疾及咳嗽有汗。(《四川中药志》)②治水肿病之消化不良:沙梨皮、五加皮、陈皮、桑白皮、茯苓皮。水煎或炖内服。
-
罗平蓟
拼音名:Lu P nɡJ 别名:刺盖草、大刺盖、大牛夻口来源:菊科罗平蓟CirsiumbelingschanicumPetr.exHand.-Mazz.,以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贵州。性味:苦,平。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祛风,补虚。主治吐血,下血,水肿病,虚弱,跌打损伤,痈疡红肿,痒疹,疥癣。2两,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密叶绢藓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拼音名:MìYèJuànXiǎn英文名:densemoss别名:石苔来源:药材基源:为绢藓科植物密叶绢藓的全草。雌雄异株。孢蒴椭圆形、卵形;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湿地或岩石表面的薄土层上,多成片生长。性味:苦;平归经:膀胱经功能主治:利尿消肿。多用于治水肿病。
-
乌桕子
《中医大辞典》·乌桕子:乌桕子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辞典》·乌桕子: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WūJiùZǐ别名:乌茶子(《天宝本草》)。"功能主治:杀虫,利水,通便。①《本草拾遗》:"桕油,服一合,令人下利,去阴下水气。治大便秘结,水肿病,寒火结胸。"用法用量:外用:榨油涂、捣烂敷擦或煎水洗。
-
无名丸
《医方类聚》卷一二九引《急救仙方》:组成:赤茯苓1两,大戟1两,甘遂1两(切忌甘草),芫花半两,槟榔半两,青皮半两,黑牵牛半两。主治:水肿病,心腹坚胀,遍身肿痛,咳嗽喘急。面肿,陈皮煎汤送下;四肢肿,桑白皮煎汤送下;脚肿,生米1撮,将水洗过米,次擦洗擂碎,用沸汤泡饮送下;妇人胎前产后忌服。
-
芜蒌粥
《遵生八笺》卷十一:方名:芜蒌粥组成:赤豆、米。功效:利小便,通乳汁。主治:水肿病,包括急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以及产妇乳汁不通。用法用量:用砂罐先煮赤豆烂熟,候煮米粥少沸,倾赤豆同粥再煮。用药禁忌:作为一种辅助食疗方法,必须坚持长服多服,方能巩固疗效。
-
利水消肿
利水消肿为治法。指用具有渗湿利小便作用的方药治疗水肿病证的治法。该法选用的药物大多具有淡渗利尿的作用,或兼以祛风、行气、健脾、燥湿之药组方。适用于水湿内停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代表方如五苓散、五皮饮等。
-
扯痧疗法
概述:扯痧疗法是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法用水拍湿结喉及两边(即人迎穴)皮上、两手臂弯(即曲泽穴,在腕中)皮上、两腿弯(即委中穴)皮上,将食指、中指拳曲,夹著结喉两边等处皮上,用力揪扯一二十下,则痧气发现,皮上露出黑紫颜色。”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
揪痧疗法
概述:揪痧疗法所指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的除痧方法。操作方法: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注意事项:1.冬天应用本法。4.施除痧术的用具必须清洗消毒,特别是给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除痧时,由于皮下渗血,肝炎病毒可能污染用具。以防止血源性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