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正传
《医学正传》综合性医书。明·虞抟撰于1515年。凡所述诸证,均先立论,必以《内经》要旨为提纲。其证治则以朱丹溪学术经验为本。脉法采摭《脉经》,伤寒、内伤、小儿病分别宗法张仲景、李杲和钱乙。虞氏对咒禁、巫术,以运气推算病期、病证和治法等均持批判态度。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虚痉
虚痉病证名。见《证治汇补·痉病章》。《医学正传·痉病》:“亦有绝无风邪,而亦能使人筋脉挛急,而为角弓反张之候者,血脱无以养筋故也。”症见四肢搐搦,头昏目花,自汗,神疲,气短,舌质淡,脉细涩。治宜益气补血熄风,用当归补血汤、八珍汤、大营煎等方加钩藤、蝎尾等药。
-
心嘈
《杂病源流犀烛·嗳气嘈杂吞酸恶心源流》:“嘈杂者,即心嘈。”见《丹溪心法》。若系痰火,可用软石膏丸,或三补丸加半夏、苍术。酸水浸心作嘈者,多因脾胃虚寒,水谷不化,故停饮作酸,症见泛吐酸水,治宜温中和胃,可用温胃饮、六君子汤。气郁胸膈作嘈者,症见胸膈痞闷,脉沉而濇,治宜理气宽胸,可用气郁汤、逍遥丸。
-
哮
《医学正传》卷二:“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医宗必读》卷九:“哮音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二十二:“哮即痰鸣气喘之常发者,膈内有壅塞之气,肺中有胶固之痰,肺络又有风寒之感,三者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有冷哮、热哮之分,详见冷哮、热哮条。
-
虞抟
虞抟明代医学家(1438-1517年)。世医出身,抟幼习儒,文学功底好。后母病而习家学,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诸古典之学及历代重要医家著作,对朱丹溪倍加推崇。其所著《医学正传》八卷、《苍生司命》八卷刊行于世,为读者所推崇。尚有《方脉发蒙》、《医案正宗》,均未见行世。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中酸
中酸为症状名,俗称醋心。又称咽酸。《医林绳墨·吞酸吐酸》:“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有若吞酸之状也。”用逍遥散合左金丸,或柴葛平胃散;治宜温养脾胃。多因宿食、湿痰、热郁、停饮等所致。有因肝郁犯胃,湿郁化热所致者,症见两胁刺痛,口苦咽干,心烦吐酸,脉弦数。
-
痰郁
痰郁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动则喘满或嗽,寸脉沉而滑,是痰郁。”用痰郁汤、涤痰汤、升发二陈汤、润下丸等方。关于六郁:六郁(sixstagnationdiseases)是指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六种郁病的合称。《医学正传·郁证》:“夫所谓六郁者,气、湿、热、痰、血、食六者是也。”
-
牝户
概述:牝户:1.口的别称;口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口腔是经脉循行的要冲,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以及督脉、任脉、冲脉均循行于此。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马刀
马刀为病名,即马刀疮。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赤色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用柴胡通经汤,已溃者用救苦化坚汤。并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
-
马刀疮
发于颈腋部形似马刀之淋巴结结核继发感染。见《医学正传》卷六。《疡科准绳》卷三:“又有马刀疮,亦生于项腋之间,有类瘰疬,但初起其状类马刀,色赤如火烧烙,极痛,此疮甚猛,宜急治之。”未溃者治宜内服柴胡通经汤,已溃者则用救苦化坚汤内服。亦有灸疗之法,可艾灸肩井、肺俞、膻中、风池等穴位。
-
鸬鹚瘟
《赤水玄珠·疫门》:“头面肿,俗名鸬鹚瘟、虾蟆瘟。”辨证论治:暑热疫毒,伏邪于胃:若暑热疫毒,邪伏于胃或热灼营血者,症见壮热烦躁,头痛如劈,腹痛泄泻,或见衄血、发癍、神志昏迷,舌绛苔焦等。疠气疫毒,伏于募原:疠气疫毒伏于募原者,初起憎寒壮热,旋即但热不寒,头痛身疼,苔白如积粉,舌质红绛,脉数等。
-
口淡
口淡为症状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景岳全书·口舌》:“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口淡有虚、实之别,虚者可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当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
筋痛
指筋脉、筋肉疼痛。《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由血虚、气血痹阻,或津液耗损,不能荣筋所致。《医学正传》卷一:“若动止筋痛,是无血滋筋,故痛。”治以养血荣筋为大法。
-
后不利
概述:后不利为病证名。也称大便难、大便不通、大便秘涩。《症因脉治·大便秘结论》:“大便秘结之症,外感门有表未解,太阳阳明之脾约,有半表半里,少阳阳明之大便难,又有正阳阳明之胃实。便秘有阳结、阴结、实秘、虚秘、气秘、风秘、痰秘、冷秘、热秘、三焦秘、幽门秘(幽门不通)、直肠结、脾约之区分。
-
风痰眩晕
概述:风痰眩晕为病证名。见《医学正传·眩运》。风痰眩晕的症状:《杂病源流犀烛·头痛源流》:“风痰闭壅眩晕,必胸膈痞塞,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或心忪烦闷而发。”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属痰饮眩晕范畴。根据病因、症状之不同,可分为风晕、湿晕、痰晕、中暑眩晕、燥火眩晕、气郁眩晕、肝火眩晕、虚晕等。
-
大头天行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大头伤寒
又名大头风、大头痛、时毒、大头伤寒、虾蟆瘟、捻头瘟、大头天行、疫毒等。其症状发于鼻面耳项咽喉间,皆赤肿无头,或结核有根,令人多汗气蒸,初则憎寒壮热,肢体重,头面俱痛,目不能开,上喘,咽喉不利,甚则堵塞不能食饮,舌干口燥,或恍惚不宁。《伤寒括要》卷下:“大头瘟,天行疫毒邪犯高巅,分别三阳经而施治。”
-
便浊
概述:便浊为病证名,又名小便浑浊。治宜健脾益气,用补中益气汤。阴虚火动者,多见小便赤浊,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治宜温肾固涩,用鹿茸补涩丸、八味地黄汤、秘元煎等方。《景岳全书·淋浊》:“便浊证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辨。”《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夫痟肾,小便白浊如脂者,此由劳伤于肾,肾气虚冷故也。”
-
安斑汤
处方紫草5分,木通5分,蝉蜕3分,防风3分,甘草2分。制法上细切。功能主治疮出不快。用法用量水1钟,煎5分,温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八引汤氏方
-
半温半热汤
《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别名半湿半热汤处方半夏7分,茯苓7分,白术7分,前胡5分,枳壳(麸炒黄色)5分,甘草(炙)5分,大戟5分,黄芩3分,茵陈3分,当归3分。功能主治酒疸,身黄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有症瘕,心中懊憹,其脉沉弦紧细。用法用量半湿半热汤(《济阳纲目》卷三十四)。
-
半苓丸
制法:先将猪苓末一两炒半夏,令色黄,只取半夏为末,煮糊为丸,候干,再用另猪苓末一两同炒微裂,入砂瓶养之。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九方之半苓丸主治白淫。《医学正传》卷六方之半苓丸:处方:神曲半夏猪苓各等分制法:上药研末,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湿热下注,小便白浊。
-
白螺壳丸
处方:螺蛳壳2两(墙上年久者,烧),滑石2两(炒),苍术2两,山栀2两,香附2两,南星2两,枳壳半两,青皮半两,木香半两,半夏半两,砂仁半两。制法: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痰积胃脘作痛。用法用量:《医学正传》有莪术一两;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学正传》卷四
-
蟾酥膏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蟾酥膏:处方:蟾酥5片(汤浸湿),腻粉1钱。功能主治:肉刺。摘录:《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医学正传》卷六:蟾酥膏:别名:蟾捻子、蟾酥拈子处方:蟾酥如大豆许,白丁香15个,寒水石些少(煅),巴豆5粒,寒食面些少。主治:风蛀诸牙疼痛。如风牙,扎入牙缝中,吐涎尽愈。主治:疳蚀痈肿,一切齿痛。
-
川木通汤
处方:木通2两。制法:上锉细。功能主治:因感风湿,白虎历节风症,遍身抽掣疼痛,足不能履地,身体羸瘦骨立。用法用量:长流水煎汁,顿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四
-
大力夺命丸
别名:杵糠丸处方:杵头糠半斤,牛转草半斤,糯米1斤。制法:上为细末,取黄母牛口中涎沫为丸,如龙眼大。功能主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用法用量:杵糠丸(《医学入门》卷七)。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
当归黄耆饮
处方:当归白芍黄耆人参各6克升麻1.5克制法:上药细切。功能主治:主产后阴脱。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未收再服。摘录:《医学正传》卷七引《产宝》
-
定痛丸
《医学正传》卷四引丹溪方:定痛丸:处方:乳香、没药、金星草、地龙(去土、炒)、五灵脂、木鳖子(去壳)各等分。或只作小丸,温酒送下亦可。摘录:《扁鹊心书·神方》《理伤续断方》:定痛丸:处方:威灵仙半两(去土),金铃子1两(炒,去核),川乌1两(炮),八角茴香1两。附注:干蝎丸(《普济方》卷三十一)。
-
二防饮
处方:人参1钱,白术1钱,黄耆1钱,甘草(炙)5分,川归1钱,川芎1钱,芍药1钱,熟地黄1钱,防风7分,防己7分,羌活7分,牛膝7分,杜仲(姜汁拌炒)1钱,萆薢1钱,附子(童便浸3日,去皮脐)7分(冬月1钱)。功能主治:补气补血,驱风散湿,行经络,散风寒,壮筋骨。摘录:《医学正传》卷三
-
和经汤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和经汤:处方:白芍36克当归(酒洗)熟地茯神黄芩香附白术各30克川芎酸枣仁蒲黄(炒)白芷各27克阿胶陈皮(去白)各24克小茴香甘草(炙)各3克制法:上药锉碎。功效:温血和经。主治:妇人赤白带下。用法用量:每服3方寸匕,水2升,以文火煎至半,取清汁,温服,每日4次。
-
和中饮
《医学正传》卷三:和中饮:处方:陈皮1钱,白术1钱,茯苓1钱,白芍药1钱,草果仁7分,甘草3分,陈仓米2钱,砂糖3钱,粟壳(醋炙)1钱5分,乌梅1个。功能主治:补中健脾,止滑脱。注意:发热,噤口不食者不可服。主治:妊娠恶阻,饮食停滞,胸膈胀闷。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加减:如火郁于上,加山栀仁(炒)1钱。
-
黄连六一汤
别名:黄连六一散处方:黄连6钱,甘草(炙)1钱。制法:上细切,作1服。功能主治:因多食煎煿烧饼热面之类,以致胃脘当心而痛,或呕吐不已,渐成反胃。用法用量:黄连六一散(《济阳纲目》卷七十二)。摘录:《医学正传》卷三引朱丹溪方
-
黄连消毒散
别名:黄连消毒汤(《卫生宝鉴》卷十三),黄连消毒饮(《医学正传》卷六)。
-
黄耆肉桂柴胡酒煎汤
别名:内托黄耆酒煎汤、内托酒煎汤、黄耆柴胡汤、内托酒煎散处方:黄耆2钱,当归梢2钱,柴胡1钱5分,黍粘子1钱(炒),连翘1钱,肉桂1钱,升麻7分,炙甘草5分,黄柏5分。用法用量:内托黄耆酒煎汤(《东垣试效方》卷三)、内托酒煎汤(《医学入门》卷八)、黄耆柴胡汤(《杏苑》卷八)、内托酒煎散(《外科大成》卷二)。
-
活魂丹
处方:血竭、乳香、没药、铜绿、枯白矾、黄丹、穿山甲(煨胖)1钱,轻粉5分,蟾酥5分,麝香少许。制法:上为细末。用蜗牛捣膏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一切恶疮。杨梅、天泡疮溃烂,喉穿鼻崩,脓血淋漓。用法用量:每服1丸,重者2丸,用葱白1寸嚼烂裹药,热酒送下,食前服。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丹溪方
-
加减通圣散
胃弱食少,加白术1钱、陈皮、半夏各5分;下部多,加牛膝、黄柏各4分、遍身多,加木通、桔梗、地骨皮各6分;摘录:《医学入门》卷八《准绳 疡科》卷二:组成:防风、荆芥、连翘、赤芍药、当归、川芎、桔梗、黄芩、栀子、甘草、青木香、玄参、牛蒡子、大黄、芒消、紫金皮、鸡屎子、诈死子、谷藤根、芙蓉根、嫩桕根、青王义。
-
加味三妙丸
《医学入门》卷七:加味三妙丸:处方:苍术6两,黄柏4两,牛膝2两,当归1两,防己1两,虎胫骨1两,龟版1两。摘录:《医学入门》卷七《医学正传》卷四:别名:经验加味二妙丸、加味二妙丸组成:苍术4两(米疳浸),黄柏2两(酒浸,晒干),川牛膝1两(去芦),当归尾1两(酒洗),川萆薢1两,防己1两,龟版(酥炙)1两。
-
经验九藤酒
处方:青藤4两,钓钩藤4两,红藤(即理省藤)4两,丁公藤(又名风藤)4两,桑络藤4两,菟丝藤(即无根藤)4两,天仙藤(即青木香)4两,阴地蕨(名地茶,取根)4两,忍冬藤2两,五味子藤(俗名红内消)2两。功能主治:远年痛风,及中风左瘫右痪,筋脉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摘录:《医学正传》卷四
-
橘甘散
《医学入门》卷七:橘甘散:处方:橘皮(去白)4两,甘草(炙)1两。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下。摘录:《医学入门》卷七《东医宝鉴》卷五引《医学正传》:方名:橘甘散组成:橘皮、生姜(焙干)、神曲(炒)各等分。主治:气嗽,痰嗽。制备方法:上为末,温水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 橘甘丸。
-
雷公丸
处方:雷丸(熬)橘皮桃仁各37.5克狼牙45克贯众3枚芫荑青葙子干漆(熬)各30克乱发如鸡蛋大(烧)僵蚕20枚(熬)制法:上十味,捣筛,蜜丸。功能主治:清热驱蛔。治心劳发热,腹中有蛔虫。用法用量:空腹时用白汤或酒送服2~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医学正传》卷四补。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六
-
连附六一汤
《医学正传》卷四:连附六一汤:处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功能主治:泻肝火,止胃痛。治肝火犯胃,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附注:本方改为丸剂,名 连附六一丸(见《古今名方》)。
-
绿矾丸
处方:五倍子250克(炒黑)绿矾120克(姜汁炒白)针砂120克(醋炒红色)神曲250克(炒微黄色)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煮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黄胖。如身上发红斑,急煎枣汤解之自愈。《圣惠》卷六十:方名:绿矾丸别名:温肠丸组成:绿矾4两,白盐1两,硫黄1两,附末1两。当日泻血便定。主治:黄胖病。
-
三消散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六方之三消散:处方:当归、赤芍药、天花粉、甘草、炒牛蒡子、茯苓、生地黄、红花、蝉蜕(去足翅)、木通、制半夏各八分用法用量:加灯心二十根,水煎服。芙蓉叶汁调亦可。《医学正传》卷六三引《疮疡集》方之三消散:处方:朴消焰消大黄桅子(炒黑色)寒水石南星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
-
葶苈苦参散
处方:苦参1两,黄连1两,瓜蒂1两,黄柏1两,大黄1两,葶苈子2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久黄。湿热内甚,小便赤涩,大便时秘,饮食少进,诸药不效。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清米饮调下。以吐利为度。随时看虚实消息加减。摘录:《医学正传》卷六引《活人书》
-
煨肾丸
治肾虚腰痛。摘录:《医学正传》卷四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保命集》卷下:方名:煨肾丸别名:牛膝丸组成:牛膝、萆薢、杜仲、苁蓉、防风、菟丝子、白蒺藜、胡芦巴、破故纸各等分,肉桂半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猪腰子捣为丸,如梧桐子大。主治:阳气衰弱,腰痛,脉冷,精滑,阴痿,脐腹(疒丂)刺,减食力劣。
-
絜矩三和汤
处方:陈皮(去白)7分,紫苏7分,甘草(炙)7分,厚朴(姜制)1钱,槟榔1钱,白术1钱,海金沙4分,木通2分。功能主治:脾湿肿满。病愈后面肿,或腰以下肿。用法用量:《卫生宝鉴》云:“如鼻上有汗出,必气血和而自愈。”摘录:《医学正传》卷三引《局方》
-
天萝散
方出《医学正传》卷五,名见《外科大成》卷三:组成:丝瓜藤(近根)3-5寸许(烧存性)。主治:鼻渊。鼻中时流臭黄水,甚者脑亦时痛,俗名控脑砂。用法用量:酒调服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每服二三钱,黄酒调服。
-
木香参苏饮
《医学正传》卷八:组成:人参3分,苏叶4分,桔梗4分,干葛4分,前胡4分,陈皮5分,茯苓5分,枳壳(炒)3分半,木香1分半,半夏4分。主治:痘疮欲出而未出,因发搐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1盏,煎7分,温服。制备方法:上细切,作1服。
-
圣烟筒
《医学正传》卷五:组成:蓖麻子。用法用量:烧烟吸之。制备方法:上取肉捶碎,纸卷作筒。主治:一切风痰喉痹。或巴豆压油于纸上,卷皂角末烧熏鼻;或用热烟刺入喉内,吐恶涎及血即醒;或巴豆、明矾熬,去豆取矾吹鼻,并点喉蛾。
-
杉木汤
《救三死方》引郑洵美方(见《证类本草》卷十四引《本草图经》):别名:杉节汤、杉木节汤、杉木饮、杉木节饮组成:杉木节1大升,橘叶(切)1大升(无叶,可以皮代之),大腹槟榔(合子碎之)7枚,童便3大升。主治:干脚气,霍乱,喘闷欲绝。脚气痞绝,胁有块大如石,欲死不知人。荣阳郑洵美传杉木汤,服半食顷,大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