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捻转
捻转(twirlingofneedle)为针刺手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行针方法。
-
复式针刺手法
在其著作《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除了源于《金针赋》的“飞经走气”及“治病八法”部分手法外,还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补针与泻针要法(包括进退针法、呼吸法、撚撅法、阴阳数、生成数及担截法)、进火法、进水法、子午补泻法、龙虎升降法、运气法和提气法。
-
头针疗法
头针的禁忌症:脑溢血患者昏迷期、病情未稳定者不宜用。刺运动区、感觉区全区时,要按上、中、下三部位各刺1针。1991年傅积忠等针刺平衡区为主,配视区、晕听区和足运感区,再配合用乙酰谷酰胺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混合后封闭体穴,治疗本病50例,经40天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20例,好转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
-
体针疗法
体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运用不同的操作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腧穴,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功能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捻转、提插时指力不均匀,或单向捻转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或因患者精神紧张及因疼痛而致肌肉痉挛。前额痛加攒竹;针法用补法,酌加灸法22.慢性阑尾炎主穴合谷、上巨虚、曲池、阑尾点。
-
神针八法
概述:神针八法指针刺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八种方法。第一为针前准备,医生心无内慕,患者要神安志定,继之检针、温针、按穴进针;在手三阴、足三阳、督脉这七条经脉上取穴时,先右捻六下,行泻法后,再左转九下,行补法,如此一补一泻,一龙—虎交替施针,故名龙虎战。
-
滞针
定义:滞针(stickingofneedle)是指针刺后发生的针下滞涩而捻转提插不便等运针困难的现象。滞针的表现:滞针表现为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滞针的处理方法: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
-
针麻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颈针疗法
颈针疗法是针刺颈部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操作时选用1.5寸长,28号或30号不锈钢毫针,针刺方向除下脑户一穴稍偏下斜刺外,其余各穴均与皮肤垂直,针深1寸左右,多采用捻转、提插行针,以达酸、麻、胀为度,留针20~颈部穴位与延髓贴近,针刺时切忌深刺。延髓神经麻痹所引起的吞咽困难,用此法亦可得到较好的效果。
-
针刺麻醉
刺激方法:①手法运针:体针常用捻转或捻转结合提插的手法;表现在:①不同穴位或不同处方对同一针麻手术都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甲状腺手术针麻穴位配方,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各部位选穴如上肢、下肢、颈部、耳部等不同部位取穴皆可完成手术,甚至下肢非穴区(也不在经络循行线上但有得气感)针刺也可完成手术;
-
后溪
所属部位:掌侧后溪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督脉主阳、主表、主风、主动,故取后溪可退热,用于热病及少阳证之疟疾。治疗面肌痉挛:取病侧后溪,快速进针,向劳官方向直刺1.5寸左右,施捻转提插手法,患者明显得气后,大幅度来回捻转2~
-
头皮针疗法
概述:头皮针疗法(scalpacupuncturetherapy)是指针刺头皮上特定刺激区治疗疾病的方法。横刺一针透2~3穴,刺激量较大,通常使用的针刺手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针快速刺入预期深度后,迅速捻转,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指力进退相等,以期起到调和作用:一种是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施以补法或泻法。3日再起针。
-
调气法
包括捻转、提插、呼吸配合、手指循按,以及龙虎升腾、纳气、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等法。即病位在所取穴位的上方,宜在病人吸气时提针,使气上行;其法:进针得气后,不进不退,扳到针身使针头朝向病所,将针尾一左一右,慢慢拨动,如扶船舵之状,摇摆九数或三九二十七数,故名青龙摆尾,以行卫气。
-
基本手法
概述:基本手法为针刺手法分类名。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针灸大成》十二手法中所称“进针”是指下针时须“神气定,息数匀”,并正确取穴,与本法不同。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
-
行间
行间穴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头痛目眩、雀目内障、目赤红肿、迎风流泪、疝气、茎中痛、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遗精白浊、遗尿、癃闭、厥证、善惊、癫疾、中风、急慢惊风、厥心痛、咳逆、呕吐、胸胁痛、少腹肿、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脚气红肿、消渴、便秘、身热、喉痹、口眼喁斜等。风池进针20~
-
毫针术
③刮法: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用拇指或示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示指或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频频刮动针柄,使针体发生震动。针尖逆(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刺入为泻法。⑤平补平泻法:进针取得一定针感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针,使就医者的针感轻重适宜,即可出针,用于临床虚实不明显的一般病证。
-
电热针
概述:电热针(moxibustionwithelectricwarmingneedles)为针灸仪器名。可代替针灸传统“焠刺”。电热针具有针刺、火针、灸疗的综合作用。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等。③应用温度超过75℃时,要捻转提插针体多次,使针体脱离组织后才能慢慢出针,禁止直接提针拔出,因针体与组织有大面积粘连,硬提会将大块组织带出造成严重出血。
-
内庭
本穴之下为“历兑”。以上诸肌的神经支配为腓深神经。现代又多用内庭治疗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齿龈炎、扁桃体炎、三叉神经痛、肠疝痛、跖趾关节痛等。治疗腹股沟急慢性疼痛:用30号l寸毫针,直刺,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针刺左侧,拇指向前、示指向后,针刺右侧,示指向前、拇指向后,频频捻针,当疼痛缓解时留针20~
-
搓法
概述:搓法:1.针刺辅助手法名;有的搓法掺以提插,区分寒热,如《针灸问对》解释:“搓,下针之后,将针或内或外,如搓线之状,勿转太紧,令人肥肉缠针,难以进退,左转插之为热,右转提之为寒,各停五息久,故日搓以使气。”但单向捻转数不宜过多,否则针身容易为肌肉组织缠住,发生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
-
头针麻醉
是在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在头针刺激区针刺以进行手术。它是近年来我国医务工作者,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理论相结合,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头皮投射区进行针刺,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刺疗法。20分钟,期间可再行捻转2次。
-
芒针疗法
治疗方法·芒针疗法:芒针疗法(elongatedneedletherapy)是用针身细长,形如麦芒的针具(芒针)深刺腧穴治疗疾病的方法。2个主要穴位,如坐骨神经痛取环跳,腰痛取带脉等。以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持针体下压,缓慢进针至一定深度并出现较强针感时为止。腹部可直刺,腰臀及肘膝关节处直斜刺,头面或腰背部应横刺。
-
十四法
概述:十四法指针刺操作过程中的十四种基本手法。明·汪机《针灸问对》载“切、摇、退、动、进、循、摄、努、搓、弹、盘、扪、按、提”十四法,是将爪法、切法合并,捻法、搓法合并,又另加努法,并对各法的操作和作用作了较详细论述和阐发。盘法摇法:摇法为针刺手法名。弹法一般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
鼷穴
概述:鼷穴为经穴别名。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承泣
正坐仰靠,两目正视取穴。承泣穴的功效与作用: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勿大幅度捻转提插,出针后局部压迫1~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选用30号1.5寸毫针,在承泣进针,以30°向睛明方向斜刺,当刺入1寸左右,眼区周围有酸胀感或流泪时,轻轻捣刺3~
-
面髎
概述:面髎为经穴别名。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鼠穴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目下
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承泣配风池、睛明,耳尖放血,有疏风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主治目赤肿痛。
-
循经感传疗法
循经感传疗法是指循经感传疗法是诱发尽量感传现象并促使循经感传至患病部位,以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方法。近年来应用的各种诱发感传的方法,主要有传统针刺手法,循经加温,多穴接力刺激,入静诱发和药物循经导入等。针刺导气是在毫针刺入穴位后,在得气的基础上,边震颤边捻转,捻转的角度要小,震颤的频率在(80~
-
面窌
概述:面窌为承泣的别名。功效与作用:承泣穴有散风清热,明目止泪的作用。一般先嘱患者闭目,医者用手指轻轻固定眼球,针尖沿眶下壁缓慢直刺0.5~0.8寸,不宜提插捻转,透向目内眦,局部有酸胀感,可致流泪。如果针刺过深或斜刺可刺伤视神经,当深达2寸时可通过神经管刺伤脑,造成严重后果。
-
捻转补泻
概述:捻转补泻(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bytwirlingneedle)为针刺补泻法之一。原称子午补泻。金·窦汉卿《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手三阳、足三阴、任脉,右转顺经为补;左右转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有以捻转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和次数的多少来分别补泻的。
-
屈光检查
屈光检查主觉插片法①凡有角膜云翳,虹膜粘连,晶体异常或年龄在40岁以上者,可做本法。将交叉柱镜之柄放于镜架上柱镜轴位的延长线上,捻转镜柄,翻转交叉圆柱镜,询问受检者捻转前后的视力情况,如视力同等清楚,说明镜架上柱镜轴位正确。(2)定散光轴:一般用顺动光带定轴,因为顺动光带较逆动光带边界明确,较易定轴。
-
耳前角下
耳前角下穴主治病证: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对脑血栓形成的患者针刺悬颅穴,也可使肌电幅度升高,一般5分钟即可表现出来。
-
行针
概述:行针:1.针刺运针手法;2.《黄帝内经灵枢》篇名;针刺过程中运用捻转、提插等法来维持和增强针感。行针,即运针。该篇主要介绍针刺操作的有关问题,说明人的体质不同,血气阴阳有盛衰,得气反应也不同,并且论述了针刺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但出针后产生不良反应或病情更趋严重者,是医者乱行针刺的过失。
-
捻转行气
捻转行气为行气法之一。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黄帝内经灵枢·官能》“切而转之,其气乃行”即是采用捻转等法促使针感的传导。金·窦汉卿《金针赋》:“欲气上行,将针右捻,欲气下行,将针左捻。”
-
悬颅
悬颅穴主治头颞、口齿等疾患:如偏正头痛,目外眦痛,目眩,齿痛,鼻流清涕,鼽衄,面痛,偏头痛,面肿,目赤肿痛,现代又多用悬颅穴治疗血管性头痛,鼻炎,神经衰弱,鼻鼽衄,三叉神经痛,牙痛,结膜炎,角膜炎等。正坐侧伏或侧卧位,从头维沿鬓角至曲鬓作一弧线,于弧线之中点定悬颅,在头维与悬颅之间定颔厌。
-
引气法
概述:引气法为针刺方法名。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诸法。指用捻转的手法来控制针感传导方向的方法。指压行气·行气法:指压行气法为行气法之一。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头临泣
所属部位:前头头临泣穴的定位:标准定位:头临泣穴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正坐仰靠取穴。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现代又多用头临泣穴治疗急慢性结膜炎、角膜炎、泪囊炎、癫痫、中风昏迷等。《针灸甲乙经》:颊清,不得视,口沫泣出,两目眉头痛,临泣主之。
-
捻转法
指以大指和食指、中指夹持针柄作前后转动。施行捻转法时,应注意勿过度单向捻转,以免肌肉纤维缠绕针身,造成滞针。参见捻法: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经指南》列为十四法之一。《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外捻者,令气向上而治病;如出针,内捻者令气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气至针下而出也。”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是指用地支所属的方位,喻针刺捻转方向,以区分补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
-
行气法
概述:行气法指能使针刺感应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的一类针刺方法。亦称引气法、通气法和导气法。本法历代文献中有分散记载,主要包括提插行气、呼吸行气、捻转行气、按压行气、针向行气、接经行气等法。即指压行气。又称循经接气法。如针刺足三里穴,欲使针感达胃,则可从足三里、梁丘、伏兔、髀关等穴循经而上,依次针刺。
-
帕金森综合征
帕金森综合征即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氏综合征。临床主要分为原发性震颤麻痹和继发性震颤麻痹。针灸治疗:取四神聪、风池、内关、曲池、合谷、少海、手三里、阳陵泉、太冲、足三里、太溪等穴,除太溪穴采用捻转补法外,其余均用捻转泻法,留针30分钟。
-
透天凉
透天凉为针刺手法名。根据上述原则,近年来,国内多用的术式是:爪切速刺,随吸气后缓缓进针一次,到地部,得气(麻感)后捻转或紧提慢按(用六阴数),再将针提至人部依前法施术,最后将针提到天部仍用前法施术,稍停针,急速出针不闭针孔。有泻阳退热之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温疟、骨蒸劳热等一切阳盛之症。
-
平补平泻
概述:平补平泻(even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uniformreinforcing-reducingmethod)为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的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即对阴阳不平的病症,只要采用上提下插的补泻法达到经气调和即可,无需大补大泻。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平补平泻:平补平泻指先泻后补的针刺手法(补泻方法)。类似古代的导气法、平针法。
-
控制针感
控制针感为刺法术语。临床上主要是控制酸、麻、胀、沉、重、疼、触电样、水波冲动样等针感的性质和针感传导的方位。控制针感的性质,要善于运用押手,适当地应用提插、捻转等手法。如用提插法,则提插的速度要快些,但幅度宜小,针尖方向宜固定。须注意关闭时是用指端而不是用爪甲,左手和右手的配合要协调。
-
针灸美容技术
名称:针灸美容技术概述:针灸美容技术以中医经络学说和脏腑学说为指导,运用针刺、艾灸或其他方法刺激腧穴,以疏通经气,恢复、调节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损容性疾病和损容性生理缺陷以美化人体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体位;(3)弯针①处理: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
-
小儿蛔虫病
辨证分型:小儿蛔虫病·虫积肠道证:小儿蛔虫病·虫积肠道证(infantileascariasiswithsyndromeofaccumulationofwormsinintestine)是指虫积肠道,肠腑不宁,气机不利,以脐腹阵发疼痛,时作时止,夜卧不安,寐中磨牙,流涎,鼻痒,有时大便排出蛔虫,苔薄白或花剥,脉细弦为常见症的小儿蛔虫病证候。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捻法
概述:捻法为针刺手法名。《针灸大成》列为下手八法之一。内捻者,令气向下而治病。参见左右转:左右转为刺法术语。《针经指南·气血问答》:“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进,谓之左;后世根据捻转提出补泻手法多种。具有理筋通络,滑利关节的作用,常配合其他手法治疗指(趾)间关节的酸痛,肿胀或屈伸不利等症。
-
Menkes氏综合征
概述:又称Menkes氏稔毛综合征、毛发灰质营养不良等。起病后由于哺乳不良,体重、身长和头围均停止发育,有肌阵挛等痉挛发作,智力发育显著延迟。自发运动减少,肌张力降低或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四肢轻瘫等锥体束征,有时视力障碍和视神经萎缩,多数体温低。鉴别诊断:(一)Leigh氏综合征多在1~血乳酸和丙酮酸增高。
-
热补法
热补法为针刺补泻方法之一。指由捻转、呼吸、提插补法组成的复式补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捻转结合紧按慢提手法以守气,使针下继续沉紧,以产生热感,并根据病情出针后急按针孔。
-
练针法
练针法指练习针刺手法的方法。将草纸折叠成小方块,用毫针捻转刺入,反复进行,以锻炼指力。②棉纱球或泡沫塑料练针。用棉、纱布等紧裹成小球,或用泡沫塑料一块,在上面进行反复练习进针、提插和捻转等各种手法,以达到熟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