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小心
概述:小心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吴鹤皋注:“下部之第七节也(指从尾椎上数的第七椎),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相火代君行事,故曰小心。”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主治呕吐,呃逆,噎膈,胸满,胁痛,胃痛,癫狂,咳血,吐血,贫血,脊背痛等。
-
血纳(归)包络
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木)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火)穴少府,己丑时开脾经输(土)穴太白,辛卯时开肺经经(金)穴经渠,癸巳时开肾经合(水)穴阴谷。到乙未时重见乙,此时五输已经开过,则纳入包络,根据“我生他”的原则,当开心包经的荥火(乙属木木生火)穴劳宫,此即为血纳包络,余此类推。
-
玳瑁郁金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玳瑁郁金汤:处方:生玳瑁3克(研碎)生山栀9克细木通3克淡竹沥20毫升(冲)广郁金6克(生打)青连翘6克(带心)粉丹皮6克生姜汁2滴(冲)鲜石菖蒲汁10毫升(冲)紫金片1克(开水烊冲)功能主治:清宣包络痰火。功效:开窍透络,涤痰清火。引以山栀、木通,使上焦之郁火,屈曲下行,以下焦小便而泄。
-
犀羚三汁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犀羚三汁饮组成:犀角尖1钱,带心连翘2钱,东白薇3钱,皂角刺3分,羚角片1钱半,广郁金3钱(杵),天竺黄3钱(老式),粉丹皮1钱半,淡竹沥2瓢,鲜石菖蒲汁2匙,生藕汁2瓢。功效:开窍透络,豁痰通瘀。臣以带心连翘宣包络之气郁,郁、丹通包络之血郁,白薇专治血厥,竺黄善开痰厥;
-
移光定位针刺心法
⑤阴经的六个原穴,按照《千金》及《大全》的意见,分别采用中都(肝),通里(心),公孙(脾),列缺(肺),水泉(肾),内关(包络)以代之。子午流注与移光定位的针灸方法,仅是以穴应病,即不论病证的千变万化,而取穴的规律则是一成不变的,这似乎有失于凝固和板滞,祛痘祛好有脓还脸红。
-
会阴廓
《证治准绳·杂病》:“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血纳包络
血纳包络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又称血归包络,与气纳三焦相对。《针灸大全》论子午流注之法:“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如乙日乙酉时开肝经井穴,丁亥时取心经荥穴,己丑时取脾经输穴,辛卯时取肺经经穴,癸巳时取肾经合穴,至乙未时重见乙,取心包经荥(火)穴。乙属木,为木生火的关系。
-
增减黄连泻心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名:增减黄连泻心汤组成:小川连8分,青子芩1钱半,飞滑石6钱,淡竹沥2瓢,小枳实1钱半,仙半夏1钱半,生苡仁5钱。主治:肺胃痰火湿热,内蕴心经包络,致神昏谵语,心烦懊憹,舌苔黄腻。佐以姜、沥二汁辛润涤痰;妙在使以菖蒲、灯心芳淡利窍,通神明以降心火。此为泻心通络,蠲痰泄湿之良方。
-
八廓
八廓为人体部位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古代将外眼划分为八个部位或方位的名称。廓,喻城廓卫御。亦有用其相应脏腑功能而命名的。《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妊娠心痛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多因风邪痰饮乘心之包络,痹阻胸阳,发为心前区疼痛,重者胸痛彻背,喘不得卧。若痛不止,气乘胞络损伤子脏则令胎动。若因风邪乘于心之包络而痛者,宜驱邪止痛,用四磨汤加元胡、香附、草果治之;亦有认为妊娠心痛乃因胎气上升,壅塞胃口作痛,而非心痛者,治以顺气安胎,方用手拈散。
-
纳甲法
以天干配合脏腑、经脉推算每日开穴。《针灸大全》载有《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在这个基础上,还应掌握阳进阴退、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逢输过原、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等内容,才能有序推算。因天干以甲为首,所以也称纳甲法。
-
连翘栀豉汤
处方:青连翘2钱,淡香豉3钱(炒香),生枳壳8分,苦桔梗8分,焦山栀3钱,辛夷净仁3分(拌捣广郁金3钱),广橘络1钱,白蔻末4分(分作2次冲)。功能主治:清宣包络,疏畅气机。主心包气郁之证。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腧
《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腧焉。”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腧:腧专指“腧穴”,即井、荥、腧、经、合“五输穴”之“腧”。《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
-
纳干法
纳干法为子午流注方法之一。《针灸大全》载有十二经纳天干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属大肠辛属肺,壬属膀胱癸肾藏。在这个基础上,还应掌握阳进阴退、阳日阳时开阳(经)穴、阴日阴时开阴(经)穴、逢输过原、气纳三焦、血归包络等内容,才能有序推算。因天干以甲为首,所以也称纳甲法。
-
艮山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山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救心神丹
处方:人参1两,黄连3钱,菖蒲2钱,茯苓5钱,白芍1两,半夏3钱,附子1分。用法用量:水煎1碗,以笔管通于病人喉中,另使亲人含药送下。各家论述:此方用人参以固其生气,以黄连清其心中包络之火邪,加附子一分为先锋,加菖蒲为向导,引人参、黄连突围而共入于心中;摘录:《辨证录》卷一
-
艮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导赤解毒汤
《片玉痘疹》卷十二:导赤解毒汤:处方:木通、生地、麦冬、茯神、人参、甘草、山栀仁、石菖蒲。功能主治:痘收后邪热攻心,而心君不肯受邪,传于包络,昏睡连日不醒,口中妄语;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痘疹全书》卷上:组成:木通、防风、甘草、麦冬、连翘、升麻、赤芍、地骨皮、葛根、天花粉、生地黄。
-
导赤清心汤
处方:鲜生地18克辰茯神6克细木通1.5克原麦冬3克(辰砂染)粉丹皮6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4.5克莲子心30支(冲)辰砂染灯心20支莹白童便150毫升(冲)功能主治:益阴清热,养心安神。主热陷心经,内蒸包络,舌赤神昏,小便短涩赤热。用法用量:服后二三时许神识仍昏者,调入西黄0.3克,以清神气。
-
炼雄丹
《医级》卷八:炼雄丹:处方:雄黄1斤(水煮7次),菖蒲1两6钱。功能主治:疟疾,痢疾,暑湿诸候。主治:暑秽痧邪直犯包络,神明闭塞,昏愦如尸;及霍乱初定,余热未清,骤尔神昏,如醉如寐,身不厥冷,脉至模糊。附注:《感证辑要》本方用法:用时以木通一钱,通草三钱,腊雪水一碗煎汁去滓,再入腊雪水九碗与药汁和匀;
-
十二经纳天干歌
《十二经纳天干歌》为针灸歌诀名。以十二经配合十天干,编成歌诀,便于记忆。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是肺,壬属膀胱癸肾藏。”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五》增加:“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络同归入癸方。”此为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
犀地清络饮
处方:犀角汁20毫升(冲)粉丹皮6克青连翘4.5克(带心)淡竹沥60毫升(和匀)鲜生地24克生赤芍4.5克桃仁9粒(去皮)生姜汁2滴(同冲)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化痰通络,治沮热病,热陷包络,神昏谵语。用法用量:用鲜茅根30克,灯心1.5克,煎汤代水以煎上药,另加鲜石菖蒲汁10毫升冲服。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许希
许希为宋代针灸家、医生。开封(今属河南)人。补翰林医学。仁宗患病,侍医数进药无效,希得荐而施针于“心下包络之间”,病旋愈。命为翰林医官,后为殿中省尚药奉御。撰有《神应针经要诀》一卷。
-
手厥阴络脉
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分支在内关穴处走向手少阳经,以沟通手厥阴、少阳表里两经的联系。实,则心痛;【语译】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
成能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膻中火之帅,肾脂体之充也,膻中与肾脂相为表里,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成能廓。”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手心主之别
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的原称(手心主之别即手厥阴络脉)。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脉从腕后2寸的内关穴处分出,出行于两筋之间,与本经相并上行,维系心包络,联络心系(心脏周围的脉管组织)(起于腕关节后2寸的内关穴处,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沿经脉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心系。可取手厥阴络穴内关治疗。
-
大岩蜜丸
处方:防风、灵脂、延胡、生地、当归、甘草、赤芍、益母草、川芎、干姜、乌药、白芷、蒲黄、陈皮、细辛、吴茱萸。功能主治:温经散寒。主产后心痛,因虚寒血凝上冲于心之包络。至于火因血虚而上升冲心包络致痛者,则非吴萸、干姜之辛热所能止者,即痛止而血必得热则行,血来太甚,产妇益弱矣。
-
四物加减汤
方出《元戎》,名见《医学纲目》卷五:组成:四物汤加地骨皮、牡丹皮。主治:妇人骨蒸。各家论述:《医学纲目》:当归、白芍、川芎、地黄补血;地骨皮泻肾火;牡丹皮泻包络火。
-
解热至圣丹
别名:石室丹处方:白芍7钱,炒栀子3钱,甘草1钱,当归3钱,生地5钱,陈皮8分。功能主治:泻其肝木之旺,而去其郁热之火。主肝经热邪来犯包络,致心痛呼号,不能安于床席。《医学集成》有枳壳。摘录:《石室秘录》卷一
-
杏仁芥子汤
处方:杏仁9克白芥子4.5克木通4.5克姜水炒黄连2.4克盐水炒连翘6克栀子4.5克滑石9克芦根4.5克竹叶3克云苓9克半夏6克功能主治:治湿温盘结气分,内蒙包络,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病指南》卷下
-
止痛至圣丹
《石室秘录》卷一:组成:苍术2钱,白芍5钱,当归7钱,肉桂1钱,良姜1钱。主治:寒邪侵犯包络,心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秘传加减调中汤
《松崖医径》卷下:方名:秘传加减调中汤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枳实、枳梗、白茯苓、草豆蔻(建宁者佳)。主治:忧郁内伤,邪气外感,结聚痰饮,停于脾胃,溢于包络所致心痛(即胃脘痛)。加减:寒痛,脉无力,加干姜、肉桂;热痛,脉有力,加生姜汁炒黄连、黄芩、山栀;痰饮作痛,加半夏曲、瓜蒌仁;
-
铁粉丹
《卫生总微》卷六:方名:铁粉丹组成:铁粉1两(研),朱砂半两(研,飞),牛黄1分(研),干蟾1只(生姜自然汁浸1时,炙焦,为末),蝎梢7个。主治:小儿诸痫搐溺,包络有涎,胸膈不利。用法用量:每服3-5丸,煎人参汤送下,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糯米饭为丸,如黍米大。
-
镇包汤
《一见知医》卷三:方名:镇包汤组成:人参、茯神、远志、丹砂、生地、石斛、枣仁、麦冬、五味、柏子仁、甘草。主治:包络病,心中憺憺而动。
-
心包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围心膜
中医术语·心包:心包即心包络的简称。心包络为心脏的外卫组织器官。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从发生学来看,围心膜和心外膜均起源于中胚层,心外膜是内脏上皮(splanchnopleure),围心膜接触体腔上皮。
-
环氧树脂固化剂
环氧树脂固化剂是与环氧树脂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网状立体聚合物,把复合材料骨材包络在网状体之中.使线型树脂变成坚韧的体型固体的添加剂。环氧树脂必须与固化剂反应以生成三向立体结构才具有实用价值。国外对固化剂的研究与开发远比环氧树脂活跃,与环氧树脂品种相比,固化剂品种更多,且保密性很强。
-
子母相生
子母相生指在子午流注中,开三焦经和心包经的穴位,原则是气纳三焦、血归包络。但具体开哪个穴,需本着子母相生的原则。即阳日的子母相生关系是“他生我”,也就是开三焦经中值日经的母穴;阴日的子母相生关系是“我生他”也就是开心包经中值日经的子穴。
-
心包络
心包络为心脏外围的包膜,有络,可通行气血,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与三焦相为表里。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它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并能代君(心)行事、受邪。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
-
行健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乾为白珠,络通大肠之腑,脏属于肺…肺与大肠相为表里,主分泾渭,上运清纯,下输糟粕,曰行健廓。”历代命名繁多,一般多用自然界八种物质现象或八卦名称来命名。《银海精微》认为八廓“有位无名”;《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失志
《证治要诀》卷九:“失志者,由所求不遂,或过误自咎,懊恨嗟叹不已,独语书空,若有所失。”治宜温胆汤、定志丸、辰砂妙香散等方。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失心风
《证治准绳》卷五:“癫病,俗谓之失心风。”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若虚实兼治,宜用祛癫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气纳三焦
如甲日甲戌时开胆经井(金)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水)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木)穴陷谷,庚辰时开大肠经经(火)穴阳溪,壬午时开膀胱经合(土)穴委中(如甲日于甲戌时开胆经井穴,丙子时取小肠经荥穴,戊寅时取胃经输穴,庚辰时取大肠经经穴,壬午时取膀胱经合穴,至甲申时重见甲,取三焦经荥(水)穴)。
-
癫
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详见癫病条。另可参见痴呆、呆病、五癫、花癫、失心风等条。岐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也。”治宜益气养血化痰为主,方如二陈汤加全蝎、白附子、防风、黄芪、当归、秦艽等。
-
胞络
概述:胞络:1.分布于胞宫的脉络;2.心包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指联系胞宫的经络,主要是八脉中的冲脉和任脉。杨上善注:“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二陈竹沥胆星汤
处方:熟半夏、白茯苓、陈皮、甘草、胆星、竹沥。功能主治:挟痰发狂。中脘有痰,胸膈痞满,迷塞包络,口出无伦语,症似阳狂,但唇不焦,口不渴,舌有滑胎,关脉洪滑。用法用量:寒凉凝结,加生姜;内有积热,加栀、连;湿郁,合平胃散;气结,加枳壳、香附、石菖蒲。摘录:《伤寒大白》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