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出《素问•经脉别论》。肺的生理功能。肺能疏通调节津液运行之通道。津液的运行、敷布依靠气的推动。肺主气,通过肺气宣发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排泄起疏通和调节、排泄作用。
-
三焦主决渎
“三焦主决渎”意谓三焦的主要功能为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全赖其气化作用,并与肾、脾、肺、膀胱等器官协同完成。三焦的气化,又靠命门原气的维持。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可出现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
宣通水道
宣通水道为开肺气而利水湿的方法。针灸常选合谷、列缺、风门、肺俞、阴陵泉、膀胱俞等穴。肺为水之上源,具有宣发水气和通调水道的功能。肺气不宣,水道不利,可出现咳嗽气喘,水肿,小便不利,胸腹胀满,脉浮滑等症,宜用麻黄、苏叶、浮萍、茯苓皮、杏仁、桑白皮等药。
-
肺气不利
肺气不利指肺气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障碍。如肺气不利,除出现咳嗽、鼻塞、气逆等症状外,还可影响水液的运行和输布,致使小便不利,出现浮肿、喘咳等。参见肺气不宣:肺气不宣指因风寒闭塞皮毛致使肺气不能宣通者。肺气不宣与肺气不利大致相同,但通常肺气不宣多对外感表证而言;肺气不利则多对内伤杂病而言。治宜宣肺。
-
肺主行水
肺主行水指肺与人体水液代谢的关系。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导致水液滞留,甚至小便不通,形成水肿。人体水液代谢要依靠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作用。肃降将水液向下输送,化生尿液而排泄。《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肺主肃降
肃降即清肃下降。肺主肃降指肺气清肃与下降的运动形式,与肺主宣发相对而言,表现为吸入清气,通调水道,下输津液,会聚血液等。肺居胸廓上部,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具有司呼吸、主气、通调水道等作用,故宜清宜降。肺气必须在清肃下降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的机能活动。肺失肃降,则气逆喘促,或小便不利。
-
葶芪汤
功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活血通脉,健脾益气。方解:本方以葶苈子通调水道、利水消肿、下气平喘,生黄芪补气利水、固表止汗,二药共为君药;茯苓健脾利水,石菖蒲开窍祛湿,共为佐药;若兼有面色苍白或双颧泛红如妆,四肢厥逆,小便量少,口鼻气冷,舌质淡,脉微欲绝,可合用参附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
木疝
木疝为病名。指睾丸结硬,阴囊皮厚,不知痛痒的一种疝症。《医林绳墨》卷四:“有木疝者,睾丸结硬,不知痛痒,阴囊皮厚,不知长大,重坠难当,是谓木疝。木疝当宜温和,则补养脾胃,充和元气,其肾不木者矣。温则健脾温中,通调水道,其疝自可愈矣。”
-
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通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如肺气肃降失常,可导致水液滞留,甚至小便不通,形成水肿。
-
肺水
肺水的症状:《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2.《诸病源候论·水肿病诸候》:“十水者,青水、赤水、黄水、白水、黑水、悬水、风水、石水、暴水、气水也。”3.《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以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胆水、大肠水、膀胱水、胃水、小肠水为十水。”
-
产后小便不通
产后小便不通·肾虚证:产后小便不通·肾虚证(postpartumretentionofurinewithkidneydeficiencysyndrome)是指素体肾虚,或因产受损,肾阳不振,不能化气行水,膀胱气化不利,以产后尿少或不通,小腹胀满而痛,面色晦暗,腰酸肢冷,舌胖淡,苔薄白润,脉沉迟为常见症的产后小便不通证候。并可配合导尿等中西医结合措施。
-
金利油软胶囊
金利油软胶囊说明书:药品名称:金利油软胶囊英文名称:KinglyBalm分类:泌尿系统药物中成药剂型:金利油软胶囊由沉香、麻黄、甘草、秦艽等10味中药材组成。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三焦通达,气机调和,气喘自消,膀胱气化如常,自然水道通利。还有一定的平喘、镇痛作用,对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决渎之官
《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关于三焦主决渎:三焦主决渎为三焦的主要功能之一。决渎,指疏通水道。三焦通调水道、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全赖其气化作用,并与肾、脾、肺、膀胱等器官协同完成。三焦的气化,又靠命门原气的维持。若三焦气化失常、水道不通,可出现肿胀和小便不利等症。
-
六腑以通为用
六腑以通为用为生理学术语。《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指出了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举凡胃的腐熟水谷、主降浊,胆的疏泄胆汁,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的传泻糟粕,膀胱的排泄小便,三焦的通调水道等,都是传而不藏的。
-
肺气
呼吸三气·肺气:肺气指呼吸三气,包括胸中的宗气。肺的精气·肺气:肺气指肺的精气,表现为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的功能活动。《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
-
肺疸
《辨证奇闻》载述肺疸为肺气虚,失其清肃之令,不能通调水道,以致湿热逗留而发黄者。症见鼻塞不通,头面俱黄,口淡咽干,小便不利。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
退肿束胎方
《医略六书》卷二十八:方名:退肿束胎方组成:白术2钱(生),枳壳2钱(炒),泽泻1钱半,葶苈2钱,茯苓3钱。白术健脾土以化湿热,枳壳束胎元以泻滞气,葶苈子清利肺气,建泽泻通利水道,白茯苓渗湿气以清子室也。水煎温服,俾脾气健运,则肺气通调而湿热自化,喘急无不退,肿胀无不除,其胎孕有不安者乎?
-
喘胀
病因病机:多由脾肺功能失调引致肺失宣降,脾失运化,水湿壅阻,气道不利而使喘、胀并重。肺主气,先喘而后胀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证治准绳·幼科》:“凡喘嗽之证,若小便不利,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喘胀的辨证论治:肺主肃降,外合皮毛,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治以葶枣散、白前汤、胃苓汤等方加减。
-
清肺葶苈丸
《医略六书》卷二十:方名:清肺葶苈丸组成:葶苈2两(甜),杏仁2两(去尖),木通1两半,川贝2两(去心),防己2两。各家论述:葶苈泻气分湿热,防己泻血分湿热,气血肃清则肺气无不清矣;杏仁降气疏风痰,川贝清心化热痰,痰化气清则肺气无不降矣;丸以枣肉之缓中益脾,下以桑皮之泻火清肺也。
-
小便不通
小便不通为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小便病诸候》,即癃闭。可因肺热气壅、热结膀胱、水道阻塞、气虚、气滞、阴液不足、肾阳虚衰、转胞等所致。肺热壅盛,肺气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点滴而下,或全然不通,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苔薄黄,脉数。治宜清肺润燥。选用代抵当丸、桃仁承气汤、牛膝膏、蒲灰散等方。
-
热水肿
热水肿病名。见《丹溪心法·水肿》。因燥热伤肺,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所致。证见身面浮肿,喘促,胸腹胀闷,口渴心烦,小便赤涩等。治宜清肺利水,用麦冬汤、清肺饮合四苓散。若二便不通,用八正散;两胁刺痛,烦躁不得卧,唇口干燥,用竹叶白虎汤;燥伤血分,用清凉饮子;有咳嗽,用石膏泻白散。
-
金郁泄之
金郁泄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郁,是指肺气不利;如因肺气不利,不能通调水道,以致咳嗽气喘而水肿,须用宣通水道法。如风寒袭肺,肺失肃降,鼻塞喉痒,咳嗽痰多,须用宣肺化痰法。王冰注:“泄,谓渗泄之,解表利小便也。”
-
肺津不布
肺津不布病证名。指肺宣发肃降及通调水道功能失职,不能正常输布津气。症见皮肤焦枯,喘咳,痰多,甚则水肿等。治宜轻宣润燥,或宣肺降气。
-
水精
水精指津液。包括水分及营养精微。《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
行水
行水为治法之一。是宣达气机、通调水道的一种利水行湿的方法。多用于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以致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的功能失常,而形成的水液停聚的病症。用越婢加术汤或五苓散等方。针灸常选用中极、阴陵泉、水分等穴为主,再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酌配其他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