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虫毒
应以清热解毒,息风定惊为主。用半边莲30g、车前草、白芷、夏枯草、野菊花、蒲公英各9g,大蓟、白茅根各15g,蜈蚣、全蝎各4g。《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载有解蜈蚣伤毒药物,如蜗牛、蛞蝓、五灵脂、独蒜、芸苔子油、蛇含、香附、苋菜、马齿苋、蚯蚓泥、胡椒、茱萸、桑根汁、雄黄、井底泥、食盐、鸡冠血、鸡子等。
-
蚊虫叮咬伤
蚊虫叮咬伤的治疗:辨证治疗:热毒蕴结:蚊虫叮咬伤·热毒蕴结证(insectstingwithheat-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热毒蕴结,以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蚊虫叮咬伤证候。舌红、苔黄、脉数为热毒内盛之象。
-
中医预防学
概述: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医家十分重视修身养性、调摄情志,以防止身心疾病。此外,其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措施,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有关著作中亦有散在记载。
-
山慈姑
治痈疽疔肿,瘰疬,喉痹肿痛,蛇、虫、狂犬伤。解菌蕈菰子、砒石毒药,死牛、马、河豚鱼毒:文蛤(捶破,洗,焙,末)三两,山慈姑(去皮净,末)二两,麝香(另研)三分,千金子(去壳,研,去油取霜)一两,红牙大戟(去芦,焙干,末)一两半。用山慈姑的枝和根煎汤随时漱口,漱后吐出。取好酒一杯,滤出药汁温服。
-
野屎风
定义:野屎风(hookwormdermatitis)又称“粪毒块”,是指接触有钩虫的粪毒,以虫毒侵入处皮肤出现风团皮疹、奇痒,数日内自行消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外科正宗》云:“恶虫乃各禀阴阳毒邪而去…详见蚊虫叮咬伤条。
-
灵宝如意丹
《疡医大全》卷七:灵宝如意丹:处方:人参乳香(去油)没药(去油)辰砂甘草儿茶各3克琥珀珍珠各0.6克阿胶白芷冰片各0.3克犀牛黄当门子各1.5克制法:上药乳细,瓷瓶密贮。中风不语,痰涎神昏,口眼斜,手足麻木;蛇蝎虫毒;阴寒,白川汤送下;痈疽、疔疮,恶毒初起,葱白、生姜煎酒,热服取汗,或黄酒化敷患处;
-
蛊
病名·蛊:虫毒结聚,络脉瘀塞引起胀满、积块的疾患:蛊为病名。《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指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
-
水毒
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水毒(schistosomecercarialdermatitis)为病证名。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沙证
沙证病名。由沙虱虫毒侵入所致的疾患。《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疼痛,寒热,赤上发疮;本病一般认为相当于恙虫病。
-
癣湿药水
概述:癣湿药水为中成药,又称“鹅掌风药水”。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的功效。组成:土荆皮250g,蛇床子、大风子仁、百部、凤仙透骨草、花椒各125g,防风、吴茱萸各50g,当归、侧柏叶各100g,蝉蜕75g,斑蝥3g。取当归对照药材0.1g,加乙醚2ml,浸渍数小时,取上清液作为对照药材溶液。本品含醋酸量不得少于10%。
-
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化验结果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A.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常规检查化验类别一:临床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常规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化脓性脑膜炎库欣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黏液性水肿脑出血肝
-
细皮风疹
疾病科属皮肤科疾病概述细皮风疹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常见皮肤病,其皮疹特点为风团样丘疹。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疏风清热利湿,并宜结合采用外治法。治法清热利湿,佐以祛风。方药主方:萆处方:萆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15克,滑石18克,牡丹皮、泽泻各9克,通草、蝉蜕各6克。
-
保灵丹
《刘涓子治痈疽神仙遗论》别名丹砂丸处方朱砂(研)1两,麝香(研)2钱,巴豆(去皮,出油,研)2分,斑蝥(去头足,炒半生半熟)1分,雄黄1分,蜈蚣(一生、一炙)2条,黄药子(研)1钱,山豆根(杵末)1两,续随子(去皮,生用,研末)1钱。斯须间,患人觉心头如拽断皮条声相似,毒物便下,或自口鼻或自大便中出。
-
大归汤
处方:大全当归(重1两3-4钱者)8钱2分,生黄耆5钱,金银花5钱,生甘草1钱8分。功能主治:一切火毒初起及已溃者。发背、对口,痈疽疮毒,蛇毒、虫毒、犬毒。用法用量:用酒2碗,煎8分,温服。上部,加川芎1钱;下部,加牛膝1钱;中部,加桔梗1钱。摘录:《奇方类编》卷下
-
卫生宝丹
山茨菇川文蛤红芽大戟千金子各60克麝香西牛黄珍珠明雄黄滴乳香去油)没药去油)朱砂琥珀(蜜珀不用)丁香沉香各9克金箔10帖山慈姑2两,川文蛤2两,红芽大戟2两,千金子2两,麝香3钱,西牛黄3钱,珍珠3钱,明雄黄3钱,滴乳香(去油)3钱,没药(去油)3钱,朱砂3钱,琥珀(蜜珀不用)3钱,丁香3钱,沉香3钱,金箔10帖。
-
水中病
《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五:“水毒病…水毒指水中的一种邪毒及其所致的病证。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中洒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神仙六甲飞伏雄黄丹
《鸡峰》卷二十九:方名:神仙六甲飞伏雄黄丹组成:上等雄黄9两。主治:真阳不足,五脏气虚,肠风恶痢,百节之内大风积聚,妇人产后一切危证。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入于砂盒子内填实,上作一坑子,入生蜜4两,于蜜上放如莲子大六块防风,盖子合定,用盐泥7斤入纸同和熟软,固济盒子,阴干;
-
诸葛卧龙丹
《经验秘方类钞》卷上:方名:诸葛卧龙丹组成:当门麝香1钱,灯草灰(用青竹筒装满,烧存性,净重)1两,猪牙皂角3角,闹洋花3钱,梅花冰片脑1钱,细辛2钱,西牛黄6分(产西戎者,非犀牛也,其体轻气香,置舌上先苦后甜,清凉透心者为真)。天行时疫,霍乱吐泻,腹中急痛,四肢发厥,顷刻垂危,用1分,开水调吞。
-
象豆丸
《幼幼新书》卷二十九引《聚宝方》:方名:象豆丸组成:榼藤子(一名象豆,出广南,如通州藤,紫黑)。主治:诸痢,脱肛。用法用量:每服15-20丸,空心仓米饮送下。血痢、虫毒、五痔、脱肛,以上药为末,每服2钱,热酒调服。制备方法:治白痢,仁碾,银器火炒褐色,罗末,蒸饼汤浸握干为丸,如豌豆大,焙。
-
塌肿神应丸
《玉机微义》卷二十引《经验方》:方名:塌肿神应丸组成:三棱1两,莪术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干漆(烧)1两,芫花7钱半,大戟3钱,硇砂1钱,巴豆霜1钱。主治:诸般虫毒,肚胀如鼓,脾癖癥瘕气块,饮积,气积,水积,血积,上喘气急,咳嗽倚息不得睡,服药不效者。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生姜汤送下,五更服。
-
蘼芜丸
《千金》卷十八:方名:蘼芜丸组成:蘼芜8分,贯众8分,雷丸8分,山茱萸8分,天门冬8分,狼牙8分,雚芦4分,甘菊4分。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本经》言蘼芜辟邪恶,除虫毒,取其辛散也;甘菊能治恶风湿痹,虫乃风湿所化,虽无杀虫之功,能散湿热,即虫失所养,必随诸杀虫药而下出矣。
-
蚊虫叮咬伤·热毒蕴结证
定义:蚊虫叮咬伤·热毒蕴结证(insectstingwithheat-toxinamassmentpattern)是指热毒蕴结,以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皮疹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质红,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蚊虫叮咬伤证候。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
蠼螋伤
定义:蠼螋伤(anisolobissting)是指蠼螋毒液沾染皮肤,以局部疼痛刺痒,出现线状红斑或小脓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详见蚊虫叮咬伤条。
-
蜈蚣蜇伤
定义:蜈蚣蜇伤(centipedesting)是指蜈蚣蜇伤,毒汁注入皮肤,以局部出现咬伤瘀点,周围红肿疼痛,甚或伴全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中毒性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
松毛虫伤
定义:松毛虫伤(pinecaterpillarsting)是指接触松毛虫体上的毒毛,以皮肤剧烈瘙痒、红肿,或起水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详见蚊虫叮咬伤条。
-
射工伤
定义:射工伤(caterpillarsting)是指接触蝲虫、刺毛虫虫体上的毒毛,以皮肤剧烈瘙痒、红肿,或起水疱为主要表现的中毒性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详见蚊虫叮咬伤条。
-
虱疮
定义:虱疮(lousesting)是指头虱、体虱、阴虱叮咬,以皮肤红斑、瘙痒、丘疹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是指蚊子、臭虫、跳蚤等叮咬,虫毒侵袭肌肤,以患处见红色疹块、瘙痒等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临床特点是皮肤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头大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外科正宗》云:“恶虫乃各禀阴阳毒邪而去…
-
中溪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胡麻将军散
处方:二花2钱,当归1钱,穿山甲1钱半,牛子1钱半,山栀1钱半,黄芩1钱半,黄柏1钱半,黄连6分,大黄2钱,芒消2钱,大胡麻1钱半,小胡麻1钱半,甘草4分。功能主治:酒伤成癣成疥,虫毒入腹,通身浮肿,肚腹膨胀疼痛,大烧不退,气喘不安,肠鸣不休。
-
化虫饮
处方:槟榔1两,酸石榴根皮(净洗,焙干)1两,红丹(煅过)2钱半,雷丸2钱半,贯众(如鸡头者佳)2钱半,使君子肉(薄切,焙)2钱半,甘草(炙),枳壳1两(去瓤,锉片,巴豆15粒作二边,去壳膜心,同炒枳壳见微黄色,去巴豆片),大黄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虫毒在腹作痛。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
鸱鸺
《*辞典》:鸱鸺: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ChīXiū别名:怪鸱(《尔雅》),钩鵅(《本草拾遗》),大头鹰(《便民食疗》),角鸱、毂辘鹰、鵋鶀、呼咵鹰、夜食鹰(《纲目》),猫头鹰(《本经逢原》),鬼鸠(《本草求原》),夜猫子(《中国动物图谱 鸟类》),横虎、恨狐、老兔(《吉林中草药》)。
-
复方黄柏祛癣搽剂
复方黄柏祛癣搽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黄柏祛癣搽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收敛止痒。适用于湿热,虫毒所致手足癣,体癣,股癣的辅助治疗。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用药局部轻度红肿、疼痛等刺激症状,停药后症状消失。
-
大靛根
《*辞典》:大靛根:出处:《生草药性备要》拼音名:D Di nGēn来源:为豆科植物木蓝的根。性味:《生草药性备要》:味苦,性平。功能主治:《生草药性备要》:解虫毒。附方:治丹毒:木蓝干根一两。(《福建中草药》)摘录:《*辞典》
-
去苦散
方出《本草衍义》卷十七,名见《洞天奥旨》卷十六:组成:五灵脂1两,雄黄半两。功效:解虫毒。主治:被毒蛇所伤,甚则已昏困者。用法用量:以酒调药2钱灌之,及以药滓涂咬处,良久,复灌2钱。制备方法:上为末。
-
悬蜞风
悬蜞风病名。系指上焦蕴热积热致使上腭肿胀,咽喉疼痛不利等的疾病。又名悬蜞、悬蜞虫毒风。《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论述本病原因为:“上焦蕴积热毒,风痰塞雍而起。”治宜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宜用三黄凉膈散加减。参见上腭痈、重痈、悬(疒其)风等各条。
-
中水
见《诸病源候论·水毒候》。即水毒病。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因中山谷溪源处恶虫毒所致;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水毒病
又名中水、中溪、中洒、水中病、溪温。《诸病源候论·水毒候》有如下记载:流行于三吴以东及南(现江、浙、皖、粤一带);初病可见恶寒,头微痛,目眶疼,心内烦懊,腰背骨节皆强,两膝疼,或翕翕热但欲睡,旦醒暮剧,手足指逆冷至肘膝,或可有下部生疮,不痛不痒,脓溃,湿热下注,不食狂语,下血物如烂肝等。
-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化验结果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①急性感染:A.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血常规检查化验类别一:临床血液检查化验类别二:血常规检查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化脓性脑膜炎库欣综合征急性胆囊炎黏液性水肿脑出血
-
胡荽子
《*辞典》:胡荽子: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H SuīZǐ别名:芫荽子(《普济方》)。小分果背面隆起,腹面中央下凹,具3条纵行的棱线,中央较直,两侧呈弧形弯曲,有时可见悬果柄。④《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气,发表散寒,治鼻塞不通。(《浙江中医》(3):32,1959)②治痢亦治泻血:芫荽子一合。
-
小叶蛇总管
《中医大辞典》·小叶蛇总管:小叶蛇总管为中药名,出自《广西中药志》。别名:蛇总管、蛇通管、盘龙七、铁菱角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香茶菜Isodonamethystoides(Benth.)C.Y.WuetHsuan的全草或根,分布广东、广西、湖北及华东各地。1.治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疮疡。药理作用:香茶菜甲素可抗肿瘤,保肝,抗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