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胁
胁为人体部位名。腋以下至肋骨尽处的统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
兔骹
兔骹(qiāo敲)指胁部低平,肋骨隐伏。《灵枢·本脏》:“合胁兔骹者肝下。”张景岳注:“胁下之骨为骹也……兔骹者,肋骨低合如兔也。”
-
胠
胠(qū区)胠为人体部位名。指胁上腋下的部位。《素间·玉机真脏论》:“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王冰注:“胠,谓腋下,胁也。”
-
骈胁
骈胁胁骨紧密相连如一整体。属生理畸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孔颖达疏:“胁是腋下之名,其骨谓之肋……骈训比也,骨相比迫若一骨然。”
-
胠胁痛
胠胁痛证名。腋下至胁部疼痛。出《素问·气交变大论》。详胠胁肋痛条。
-
程约
程约为宋代针灸家。婺源(今属江西)人。据《婺源县志》载:世代为医,尤长于针灸。承家学,得针灸之妙。传说时太守韩瑗有疾,同邑医生马荀仲为之针右胁,半入而针折。急请程,及为左胁下一针,须臾折针出,疾亦愈,由是以针术闻名。
-
小儿痃气
小儿痃气为病证名,脐胁两旁弦起疼痛名痃气。见《太平圣惠方》。症见脐周或两胁有条索状痞块,扛起疼痛。由饮食不调,生冷过度,与血气相搏结聚而成。治宜理气消瘀之剂。
-
肝郁血瘀证
肝郁血瘀证为证候名。指肝气郁结,血瘀于肝,以两胁胀痛或刺痛,或胁下、少腹有肿块,情志抑郁,舌紫暗或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胸胁
胸胁为胸和胁的连称。即指前胸和两腋下肋骨部位。《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胸者,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其两侧自胸以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
枳桔泻白散
《症因脉治》卷四:方名:枳桔泻白散组成:枳壳、桔梗、桑白皮、地骨皮、甘草。主治:肝气壅盛,心腹胀满,胁胁刺痛,气秘便结,脉左关沉实。
-
掖
掖通“腋”:腋窝,肩下胁上空隙处。《素问·气府论》:“掖下三寸,胁下至胠。”
-
两胠疼痛
两胠疼痛证名。腋下胁上部疼痛。《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与温药服之。”参见胠胁肋痛条。
-
结瘕
结瘕病名。《圣济总录·积聚门》:“结瘕者,积聚之类也。浮流腹内,按抑有形,谓之瘕。结之症,形体瘦瘁,食不作肌肤,遇阴寒冷湿之气,则发而胁块硬,隐隐然痛者是也。瘕之症,腹中气痛动转,横连胁下,有如癖气,遇脾胃有冷,阳气不足而发动者是也。”治用防己散、芎散、紫葛丸、羌活丸等方。参见积聚、癥瘕等条。
-
癖饮
癖饮为病证名,一名饮癖,痰饮之一。《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此由饮水多,水气停聚两胁之间,遇寒气相搏,则结聚而成块,谓之癖饮。在胁下弦互起,按之则作水声。”痰,古作淡,淡与澹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
-
侠荣疽
侠荣疽病名。痈疽之发于胁部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侠荣疽发胁,起若两肘头……其脓多白而无赤,可治也。”证治参见肋疽条。
-
悬癖
悬癖病名。胁下有癖气,起如弦索状,咳唾引痛者。《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悬癖者,谓癖气在胁肋之间,弦亘而起,咳唾则引胁下悬痛,所以谓之悬癖。”
-
摩胁
摩胁推拿方法名。即抚摩两侧胁肋部。有消食导滞,疏肝理气等作用。《厘正按摩要术》:“摩左右胁,左右胁在胸腹两旁肋膊处,以掌心横摩两边,得八十一次,治食积痰滞。”
-
五味迎春膏
《引经证医》:组成:熟地黄、阿胶、香附末、羚羊角、黄连。主治:血虚,木旺侮土,上吐下注,不能进苦寒药者;及阴虚阳亢,夜不熟寐,左胁有气跳动,甚则发惊者。用法用量:煎成浓汁,调涂左胁下。
-
传心疽
传心疽为病名。痈疽之生而痛彻传心者。出《外科启玄》卷六。生于胁下京门、带脉穴之间,初起痛痒彻心如针刺,胁下不能转动。治法同痈疽。
-
岐伯灸
岐伯灸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位于外阴部,脐下6寸,正中线两侧外开1.6寸处。《太平圣惠方》:“岐伯灸膀胱气攻冲两胁下,脐下鸣,阴卵入腹,灸脐下六寸,两旁各一寸六分(《神应针》作一寸),各三七壮。”《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名为“脐下六一”;
-
癖结
癖结病名。指水邪与宿食相搏,结聚于胁下而成的癖块。《诸病源候论》:“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时有弦互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参见癖有关条。
-
少阳厥
少阳厥为病证名,六经厥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厥论》:“暴聋,颊肿,胁胻亍拘痛,名少阳厥。考其厥因,多以不胜乘其所胜,气不得行,遂致于逆。”证见暴聋、颊肿、胁胻拘痛。
-
痞积
①指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痞积于胁下者。当与息积、积气等病证相鉴别。痞积之主症为胁下有痞块,时痛时止,胸腹胀痛。②指过食生冷,油腻所引致之痞块。见《医林绳墨·痞块》。主症胸中痞闷,膈塞不通。
-
春分
春分①气象学名词。二十四节气之一。②春天宜用的针刺部位。指左胁。古人认为人之形体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春分应左胁。《灵枢·九针》:“左胁应春分。”《素问·诊要经终论》:“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惰。”
-
腹痛·肝气郁结证
腹痛·肝气郁结证(abdominalpain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气郁结,气滞不通,以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红,苔薄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平肝救血汤
《竹林女科》卷三:组成:当归1两,麦冬(去心)1两,川芎5钱,三七(研)1钱。主治:产后厥阴感邪,呕吐,两胁胀满,便血。用法用量:水煎服。
-
芍药香连汤
《惠直堂方》卷二:组成:白芍1两,香附2钱,炙甘草3分,川连1钱,灯草1钱,柴胡3分,莲子心1钱,栀子1钱5分。主治:心胁穿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羊脂涂方
《圣济总录》卷一八二:组成:煅铁下槽中铁屎(捣研为末)半两,羊脂2两,猪粪(烧灰)1两。主治:小儿伊火丹,从两胁下起,青黑色。用法用量:涂之。以愈为度。制备方法:上为未如糊。
-
肾肝同补汤
《石室秘录》卷三:方名:肾肝同补汤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白芍5钱,当归5钱,柴胡2钱,肉桂1钱。主治:两胁饱闷,腰脊难于俯仰。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熟地、山茱萸补肾之药,而当归、白芍、柴胡、肉桂补肝之品,今补肝之药,反多于补肾者,可见肾为肝之母,肝又为命门之母也。
-
丁香熟水
处方:丁香1-2粒。功能主治:快脾利气,定痛辟寒。主腹胁冷寒胀满。用法用量:捶碎,入壶,倾上滚水,其香郁然。摘录:《李氏医鉴》卷二
-
骹
骹(qiāo,音敲)胸胁交分之扁骨。《灵枢·本脏》:“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
-
喘呼逆息
喘呼逆息病证名。气息上逆而喘呵出声。《灵枢·卫气失常》:“卫气之留于腹中,蓄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支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之?”
-
蛔虫瘤
蛔虫瘤病名。瘤内容为蛔虫之病证。见《外科正宗·瘿瘤论第二十三》:“又有一种蛔虫瘤,生于胁下。”据医学文献载,该瘤日久可破溃,有“蛔虫”自出。罕见病例?治宜大补元气,可服人参养荣汤。
-
穿胁痈
穿胁痈病名。指胁部所生之痈疮。见《疡科心得集》卷中。详胁痈条。
-
虫瘤
虫瘤为病名。瘤体内之有虫者。出《医宗金鉴》卷六十九。多因忧思气结,湿热瘀浊不化酿成。症为瘤体内有虫,生于胁下,宜外治为主。此证较罕见。
-
牡蛎鳖甲散
《医级》卷七:方名:牡蛎鳖甲散组成:牡蛎、鳖甲。主治:邪留胁下,或水气内结,以及痞鞭而痛。
-
肝郁血虚证
肝郁血虚证为证候名。指血液亏虚,肝气郁滞,以头晕眼花,两胁作胀,情志抑郁,多梦健忘,面白,舌淡紫,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健忘·肝气郁结证
健忘·肝气郁结证(amnesia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以健忘心悸,胸闷胁胀,善惊易恐,喜太息,苔薄,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健忘证候。
-
腹胀·肝火证
腹胀·肝火证(abdominaldistensionwithliverfiresyndrome)又称肝火腹胀,是指恼怒伤肝或饮酒过度,以两胁疼痛,小腹胀急,或攻刺作痛,目黄,小便赤,夜不得寐,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肝癌·肝气郁结证
肝癌·肝气郁结证(livercancerwithsyndromeofliverqidepression)是指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以右胁部胀痛,胸闷不舒,情志抑郁,喜叹息,纳呆食少,时有腹泻,妇女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白,脉弦等为常见症的肝癌证候。
-
胆胀·阴虚郁滞证
胆胀·阴虚郁滞证(gallbladderdistentionwithsyndromeofyindeficiencyandqistagnation)是指肝阴亏虚,胆失疏泄,以右胁隐隐作痛,或略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急躁易怒,胸中烦热,头晕目眩,午后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胆胀证候。
-
胸通谷
胸通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锁骨中线,平乳下2寸处。主治心痛、胁痛、乳腺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备急千金要方》:“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
手太阴经筋病候
手太阴经筋病候为病证名。又名仲冬痹。十二经筋病候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太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甚成息贲,胁急吐血。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仲冬痹也。”
-
开痞
开痞为理气法之一。用辛香行气药,以开散痞结的治法。适用于胸、胁、脘、腹等处胀闷之证。常用药物如藿香梗、佩兰、广木香、厚朴、佛手等。
-
惊癖
惊癖病证名。指惊风、癖证并存者。由惊而起,惊气与痰涎相搏成癖。盘旋胁间,或在左,或右,常作惊啼。治宜涤痰化癖,用礞石滚痰丸。
-
脐下六一
脐下六一为经外奇穴名。出《神应经》。位于脐下6寸旁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膀胱气攻两胁、脐下鸣、阴卵入腹、疝气上冲心胸痛、睾丸炎、膀胱炎等。一般只灸不针。
-
臂阴
臂阴为人体部位名。指臂的内侧。《黄帝内经灵枢·经筋》:“循臂阴入腋下”。《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
膀胱实
膀胱实证候名。《千金要方》:“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逆冷,胁下邪气相引痛。”“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病苦少腹满,腰痛。”
-
柴防二陈汤
处方:柴胡、防风、桔梗、枳壳、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功能主治:外感寒热,胸闷胁疼,痰咳。摘录:《医级》卷七
-
柴胡片姜散
处方:归尖2钱5分,赤芍1钱5分,柴胡1钱,片姜3钱,桃仁11粒,红花1钱,花粉1钱5分,山林1钱,甲珠1钱5分,石菖1钱。功能主治:两胁坚硬,兼腹痛瘀凝。摘录:《青囊全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