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厥阴俞
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胁满痛、呕吐、肩胛酸痛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阙俞
厥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心包俞
心包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阴俞
阴俞穴主治病证: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
急痛
治疗:针刺法:治则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处方胆俞肝俞日月期门阳陵泉胆囊穴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选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调肝胆气机而止痛;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系蛔虫钻人胆道所引起的急性病症。治疗:针刺法:治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处方肾俞三焦俞关元阴陵泉三阴交。
-
厥俞
厥俞即阙俞。厥阴俞为经穴名(JuéyīnshūBL14)。属足太阳膀胱经。为心包背俞穴。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
-
怔忡
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卑惵
概述:卑惵(diē碟)(guiltcomplexduetoheartbloodinsufficiency)为病证名。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忪悸
忪悸为病症名。心血不足者加膈俞、脾俞、足三里;痰火内动者加丰隆、解溪;水饮内停者加脾俞、胃俞、三焦俞;瘀血阻滞者加曲泽、血海;心神不宁加通里、丘墟;阴虚火旺加厥阴俞、阴交、太溪。②水针:取内关、心俞、郄门、厥阴俞,每次选1~③耳针:取心、脑、下脚端、神门、小肠等穴,轻刺激。
-
阴火怔忡
治则益心安神,定悸止惊处方郄门神门心俞巨阙方义以安神定悸为主,取心包经郄门,心经原穴神门,两穴合用宁心定惊;随证配穴心胆气虚—胆俞,心脾两伤—脾俞,心肾不交—肾俞、太溪,心阳不振—膻中、气海,心脉痹阻—血海、内关。
-
心悸·心阳不振证
定义:心悸·心阳不振证(palpitationwithsyndromeofdebilitatedheartyang)是指心阳虚弱,温煦失职,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等为常见症的心悸证候。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者,上方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以回阳救逆。
-
宣痹通阳
宣痹通阳是一种宣散痹阻、温通阳气的方法。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厥阴俞、神门、内关、关元、气海等穴。针用补法;宣痹通阳系一种通阳法。如胸痹证,症见心胸闷痛,甚则痛引彻背,喘息,不得卧等;因胸阳失宣,浊阴上逆,痹阻气机所致,治宜栝楼薤白白酒汤。
-
心剧痛
心剧痛为病症名。古称真心痛。主要表现为心前区剧痛,或痛彻肩背、面青肢冷、胸闷气短、心悸自汗等。针灸治疗:①体针:取膻中、内关、心俞、厥阴俞等穴为主。四肢厥冷加灸关元、气海。②耳针:取心、屏间、下脚端、神门、脑等穴,强刺激。注意:针灸疗法有较好的缓解疼痛作用,但症情严重者须采取综合治疗。
-
经外穴
经外穴腧穴分类名。过去称经外奇穴。这类腧穴,《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在记载,如《素问·刺疟论》:“刺十指间”“刺舌下两脉”等,后《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书记载更多,至《奇效良方》才列“奇穴”一门。其中少数腧穴,后来又补充到十四经穴,如督脉的阳关、中枢、灵台,膀胱经的眉冲、膏肓俞、厥阴俞等。
-
背第一侧线
背第一侧线经穴定位线。距背正中线1.5寸,为足太阳膀胱经经过处。分布有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等各穴。
-
足太阳膀胱经穴
足太阳膀胱经穴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
通阳
通阳是指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通里、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诊断要点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肢厥冷,针灸临床常选用局部阿是穴及三阴交、关元(或气海)等穴。
-
心包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围心膜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心包络
心包络为心脏外围的包膜,有络,可通行气血,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与三焦相为表里。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并能代君(心)行事、受邪。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