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医疗法
新医疗法是指1949年以来,我国中西医务人员团结合作,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发展和创造了多种新的简便有效的医疗方法。这些疗法多数是在原有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较广的有新针疗法、耳针疗法、头针疗法、腕踝针疗法、水针(穴位注射)疗法、穴位结扎和埋线疗法等多种。
-
实用经络穴位诊疗法
《实用经络穴位诊疗法》为书名。王春清主编。该书介绍了一种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的取穴用尺(专利号为ZL98210154.6)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对经络穴位疗法进行了有创性与无创性的分类,并对各种疗法以及人体局部(头、耳、手、足)经络穴位诊疗加以简明、实用性的介绍,并在各种疗法中列举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例。
-
结扎注射法
结扎注射法内痔疗法之一。该法实际是将结扎与注射两种疗法合为一体。可用于2、3期内痔的治疗。方法同单纯结扎法。所不同者是在结扎痔核后,再注射10%明矾液或内痔枯萎液,并压榨该痔核使其呈薄片状,术后处理同单纯结扎法。
-
鳝血疗法
鳝血疗法为治法。指用鳝血或鳝血膏药涂贴在一定部位,治疗面瘫、面风痛、鼻衄、缠腰火丹等病证的方法。鳝血疗法是一种民间疗法。
-
整复疗法
整复疗法为治法。指用手法或以手法为主,并借助于器械,使移位的筋骨恢复其原来的位置,以治疗筋骨损伤的方法。整复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塞耳疗法
塞耳疗法为治法。指将药末用纱布包裹塞入耳内以治疗耳鸣、耳聋、脓耳、鼻衄、疟疾等病证的方法。塞耳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鼻嗅疗法
鼻嗅疗法为治法。指用鼻嗅吸药物蒸汽或药烟以治疗口鼻等头面疾病的方法。鼻嗅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高频电流疗法
高频电流疗法是用频率在100000Hz以上的高频电流治疗疾病的方法。其作用主要是热效应,包括共鸣火花疗法、中波电流疗法、短波疗法、超短波疗法、分米波疗法和微波疗法等。主要用于止痛、消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等。高频电流也可作用于穴位进行治疗。
-
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
邱模炎编。1993年8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特点在于突出临床、便于运用,上部介绍了常用疗法的临床技法,又详有略,对常用的疗法如针刺法,或以往研究较为粗浅的疗法如皮内针疗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下部根据该疗法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
-
明矾压缩疗法
明矾压缩疗法医疗技术名。枯痔法发展提高之一种新疗法。其疗法于肛门部消毒并局部麻醉下,于痔核内注入8-10%明矾液,继则以血管钳将痔压缩成为薄片,以促进其迅速萎缩、凝固、坏死而脱落。
-
缠缚疗法
缠缚疗法为治法。指用宽绷带缠缚下肢,以治疗臁疮、青筋腿等病证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指压疗法
指压疗法针灸方法之一。即指针疗法。参见该条。
-
箍围疗法
箍围疗法为治法。指用具有截毒、束毒、拔毒作用的箍围药物敷贴,而起到清热消肿、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作用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刺络疗法
刺络疗法针法之一。即刺血疗法。见该条。
-
天护
天护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额部正中线,眉间直上0.5寸。主治前头痛、小儿惊厥、面神经痉挛等。一般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风募
风募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二、三胸椎棘突之间点,左右旁开各1寸。左右计2穴。主治气管炎、肺结核、癫痫、肩背痛、肥大性脊柱炎。一般沿皮下刺0.5~0.8寸。
-
生边
生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腰部,肩胛骨脊柱缘线向下与髂骨嵴上缘相交处。左右计2穴。主治腰痛、偏瘫、髋关节炎、下肢麻痹等。一般直刺1~2寸。
-
地护
地护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下颌部,口角垂直线与下颌缘之交界处。左右计2穴。主治口角溃烂,口腔黏膜溃疡,面神经麻痹等。一般斜刺0.3~0.5寸。
-
护肛
护肛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肛门左右两侧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痔疾、脱肛。一般向外斜刺1~2寸。
-
护宫
护宫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以脐至关元为底边,作等边三角形,其两顶角是穴。主治不孕症、附件炎等。一般直刺1~2寸。
-
足中冲
足中冲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足第三趾趾腹前端。左右计2穴。主治癫痫、心力衰竭、头痛。一般针0.2~0.3寸。
-
肝室
肝室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八肋骨上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胆、脾病。一般针斜向外侧沿肋间皮下刺0.5~1.0寸。
-
肝旁
肝旁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胸部,乳头直下,第七肋骨上缘处。左右计2穴。主治肝、胆、脾病。一般针斜向外侧沿肋间皮下刺0.5~1.0寸。
-
肝髎
肝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九、十胸椎棘突之间,左右旁开各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肋间神经痛、胆、脾、胰病。一般沿肋间向外斜刺0.5~1.0寸。
-
陈大中
陈大中为现代针灸家。江苏无锡人。专事针灸,对针灸补泻手法研究较深,创“经络经穴导气疗法”。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附属瑞金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等职。
-
肩根
肩根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腋前皱襞直上1寸,再外开1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上肢瘫痪或麻木、小儿麻痹后遗症、末梢神经炎、肩肘关节痛等。一般向外斜刺1.5~2.0寸。
-
前抬肩
前抬肩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肩部,肩锁关节前面,锁骨头前内下方之凹陷处。左右计2穴。主治肩关节炎、偏瘫、抬肩障碍、手臂不举。一般针斜向三角肌中点刺2~3寸。
-
脾髎
脾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背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间旁开4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肋间神经痛,胆、脾、胰病,一般斜刺1.0~1.5寸。
-
土法
土法即民间的简易疗法。
-
解毒消痈
解毒消痈为治法。指用具有祛除毒邪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以排出内蕴之毒邪,治疗痈疡的方法。
-
马齿苋绿豆汤
处方:鲜马齿苋120克绿豆60克制法:将鲜马齿苋与绿豆同煎汤。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杀菌止痢。用法用量:每日服2次。摘录:《饮食疗法》
-
解毒护阴
解毒护阴为治法。指用具有祛除毒邪、滋阴养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治疗热毒伤阴之疮疡病证的方法。
-
解毒消肿
解毒消肿为治法。指用具有祛除毒邪、排脓消肿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治疗肿势明显之疮疡的方法。
-
清热排脓
清热排脓为治法。指用具有清解热毒、排除脓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治疗热毒壅盛之疮疡的方法。
-
提脓拔毒
提脓拔毒为治法。指用具有祛除毒邪,促进脓液排出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使内蕴之脓毒得以排出,治疗脓毒证的方法。
-
滴药法
滴药法为治法。指用少量药液滴于眼、耳、鼻中,以治疗眼、耳、鼻病,也有用于内科和儿科病证的方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活血解毒
活血解毒为治法。指用具有活血化瘀、和营通络、祛除毒邪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治疗痈疡的方法。
-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根据认知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从而矫正不良行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
电痉挛治疗
电痉挛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抗精神病电疗。1938年Cerletti与Bini在药物痉挛疗法的基础上发明电休克治疗。即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症为重性精神病,其治疗机制目前不明。
-
电休克治疗
电痉挛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抗精神病电疗。1938年Cerletti与Bini在药物痉挛疗法的基础上发明电休克治疗。即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症为重性精神病,其治疗机制目前不明。
-
抗精神病电疗
电痉挛治疗又称电休克治疗,抗精神病电疗。1938年Cerletti与Bini在药物痉挛疗法的基础上发明电休克治疗。即用一定量的电流通过脑部,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癫痫样放电产生全身性抽搐发作的治疗方法。主要适应症为重性精神病,其治疗机制目前不明。
-
二明
二明,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小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尺侧缘一穴;食指背侧远侧指关节横纹之桡侧缘一穴。左右计4穴。主治眼病。一般斜刺0.3~0.5寸。
-
小清明
小清明为经外奇穴名。出《红医针疗法》。位于眼外眦处。左右计2穴。主治内斜视、近视等。一般沿眶壁直刺0.5~1寸。
-
蜡疗法
蜡疗法为治法。指用蜡的温热、机械和其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体,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蜡疗法是一种特殊疗法。
-
许氏医案
《许氏医案》为医案著作。清末许恩普撰。本书收载许氏医案30余则,以内科杂病、妇科病证治为主。审证较细致,尤重切脉。案中有用外治、蒸熏疗法获得良效的治验。现有《三三医书》本。
-
腐竹白果粥
处方:白果12克腐竹50克粳米100克功能主治:养胃,清肺热,固肾气。适用于脾虚带下。注意:白果有小毒,不可多食。摘录:《饮食疗法》
-
核桃炖蚕蛹
处方:核桃肉100~150克蚕蛹(略炒过)50克制法:将核桃肉与蚕蛹同放盅中,隔水炖熟。功能主治:补脾益肾。适用于阳痿、滑精、小儿疳积、胃下垂等。用法用量:隔日1次。摘录:《饮食疗法》
-
提脓去腐
提脓去腐为治法。指用具有排除脓液,祛除腐肉作用的方药或其他疗法,使疮疡内蕴之脓毒排出,腐肉脱落,治疗脓毒证的方法。
-
去腐生肌
去腐生肌为治法。指用具有祛腐生肌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促进腐肉脱落、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治疗疮疡后期的方法。
-
养阴生肌
养阴生肌为治法。指用具有滋养阴液作用的方药及其他疗法,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治疗阴液不足之疮疡后期的方法。