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喉咙
概述:喉咙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1.气管;《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重楼玉钥》卷上:“盖喉咙为息道…”泛指今之口咽部和喉咽部。《喉科金钥》卷上:“人言喉咙何也?
-
嗌
概述:嗌为人体部位名:1.食管上口(咽腔);《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下络喉嗌”。喉咙·嗌:嗌指喉咙。《喉科金钥全书》卷上:“嗌者,口内总机关,统咽喉言也。”咽·嗌:嗌系指咽。《黄帝内经素问·热论》:“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喉证约精》:“咽之低处名嗌。”
-
肺系
肺系为人体部位名。指与肺相连系的组织,如喉头、气管等。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喉主天气。”张介宾注:“喉为肺系,所以受气,故上通于天。”《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入缺盆。”
-
喉蛾
喉蛾病名。系指喉咙突然肿胀,饮食受阻的病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喉咙忽胀似喉鹅,不能饮食。”即乳蛾。详见该条。
-
手太阴经别
《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语译:手太阴经别:从手太阴经分出,进入腋下,行于手少阴经别之前,进入走向肺部,散到大肠,上方通过缺盆部,沿着喉咙(扶突),出来再会合于手阳明经脉。
-
十二重楼
十二重楼道教对人的喉咙的称谓。《金丹元奥》:“何谓十二重楼?人之喉咙管,有十二节是也。”其名在气功内丹术中常有应用。
-
甘桔消痰饮
处方:桔梗1钱,豆根1钱,栀子5分,连翘5分,防风5分,薄荷5分,甘草5分,黄连7分,大力子1钱,赤芍5分,白芷5分,川芎5分,玄参7分,麦冬7分,淡竹叶5分。功能主治:暗门闩症,此病生于喉咙小舌之上,左右各有一个肉球,塞住喉咙,致水米不下,眼多有脓,形如烂冬瓜状。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外科十三方考》卷下
-
解毒雄黄圆
处方:郁金、雄黄(研飞),各一分;巴豆(去皮.炮制:上为末,醋煮面糊为圆,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解毒,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失音不语,或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及治上膈壅热,痰涎不利,咽喉肿痛,赤眼痈肿,一切毒热,并宜服之。如小儿患喉咙赤肿,及惊热痰涎壅塞,服二圆或三圆,量儿大小加减。
-
鸡嗉
《*辞典》:鸡嗉:出处:《纲目》拼音名:JīS 别名:鸡喉咙(《卫生易简方》)。功能主治:治噎膈不通,小便不禁,发背肿毒。(《卫生易简方》)②治气噎不通:鸡嗉二枚,连食,以湿纸包,黄泥固济,煅存性为末,入木香、丁香、沉香末各一钱,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次下三丸。(《纲目》)③治发背肿毒:鸡嗉、鸡肫内黄皮。
-
喉咽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咽腔喉部(喉咽部)咽腔喉部易发的疾病:在喉口的两侧各有一深窝称梨状隐窝(piriformrecess),常为异物滞留之处。咽是消化管从口腔到食管的必经之路,也是呼吸道中联系鼻腔与喉腔的要道。
-
手阳明之正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解毒雄黄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解毒雄黄丸:别名:雄黄解毒丸(《丹溪心法》卷四)。附注:雄黄解毒丸(《丹溪心法》卷四)、金粟丹(《普济方》卷一六三引《经验良方》)、雄黄丸(《急救仙方》卷二)、雄金丸(《普济方》卷六十)、雄黄救命丹(《普济方》卷一一六)、益淯雄黄丸(《嵩崖尊生》卷六)。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厥阴经别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语译】手厥阴经别:在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沿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
手心主之正
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的原称(手心主之正即手厥阴经别)。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厥阴心包络经别行的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手厥阴心包经(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少阴心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
润燥破痰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润燥破痰汤组成:白芍1两,香附1钱,青黛5分,天花粉2钱,白芥子2钱,玄参5钱,茯苓3钱,山药3钱。功效:流肝气,补肝血,兼补肾消痰。主治:肝气甚郁,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咙之间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用法用量:水煎服。
-
颃颡
颃颡(nasopharynx)为人体部位名。见《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作吭嗓。是指软腭以上至鼻后孔间的空腔,即鼻咽部。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
-
化癣神丹
处方:玄参1两,麦冬1两,五味子1钱,白薇1钱,鼠粘子1钱,百部3钱,甘草1钱,紫菀2钱,白芥子2钱。功能主治:补肾水,益肺气,杀虫。主咽门生喉癣,喉咙疼痛。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三
-
肾足少阴之脉
肾足少阴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即足少阴肾经。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宗气
宗气为营卫之气(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与呼吸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是一身之气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有两大功能:其一是出于喉咙而行呼吸,其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见《黄帝内经灵枢·邪客》等。宗气的盛泄与人体气血运行、寒温调节、呼吸、声音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
咽喉
概述:咽喉:1.人体部位名;2.耳穴名。《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咽喉穴位于耳屏内侧面上1/2处。主治病症:咽喉穴主治声音嘶哑、咽喉炎、扁桃体炎等。刺激方法:一般用毫针、埋针、压籽法、刺血法等进行刺激。
-
足少阴
足少阴为足少阴肾经的简称。五行属水。本经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行到足心中的涌泉,出于舟骨粗隆前下的然谷,沿着内踝的后方行走,分支进入足跟中,上沿小腿内侧行走,出胭窝内侧的阴谷,再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穿脊柱,属于肾脏,联络于膀胱;它的支脉,从肺出来,联络于心,流注到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
雪山甘草
别名:土甘草[云南丽江]、假秦艽来源:唇形科雪山甘草PhlomisbetonicoidesDiels,以块根入药。生境分布:云南、四川。性味:甘、苦,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理气健脾。主治消化不良,腹胀,喉咙疼痛。3钱,生吃或水煎服。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未药
《咽喉秘集》:组成:雄精2钱,朴消5钱,硼砂2钱。主治:一切喉症。用法用量:如喉咙紧闭,不能吹药,用此药吹入鼻内,其口即开,开后或点、或刺、或消肿,用已、申之药,如腐烂用子药。制备方法:上为末。
-
人参加味汤
《喉科种福》卷五:组成:洋参、姜汁、淡竹叶。主治:孕妇虚寒白喉,痰涎阻塞喉咙,声如拽锯者。
-
蟢膜散
《痘疹会通》卷四:方名:蟢膜散组成:壁上白蟢膜不拘多少。主治:痘疹喉咙痛。用法用量:吹之。制备方法:入铜勺内,加食盐少许,拌炒为末。
-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
亢
概述:亢:1.通吭、肮;2.亢进、强盛。通吭、肮·亢:亢通吭、肮。人颈的前部;喉咙。亢进、强盛·亢:亢意指亢进、强盛。如“阴虚阳亢”、“亢则害,承乃制。”
-
新建
概述:新建:1.经外奇穴名;2.推拿穴位名。出《新针灸学》(朱琏)。位于髋部,在股骨大粗隆与髂前上棘之间,阔筋膜张肌中。主治股外侧皮神经炎、股关节炎、股神经痛等。一般直刺1.0~出《实用小儿推拿》。在颈部第2-3颈椎棘突间。有清咽喉、散热结等作用。用于治疗喉痛,急性喉痹,乳蛾,声带水肿,喉咙嘶哑等症。
-
溉喉汤
处方:熟地2两,麦冬1两,甘草1钱,白薇5分。功能主治:补肾水,益肺气,滋其化源。生于咽门之间,以致喉咙疼痛。其症必先作痒,面红耳热而不可忍,其后则咽唾之时,时觉干燥,必再加咽唾而后快,久则成形而作痛,变为杨梅之红瘰,或痛或痒而为癣。用法用量:水煎服。先用白薇汤10剂杀其虫,后用本汤30剂。
-
手少阴之正
手少阴之正即手少阴经别的原称(手少阴之正即手少阴经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
七星汤
《辨证录》卷十:组成:玄参1两,麦冬1两,天花粉3钱,甘草1钱,荆芥1钱,神曲1钱,桔梗2钱。主治:传染瘟疫,眼角突然大肿,身骤发寒热,喉咙大胀作痛,骂詈发渴。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若鼻中出血,加犀角1钱,切不可用升麻代之,宁用黄芩1-2钱。
-
吹鼻一提金
处方:甘草、川芎、天麻、芍药、薄荷、荆芥、人参、乳香、没药、白芷、青黛、滑石、桔梗、甘松、藜芦、郁金、甘菊、藁本、茯苓、细辛、防风、元胡索、猪牙细皂荚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杂证。喘蒸时,须令患人口噙水,不令药入喉咙。摘录:《普济方》卷二五五
-
加减甘桔汤
《瘄疹选要》:加减甘桔汤:处方:桔梗、前胡、牛蒡子、杏仁、苏子、象贝母、橘红、羚羊角。功能主治:瘄后感冒而呛者。摘录:《瘄疹选要》《外科十三方考》:组成:桔梗5分,元参5分,白芷5分,防风5分,赤芍5分,川芎5分,前胡5分,独活5分,连翘5分,荆芥5分,甘草5分,丑牛5钱,豆根5钱,黄芩5钱,射干5钱,生地5钱。
-
舌本缩
舌本缩为病证名。《疡医大全》卷十五:“人舌缩入喉咙,不能言语者,乃寒气结于胸腹之故。”舌缩为舌象。出《备急千金要方》。又名舌短、阴强舌。因寒凝胸腹者,症见舌缩而四肢厥冷,脉象沉伏,治宜温中祛寒;因心脾积热者,症见舌缩难言,蒸蒸发热,脉沉而数,治宜清心开窍。
-
鲛鱼胆
出处:《食疗本草》拼音名:JiāoY Dǎn来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胆。功能主治:《食疗本草》:治喉闭。取胆汁和白矾灰,丸之如豆颗,绵裹纳喉中,良久吐恶涎沫,即喉咙开。腊月取之。
-
牛喉咙
《*辞典》:牛喉咙: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Ni H uL nɡ来源:牛科动物黄牛及水牛的喉咙。附方:治反胃吐食,药物不下,结肠三、五日至七、八日大便不通:白水牛喉一条。去两头节并筋膜脂肉,用米醋一盏浸之,微火炙干、淬之,再炙、再淬,醋尽为度,研末。(《法天生意》正胃散)摘录:《*辞典》
-
八脉交会八穴歌
八脉交会八穴歌为针灸歌赋名。出《医经小学》。歌曰:“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蹻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蹻照海膈喉咙。”
-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
吭嗓
吭嗓为人体部位名,即颃颡。是指软腭以上至鼻后孔间的空腔,即鼻咽部。足厥阴肝经“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冲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类经》卷二十一:“颃颡,即颈中之喉颡。当咽喉之上,悬雍之后,张口可见者也,颡前有窍,息通于鼻…”
-
口不能言
口不能言为症状名,指语言发生困难。《万病回春·中风》:“中经脉者,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隔,肢不能举,口不能言,为在中也。”《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语言謇涩…皆由肾脉之气不能上循喉咙,夹舌本,故不能言,脾土不足,痰涎涌盛而謇涩,故亦不能言。”治宜养营汤、解语丹、涤痰汤、地黄饮子等方。
-
畜门
畜门简称畜。《黄帝内经灵枢·营气》:“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畜门,鼻孔也。”《灵枢识》卷三注:“畜门,即喉屋上通鼻之窍门也。”相当今之人体鼻孔部位。
-
咽喉科
咽喉科为古代医学分科名,又名喉科、喉咙科、咽喉口齿科,是治疗咽喉疾病的医学专科。唐代,咽喉科的内容归入耳目口齿科中,宋代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始将咽喉独立作为一科,当时医学分十三科。在此前后,咽喉都与口齿并为口齿咽喉科。元、明时期医学分十三科,咽喉科独成一科。
-
喉嗌
喉嗌指咽喉。咽喉是咽头与喉头的通称。《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之气,下络喉嗌。”《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
服日
即以意念采服所谓日精的一种气功功法,属存思类功法。陶弘景《真诰》卷十四:“昼服日,存想日在心中,大如钱,赤色有光芒,从心中上升,出喉咙至牙齿间,然后返还胃中。”道书中记载这类功法甚多,又有直接采服身外日精与存思身内有日象之分。服日功法据说能增益身中阳气,故阳虚者宣行之,又说男子宜常存服日精。
-
鼾眠
鼾眠证名。系指睡眠中呼吸时咽喉中发出的声音。《诸病源候论》卷三一:“鼾眠者,眠里喉咽间有声也,人喉咙气上下也…气有不和,则冲击咽喉,而作声也。其有肥人,眠作声者,但肥人气血沉厚,迫隘喉咽,涩而不利亦作声。”
-
嗓
嗓即喉咙。俗称嗓子。详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