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通水道
宣通水道为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针灸常选合谷、列缺、风门、肺俞、阴陵泉、膀胱俞等穴。肺为水之上源,具有宣发水气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肺气不宣,水道不利,可出现咳嗽气喘,水肿,小便不利,胸腹胀满,脉浮滑等症,宜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
-
消咳喘糖浆
概述:消咳喘糖浆为中成药,是由满山红制成的糖浆剂。测定法:精密量取本品2ml,置50ml量瓶中,加60%乙醇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10ml量瓶中,照标准曲线的制备项下的方法,自“加0.1mol/L三氯化铝溶液”起依法操作,制成供试品溶液。杜鹃素: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D)测定。一次10ml,一日3次;
-
少商
伏掌,在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处,相当于沿爪角桡侧画一直线与爪角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取穴。皮薄,由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指背支分布。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指甲根。阴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应肝主风,又肺属金,可抑肝木,故肝风内动之中风昏迷、癫狂等,可用少商平肝熄风以治之。
-
黄水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黄水枝:拼音名:Hu nɡShuǐZhī别名:博落、虎耳草[陕西]来源:虎耳草科黄水枝属植物黄水枝TiarellapolyphyllaD.Don,以全草入药。花梗长约10mm;叶多破碎,基生叶卵圆形或心形,长2-8cm,宽2.2-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整齐钝锯齿和腺毛,上面疏被腺毛,叶柄长5-15cm,被长柔毛和腺毛;
-
脏俞
概述:脏俞:1.位于背部的五脏背俞穴;2.经穴别名。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冲道
概述:冲道为经穴别名。俯伏或伏卧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冲道穴的功效与作用:神道穴具有宁神安心、清热平喘的功效。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神道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取约与两肩胛骨下角平齐的第7胸椎棘突,再向上摸1个胸椎棘突,于其上方凹陷中取穴。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
-
藏俞
概述:藏俞:1.腧穴归类名;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藏输
概述:输,通俞,藏输即藏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五肋间动脉后支。神道穴主要用于心神及外感疾患等:如心痛、惊悸、神经衰弱、癔病、小儿惊痫、瘈疭、心脏病、身热汗出、咳嗽气喘、风寒汗不出、疟疾及项强背痛、肋间神经痛等。神道配少海,有行气清热养心的作用,主治心悸,多梦。
-
鲤鱼
治咳嗽气喘:鲤鱼1条,去鳞,泥裹炮熟,去刺研末,同糯米煮粥,空腹服。长至3cm以上称为“夏花”;性味味甘;妊娠水肿;(《补缺时后方》)②治水病身肿:鲤鱼一头,极大者。此外,亦有用鲤鱼配合茶叶、食醋煎服,治疗慢性肾炎水肿11例,亦获得显着的利尿消肿效果。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