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剂
概述: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泄可去闭”、“轻可去实”、“重可镇怯”、“涩可固脱”、“滑可去著”、“燥可去湿”、“湿可去燥”。泄剂:泄剂或作泻剂。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
-
轻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重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滋石、铁粉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下剂之重者,兼用血分药。
-
遂情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遂情汤组成:香附3分,白芍1两,荆芥5分,麦冬3钱,茯神3钱,白术3钱,生枣仁3钱,人参5分,神曲3分,甘草1分,柴胡5分,白芥子5分。主治:思结于心中,魂驰于梦寐,渐而茶饭懒吞,语言无绪,悠悠忽忽,终日思眠,面色憔悴,精神沮丧,因而畏寒畏热,骨中似疼非疼,腹内如馁非馁,乃相思之恶症。
-
补剂
《本草纲目·序例》:“生姜之辛补肝,炒盐之咸补心,甘草之甘补脾,五味子之酸补肺,苦柏之苦补肾。又如茯神之补心气,生地黄之补心血;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滑剂
滑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湿剂
湿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润燥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引刘完素曰:“津耗为枯,五脏痿弱,荣卫涸涩,必湿剂以润之。”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泄剂
《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是也。”其催生、下乳、磨积、逐水、破经、泄气,凡下行者,皆下法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宣剂
痰郁用南星、橘皮化之,甚则瓜蒂、藜芦涌之;王好古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皆宣也。”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燥剂
若病湿气,则陈皮、木香、白术、苍术之属除之,亦燥剂也;而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其味皆苦,苦属火化,皆能燥湿。”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通剂
通剂为方剂学名词,是指具有通利作用的方剂。通剂为十剂之一,用通利药物组成,具有通行气血作用。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涩剂
涩剂为十剂之一,是指具有固涩作用的方剂。十剂原是北齐徐之才按功用归类药物之方法,为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10类方剂的合称,宋《圣济经》于每种之后添一剂字,变为方剂功用分类法。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包兴言
包兴言即包诚。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
-
伤寒审证表
《伤寒审证表》,清·包诚著,以表格形式阐发黄元御《伤寒悬解》中六经辨治之法。包诚为清代医学家。注重药性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能简明扼要地表述药性,节录其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编成《十剂表》,刊于1840年。另外撰有《广生编》以补张曜孙《产孕集》的不足;
-
伤寒九十论
概述:《伤寒九十论》为伤寒著作。宋·许叔微撰。主要内容: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版本: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降剂
降剂方剂学名词。指具有降逆功能的方剂,多由有沉降作用的药物组成。如咳嗽气逆,痰多而喘,用苏子降气汤;气喘呃逆用旋覆代赭汤。明代缪仲淳主张于“十剂”之外加升、降二剂。
-
曲直汤
萸肉1两(去净核),知母6钱,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当归3钱,丹参3钱。服药数剂后,左脉仍不起者,可加续断3钱,或更加生黄耆3钱,以助气分亦可;询其心中,不觉凉热。遂治以曲直汤,加生黄耆八钱,佐萸肉以壮旺肝气,赤芍药三钱,佐当归、丹参诸药以流通经络,服二剂,左脉即见起,又服十剂全愈。
-
神交汤
处方:人参30克麦冬30克巴戟天30克柏子仁15克山药30克芡实15克玄参30克丹参9克茯神9克菟丝子30克功能主治:大补心肾。治健忘。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十剂。摘录:《辨证录》卷四
-
释疑汤
处方:人参9克巴戟天15克茯苓9克白术15克白薇6克甘草3克使君子3枚砂仁3粒肉桂3克广木香0.9克菖蒲1.5克功能主治:治因食蔬菜之类,感觉胸膈有碍,遂疑有虫,以致作痞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二剂轻,四剂又轻,十剂全消。摘录:《辨证录》卷七
-
先天归一汤
处方:人参24克白术30克(麸炒)白茯苓(去皮)30克甘草12克川芎30克当归36克生地(酒洗)30克白芍24克砂仁21克(炒)香附21克陈皮18克牛膝24克(酒炒)半夏21克(汤泡)丹皮21克(去骨)功能主治:治不孕证。经未行前服5剂,经后服5剂。经水崩漏不止,加莲蓬壳灰15克、白芷24克,猪骨头灰18克、熟艾9克、黄芩15克;
-
禹治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禹治汤组成:白术1两,茯苓1两,薏仁1两,车前子3钱。主治:感湿气而成淋者,其人下身重,尿管不痛,所流者清水而非白浊。盖五苓散有猪苓、泽泻,未免过于疏决;肉桂大热,未免过于熏蒸,不若此方不热不寒,能补能利之为妙也。大约服此汤至十剂,凡有湿症无不尽消,不止淋病之速愈也。
-
十二剂
十二剂,方剂学术语。指方剂依功用进行的分类法,是在十剂的基础上加寒剂、热剂。出《本草衍义》。即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寒、热等十二剂。
-
冲和顺气汤
别名:升麻白芷汤处方:葛根1钱半,升麻1钱,防风1钱,白芷1钱,黄耆8分,人参7分,甘草4分,芍药3分,苍术3分。始知阳明之气不足,故用本方助阳明生发之剂,以复其色。《内经》曰:上气不足,推而扬之。苍术苦辛,蠲除阳明经之寒湿,白芍药之酸,安太阴经之怯弱。《十剂》云:补可去弱。摘录:《卫生宝鉴》卷九
-
忘忧散
处方:白术15克茯神9克远志6克柴胡1.5克郁金3克白芍30克当归9克巴戟天6克陈皮1.5克白芥子6克神曲1.5克麦冬9克丹皮9克功能主治:治男子情志不遂,不能生育者。(不育)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十剂。摘录:《辨证录》卷十《杨氏家藏方》卷四:别名:琥珀散组成:琥珀不以多少。主治:心经蓄热,小便赤涩不通,淋沥作痛。
-
消愁汤
处方:白芍30克当归30克葳蕤30克玄参柴胡各4.5克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芥子3克熟地30克功能主治:滋阴养血,疏肝解郁。治妇女肝气郁绪,内火暗动,阴亏血虚,经闭不行,潮热盗汗,饮食减少,肢体困倦,肌肤甲错,面目暗黑者。连服数剂,肝气不燥,再服数剂,肝火可平,更服十剂,血枯者不枯,诸证可渐愈也。
-
养筋汤
处方:白芍30克熟地30克麦冬30克炒枣仁9克巴戟天9克功能主治:补肾养心,滋肝舒筋。治肝肾不足,心阴亦虚,筋缩不伸,卧床呻吟,不能举步,遍身疼痛,手臂酸麻。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筋少舒,四剂筋大舒,十剂疼痛、酸麻之症尽除。摘录:《辨证录》卷八
-
五香流气饮
《外科大成》卷四方之五香流气饮:组成:金银花二两,小茴香、炒僵蚕、羌活、独活、连翘(去心)、瓜蒌仁各一两五钱,藿香五钱,丁香二钱,木香、沉香、甘草各一钱。由肝、脾二经湿热凝结而成,生于小腿肚里侧,疼痛肿硬,长有数寸,形如泥鳅,其色微红。用法用量:分为十剂,水煎,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
滋阴清热汤
《眼科临症笔记》:方名:滋阴清热汤组成:大生地6钱,熟地5钱,知母3钱,黄柏3钱,寸冬3钱,葛花4钱,地骨皮3钱,土茯苓3钱,菊花3钱,蔓荆子3钱,木贼3钱,甘草1钱,白蒺藜3钱(炒),车前子3钱(炒)。用法用量:水煎服。是知膀胱之虚热,不能滋养肝经之木,邪火乘势上冲于脑,以致头疼目痠,点翳四起,视物昏蒙。
-
固本明目汤
处方:大丽参3钱,覆盆子3钱,玄参5钱,远志3钱,白芍4钱,茯神3钱,女贞子3钱,没石子3钱,蒺藜3钱(炒),甘草1钱,磁石2钱。功能主治:瞳孔散大症。用法用量:水煎服。先将上星、合谷、太阳频泻,嘱服滋阴敛光散,连服十剂,头晕目弦大有好转,目昏如故。又将攒竹、目窗、光明 刺,常服磁朱丸,月余光收大半。
-
扶中汤
处方:于术(炒)1两,生山药1两,龙眼肉1两。功能主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之候。临床应用:久泻不止:一妇人,年四十许,初因心中发热,气分不舒,医者投以清火理气之剂,遂泄泻不止。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遂用此方加椒目三钱,连服十剂痊愈。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健固汤
《傅青主女科》卷下:健固汤:处方:人参15克白茯芩9克白术30克(土炒)巴戟15克(盐水浸)薏苡仁9克(炒)功能主治:补脾渗湿。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十剂。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下《辨证录》卷十一:方名:健固汤组成:人参5钱,茯苓3钱,白术1两,巴戟5钱,薏仁3钱。主治:妇人脾气之虚,行经前先泻3日,而后行经。
-
升降汤
概述:升降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野台参2钱,生黄耆2钱,白术2钱,广陈皮2钱,川厚朴2钱,生鸡内金(捣细)2钱,知母3钱,生杭芍3钱,桂枝尖1钱,川芎1钱,生姜2钱。用法用量:水煎服。资禀素弱,又兼家务劳心,遂致心中怔仲,肝气郁结,胸腹胀满,不能饮食,舌有黑苔,大便燥结,十数日一行。
-
养元汤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炒)炙甘草熟地杜仲(炒,去丝)各3克枸杞6克杏仁4.5克白茯苓4.5克金樱子4.5克(去刺)淫羊藿(酥炒,去边)3克石斛4.5克牛膝5.5克功能主治:补虚,益肾,种子。摘录:《奇方类编》卷下《医方简义》卷五:方名:养元汤组成:生地5钱,归身2钱,白术2钱,条芩(炒)1钱,黄耆2至4、5钱(蜜炙)。
-
升肝舒郁汤
《衷中参西》上册:组成:生黄耆6钱,当归3钱,知母3钱,柴胡1钱5分,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川芎1钱5分。因忆《傅氏女科》有治阴挺之方,其证得之产后,因平时过怒伤肝,产时又努力太过,自产门下坠一片,似筋非筋,似肉非肉,用升补肝气之药,其证可愈。数剂即见消,十剂痊愈。
-
十全补正汤
《冯氏锦囊 杂证》卷二十:组成:人参1钱5分,炙黄耆2钱,枣仁2钱(炒,研),当归1钱2分(酒炒),白术(炒黄)2钱,白芍1钱2分(酒炒),白茯苓1钱2分,生杜仲2钱,川续断1钱5分,牛膝2钱,甜薄桂8分。各家论述:是方五脏均伤,气血并补,倘有外邪乘虚而袭者,正气得此补助之功,自能互相祛逐,而邪无可容之地矣。
-
中西医判
《中西医判》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撰。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
转阳化毒汤
《外科医镜》:方名:转阳化毒汤组成:人参5钱,黄耆5钱(生),远志3钱,金银花1两,生甘草3钱,肉桂1钱(寒甚倍用),黄明胶5钱(炒成珠)。用法用量:水煎服。临床应用:痈溃变为阴症:孔连茹妻,年及四旬,背患一毒,脓出反痛,医者不解,凉剂罔效,再加大黄下之,变证蜂起。延予诊视,疮色灰陷,泄泻不止。
-
中西医学入门
《中西医学入门》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清·唐宗海撰。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书中除引中医理论外,兼采西医生理解剖图说加以发挥,内容虽有附会之论,但在沟通中西医学方面,具有一定影响。
-
医学发明
《医学发明》为医论著作。金·李杲撰(一本误作元·朱震亨撰),撰年不详。书中包括: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本草十剂、中风同从高坠下、呕咳气喘、饮食劳倦论、四时用药加减法等20余篇有关内科杂病及用药法则的论文。尤其是结合辨证治疗进一步阐发了作者所倡导的“脾胃论”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
要药分剂
《要药分剂》药学著作。清·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组成部分。作者根据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等十剂予以分类,共选药420种,分别对各药的性味、七情、主治、归经及禁忌等方面予以详细论述。书中还记述了前贤的有关论述间附作者按语。现存乾隆刻本,1949年后有单行本。
-
重方
复方:重方是复方的古称,指古代七方中两方及两方以上组成的方剂。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重剂:重方即重剂,为十剂之一。《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重可去怯,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怯则气浮,如丧神守而惊悸气止,硃砂、沉香、黄丹、寒水石皆镇重也。
-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为基础理论著作。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清·唐宗海撰。刊于1892年。本书将《内经》中的医学理论归纳为阴阳、脏腑、营卫、经脉、全体总论、诸病、望形、问察、诊脉、气味阴阳、七方十剂等20余类,予以撮要和注释。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轻重
轻重①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者,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②指方剂药力的轻重,即轻剂和重剂。《伤寒方药明理论》序:“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
剂
中药一贴或一付称一剂。《素问·腹中论》:“治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灵枢·终始》:“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③方剂分类的形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制方之体,欲成七方十剂之用者,必本于气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