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胞囊
胞囊亦称胞果。水松体内无组织结构,而是由近于无色的藻丝纵横交织着,其伸出体表的藻丝顶端呈棒状或柱状膨大形成胞囊,排列而构成体表。胞囊顶端聚集着大量的色素体,基部并与2条至数条细胞丝相连,以延向远端的胞囊。存在于胞囊基部厚的环状体部称为胞囊栓(stopper)。
-
被囊
1被囊是海鞘类体表所包裹的一层厚的构造,富有液胞,因含有属于纤维素的一种被囊素而较坚硬。2被囊encystation,encystment亦称包囊形成。系原生动物自其外质或低等后生动物自其体表的细胞分泌坚固的膜(包囊)包裹身体的现象。非渗透性,不同种类具有各自固有的形状,故常被作为分类学上的特征。具被囊的生物体称为囊体。
-
从辐管
从辐管系栉水母的胃水管系之一部分。正辐管可分成间辐管,后者再一分为二后通至体表的部分为从辐管。共8条,位于从辐面(从辐)内。正辐管、间辐管和从辐管均为水平走向;与此相反,在体表下纵行(子午线方向)的管为子午管,与从辐管成直角。
-
火极似水
火极似水为证候名。指火热极盛于里,遏郁阳气不能布达体表,体表失于温煦而出现手足厥冷、战栗鼓颔等类似寒盛证候,即真热假寒证。《素问玄机原病式》:“表之阳气与邪热并甚于里,热极而水化制之,故寒栗也。
-
本藏
《本藏》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篇从体表形态探讨本脏腑的情况,故名。主要论述人体五脏六腑在性质、形态和位置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其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又指出五脏配合六腑、外与体表皮毛等名有相应的关系。
-
经络植物神经说
经络植物神经说参见“体表内脏植性联系系统说”。
-
体外寄生虫
体外寄生虫(ectoparasite)是指寄生于宿主体表的寄生虫。主要指一些节肢动物,如蚊、白蛉、虱、蚤等,它们刺吸血液时与宿主体表接触,吸血后离开。
-
外经病
外经病即体表肢节的病症。与脏腑病相对而言。因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故又将经脉行于脏腑的部分称内经,外络肢节的部分称外经。因而体表肢节的病症称为外经病。
-
叉棘
叉棘又称为铗棘,与球棘相同,为海胆,阳遂足等体表的棘突发生变化后形成的一种棘,在和棘同样的柄部(也有没有柄的),其前端具有屈曲自如的管状部其末端有2爪或3爪。通过爪基的肌肉作用可以开闭而抓取食物。同时并具有防御外敌和清扫体表的作用。
-
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
《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23237-2009)。2009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实施。该标准提供了针灸腧穴体表定位使用的人体测量方法,适用于针灸教学、科研、医疗中涉及的腧穴体表测量。
-
滞留喷洒
滞留喷洒(residualspray)是指主要以粉粒或药膜的方式覆盖在靶体表面上,以维持其持久药效的药剂喷洒方式。
-
脉率
脉率(pulserate)是指每分钟体表动脉搏动次数。
-
游离蚤
游离蚤(off-hostflea)是指在人或动物居住和活动的环境或建筑物中新羽化的,或离开宿主动物体表在地面活动的蚤类成虫。
-
蚤密度
蚤密度(fleadensity)是指单位宿主体表或单位时间空间内监测到的蚤成虫数量。
-
玄府
玄府为解剖结构名。又名元府。即汗孔。体表出汗的孔窍。以其细微幽玄不可见,故名。《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上焦不通利……,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
蛇障
蛇障病名。泛指体表之一种化脓性感染性皮肤病。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即瘭疽。详见该条①。
-
上胞
上胞为体表部位,见《银海精微》,即上睑。上睑出自《审视瑶函》。又名上胞、上睥。与解剖学同名器官同。其上界为眉,下界为上睑之眼弦。
-
散法
概述:散法为推拿手法名。指以掌根部着力于体表,腕部作快速摆动的手法。明·曹士珩《保生秘要》:“气胀加推散四肢。”操作方法:散法的操作方法是用揉、推、摩等手法向患处四周进行离心方向操作。
-
焫
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热在皮肤
热在皮肤证名。热证突出体现于体表皮肤。与热在骨髓相对。亦作表热里寒解。或释为真寒假热。参见热在骨髓条。
-
冒寒
冒寒病名。感冒之一种。见《丹溪心法附余·伤寒》。为寒邪罩冒体表,证见遍体酸疼,头亦微痛,畏寒发热而乏汗,脉浮。治宜辛温解表法(见《时病论·冒寒》)。详见风寒感冒条。
-
按神经节段取穴
按神经节段取穴为取穴法之一。指根据脊髓神经节段性的支配特点,当体表或内脏有病时,可选取相应神经节段上的穴位。如胆绞痛选胸7~9夹脊穴;股外侧皮神经炎选腰1~2夹脊穴。
-
小络
小络与大经对举,指浅浮于体表的络脉,或指孙络。出《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参见大经:大经指较大的经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
望络脉
望络脉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体表静脉的形状、分支、粗细、颜色,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属望诊。
-
按压法
按压法是指用手掌、肘尖或足部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逐渐用力下压的手法。
-
兼性寄生
兼性寄生(facultativeparasitism)是指寄生物既能寄生在病媒昆虫体内或体表,也能不依靠宿主病媒昆虫完成发育和(或)繁殖的现象。
-
板状感受器
板状感受器是昆虫体表感受器的一种,亦称板状器(plateorgan)。身体表皮变成圆形或椭圆形的板状结构。周围有放射状的裂孔,下面附着感觉细胞的树状突,起嗅觉器的作用。
-
渗出液
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渗出(exudation)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而的过程。
-
李肇特
李肇特为现代医学家。长期从事医学教育,并致力于经络研究。以动物实验证明内脏活动与体表电阻相关理论。
-
经络穴区带
经络穴区带是指疾病反映于体表的敏感区域,其部位常与经络穴位相符合。在敏感带中查找敏感点(穴)施行针灸等刺激,称为经络穴区带疗法。
-
药物敷贴疗法
药物敷贴疗法为灸法术语。亦称穴位敷药疗法、腧穴敷贴疗法。指在一定的体表穴位上贴敷某些药物以治疗疾病的灸法。
-
能量代谢率
能量代谢率(energymetabolicrate)是指从事某工种的劳动者在工作日内各类活动(包括休息)的能量消耗的平均值,以单位时间内(每分钟)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能量消耗值表示。
-
外壅
外壅指病邪壅塞在体表。《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外壅,壅则邪从之。”
-
静息代谢率
静息代谢率(restingmetabolicrate;RMR)是指机体进食后3h~4h,没有骨骼肌活动的静息状态下,单位时间、单位体表面积的能量代谢。以kj(kcal)/m2h表示。
-
机械性传播
机械性传播(mechanicaltransmission)是指医学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仅起携带、输送的作用,病原体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或消化道内,其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的传播方式。
-
寄生现象
寄生现象(parasitism)是指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从后者获得营养的情况。
-
中外
中外即内外,代表疾病在表在里的不同部位或阶段,也泛指发生在内脏或体表的两类疾病。《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病之中外,何如?”
-
针灸经穴模型
针灸经穴模型针灸教具名。是标示体表经络循行路线和经穴位置的人体模型。多用塑料或石膏制作。供针灸教学和临床参考之用。
-
梳法
梳法推拿手法名。见《理瀹骈文》。又称疏法。五指展开,以指面和掌面为接触面,如梳发状在体表作轻轻的滑动。有疏通积滞的作用。
-
反应点
反应点是指近代对一些因病痛而在体表出现的压痛、敏感点称为反应点。
-
人体经纬定位法
人体经纬定位法简称人体经纬法,是在针灸腧穴定位以及人体划区定位的基础上,按照人体体表的主要标志,定出经纬线,进行人体划区的一种定位方法。
-
石棒
石棒为棒锥形砭石。湖南石门皂市商代遗址出土。长约13厘米,表面光滑,可供叩击体表之用。
-
皮电点
皮电点指来自内脏病变部位的冲动在体表的反射点。约有半数的皮电点在经穴部位出现。
-
刺焫
刺焫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焫音“若”,古同“爇”。原作烧的意思,在古医书中指用火针(烧针)、温针或砭石加热以刺激体表局部的疗法。
-
寒风冷却率
寒风冷却率(wind-chillcoolingrate)是指身体单位体表面积的热量损失,是身体接触的气温和风速的函数。
-
瘘管
瘘管(fistula),体表与内脏或深层组织之间的病理性管道,有内口与外口。
-
肿
肿(swelling)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致体表高起的征象。
-
肿块
肿块(lump)是指体内较大或体表显而易见的肿物。
-
皮肤浅表脓肿
皮肤浅表脓肿(cutaneousabscess)是指生长于体表皮肉之间,病位较浅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
汗窍
汗窍指体表出汗的孔窍。即毛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